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 2018.07
A卷(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 1.C(A: “锵”应读:qiānɡ,“龟”应读:jūn; B: “畔”应读:pàn, “横”应读:hènɡ;D:“砾”应读:lì,“绊”应读:bàn) 2.C(A: “缭”应为:瞭,“副”应为:幅;B: “鹰”应为:莺,“振”应为:震;D: “燥”应为:躁,“漫”应为:曼) 3.A(B:褒贬不当,“叹为观止”不能形容坏的方面;C:使用对象不当,“阳奉阴违”不能形容长像;D: 意思与语境不符,或:褒贬不当,“目空一切”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4.B(A: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C:缺宾语,得到„净化(转变);D:搭配不当:“培养”与“水平”不能搭配,只能说“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5.D(④为总说句,③承④解说什么是食物,②中的“他们”指③中的“食物”,故②应在③之后,⑤在②之后,⑤与①相连结,从逻辑推理可判断。)
6.D(A:应是女子对男子的诘问,意思应为: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B:应暗指丞相张九龄;C: 并非“夸张”,而是“反衬”,也并非描绘“实际景况”;D:有抱怨之情,但没有憎恨之意,是对的,没有错。)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7.B(正确的划分应为:“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8.A(B:这里指“风”;C:应为“味美”;D:应为“教导”) 9.C(甲文运用了“寓言说理”,而乙文采用类比手法,并非用寓言说理,且乙文说明的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文言文语句翻译与古诗文积累(12分) 10.(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1分),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1分)。(2)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1分),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1分)。 11.(1)窈窕淑女 (2)悠悠我心 (3)零落成泥碾作尘 (4)拣尽寒枝不肯栖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每空1分,该空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共8分)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2、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2分)。 13. 举例论证(1分),列举英国卡文迪许实验的多个事例,充分论证了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1分)。 14.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调侃(1分)。如:在讲到名人与凡人的区别时,一系列对比,如用过的东西,一个叫“文物”,一个叫“废物”,多么幽默诙谐,让人捧腹大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分)。 (二)15、①奶奶的玉簪子(或:玉簪) ②丢玉簪 ③找玉簪 ④珍视亲情(或:想念儿子、盼儿回家,意近即可。) 16.(1)A处:设置悬念,引出故事原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个方面,任答对两给即可,一点1分,共2分);(2)B处:用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收束全文,暗示文章主题(点明文章主旨也可),让读者产生无穷的回味感(三个方面,任答对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7.(1)“茫然”是指丢失了玉簪,眼花记性差,找不到的失落感;“凄切”是指盼望儿子快回来寻找的急切之情;这两个词表现了奶奶对玉簪子的重视以及丢失玉簪子的心痛。(三个方面,任答对2点即可,2分,有其他理解,只要合理也行。) (2)“眼神抚摸”: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奶奶见到儿子时打量的时间久,关注的程度深(1分,意近即可);“长了翅膀”:运用拟物的手法,写出了奶奶的担心,不愿让儿子离开的忧虑之情(1分,意近即可)。
18. (1)奶奶老了,眼睛花了,记性差,可能之前将玉簪放在樟木箱里又忘记了。 (2)奶奶因思念在外地的父亲,经常打开樟木箱翻看父亲儿时的物品,玉簪是不小心掉进去的。
(3)玉簪也有可能是奶奶故意放进樟木箱的,目的是让爷爷催促父亲回来寻找,父亲回来了,奶奶就能见到她思念的儿子了;寻找玉簪其实就是让父亲回家的最好理由。(若只答出了(1)、(2)两点,最多给3分;只要答出了第(3)点,至少给3分,共4分) (三)19、(1)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材料一中反映出的信息,围绕“传统美德”说即可,1分)。 (2)中学生对孝心理解存在偏差(或:孝心教育存在缺失(1分,这是材料二中反映出的信息,只要说到“偏差”或“缺失”即可) 20.(1)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相处融洽的人不足一半(或:较少,从“肯定”一项看出);(2)与父母有较大隔阂(较疏远)的人极少(从“从不”一项看出);(3)多数(或:相当部分)中学生不主动关心父母,不主动沟通(从“否定”一项看出);(4)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父
母的人居多(或:不懂得尽“孝”的人居多,从“肯定”、“否定”两项看出)。(凡单独答某一点,如:不知道父母生日的人居多,这类没有上升到一定层面的答案,一律不得分!) 21.示例:这两图是“不孝”(或:不太孝)的行为(1分),一个是“过母亲节”,让妈做好吃的,让母亲劳累,体现了“不孝”,也不符合古人说的“劳苦莫教爹娘受”的理念(1分);一个是只给钱,不再精神上安慰父母、关心父母,“忧愁莫教爹娘耽”足见没有做到孝(1分)。(评分原则:评价1分,凡说“体现了孝”者,该题得0分,不符合漫画意图;分别阐述或合起来阐述1分,引用了材料一中的第⑤句加以说明,或引用材料二的观点:“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或孝心理解有偏差, 得1分,共3分) 五、写作(40分)
22、按中考要求。一等:35——40分;二等:30——34分;三等:24——29分;四等:18——23分;五等:17分以下。30分以下最好占25%——30%。(文章没有写成游记散文的,存在大量的议论性的文章,最高分不超过24分。)
B卷(共20分)
六、课外古诗词赏析(4分) 23、(1)沽新酿(1分) 闻渔唱(1分) (2)悠闲自得(闲适洒脱,意近即可,必为四字短语,1分)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无可奈何、愤懑不平,意近即可,1分)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24.(1)派(派遣) (2)犹,尚且 (3)交给 (4)妻子和儿女(每小题1分,共4分) 25.(1)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 (2)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
26.选文通过“选马”与“治国”类比,选马要等相马之人,治国要物色贤明的大臣(1分,意近即可,一定要说出谁和谁类比),阐明了国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的道理。(1分,意近即可) (附译文:
有游说之士拜见赵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 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说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说客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又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说士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说客继续说道:‚郭偃之法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
说客说:‚所谓‘柔痈’,是指您左右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妻子儿女、优者和美女等等。这些人都是趁你酒酣耳热之际向您提出自己非分要求的人。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仍然有黑点。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 八、名著片段阅读(6分)
27、(1)A:保尔勇救朱赫来 B: 勇夺枪只(或:猛扑敌枪、殊死搏斗) C: 被人救起 D: 维克托 (一小题1分,共4分)
(2) ①“保尔迅速朝后面瞥了一眼”,神态描写,表现了保尔机警的性格特点。②“保尔怕
引起黄胡子匪兵的疑心,赶紧背过身”,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保尔机智聪明的性格特点。 ③“保尔猛然向他扑去,抓住他的步枪,狠命向下压”,动作描写,表现了保尔勇敢果断的性格特点。 ④ “保尔把整个身子的重量都压在枪上,死也不松手”,动作描写,表现了保尔顽强不怕死的性格特点。(找出写保尔的具体词或句,正确说出描写方法,1分;说出性格特点1分,共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