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安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来源:哗拓教育
西安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B.经过这次期中考试动员大会,使我端正了学习态度。 C.他的祖籍是湖北松滋人。

D.有谁能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呢?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代表作品有《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 B.《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著有诗集《园丁集》等。 C.《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女作家冰心,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等。 D.《<世说新语>二则》作者是刘义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逸事。

3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愚钝 严竣 名幅其实 轻歌曼舞 B.驰骋 决别 俯仰生恣 重峦叠嶂 C.燥热 狡辩 震耳欲聋 和颜悦色 D.幅射 劳碌 人情世故 相辅相承

4 .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作者雨果,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岳阳楼记》中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C.“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D.《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安,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第 1 页 共 7 页

5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注一掷的滑铁卢搏斗正在进行,炮弹便是投下来的铁色子。 B.这位老科学家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却安之若素。

C.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不能高山仰止。 D.阿炳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同。

6 .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开篇就以饮食的精美和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动作形成强烈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B.一、二句中的“金梅清酒”“玉盘珍羞”表面上写出了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想要像姜尚、伊尹那样过上闲适安逸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诗人的感情不断变化,最末两句表明诗人重新鼓起了勇气,坚定了信心。

7 .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话是从下面文段中抽出来的,若将它放回语段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①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②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林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③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④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A.①之前

B.①和②之间

C.②和③之间

D.③和④之间

8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执着/着急 燕山/燕然勒功 曲折/九曲连环 B.捂着/醒悟 泄密/一泻万丈 忏悔/纤纤细手

第 2 页 共 7 页

C.别扭/告别 调皮/南腔北调 禁止/忍俊不禁 D.商酌/烧灼 诧异/叱咤风云 掠夺/仙露琼浆

二、现代文阅读

9 . 课文中哪一段是过渡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表现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1)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2)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3)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4)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5)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6)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7)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8)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第 3 页 共 7 页

(9)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10)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0 . 请阅读选文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③~④ ⑤~⑥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A ⑦~⑨ ⑩~12 13~16 内容 母亲带我到田野 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B

11 . 请选择角度说说下列句子表达的效果。

第 4 页 共 7 页

(1)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2)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12 . 选文中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比较《<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小题。 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②中者乎?”对曰:“弗③ 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④ 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中:打着。②所以:……的原因。③弗:不。④报:报告。 13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_______) ②饭疏食(《〈论语〉十二章》)(________) ③请于关尹子 (___________) ④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___________)

14 . 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和“退而习之三年”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15 . 翻译下列句子。 (1)知子之所以中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 . 列子射中之后,关尹子仍要列子回去练习、思考,这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的哪句话来回答其

第 5 页 共 7 页

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D.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

中的原因?关尹子教给列子的仅仅是射箭吗?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四、句子默写

17 . 古诗词名句默写。

(1)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2)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式微》)

(3)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卖炭翁》)

(5)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蒹葭》)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佳肴》) (7)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8)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五、综合性学习

18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九年级四班开展了以“网络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材料:如今地铁、公交车里很多人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低头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特征,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难解难分,即便聚会也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令人时更是如此。甚至有人每五秒钟,就会查看一次手机。

(1)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低头族”下一个定义。

(2)当今社会,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烦恼。请就如何维护网络安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每项不超过20字)

(3)为了防止人们沉迷网络,一些网站启动“防沉迷”系统。累计在线时间满3小时会提醒,5小时以上的,经

第 6 页 共 7 页

验值为0。如果让你做一回小记者,针对此做法,分别对网吧老板和上网少年进行采访,你分别会怎么问呢?

六、作文

19 . 请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⑴,请先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短语,完成题目,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20 . 春去秋来,花香果硕,自然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摄入在你眼中,定格成了心中的那朵芬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事、一瞬,印记在你脑中,滋生成了心中的那朵芬芬;文学宝库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纷呈的场面,铭刻在你心中,沉淀成了“心中的那朵芬芳”……

请以“心中的那朵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