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我的界定与提升

来源:哗拓教育
218 理论科学 2科01 。年第12期 自我的界定与提升 李川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南京211156) 摘要自我提升是一个与各种因素双向建构的有机体,介绍自我的界定与本质,分析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对自我的发展与提升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提升;自我服务偏见;文化格局 中圈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一(2010)062—0218—01 人是有意识的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提升 后天习得的,是以自我评价活动为中介。自我评价就是以自己的所作所 自我达到一种有别与他人的一种确认,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有关自我 的理论虽然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自我概念在个体人格发展中无法取代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自我的界定与构造 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是源源流长,人的个体和生命一样是一个常 新的话题。中国和许多东方国家一样注重集体主义,虽然也有着丰富的 关于“自我”的思想,但长期以来缺乏对“自我”的深入完整的研究。 而实际上“自我是大多数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起点。”我们对很多社会行 为的理解都要从自我开始。西方的“自我”概念的真正确立是在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之反思提出来的,他提出心灵与肉体的分离,宣扬主客 二分,使得对于主体性自我的探究正式开始。 关于自我在西方有两种表达self;f铂ego,一般来讲se】堤 体有关自己的 主观经验,表现为一种身份感,而ego. ̄1]是相对于本我和超我而言的。涉 及到自我时常常使用selfi行i不是e鼬。它指的是“我”的本人、本体、本性 和本质,是一种主体的我,是个体对于自己的确认和自我权力的主张。这 种对于“我”的确认构成了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哲学和法律的实质内容。 首先从生物意义上看自我,在生物层次上自我首先是生物自我,它 的基础是机体,体现为个体的差异性,就是作为人类生命个体的自我之 间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物理特征的不同,生物特征的不同,遗传特 征的不同。我的生物意义不仅表现在同类生物“人”的差别,在某种程 度上人与人的个体差异更多的体现在面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上。 ‘ 其次从社会意义上看自我,人在劳动实践中作用于他自身之外的自 然,并在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同时也就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劳 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从而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主体,主体能动地构建世 界。人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的“类”本性, “人它既通过生活实践表现 出来,又同时通过生活实践生成人具体而丰富的本性”。马克思说,人 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在关 系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最能集中表征人的本质特征,人的主体地位转 化为关于主体的意识即关于人的意识。在社会学意义上人的本质体现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我”是人所具有的最特殊的自我感。“一个人从社会,从同 伴那里获得承认,承认一个人的个体有多少,这个人就有多少个社会自 我”换句话说每个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获得 的。社会人正是由于自我概念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使自我 概念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也是有属性的,自我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具有主动性,运动 性,白化陛,所谓主体性指我具有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事物具有绝对支 配权,我就是我自身的主人。运动性是说我的活动是我本质的表现,是 自我展示,这是一种运动方式,另一种是自我的精神运动,主要是自我 的思想观念意识活动。白化性是指人生而能够也必须要适应环境变化, 使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 2认识自我的方式 知道了什么是自我,我们一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意识自我,看待 自我呢?主要通过自我的意识成为—种自我的评价。 自我意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了解自己,但是真正做到了解自己 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通常通过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来意识自己, 认识自己形成自我观念,形成对自己的理解,来确认自我。自我发展、 自我提升就是一种自我内容的全部意识化过程。 自我评价,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出现的。也就是说在自我观察的基 础上,人们常分析自己的许多方面,比如在某个问题上我作的怎样,对 于某些情况我的判断能力怎样。也就是人对自我的分析、判断,在很大 程度上自我评价决定着人的自尊水平。 然而,个体并不天然就具有“成为人”的意识。主体的这种意识是 为为对象的评价活动,对于凸现自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 说,个体能否正确地进行自我确证或自我评价活动,决定着个体能否意 识到自己“成为人”,即个体能否具有自尊。能否具有自尊,是—个人 能否“成为人”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没有自尊,就失去了人格,于是就 不成其为人。在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是空有我的外壳的人。 个体作为生命体总具有行为。个体的行为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处理 自已与他物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说的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处 理自己与他人的天系,这就是马尔库塞说的处理主体间的“交往行为” 关系。个方面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个体无论是在处理与他物 的关系还是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都必然涉及到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个体总要用自己的各种具体需要作为标准来评价自己对事对人的行为。 但这些具体标准中总有一个标准,这就是自尊,这个标准往往成为具有 自尊心的个体所具有的许多具体标准中的基本标准。兹从个体处理自己 与他物的关系和个体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之。 (在这种处理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的社会概念)知道“人”是什么,不仅 是按照人的标准去做就可以了,更为重要的是达到一种自我提升。 3达到自我提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3.1自我提升的意义 古希腊的杰出辩论家普罗普罗泰格拉,曾经宣称“人是万物的尺 度”强调的人是一个有意志的,能自我决定、自我创造的行动者。要真 正成为这样一个主动的人,就要求我们自我提升,以达到自我创造的境 地。自我提升也译作自我我提高等,作为肯定自我的驱力、维持自尊的 途径、寻求自我评价的动机。其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 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它同时 具有自我提高和自我保护两种功能。 人都希望以一种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也同样以受赞许的方 式或者说是以他人所期待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经常依据环境的变化 表现自己,这也是在社会交往中不可 ̄EI-.的部分。 3.2影响自我提升的因素 1)自我效能,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在加工信息,尤其是在加工 和我们密切相关的信息时,或者说在我们形成自我观念时,会出现一种 潜在的偏见。比如在我们遭遇失败时我们会为自己开脱,同时也会欣然 的接受成功的荣耀。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把自己看的比别人好。正如 戴夫・巴里指出的那样“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 么的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 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我们时常能看见这样的人,尤其在西方社 会更为普遍,他们都在主观上认为某些别人都渴望的特质在他们身上体 现的强于一般人,甚至是超乎寻常的尤其当我们干的不错获得成功的 时候这种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比如在伦理道德上,工作能力 上,聪明才智上时常会产生这种偏见。这种自我服务的偏见使得具有较 高自我评价的人,即高自尊的人比起低自尊的人往往能更尽情的享受并 保持这种良好的感觉。这时自我提升达到了一定水平,即便这是一种错 觉性的自我提升,但它也与许多积极的心理健康指标联系在一起的。谢 利・泰勒曾经指出“相信自己比同伴拥有更多的天赋和积极的品质能使 我们对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觉,而这种对自己正性的感觉能为我们提供应 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环境的资源”。如果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会不断的发 挥能力以获取快乐,使自己保持较高水平的自尊。 2)自尊水平的高低的影响:自尊是自我提升内驱力的基础。维持 自尊水平是自我提升动机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人们将自己和别 人进行比较时,会提升自己的价值。动机会驱动着我们的认识,当我们 感觉到自己被团体抛弃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或 魅力不够,此时自尊的警报就会拉响,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采取措施 (下转第140页) 140 教育褐学 2科01 10年第2葫 期愆L 浅谈职业资格鉴定对促进专业课教学的作用 王凤玲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化轻系粮油技术教研室,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越来越多的用工单位对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岗位要求,学生在就 业时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成为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有利条件或必备条件,针对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对促进专业课教学的作用,进行简单的论 述。 关键词职业资格鉴定;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一(2010)062—0140一o1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和明确性,各种 岗位职业资格鉴定应运而生,其对不同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也越来 越规范,这对高职院校的的专业课教学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 去,由于一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学起来感到厌 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学不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不牢, 就业率较低,即使被用人单位录用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而职业资格鉴 定的产生,使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胜得以提高,也使得教师在专业课 教学中的拥有针对眭和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我们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 点经验简要谈一下职业资格鉴定对专业课教学的作用。 一操作某一项实验,因此,要想通过实验技能考试必须熟练掌握实际的操 作技能。这样,使学生对实践技能课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使学生由轻视 到重视,由课堂混着玩变为认真操作,反复练习,注意操作过程中的问 题,及时和老师沟通,实际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学生获得了实际操作技 能为就业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职业资格鉴定促使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学习过 程中,学生有学习兴趣,能主动学习钻研新的内容,然而,当学生面对 1职业资格鉴定使学生更重视学习专业课 职业资格是从业人员拥有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职业技术资格证明。拥 有这一证书不仅证明学生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同时更加表明学生具有的 实践技能,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职业目标和分析能力, 学生一旦选择了某一专业学习,就有了想在此岗位领域寻求工作的愿 望,而在职业资格考试中,针对这一岗位领域所选用的考试试题,是专 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使得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某一方面的专业知 识,才能顺利通过资格鉴定考试。因此,实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后, 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上能够仔细听讲,踊跃发言, 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课下认真复习,力求牢固掌握,教学效果明 显提高,作为老师也由衷的感到高兴。 2职业资格鉴定促使学生更重视实验课学习 过去,在实验课教学中,多数情况是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在一 边观看,期中或期末考试也只是闭卷考试,把答案写在纸上就能得分, 有的学生就认为实验课学习无关紧要,上实验课时也是心不在焉,有的 学生存有混着上实验课的想法,虽然,实验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实验, 课上认真做实验并给同学们仔细讲解有关问题,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实 际操作,因此,根本学不到实践技能。同时,有的学生轻视实践内容学 陌生的知识如何学习时往往会产生盲目性,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如果 没有职业资格鉴定内容,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使教学陷 入盲目的境地,错误的引导会贻误学生的学习,结果会带来学生终生的 知识能力缺陷。目前,随着职业资格考试的逐渐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教 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可靠的依据,教师可以根 据资格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生应该学习哪些 内容,指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真正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让学生 在学校学到一技之长,不仅能通过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就业时也有 了一定的优越性,且能够直接上岗不用再参加培训。本人在专业课教学 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反复琢磨,精心研究,寻找出学生学习的必 备知识、了解知识、前沿知识,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资格考证内容,使 教学程序顺畅,教学效果得以大副度提升。 综上所述,企业拥有专业技能人才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 备条件,而只有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才能获得专职岗位技能的认可, 就必须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通过近年来的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以及 自己教学实践的体会,真正感受到职业资格鉴定促使学生更重视学习专 业课,尤其是实验课学习,促使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把必备 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职业资格鉴定教材.2009. 习,即使老师布置的实验活动也懒于动手,这样就增加了实验课教学的 难度和阻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现在,职业资格考证中明确规定有实 际操作试题,且在职业资格鉴定中实验技能操作占到30%的比重,由此 来看,只学好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在资格考试时学生要独立 (上接第218页) 【2】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十六号文件 来发展自我,寻求社会的认同和接纳,以达到自我提升。sara(1999) 等人的研究说明了自我提升和自尊的这两种关系。他们发现,在和自我 相关程度较低的情境中,低自尊的被试更多的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动机, 而在自我相关程度较高的情境中,低自尊的被试则有相反的表现。在 Beauregard(1998)等人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 和态度时,会有对比效应。特别是在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会有更 多的利己的比较。比如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样失 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自身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3)文化格局的影响:对自我的界定和设计本身就是文化,但自我 本身不是文化,而只是文化的结果。提升了的自我,是对自我的强化, 升华,作为文化的结果必然受到文化格局的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具 有明显的对自我的抹杀,人被设计为同~的模式,即以均等的人格来衡 量每一个人,人必须达到这一均等的人格要求。虽然在不同等级问人格 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同一等级内部对人格的要求完全相同,强调了人的 等级位次,这种对自我的设计和要求,本质上来看就是对个l生的抹杀, 对自我的消融。尤其是道家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的无为自我, “万物自相治理”的顺应自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无 欲自我,等传统“自我”思想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思维方式影响着民族的 心理。同时,中国人相信人际交往对于自我的支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个人又会注重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但个人更加注重的是外 在的形式,而非自我本质的提升。而西方人的价值观中具有浓厚的自我 平等,天然自由的思想,价值观上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自我对事物的认 识、判断、以及行为的选择。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又进一步的强调了个人 精神和行为,并在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体系上形成了对个人权力的确立 和全面保护,这使得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创造自我。 参考文献 [1】陕]杰勒德威廉房龙.宽容.朱子仪译【M】.北京出版社,2000. 【2】陕】理查德约翰森.究竟什么是文明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英]约翰斯道雷.杨竹山译.文化理想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 社 1998. f4惆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角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5】杨治良,高桦I郭力平.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一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 水泥”关系fJ】, Ii,理学报,1998,30:1—6. [6阔欣悦.中国文化中内隐自大对人际吸引力的影【J】.心理科学,2006,29【6):1484 -1488. 【7】董妍,俞国臣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叨. 1,理科学进展,2005,13(2):178—1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