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哗拓教育
第10卷第3期 2011年6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Educational Science) Vo1.】O No.3 Jun.201l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程体系的构建 戴 吉,戴嘉佳 (湖南商学院学生处,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3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存在着指导思想“问题”化、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方式 -陈旧等问题,从而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程体系,将塑造积极人格作为教学目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构建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 系,并将学生的主观体验作为检验课程效果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76(2011)03-0250-03 0引言 观层面倡导构建个体的积极体验。所谓的积极体 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 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 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体验能让个体对生活充满勇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类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指导 思想“问题”化、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方式陈旧 等问题,从而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气和力量,帮助个体建立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不 断提升个体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促进个体美德与 善端的发展,进而使个体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还 是未来,都能拥有主观幸福的体验。第二,个体层 面重视形成个体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是指个体 持续一贯地对事件做出积极解释的人格,包括24 项性格类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个 体主动接受外在社会活动的影响,并将其内化为 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建构过程。第三,集体层面强 调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组 织系统服务于人类主观幸福感的建立,强调在积 极的组织系统里通过积极的制度、积极的教育实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设中,有助于从“问题”模式转化“发展”模式, 学会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 产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塑造积极人格的目的。 1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在消极心 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心理学以人实际 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 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 的解读…。该理论认为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 现个体积极人格的培养,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 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 力量和积极品质 。 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 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 下的普通人学会营造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孟万金提出了“积极心 活。它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消 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以力图唤起人类的积 极品质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 理健康教育”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教育 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 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 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主 收稿日期:2011-03—10 基金项目:2010年度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冶教育特色建设项目(10T18) 作者简介:戴吉(1976一),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讲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研究。 第3期 戴吉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251 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J。 积极心理学理念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心理健 康教育课程方面,要求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侧重 培养他们积极人格的课程要素,围绕学生积极人 格的培养,建构课程各要素的联系 J。 2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各类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指导,各校之 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不但不统一,而且课程 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理论层面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现实层面 受到学生频发的心理问题的影响,高校的心理健 康课程一直没有摆脱“问题”模式,忙于消减、预 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与 品质。 2.1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普 及教育的主阵地,最终目的应服从心理教育的整 体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潜能 的开发。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大部分课程基本以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 为主,课堂教学存在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 的倾向,将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作 为主要指导思想,将重点放在“问题”上。这种导 向容易使得学生自我投射,将负面案例和负面问 题与自己进行对照,形成负面的暗示,不利于积极 品质的形成。 2.2课程内容缺乏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各门课程承担的功能不同、内容互补、教学方 式灵活,横向(覆盖范围)和纵向(时间安排)协调 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但现阶段各校虽然 开设了一些心理健康课程,但都较为分散,没有形 成体系,甚至各科之间内容重复。例如,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心理健康必修课的授课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也有相关内容,而某些选修课 程,如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中也有涉及。但这些课 程往往归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缺乏前期规划,加 上师资不足等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 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3教学形式较为传统 大学生 t2,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类似于传统课堂 教学的方面,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系统知识、技 能为目标,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更加强调参与和体 验。但由于课时不足、场地限制、教师固有的教学 模式未被打破等原因,现在的课程教学方式仍然 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尤其是理论和基础知识讲 授过多。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3.1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确定课程目的 积极人格可以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人们 可依靠自身的潜力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解决问题。 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 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 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 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J。要激发和强化 潜能,使之变成一种行为模式,需要通过一定的途 径,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不断激发和不断巩固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使生 命个体不断成长,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 因此,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课程,将从“问题”模式转化“发展”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将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与 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 面,提供积极体验,教授积极应对方式,促进学生 在情感、行为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积极改变,达到塑 造积极人格的目的。 3.2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形成课程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承载传播 基础知识、培养应对方式、提供积极体验等功能, 各门课程从横向(覆盖范围)和纵向(时间安排) 协调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视 野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内容上要与“问题”导向 的传统心理健康课程作显著区分,从“积极”的维 度人手,由心理健康必修课和心理素质培养选修 课构成。 心理健康必修课以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的教 授为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观、自我意识、学习 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情绪与挫折等方面,并从积 极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例如,对于情绪这一章 节,传统的课程主要从负性情绪的影响人手,教学 生如何调节负性情绪,而积极心理学则将挖掘负 性情绪的积极意义作为切人点,从积极的角度解 读情绪。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应遵循多样化原 252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第1O卷 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存在的不同心 理需求、对心理课程的兴趣等开设多门课程。各 门选修课的主题之间具有区分度,不要求每门课 大而全,而是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要 选择与大学生活最为密切的方面。一些传统心理 从而有效地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3.4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检验课程效果。 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 直接介入学生心理世界,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 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因此,对于心 健康课程未涉及、但与大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内 容也应该纳入选修课中,例如大学生涯设计和职 业规划。 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检验,一般性的知识性考查没 有多少意义。作为一门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 中心的课程,其检验方式应该以学生的自我体验 为依据。因此,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 3.3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改革教学方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传 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更强调通过不同途 径获得积极体验,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 指导行动的理念。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 一教育课程的检验可使用自我分析报告等书面陈 述、或是主观幸福感量表等测量工具来进行。从 某种意义上讲,检验过程本身也能促使学生深入 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 我奠定基础。 种理论和方法要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都必须 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以学生个 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使学生经过认知一体验一 领悟两个环节,将外界的各类刺激,通过自我的身 心系统处理后,产生相应的身心反应,从而达到自 我领悟的境界 J。因此,教师要少下结论、少讲 大道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 从中悟出道理,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 参考文献: [1]郑祥专.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J].中 国特殊教育,2009(6):69-74.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 2003(3):6_9.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 (5):41-45. 心理健康课程可以采用借鉴团体训练和素质拓展 的训练方法,适当改变课堂的物理环境,营造自由 愉悦、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用团体游戏、角色 扮演、案例讨论、心理剧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 [4]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 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5]李锐,凌文栓.员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探析[J].人力 资源开发,2006(5):58—59. [6]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6):103.105. [7]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 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 (2):43-48. 与、主动体验。甚至可以借鉴“哈佛幸福课”课堂 上经常出现短时间的“tmiein”——静默的教学以 及长时间的“冥想练习”等教学方式 J,促进学生 的积极参与、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将所学心理学 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AI Ji,DAI Jia—jia (Student Office,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 ̄e,Changsha Hunan 410205,China) Abstract:There are following problems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Guiding ideology is question model,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incomplete and teaching mode is obsolete.All these weaken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position.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s,shaping positive personality,using required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model and tes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mental health curriculum;positive psychology [责任编辑:张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