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译者的主体性 语言与翻译 浅议译者的主体性 祝丽丽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 本文对译者的主体地位进行了简要研究,从译者的定义出发依次探讨了译者地位的现状、译者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及加强主观 能动性的方法。-/.k ̄原文对于译者具有天然的客观参照,但译文是供译入语读者阅读的,在忠实于原著的框架内,一定程度上应根据译入语 读者所处环境及所接受文化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必要性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工具。作为 (2)对译文潜在读者的预测能力。译文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 跨文化的桥梁——译者直都被赋予 舌人 、“仆人”、“传话筒”、“隐 解,才能最终达到翻译的目的。译者在翻译一篇文章时,心中始终有一 形人 、“戴着镣铐的舞者”、“文化搬运工 等形象,译者要尽最大可能 群读者,这群读者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文化素养、宗教、道德、审美特 用译入语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以质应质,以文应 征等。 文,追求译文与原作的契合,即忠于原作的内容,不容许有些许删改。 (3)译入语的表达能力。流畅、清新、自然、地道、优美的语言会让 但是翻译足以译者为中心的种自主活动,其活动要受到译者自身的 读者爱不释手,反之,译者的译入语表达能力欠缺,译文肯定会艰涩难 认识水平、审美情趣、道德倾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约,要达到完全与 懂,缺乏表现力、感染力。 原作的对等是不可能的。随着解构主义的产生,译者获得比以前更多 2、主体性的发挥要张弛有度 的主体性……从理论上说,“忠实”的概念已经站不住脚了。 译者主体 解构主义认为译者是原文的解构和重组者,也是译文的创造者。 性是指: 译者主体性,亦称翻译主体性,指译者在翻泽活动中表现出来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自身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人生体验和 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原本,使其本质 认识水平等,对原作的意义进行解读、阐释和补充。原作和译作无论从 力量在翻译行为中9[,445的特性 o E2]那么,译者主体性有何必要性,我们 语言风格还是语言结构都很难达到绝对的。忠实”和 等”,因此,译 又如何加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呢 本文拟就这丽个主要问题进行探 者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讨。 但是在我们尊重译者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尊重原作者的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地位,因为没有了原作者的主体性地位,根本谈不上译者的主体性地 1、译者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 位。也就是说尊重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忠实 ,而“忠实 也并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 不意味着译者毫无能动性。译者主体性与 忠实”是对立统一的,即在 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在这 “忠实 的框架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译者主体性。如果片面强调译者的 过程中,译者作为原作者与读者、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主体性,以为译者可以擅自借题发挥,一味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其主体性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因而成为翻译过程中最积 和思想。那么译文必然有失偏颇,偏向死译的另一个极端,即翻译不再 极、最主动的因素。余光中曾对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作过以下论述:译者 是翻译,而成为纯粹的创作。 介于神人之间,既要通神意,又得说人话,真是“左右为巫难 。读者只 三、结论 能通过译者的口吻去想象原作者的意境。翻译实在是一种信不信由你 原文对于译者具有天然的客观参照,但译文是供译入语读者阅读 的 一面之词 。 的,一定程度上应根据译入语读者所处环境及所接受文化需要发挥主 2、忠实与主体性是对立的统一体 观能动性,但是又要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让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与译入语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及规 原文的思想精髓,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 律、原作者与作品的特点、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都 是制约译者的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构成了凸显译者主体 【参考文献】 性的客观环境与前提。译者在自身的文化参照系统内接受并表现原文 [1] 王东风.解构“忠实”一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 本,在接受原文本和表达的过程中体现主体性,与忠实之间并没有;中 2004,(6):3—7. 突,二者统一于翻译这一主体性活动中。严复的“信,达,雅”正体现了 [2] 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这二者的和谐统一。首先,“信”是忠实于原作,“达”是忠实于读者,而 [3]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 “雅”则体现了严复作为译者的主体能动性。 出版公司,2007. 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4] 傅晓霞,林本椿.从“忠实”标准到叛逆性创造一论译者主 1、译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 体地位之“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译者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分析能力。译者 口使具有很强的双 286—287. 语能力,若不对原作者及其作品进行研究,不了解所译作品的材料和题 材有关的事物,不研究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的那一段历史,就无法透彻理 【作者简介】 解原作。译者要想理解原文,首先要有理解分析能力,包括对原文作者 祝丽丽(1979一)女,山东巨野人,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助教,硕士, 的了解与分析、修辞分析、语言特征分析、章彳j关系分析、语义分析、文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化内涵、艺术特征、时代背景分析等各种能力。 《新西部))2010.12期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