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式的美丽转身
何为“大语文教育”?它最早是由河北省语文教师张孝纯提出的,其指导思想为: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大语文”观教育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夯实基础的一种教育理念。而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大语文观”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型”课堂教学
大语文观课堂下的学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的培养和训练,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动手实践来提高自己。一篇课文,一堂课,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可以用的教学方法也很多,但是我们不可以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也不是教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教学一定要抓住重点,该教的教,不该教的不教。课堂上我们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理解,自己去体验探究。
[案例片断]
1.捕捉听瀑。
(1)放声读课文,读完后用“——”划出描写声音的句子。
(2)反馈交流,指名读找到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文中的五处句子。
2.分小组学习。
(1)四人一小组探究学习,教师随机分发学习锦囊。锦囊一:“词语组”。锦囊二:“朗读组”。锦囊三:“写法组”。
(2)教师巡视。
3.分享学习成果。
(1)词语组。生1:我不理解的词语是“冠盖相倾”,后来我想“摩肩接踵”是肩并肩,脚跟脚的意思,形容人很多,而“冠”应该是帽子的意思,那整个词语应该是帽子或伞相互碰到的意思。生2:我最有感受的是“摄人心魄”,能够把人的灵魂都弄丢了,说明那风景太美了。
师:你们不但会想,而且还会说,个个说得都不一样。
(2)写法组。生1:我们组找到的写法是比喻,作者把瀑声比作雷轰鸣,
让我们形象地感知了瀑布的恢宏博大。生2:我们找到的写法是……
师:写法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师:再来看锦囊的最后一题:路线图。
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路线图并说理由。
(3)朗读组。学生小组上台分句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自由发表评价。
4.重组小组。
(1)带上锦囊,小组重新组合,尽量没有原小组的成员。
(2)再次交流学习收获。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个生命都不容忽视,敬畏生命,对教育来说,就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权利。而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此案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提高每位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一得三,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长远出发,为学生以后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作奠基。
二、“本真型”课堂教学
大语文观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应还原根本,体现真实,除去“花哨的外衣”,撇去“虚假的浮沫”,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实际为本,还原课堂的真实与灵动,追求有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有目的、有层次、有梯度、有重点地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片断]
品读课文,体会发明过程。
1.默读课文,填写学习单上的内容。(略)
提示: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
2.反馈交流,深入体会。
3.用“如果……就……”的句式陈述思考过程。
4.发明家们你们还发现坦克身上存在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同桌试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就像此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真读书,真思考,真智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摒弃了以往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套路,确立了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
大语文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它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力争“人人得提升,个个有发展”。围绕这一思想,我们的课堂改革必须时时跟进,虽然它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但为了那光明的远方,即使路途上荆棘丛生,我们也要披荆斩棘,不断前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