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摘要:送教下乡是一项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交流互通的活动。在送教下乡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科教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开展。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为例,探究送教下乡中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送教下乡;教材资源
送教下乡活动,让城市的教育资源流向农村,为保障农村学生的教育公平提供了更多助力。在送教下乡活动过程中,城市教师不仅需要为农村学生带来更多维的学习视角、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高效的学习方式,还需要立足农村教育教学实情,紧抓农村教育资源核心,因地制宜地挖掘教材资源潜力,促进农村教育在现实基础上的优化提升。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为例,探究如何在送教下乡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
一、剖析教材脉络 利用信息技术清晰展示
首先,教师应当剖析教材脉络,利用信息技术为教材注入活力,进行生动形象、趣味满满的清晰展示,让学生一睹教材的魅力风采。
(一)多媒体课件让教材“活”起来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教材“活”起来。日常学生接触的课本教材,由于需要简明扼要、言近旨远地揭示教学内容主题,通常都充满了教导意味满满的“干货”。这样许多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就是僵硬刻板、暮气沉沉。而当引入多媒体课件后,用明丽丰富的色彩、卡通可爱的形象、和谐有序的构图来呈现教材
内容时,教材内容也仿佛变得鲜活起来。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对教材“干货”适当补充一些过渡性、装饰性的内容,让教材的整体呈现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而是生动饱满、富有趣味。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一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教师先用一个有趣的木桶定律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感受班集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有所铺垫后再进入到为集体做了什么的思考中,避免了教材中单刀直入拷问学生可能造成抵触心理的状况。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环节,教材的呈现是紧密的文本排布,教师设计到课件中时则进行了一定的美化处理,用不同的色块标识,拉开间隔以减少文字过多带来的压迫感,背景中树叶、钢笔等小细节让内容呈现更加生动。多媒体课件中的趣味设计,让教材内容变得更加轻盈、饱满、有趣味,让学生感受更加鲜活的教材内容。
(二)微课小视频让教材“动”起来
教师还可以引入微课视频,让教材“动”起来。教材内容是一种静态的呈现,有利于学生深入其中、安静思考,但是在触发情感、引起共鸣方面,动静结合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微课视频,让教材内容在动静交替的呈现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考。微课素材的选择,应当贴合教材内容主旨,或者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一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教师插入了几段微课视频,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开头导入环节,教师插入了一段微课小视频,视频内容是一群可爱呆萌的企鹅们站在逐渐消融的冰块上,最终通过团队协作合力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速感知学习主题,理解集体的意义。在共建尽责板块,教师又选取学生班集体素材制作了短视频《12班的故事》,让学生们回忆初中生活与集体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班级的集体氛围。学生们回顾着集体中自己或同学的成长经历,对班集体的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微课小视频,让教材内容扩展延伸与现实联动,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筛选教材内容 营造情境氛围重点突破
其次,教师应当合理筛选教材内容,营造恰当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点。
(一)删繁就简,让思想跟随氛围徜徉
教师对教材内容应删繁就简,避免按部就班,让学生的思想能够跟随情境氛围而自由徜徉。每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只是将教材内容一一罗列,虽然覆盖全面,但却难以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应当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枝节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于教材重点内容则加大渲染,让学生的思想聚焦于教学主题。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一课的教学中,对教材中共建尽责板块的解说性文本部分略过不提,对于如何创建良好集体的重点探究活动则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渲染。先是在发布设计集体徽标任务的环节,教师给出了一个自己原本所带班级制作的徽标进行示范,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接着在根据教材内容完成班长选拔、班规制定等环节后,教师又结合班级情况,衍生了“发现闪光的TA”的环节,将所学知识与班级实际相联系,既让班集体的氛围更加融洽和谐,又引导学生去成为具备闪光点的人。删繁就简并非偷工减料,而是突出重点环节,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到达一定的深度去上下求索。
(二)精选案例,让思维融入情境思考
教师应当立足教材主旨,结合教学节奏设计,精心挑选恰当案例,引导学生思维融入情境中去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适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知识或理念背后的深意。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中担当成长板块,教材中先用“这是我们的船”比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又在探究活动中组织学生分享作为主人翁的感受与责任,但是却缺少相关案例。教师则直接在课件中用一个生动直观的案例,激活学生的本能情感。案例中小亮同学打破了教室玻璃,但是他主动认错并赔偿。学生们立刻被这个案例唤醒了直观感受,纷纷点赞小亮的行为,认为这才是作为主人翁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学生们由此开始主动讨论起班级里类似的事件,探索怎样才是为集体勇敢地承担责任。通过案例的精心挑选设计,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主题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迁移、深入思考。
三、结语
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为例,探究利用教材的具体策略。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如剖析教材脉络,并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生动呈现;筛选教材内容,并营造情境氛围对重点内容进行突破等。对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在送教下乡过程中为当地学生建构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生成更加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晓霞.基于不同师情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实施策略——以“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研修项目为例[J].吉林教育,2020(01):12.
[2]陆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 课程,2019(05):55-58.
[3]单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8):95-97.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