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校报的定位及其发展路径

高校校报的定位及其发展路径

来源:哗拓教育
高校校报的定位及其发展路径 口梧州学院谭永军毛廷贵 【摘要】校报是高校校园的主要 可见,高校校报定位如下: 台,反映教师、学生的呼声,对改进学院 媒体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 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报既有 传统媒体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服务读 者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亦即 受众群相对稳定、文化层次较高,同时 发挥着人才培养的作用等?本文试以 《捂州学院报》为例,探讨校报的定位及 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校报定位发展路径 【文献编码】doi:1 0.3969/j.issn.0450— 9889(C).2011.01.031 校报是高校校园的主要媒体之一, 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校报既有传统媒体引 导舆论、传播信息、服务读者的共性,也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亦即受众群相对稳 定、文化层次较高,同时发挥着人才培养 的作用等。本文试以《梧州学院报》为例, 探讨校报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一、高校校报的定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 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 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 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 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 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 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 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 牌的重要窗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由此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 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 洋大学校刊》算起,中国高校校报已经走 过了115年的发展历程。据有关数据表 明,到目前为止中国高校校报已经超过 干家,在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上发表 电子版的校报就有800余家,几乎所有 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1998年3月,国家 新闻出版总署发文,把高校校报纳入全 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 从校报诞生的那天起,它就紧紧围 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学校 实际,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高校 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 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校报新闻全部来自校园,多为本校 园所独有,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贴近性和 实用性,由党委主管主办的校报决定了 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就使得校报比 其他报纸或宣传渠道的信息更能引起师 生的关注和认同。在这种优势下,校报所 宣传的思想和理念更容易被广大师生所 接受,并在其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 也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载 体所不可比拟的。 (二)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校友、学生 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 校报是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忠实记录 者,记载学院发展的历史征程,描绘校园 火热的生活,并在师生中组织讨论,弘扬 正气、倡导文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校报搭建起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 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校 报发行覆盖各班、宿舍、社团、教师、校友 以及社会的各相关单位和领导,在学校 党委和行政与受众之间扮演着上情下 达,下情上传的角色和作用。 (三)高校展示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 品牌的重要窗口 校报在高校校园起着“外树形象,内 聚人心”的作用。校报反映的是校园文化 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反映学校的精神风 貌,展示广大师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 精神。管理者的重大决策、教学科研、系 部动态以及师生的精神风采,先进的教 学理念、典型的榜样等无一不是校报涉 及的内容,校报全面地、立体地、动态地 展示了高校的形象。因此,可以说校报既 是塑造高校品牌形象的名片,也是外界 了解、认识高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四)高校学生不出校门的实习基地 与创新的试验田 由于学校编制的局限,与校外媒体 最大的区别在于校报的编记人员多是在 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课余完成 采访和编辑任务。 梧州学院报的学生通讯社就由100 多名一至四年级的学生组成。校报的机 构设置仿效了校外媒体,有新闻部、秘书 部(办公室)、外联部(广告部)、信息部 (技术部)等,新闻部负责报纸的出版发 行;秘书部负责资料归档、账务收支管理 及校内活动的外联工作;信息部负责网 站制作和管理、校报电子版的传送、海报 的设计等;外联部负责校外的通联工作、 活动经费的筹集等。 据统计每年新学期招新都有500名 左右的大学生报名竞聘加入学生通讯 社,占当年新生总数的1/6。经过初选的 面试、笔试、再面试等过三关斩六将,有 大约100名的学生留下。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路径 目前,高校校报建设中还存在着以 下问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认识还有待于提高;高校校报的工作条 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高校校报队伍建 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此,要解决这些 问题,实现高校校报的发展,可从以下方 面展开: (一)高校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 开创校报工作新局面必须加强党委 和行政对校报工作的领导。校报是高校 党政机关报,党委应切实担负起政治责 任,加强对高校校报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为校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制 度环境。党委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校报 工作,把校报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的 议事日程,积极支持校报在业务研究、人 才培训、好新闻评选、报纸质量评估等方 面的工作。经费的投入应与高校的发展 相适应。 (二)校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校报虽然没有接受市场经济这根杠 杆的调控,独占校园受众这一优势。然而 在资讯发达、个性张扬的年代,如果校报 只是文件式的解读势必让师生厌倦。在 以“内容为王”的当下,形式服务内容,内 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办好报纸应 追求的目标。应坚持“三贴近”原则,用新 鲜、真实、实用、知识、趣味的内容提高读 者的阅读兴趣;用新颖、美观、活泼、变 化、有亮点、合乎视觉规律、方便读者阅 读的版面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应注意 塑造报纸的独特个性,形成自己独有的 风格和特色,才能坚守持久的魅力。 … (三)以校报为栽体,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校报队伍 } ‘ j校报的专职编辑少,工作任务重。应 建立一支得力的学生记者队伍,紧紧抓 住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 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校报采编队伍中来; 积极对学生记者进行培养,规范管理;充 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不仅是工 作需要,也是开拓培育具有综合素质人 才途径。 1.吸引优秀人才到校报队伍。大多 数校报没有正规的或健全的机构,多是 宣传部门分工。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 杂是高校校报编辑部的普遍状况。现有 的校报编辑部,工作条件简陋,从业人员 没有系统的知识培训。 学生采编队伍成了校报出版的主 力,而这支采编队伍却是“铁打的营盘流 水的兵”。流动性非常大,少则1年。多则 3年,因此,队伍的培养成了校报编辑部 的常态工作。对此,可从校外吸引优秀人 才到校报队伍,对采编文员进行系统的 知识培训,以《梧州学院报》为例,《梧州 学院报》从校外引进了一名主任编辑职 称的资深媒体人具体指导、负责校报的 工作。由于精通新闻出版每个流程,业务 上能采、能写、会编辑和排版,在她的带 领和指导下,该校校报的出版走上专业 化的轨道。 2.加强校报成员新闻采编知识的培 训。学生记者来自不同院系(部)、不同年 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应对他们 进行专业的培训。校报队伍建设的普遍 现象是以“老”带“新”,口口相传。可在此 基础上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新闻发现、新 闻采编等系统知识的培训;请校外媒体 专家、记者进行新闻知识讲座,使校报成 员树立从业的责任感和兴趣;组织校报 成员到校外的新闻媒体参观、跟班学习, 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 实操过程中学习,在这其中编辑部老师 以及宣传部相关人员就应担当编辑把关 和实训师的责任,以保证报纸的质量。经 过专业培训和实习,校报成员将成为高 校一支不可低估的外宣力量。以梧州学 院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梧州学 院校报记者就向校外媒体发表稿件165 篇,2009年发表200多篇。2010年暑假, 校报成员共发表稿件96篇,其中在《广西 日报》发表稿件2O多篇。实习记者在实习 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得到实习单位好评。校 外的党报、电视台经常约请学生记者撰 稿,同时也在校报聘请特约通讯员,校报 的骨干记者成了媒体网罗的对象。 3.加强校报成员综合素质的锤炼。 凡是加入校报的成员都经过四个阶段的 学习:第一阶段为新成员初人报社阶段, 主要是通过制度学习、报史学习来增进 成员对院报的认识。第二阶段通过开展 新闻讲座、礼仪讲座等专业讲座对成员 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第三阶段根据各个 部门的不同工作性质和工作技能开展以 部门为单位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新闻 部开展排版讲座,信息部进行ps培训、 手绘pop培训,秘书部进行公文写作培 训,外联部展开公关知识技巧培训。第四 阶段为实习,在校报正常运作中学习。 为了提升校报在校园的影响力,校 报可以每个学期在校园里积极开展健康 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由 校报成员自筹资金、自行策划、自行组 织,从而使他们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 沟通能力、兴趣特长等得到长足的进步 和提升。以梧州学院为例。2010年《梧州 学院报》“首届读者节”系列活动也搞得 有声有色。本次读者节系列活动总投资 3.5万元(全部由成员从校外企业筹集), 历时3个多月,参与人数近万人,活动包 括校园小品大赛、才士这次论证大赛、校 园摄影大赛、读者见 (下转第74页) (三)教学方法 要重视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 当前的法学教育资源的现状和社会对法 律人才需求的客观性,而单纯地谈论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在确定不同层 次的法学人才的培养路径的基础上,运用 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实践技能的 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是多元的,应当 将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技能教学三者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要加强案例 教学和实践教学。 3.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技 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应当为“法律 律职业教育模式、法律通识教育模式,或 者单纯地以统一司法考试来确定法律教 育模式都是不切实际的。 1.高级法学人才的培养路径。高级 法学人才的教育路径应当为“理论一法 律规范一法哲学”。法学高级人才主要是 培养高级法律理论人才,为法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3.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研究,为国家的立法和法律决策培养具 备较强理论思维能力的人才,也为法律 规范一实践”。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了解法律的一般理论和知 识、具有较强的法律技能、具有一定的 [2]沈木珠.我国法学教育模式“适 世”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2) [3]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 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4]孙国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矛 职业培养高级人才。因此,其培养的重点 是理论思维能力,故而其教学方法必然 侧重于理论教学。 . 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其教学方法上 应侧重于法律知识教育和法律实践技 2.中级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中级 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应当为“理论~法 律规范一实践”。中级法律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思 维能力、全面地掌握部门法知识体系、熟 悉法律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的法学专门人才。因此,其教育方法是既 能教育。 总之,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应 盾性展开与破解[1].当代法学,2009(3) 当结合中国现有的法学院校的设置和社 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层次,确定不同层 次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在不同的培 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设置,以多元 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培养目标。离开中国 【作者简介】董长春(1968一),男,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黎原) (上接第69页) 会面、梧州学院报有 人”。校报可举办特色团队建设活动,如 体当采编人员;1篇作品获得广西新闻奖 奖意见征集以及年度忠实读者评选、摄 影知识讲堂等。院报首届读者节大型文 艺晚会,成员们自己编排节目、搭建舞 台、邀请嘉宾、争取校外企业支持赞助、 组织校外专业的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媒 体摄像,甚至事后的光盘制作,组织得有 条不紊,上档次、上水平。广西新闻网也 冒雨完成了晚会的现场图文直播,这也 拔河赛、烧烤活动、厨艺大赛、气排球比 赛、篮球比赛,校外采风、参观、游览活动 等,使成员之间加深认识,不断增强校报 成员对校报的认同感,增强集体的感召 二等将,1个DV获得广西高校校园奥斯 卡DV大赛三等奖,1名成员被梧州日报 评为2009年的优秀通讯员,出版了专著 梧州学院报优秀作品集——《梧院春 秋》,等等。 总之,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科学技 术的进步,既给校报带来了机遇也使校 报面临着挑战,同时彰显了校报的重要 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校报应根据 力和凝聚力,使“一日校报人,终身校报 人”成为大家的共识,形成一种团结友 爱、吃苦耐劳、敢创第一、永不言败的校 报精神。校报的锻炼可以让成员的综合 是梧州学院校园活动首次实现网络直 素质得到完善和提高,使成员都以校报 的经历为荣。以《梧州学院报》为例。从 2007年到2010年,3名成员因为校报的 经历改变了专业方向,考上了华中科技 大学、中南大学等新闻出版系列的研究 播。举办这些系列活动,不仅可提升院报 的影响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可 读者的需求,在做好舆论引导的同时,根 据市场和读者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 应,提高质量,增强易读性和可读性,丰 富信息量,以不断获得发展。 以锻炼出一批素质精干、不辞劳苦、勇往 直前的学生队伍。 4.注重团队精神建设,加强大学生 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校报应注重团队 生;1名成员成为了《中国作家》刊物的签 约作家;1名成员被选上了“2010年广西 高校校园十大记者”之一;3名成员考上 【作者简介】谭永军,梧州学院党委 宣传部副部长,主任编辑;毛延贵,梧州 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高级政工师。 (责编何田田) 精神建设,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 多彩的活动,加强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的培养,让校报成员做一个“快乐的校报 了选调生和“西部计划生”;多名成员顺 利进入《南国早报》《梧州日报》等主流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