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哗拓教育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植保工作方针

我国现行的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这个工作方针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同病虫害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同时,这个方针也吸取和借鉴了国外的植保工作经验。

在同病虫害长期斗争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1、防治病虫害是一个生态问题,并非只是单纯地追求消灭防治对象。

2、防治病虫害,一般并非要灭绝病、虫,而只是要求把病、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使其不致于引起减产和降低产品品质。

3、病虫害的发生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人们可以通过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以影响病、虫。

4、协调地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开展综合防治,可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体现了以上理念,提出了两个指导思想。一是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不能等病虫发生了才去治,而是应该在病虫未发生之前,就采取各种措施去防止病虫的发生。二是要有“综合防治”的思想。也就是在同病虫害做斗争时,不但要以防

为主,还要有整体思想和全局观点。即要从生态观念出发,去考虑、安排防治措施。要根据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等因素之间的辨证关系,因地、因时制宜,把各种防治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把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从而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少公害的目的。

二、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的原则

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的原则是,经济、有效、安全、简便。“安全”指的是对人、畜、作物、天敌及环境不损害和污染。“有效”指的是能大量杀伤病、虫或明显地压低病、虫的密度,起到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的作用。“经济”是指花费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简便”是指能因地因时制宜,方法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接受。具体地讲,有以下五点:

1、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时,要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充分发挥其它措施的作用。

2、在防治一种病虫害时,可采用多种方法。

3、在综合运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时,要注意改进防治技术,特别是用药技术,使之既能杀死病虫,又能较大限度地保护天敌和发挥天敌的效能。

4、在多种病虫同时发生时,应力求兼治,化繁为简。以一种防治措施尽可能地兼治多种病虫害。

5、进行综合防治时,还应充分发挥各措施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注意各措施之间的衔接、互补,以提高防治效果。

三、综合防治方案的类型

1、以一种主要病、虫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如对棉蚜的综合防治方案。

2、以一种作物所放生的主要病虫害为对象,进行综合治理。如对小麦病虫害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3、以整个农田为对象,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如以某个乡、镇或地区为对象,制定各种主要作物的重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将其纳入整个农业生产管理及整个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中去,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

植物检疫

一、植物检疫的意义

植物检疫简称植检,也叫法规防治。它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调运的种子、苗木以及农副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草的传入和传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防止向其他地区传播蔓延扩展的一项植物保护工作。

植物检疫是国家为了防止农作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农产品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顺利开展对外贸易所采取的整套措施之一。也是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之一,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植物检疫的基本内容

植物检疫一般分为对外和对内检疫两个方面。对外检疫是对内检疫的保障,对内检疫是对外检疫的基础。

1、对外检疫 是由国家在港口、国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要道设立植物检疫机构,对进口、出口和过境的应施检的农产品、植物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国外新的或在国内还是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输入,同时也防止国内某些危险性的病、虫、杂草的输出。

2、对内检疫 对内检疫由各省、市、自治区检疫机构会同邮局、机场、车站,根据政府公布的对内检疫条例和检疫对象执行检疫,并采取措施,防止局部地区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对已列入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从本地运出、运入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凡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被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调往何地,在调运之前也都必须经过检疫;检疫工作由植物检疫部门进行。经检疫后,未发现检疫对象的,发给检疫证书,准予调运;如果发现有检疫对象的,由检疫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处理的办法有:禁止调运、退回、销毁;禁止播种;指定地点进行消毒;责令改变路线、使用地点或使用方法;就地加工或限制使用期限等。

在农业生产和农贸活动中,任何集体和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地履行植物检疫手续,遵守检疫制度,以防止农作物的危险病、虫、草的传播蔓延。

农业防治法

【知识要点】 农业防治法是根据病、虫发生为害和作物栽培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整个农事操作过程中各种具体措施,有目的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而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农田环境,以达到直接消灭或抑制病、虫的目的,保证农作物丰产的方法。

农业防治法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在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情况下,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措施基本上与农业增产技术措施的要求是一致的,

在多数情况下,能结合农业生产进行。因此,农业防治法具有经济、安全、有效、无污染,一般不伤害天敌的优点。同时,农业防治法不需要额外投资,易于与其他措施配套。不足的是,农业防治法收效慢,有一定的局限性、地域性和季节性。多为预防性措施,当病虫害已经大发生时,防治效果不大。农业防治法有以下具体措施:

一、选用抗病虫品种

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往往受同一种病、虫危害的程度不同,有的不被害,有的受害较轻,有的则受害重。这是因为作物的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抗病、虫的能力。利用作物抗病、虫的特性,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是一种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在使用优良的抗病、虫品种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这样做,能较持久地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充分发挥其抗病、虫的特性,使其在生产中起到显著作用。

二、使用无害种苗

种苗等繁殖材料对病虫发生的影响,主要是种苗携带传播病虫害,以及种子质量差造成的作物生育期不一致,长势弱增加病、虫的侵染危害。有些病、虫是以种苗等繁殖材料携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因此,带有病、虫害的种苗就成为这些病、虫的侵染来源,播种这样的种子会导致病、虫害的人为传播。如棉花枯、黄萎病就是这样在国内传播蔓延的。此外,品种混杂、子粒饱满度和成熟度不一,或者一些种苗被侵染后因生长势降低,播种后往往造成出苗和生育期参差不齐,给田间管理和收获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增加一些对作物生育期要求较严的病、虫的侵染机会,从而加重病、虫的为害。所以,生产上使用的种苗等繁殖材料,应该是不携带病、虫的优质纯种。目前,生产上利用无害种苗繁殖基地,

种苗无害化处理,以及工厂化组织培养脱毒苗等是获得无病虫种苗的有效措施。

三、合理耕作

耕作制度、农田环境及病、虫的发生三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虫能力;栽种不同的作物以及耕作栽培技术的变化,可以改变农田环境,能够造成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轮作倒茬能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在作物品种搭配和茬口安排方面,依据病、虫对寄主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切断病、虫的寄主供应;恶化病虫发生环境,减少田间病、虫的积累。如小麦与豌豆、苜蓿轮作,小麦全蚀病发病轻,或不发病。稻棉轮作,可以有效地控制棉叶螨、棉铃虫、地老虎、棉枯萎病等病、虫的发生为害。

秋耕深翻可以改善土壤中的水、气、温、肥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培养健壮的作物,提高作物对病、虫的抵抗和耐受能力。同时,可以使土壤表层的病、虫深埋,使土壤深处的暴露,破坏其适宜的生存、生活条件。此外,秋耕深翻还会因机械作用,直接杀伤害虫,或破坏害虫的巢室而使其致死。

四、调整播种方式

调整播种方式主要是调整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在特定地区病、虫的发生期往往有与其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期相吻合的状况,如果在不影响作物增产要求的情况下,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期,将病虫发生期与作物的易受害期或危险期错开,就可以避免或减轻病、虫的危害。这对于那些播种期伸缩范围大、易受害期或危险期短的作物,以及食性专一、发生

一致、危害期集中的害虫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如春麦适当早播,可以减少麦秆蝇产卵为害、也能减轻小麦皮蓟马的为害。冬麦适当晚播、春麦和高粱适当早播,麦蚜的为害较轻。

种植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农田作物层等环境小气候,以及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种植密度过大,影响透光,田间荫蔽,湿度大,植物木质化速度慢,有利于大多数病害和喜阴好湿性害虫的发生为害。而种植过稀,植物分蘖、分枝多,生育期不一致,也会增加病、虫的发生为害,尤其是杂草的发生为害会明显加重。因此合理密植,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壤、阳光等自然资源,提高单产,同时也有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五、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涉及到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田间管理对病、虫害发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灌溉、施肥和田园卫生。

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是防治某些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合理排灌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气条件,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如水稻二化螟化蛹初期降低田水,化蛹高峰期灌深水,并保持2-3天深水,可以杀死大部分二化螟的蛹 ;麦田春灌可以有效地减轻蛴螬和金针虫的为害;棉田积水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等等。灌水还能淹死地下害虫和某些在地下越冬的害虫。此外,喷灌造成田间湿度过大,水滴四溅,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发生,而利用滴灌可以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能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抗病、虫的能力和减少因病、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同时,能控制作物的生长势,提高生长发育速度,从而缩短和避过病、虫的为害盛期;合理施肥还可以改变土壤的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恶化土壤中病、虫的

生存条件;合理施肥也可以直接杀死病、虫。但在使用有机肥料时,一定要充分腐熟,使之不带菌、不带虫。

田园卫生,主要是借助于农时操作,清除农田内的病、虫及其滋生场所,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害。作物的间苗、定苗、打杈、摘顶、脱老叶,果树的修剪,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作物残余物,均能将部分害虫和病残体随之带出田外,减少田间的病、虫数量。田间杂草往往是病、虫的野生过度寄主或越冬场所,清除杂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侵染源。因此,清理田园,是一项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法

【知识要点】 物理机械防治法是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或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常用的物理机械防治法有人工和简单机械捕杀、温度控制、诱杀、隔阻分离、微波辐射等。物理机械防治法见效快,常可把害虫消灭在盛发期前,也可以作为害虫大量发生时的一种应急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法通常比较费工,效率较低,一般作为一种辅助防治措施。但对于一些用其他方法难以防治的病虫害,尤其是当害虫大发生时,往往是一种有效的应急防治手段。

一、汰选法

汰选法就是利用健康种、苗与被害种、苗在形体、大小和比重上的差异,进行分离,剔除带有病、虫种、苗的方法。

汰选种子可用手选、器械(风车、筛子)选或水选。手选适用于较大的种子。风车和

筛子可以把夹杂在种子中的病、虫和杂质剔除。水选是利用病、虫种子比健全种子轻,用水加以汰除。它可分为清水选、泥水选、盐水选、硫铵水选等。

水中加入食盐、黄泥、硫铵的多少,要按各种种子的比重大小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如汰选小麦、水稻种子,一般是每50公斤清水加食盐或硫铵10公斤或黄泥15—20公斤,充分搅拌成均匀的悬浮液,然后用比重计测量达1.08—1.10,或用鲜鸡蛋放入溶液,能使鸡蛋浮出水面的部分稍大于五分硬币的面积即可。选种后,必须用清水洗净种子,以免影响发芽率。

二、捕杀法

捕杀法是利用人工或各种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

徒手或使用简单工具捕杀害虫,称为人工捕杀。往往根据害虫习性设计捕杀方法。如利用害虫的假死性或群集性捕捉金龟甲类;人工捕捉地老虎幼虫;产埂除蛹消灭地老虎;挖蝼蛄卵以及在玉米螟的产卵高峰期进行采卵捏杀等。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设计各种器械捕杀害虫,称为器械捕杀。如用粘胶粘捕跳甲成虫等。

三、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性,设计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诱杀法。它不仅能消灭害虫,而且也可以预测害虫发生的动态。如灯光诱杀、潜所诱杀、食饵诱杀及性激素诱杀等。

1、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以各种光源,可诱杀多种害虫,特别是黑光灯是多种害虫喜欢趋向的光源,能诱集三百多种害虫,是当前用作预测害虫和诱杀害虫的主要

工具。应用黑光灯诱杀害虫时,灯下应有集虫装置,如盛水的缸、盆等,并应有专人管理,及时捞出诱杀的虫体。在灯周围20米内的作物上,要及时防治漏网的害虫。高压电网灭虫灯,是用高压电来杀虫的,当害虫触及电网时,瞬间产生高压电弧,害虫即被击倒、击毙。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应在灯周围作好标记,并应挂在离地面3米以上的地方,以免发生人畜触电事故。

灯光诱虫效果受天气影响较大,以无月光、天气闷热、无风时诱虫效果最好。为了减少伤害天敌,最好在害虫成虫盛发期开灯诱杀。如遇雨天、大风或月光明朗的夜晚及重要天敌盛发期,则应停止开灯。

用于诱杀害虫时,以2—3.3公顷设置一盏黑光灯为宜。

2、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人为地制造各种害虫的适宜潜所,引诱害虫潜伏或越冬,然后将其消灭的方法,称为潜所诱杀。如用杨枝把诱集棉铃虫;果树主干上束物引诱果树害虫化蛹或潜藏越冬等,都可以诱集到大量害虫。

杨枝把诱虫技术:剪取1—2年生、叶片繁茂的杨树枝条,放置于阴凉处1天。将阴好的杨枝把10枝捆成一把,捆时加入一根细木棍,呈扫把状。使用时插于田间。每亩5—8把,距地面60厘米。每天清晨清除并处死潜藏于其中的棉铃虫成虫,并用塑料袋套在杨枝把上,置于阴凉处,傍晚时再用。

3、食饵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在害虫喜食的饵料中加入杀虫剂,即可诱杀许多害虫。如采用糖浆液诱杀地老虎、甘蓝夜蛾,坑粪或毒谷诱杀蝼蛄,田间堆草诱杀地老虎等。

糖醋液诱杀技术:配方:糖(6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配制方法:将糖、醋、酒、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即制成了糖浆液。田间放置方法:将糖浆液盛入带盖的盆、盘里,放置于地块中,距地面50厘米。每天傍晚揭去盖,早晨捞出被诱杀的虫体,加盖,防止糖浆蒸发。如果用于测报,则要用规定尺寸的糖浆盆。

4、黄板诱蚜 有翅蚜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用黄板诱杀蚜虫效果较好。黄板的规格大小没有定数,一般为长方形,尺寸在30—40× 50—60厘米,黄板左、右各加一根支柱,以便插入地里。黄板表面涂为黄色,以金盏黄或乳鸭黄诱蚜效果较好。黄板外罩薄膜,膜上涂一层机油。在地内设置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以略高于植株为宜。当有翅蚜开始迁飞时,放置黄板,每亩放置8—10块,迎风放置。

5、银膜避蚜 铝灰色对有翅蚜有驱避作用。用银灰色塑料薄膜在蔬菜育苗时覆盖,避蚜效果良好,可有效地减少蚜虫在苗期传播植物病毒病的作用,增产效果显著。例如,天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用银灰色塑料薄膜网眼育大白菜苗,避蚜效果达80.9—94.2%,防病毒效果达83.7—94.3%,增产54.1—128.5%。

四、热处理法

在不伤种子的前提下,利用一定的热力杀死种子内外病、虫的方法,称为热处理法。常用有日光晒种、温水浸种、低温冷冻和冷浸热晒等方法。

1、日光晒种和低温冷冻 害虫和病菌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良好。而温度过高或低,则会影响其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夏季晒种,温度可高达50℃左右,几乎对所有的储粮害虫都有致死作用,故常利用此

法处理仓储粮食。新疆冬季进行种子冷冻或低温冻仓,都能有效地消灭病虫害。

粮食充分日晒干燥,可避免贮藏期病、虫的发生,这是常用来防治贮粮害虫的有效方法。

在日晒或低温冷冻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伤害种子。

2、温汤浸种 即温水浸种法,是根据种子耐热力高于病菌的致死高温的特点,控制一定的水温,在一定的时间内处理种子的方法。可以达到既不伤害种子,又可杀死潜伏在种子内外的病菌的目的。

用恒温水浸种常用来防治棉花、小麦、水稻及其它禾谷类作物病害。如棉籽温汤浸种,常用“三开一凉”的方法,将水温控制在55—60℃,浸种30分钟,可以消灭炭疽病菌和角斑病菌。

温水浸种,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和浸种时间。

3、冷浸热晒 此法常用来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具体做法是,选晴天清晨,将种子用常温水浸5小时,取出滤干,在阳光下摊成薄层,利用夏季高温(可达50——52℃)晒种,晒到下午6时。期间每隔半小时翻动1次。晒足6小时,就可杀死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

五、隔阻法

隔阻法是根据病、虫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各种物理性障碍,阻止病、虫的为害或扩散的措施。

1、树干涂白 用涂白剂刷白树干,不仅可以保护树干不受病菌的侵染,避免日灼,防止冻害。而且也能有效地阻止害虫产卵为害。

涂白剂配方为:配方(1):生石灰10份,硫磺1份,食盐2份,食用油(植物性)0.1份,水40份。配方(2):生石灰10份,食盐1—2份,石硫合剂3—4份,水40份。

2、设置障碍物 树干涂胶,可以防止许多果树林木害虫为害或下树越冬。如春尺蠖的雌成虫无翅,必须从地面爬上树才能交配产卵,所以可以通过在树干上涂胶、绑塑料薄膜等设置障碍,阻止其上树。

用石灰或粘土调成糊状,添塞树洞、蛀孔、裂缝,可以防止害虫潜入越冬或越冬害虫外出为害。

对于那些由农田外爬入田中危害的害虫,挖阻虫沟可以阻止其活动。如甜菜地四周挖阻虫沟,可以有效地阻止甜菜象甲迁入为害。

除了上述的在生产中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各种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外,目前利用电波、射线、红外线、紫外线、激光、超声波等电磁辐射进行病、虫防治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直接杀灭和辐射使害虫不育等在室内研究中具有广泛的杀灭病、虫的效果,但能进行大面积应用的方法较少。

生物防治法

【知识要点】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或消灭病、虫的方法。它包括以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微生物防治病、虫,以及利用其他天敌防治害虫等。

生物防治法对人畜安全,不伤害作物,不污染环境,自然资源丰富,有一定的持久性。但生物防治法受环境因子影响大,某些选择性天敌防治范围窄,杀虫作用缓慢。故生物防治法还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

一、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方法称为以虫治虫。以虫治虫是一种安全、经济、效果好、无残毒,较理想,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1、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的种类 天敌昆虫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两类。捕食性天敌昆虫分属于18个目,近200个科。其中防治效果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蚜虻、食虫蝽、步行虫、虎甲,泥蜂、蚂蚁等。寄生性天敌昆虫分属于5个目,近90个科。大多数种类均为膜翅目、双翅目的寄生蜂、寄生蝇。

2、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 自然界中的天敌昆虫种类很多,但常因受到不良气候、生物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其抑制害虫的作用。改善或创造有利于天敌昆虫的环境条件的措施:一是直接保护天敌,如对捕食蚜虫的瓢虫在其越冬时采取室内保护,降低越冬死亡率,翌年再释放到田间。二是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促使天敌昆虫的增殖。可在农田或果园附近种植防护林,有意识地种植蜜源植物及其他有助于补充天敌昆虫生活需要的植物等。三是早春在适合天敌昆虫栖息生活的场所,释放一定数量饲养的天敌昆虫。四是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如选用对天敌昆虫影响较小的药剂和改进施药方法等。

3、我区以虫治虫的例子

⑴ 瓢虫 瓢虫属于鞘翅目瓢甲科,是捕食性天敌昆虫,主要是捕食蚜虫能力较强的“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等。除了捕食蚜虫以外,还能捕食介壳虫、粉虱、红蜘蛛等。

根据自治区农科院多年研究,我区利用七星瓢虫治蚜,要通过释放瓢虫才能奏效。因为春季蚜虫虫口密度呈直线上升时,瓢虫数量却很少,待蚜虫虫口密度已下降时,瓢虫的虫口密度才猛增。因此,只有人工释放瓢虫才能达到防治蚜虫的目的。人工助迁一般在瓢虫幼虫数量大量上升,在麦穗上活动并有成虫出现时,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网捕,于傍晚释放到棉田。因傍晚时气温较低,光线暗,释放的瓢虫在棉田中虫情稳定,不易迁飞。释放瓢虫的数量,根据田间已有瓢虫与蚜虫的比例而定,要求在补充瓢虫后,田内瓢虫与蚜虫的比例达1:150—200就可控制蚜虫为害。释放瓢虫的棉田,2天内不宜中耕和进行大型农事操作。释放后应注意经常检查,如果蚜瓢比未达到1:150时,应补放到1:150。

⑵ 草蛉 草蛉属于脉翅目草蛉科,也是捕食性天敌昆虫,其幼虫称为“蚜狮”,具有相当强的灭蚜能力,成、幼虫对蚜虫、棉铃虫、红蜘蛛均有防治效果。

草蛉的利用,主要是人工饲养,大量释放。田间释放时,成虫、卵、幼虫均可。实验表明,释放“成、幼虫”,见效快,但成本高,释放时草蛉易受伤害。释放“卵”成本低,但见效慢,卵易被蚂蚁吃掉。因此,目前是以释放将孵化的“黑卵”为主,适当搭配一定数量的雄成虫和初孵化的幼虫。释放时间,防治棉铃虫时,应在其产卵初盛期。防治蚜虫时,应在棉花单株三叶蚜量20—30头时。释放量可根据害虫虫口密度及田间自然草蛉虫口密度而定。一般是:成虫30000头/公顷,或1—2龄幼虫45000—60000头/公顷,或黑卵15万粒以上/公顷。

⑶ 赤眼蜂 赤眼蜂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是微小型昆虫。赤眼蜂将卵产在害虫的卵中而杀灭害虫,为卵寄生蜂。目前我区主要用来防治棉铃虫、苹果蠹蛾和玉米螟。

赤眼蜂需室内饲养,田间、果园释放。其每年的需要量根据虫情而定。放蜂的时间是害虫产卵初期。每公顷放蜂量不少于15万头。释放的虫态是“卵”,以“卵卡”形式释放。

释放赤眼蜂应该注意,放蜂要均匀,还要准确掌握放蜂时间,另外,放蜂后禁止使用农药。

二、以菌治虫

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称为以菌治虫。有益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害虫生病致死的病原微生物。工厂里把病原微生物进行人工繁殖,并制成一定剂型,统称为“微生物杀虫剂”。常见的微生物杀虫剂有以下三类:

1、真菌杀虫剂 寄生于昆虫的真菌,有可能利用作杀虫剂的,主要属于半知菌和鞭毛菌。当病原真菌的孢子接触昆虫后,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生长发育,直至菌丝体充满虫体,才致害虫死亡。如果缺乏适当的温、湿度,尤其是湿度,就影响这一发病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当前国内外成功使用的主要是白僵菌。

白僵菌属半知菌亚门,菌丝细弱有分枝,无色透明,有隔膜。白僵菌的发育温度范围较大,在10—30℃之间均可发育,最适温度为20—28℃,在5℃以下或34℃以上,孢子萌发即受到抑制。白僵菌的分生胞子萌发要求的湿度较高。相对湿度70%以下,胞子不能萌发,75—80%时胞子虽然能萌发,但不能生长发育,以90—100%的相对湿度最为适宜。

白僵菌主要是通过昆虫体壁感染,分生胞子粘附在虫体上,当条件适宜时,能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和白僵菌素,不仅能把虫体的表皮溶解,便于芽管侵入虫体内,而且对昆虫有

毒杀作用。昆虫发病初期,表现为行为呆滞,食欲减退,静止时,头胸俯伏或全身倾侧,皮肤上出现黑色的小点或斑点,以后口吐黄水或排泄软粪,约3—7天死亡。刚死时虫体柔软,约经2—3小时后,开始变硬,常呈粉红色。再过1—2天开始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一般经3—4天可布满全身。

新疆主要用来防治松毛虫、玉米螟、稻灰飞虱、甘蓝夜蛾、马铃薯甲虫等害虫。使用时可采用喷雾、喷粉或制成颗粒剂撒施。

2、细菌杀虫剂 昆虫病原细菌已知的约有90余种,研究较多,应用较广的是苏云金杆菌类。目前我国生产和推广使用的杀螟杆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等,都属苏云金杆菌类。

苏云金杆菌要求的生活条件与一般细菌相似,在温度12—40℃均能生长,以28—30℃最适宜。苏云金杆菌类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对米玉螟、甘蓝夜蛾、菜青虫、马铃薯甲虫、稻灰飞虱等都有优良好效果。工厂生产的细菌杀虫剂,一般是粉剂(菌粉)。可喷雾、喷粉、制成毒土、颗粒剂使用。害虫感染后,活动减少,食欲减退,虫体颜色变深,虫体软化,组织崩溃、腐烂,失去原形,有臭味。

苏云金杆菌各个变种由于来源不同,对不同种类害虫的致病力和毒杀作用也有差异。所以,要根据防治对象选用变种制剂。如防治菜青虫、菜蛾可选用青虫菌或杀螟杆菌的工业菌粉1000倍液喷雾,最好加0.1%的洗衣粉,每公顷喷900—1125公斤药液。防治玉米螟用同样菌剂的同样浓度灌玉米喇叭口,500克药液可灌50株左右,效果可达90%以上。

3、病毒杀虫剂 目前发现的昆虫病毒,以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最多,其次为颗

粒体病毒(GV)及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等。

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一般食欲减退,行动迟钝,有些种类爬向高处,约经4天后开始死亡,有些到20多天才死亡。病虫死亡前体躯变软,体内组织液化,皮肤易破裂,而流出白色或褐色体液,但无臭味。幼虫病死后,往往以腹足倒吊在枝叶上,呈倒“V”字型。

我国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及菜粉蝶颗粒体病毒等进行田间试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湖北荆州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田间试验,用每毫升含1×10个多角体悬浮液喷洒,6天后棉铃虫一龄幼虫死亡85%,8天后二龄幼虫死亡80%,三、四龄幼虫则需较高的浓度才行。在广州蔬菜区,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田间试验,每公顷用300—450头病死的大龄幼虫捣烂,加水750公斤并加入0.1%洗衣粉制成悬浮液喷雾,7天后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三、以菌治病

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的方法称为以菌治病。不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斗争或排斥现象,称为抗生现象。这种相互斗争的相斥作用,叫做拮抗作用。凡是对植物病原有拮抗作用的菌类,都叫做抗生菌。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种特殊物质,可以抑制、杀伤甚至溶化其它有害微生物,这种物质叫做抗菌素。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农用抗菌素品种有井岗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内疗素、放线酮、庆丰霉素、灭瘟素等。

1、春雷霉素 春雷霉素是一种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对人、畜、植物、水生动物均无毒害,可以安全使用。春雷霉素还耐雨水冲刷,在降雨前2-3小时喷施,仍能有效。

春雷霉素用来防治稻瘟病。其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与化学农药相同。使用浓度为40ppm。

春雷霉素药效期长,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

2、井岗霉素 井岗霉素是一种吸水链霉菌的变种的代谢产物。对人、畜几乎无毒,对作物安全,有内吸治疗作用,耐雨水冲刷。可与多种杀虫剂混用。加工剂型有2%可溶性粉剂和1%水剂。

井岗霉素对茄科作物立枯病有较好防治效果。一般使用浓度为30—40 ppm。

3、内疗素 内疗素是一种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内吸性强,对人、畜低毒,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

内疗素对甘薯黑斑病、禾谷类黑穗病、苹果树腐烂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多数细菌性病害无效。

防治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或栽插前用50—100 ppm的药液浸种薯、秧苗3—5分钟。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用100—300 ppm药液,涂抹病部。防治禾谷类作物黑粉病时用40 ppm的药液1公斤拌种10公斤。

4、120农用抗菌素 120农用抗菌素也称抗霉菌素120,是一种链霉菌的代谢产物。对人、畜低毒,碱性条件下易分解。

抗霉菌素120是一种广谱性抗菌素,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瓜类、苹果、葡萄、小麦、甜菜、花卉的白粉病、小麦锈病、棉花枯、黄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

果。

抗霉菌素120有2%和4%水剂两种加工剂型。

四、以有益生物治虫

自然界中有益生物的种类很多,对于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都有一定的作用。

1、蜘蛛、螨类 农田中蜘蛛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繁殖快,适应性强,迁移性小,只捕食活的昆虫,不为害作物,是一类重要的天敌。一般农田中蜘蛛数量较多,因此不需要人工饲养繁殖,只需要注意保护、利用就可以了。

农田中还有一些捕食性螨类,如植绥螨、长须螨等。这些捕食性螨类可以捕食果树、棉花、豆类、蔬菜等多种作物上的植食性害螨。

2、蛙类 两栖类中的蛙类、蟾蜍等,主要以昆虫及其它小动物为食。在捕食的昆虫中,绝大多数是农业害虫。蛙类的食量很大,如泽蛙1天能捕食叶蝉260头。为发挥蛙类治虫的作用,除严禁捕杀蛙类外,还应加强人工繁殖和放养蛙类,保护蛙类卵和蝌蚪。

3、鸟类 在我国约有一半的鸟类是以昆虫为食的。利用益鸟来防治害虫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为了发挥益鸟治虫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做好保护、招引食虫益鸟的工作。严禁打鸟、捣窝、掏蛋。爱护林木并大量植树造林,给鸟类创造适宜的栖息场所。防止环境污染,严禁使用有残毒的农药。有树林的地方,要在树干上悬挂鸟巢箱,招引益鸟栖息。

五、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昆虫激素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种。

1、外激素 昆虫的外激素具有很强的引诱能力,空气中只要有微量的外激素存在,就能引诱异性昆虫飞来。在害虫的防治和测报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已有20余种昆虫外激素可以人工合成。我国已合成利用的有梨小食心虫、苹果小卷叶蛾、棉铃虫、玉米螟等性外激素。使用的方法有:

⑴ 诱杀法 把性诱剂与粘胶、毒药、诱虫灯或高压电网灯配合使用,诱杀雄虫。

⑵ 迷向法 在农田、果林等处,喷洒性诱剂,使雄虫失去定向寻找配偶的能力,不能找到雌虫交配,无法繁殖。

⑶ 绝育法 把性诱剂与绝育剂结合使用,被诱来的雄虫因接触绝育剂而失去生殖能力,不能进行正常繁殖。

2、内激素 用保幼激素处理害虫的卵、蛹或成虫,有阻止胚胎发育、不能羽化和不孕的作用。蜕皮激素则可干扰昆虫体内激素平衡,产生生理障碍或发育不全而死亡。例如,使幼虫提前蜕皮而死亡或提前化蛹并羽化出畸型成虫而死亡。

内激素防治害虫用量极微,针对性强,但生产成本高,稳定性差,特别是只能在害虫发育的某些敏感阶段使用。内激素对人、畜的影响尚不明确。

化学防治法

利用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预防和消灭作物病虫害及其它有害生物的方法称为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在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中占重要地位,在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上一直起着

重要作用。

一、化学防治法的优点

1、防治效果明显,收效快。即可在病虫发生之前作为预防性措施,以避免或减少为害,又可在病虫发生之后作为急救措施,迅速消除危害,尤其是对爆发流行性的病、虫,若农药使用得当,可以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限制小。

3、可大面积使用,便于农业生产机械化。

4、防治对象广,几乎所有的作物病、虫均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5、农药可以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长期保存。

二、化学防治法的缺点

化学防治法也有不足之处。由于长期、连续、大量、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相继出现了以下问题。

1、农药使用不当,引起人、畜中毒事故。

2、病、虫、草产生抗药性。据报道,到80年代初,全球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约500种,病原菌超过100种,杂草近40种。在我国,产生抗药性的害虫达30多种。

3、化学防治成本提高。由于病虫杂草抗药性的增强,使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浓度和使用次数增加,而防治效果往往很低,从而使化学防治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4、破坏生态平衡。因为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大量杀伤有益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一些原来不重要的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又使一些原来已被控制的重要病虫因抗药性的产生,重新抬头回升,出现害虫再猖獗现象。

5、污染环境。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不但污染了大气、水域、土壤等生态环境,而且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造成食品及人体中的农药残留,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化学防治法是当前防治病虫害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更应该充分认识化学防治法的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不能把化学防治视为唯一有效的灵丹妙药,单纯的依靠农药,滥用农药。同时也要肯定化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体系中的地位,注意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把化学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配合使用。

吉木乃县农业技术

2011年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