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来源:哗拓教育


浅析《半生缘》中顾曼璐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吴婧媛

摘 要 离开了深切的生活体验,任何一种创作方法都不可能保证产生出色的作品。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女作家张爱玲就用她的作品向我们阐释了这一点。她的小说始交织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背景里。就像她的小说《半生缘》一样,其中塑造的顾曼璐形象,呈现了一种身处“贞女”与“怨妇”之间的痛楚与绝望,更凝聚着作者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深刻思考。本篇论文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顾曼璐的世界,去看看张爱玲笔下这位悲剧女性形象,一起去挖掘悲剧背后的故事。

关键字 顾曼璐;女性形象;悲剧比较

一.作者简介及其作品概况

(一)作者简介

1920年9月30日位于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一栋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诞生了一名女婴,以致后来成为中国现代作家,那就是《半生缘》的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原名张瑛,是名门之后,她的家庭门第曾颇煊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长女。看似幸运的家庭背景,或许会令不少人心生羡慕,但对于张爱玲来说或许恰恰相反。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本该有着美好的童年,事实上却是不快乐的,黑暗的。父亲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坏。而母亲则颇受西方文化熏染,几度与小姑联抉赴法,伉俪二人不和,最终

1

离异。不久,父亲娶了后母,剩下她和弟弟在二人监督中成长。张爱玲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力的主要原因。

(二)张爱玲作品概况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名女作家,五十年代初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不甚为国内读者所知,而在海外华人读者中,则有大批为之倾倒的“张迷”。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视剧以及文学论著,就连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张爱玲开始投入文学创作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这一时期,他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张爱玲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7岁时就创作了处女作《霸王别姬》,成名之际,在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小说结集为《传奇》出版,里面涵盖了《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

之后又有长篇小说《十八春》,中篇小说《小艾》、《多少恨》,散文《华丽缘》,电视剧本《不了情》等为主。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性内涵的悲剧性质去说明,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都是女性的感觉。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更是文学史的传奇。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半生缘》历史地位及主要内容

(一)《半生缘》在张爱玲作品中的地位

2

本文中提及的《半生缘》则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也是她一生中撰写的最长的一部小说,小说原名《十八春》,后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不仅在语言上清新自然,质朴,更趋于成熟化,而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有了新的突破,整篇小说无论从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各自的苍凉命运等都遵循了张爱玲的风格。无论从那方面看,他们都具有典型的意义,足以见得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真诚和感染性。

《半生缘》还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有学者认为《半生缘》是张爱玲创作小说的巅峰之作,全面研究张爱玲时,《半生缘》是不能不研究的,而近年来,《半生缘》也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追捧,有版本冠之以张爱玲名著,有的称之为经典。就连文艺界也热衷于此,多次翻拍电视剧版《半生缘》,还有音乐剧《半生缘》和电视版《半生缘》。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被如此以多种方式展现,《半生缘》可谓一支独秀。

据悉,周作人也是《半生缘》一位特殊的读者,因他几乎逐日有文章在《亦报》上发表,这份小报他是天天看。因此,《半生缘》他读的很细也颇为欣赏。曾有两篇文章都提到此小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半生缘》从诞生至今无论是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还是在文艺界中,其地位都是不可估量的。

(二)《半生缘》主要内容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

3

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行,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是到底美在哪里却又道不明。洗尽铅华,却带伤感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半生缘》以顾曼桢和沈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一家七口人过着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日子,但是曼桢父亲早逝,家里弟妹年纪尚小,因此赚钱养家的重担就落到了长女顾曼璐的身上,为此他不得不放弃心爱的恋人,做了舞女,变成旧上海一名有名的交际花。而妹妹曼桢在大学毕业后与工厂里的实习工程师沈世钧相识相爱,但两人的结合屡次遭到了阻力,先是自己的姐姐顾曼璐,再是来自世钧家里的反对,接着是两人之间的误会。一再的搁浅,造成了悲剧的最终发生。曼璐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祝鸿才,设局帮他强奸了他垂涎已久的曼桢,并欺骗前来寻找曼桢的沈世钧,一对恋人就这样被无情的拆散,彼此带着误会分手。小说最后,世钧去了自己讨厌的翠芝,而曼桢为了自己的儿子,在顾曼璐死后,嫁给了祝鸿才。多年以后,一对恋人再次相见,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部小说的最后还是带着一丝遗憾和悲凉结尾,让人不免心生感伤,曼桢与世钧注定情深缘浅,世钧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国外,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咏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给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经远去;就连那些曾经推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为什么本该得到祝福的恋人最后竟是如此结构呢?为什么好人终究不能有好报呢?

《半生缘》彻彻底底的保留了张爱玲式文风:拒绝温情,冷眼看人生。由此,《半生缘》也构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文本。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被续写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人们也自然而然将二人视为悲剧的主角。但问题真的就这样简单吗?在悲剧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悲剧,悲剧的主角恰恰自身就是导演,那就是制造这场悲剧的顾曼璐!这种

4

悲剧更加发人深醒,引人深思。

为什么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顾曼璐最后会变得如此冷酷、毒恶、残忍,以至最后自己的人生结局以悲剧收尾呢?到底是什么致使她发生那么大的改变,让她忍心对自己的亲妹妹下毒手呢?顾曼璐不仅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推向悲剧式结尾的深渊,也让自己成为这场悲剧的导演。

三.顾曼璐女性形象分析及比较

(一)顾曼璐的女性悲剧形象分析

张爱玲在小说中不仅将男女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刻画出来,更费尽心机的将顾曼璐这一女性形象全面、深刻、立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顾曼璐这一形象有着很强的现代性意义,这也使的《半生缘》具有了更为高远,更为深厚的文本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顾曼璐,走进顾曼璐的内心世界,品读这位悲剧导演者。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顾曼璐的一生。

因为父亲早逝,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母亲因为要照顾他们,所以作为长女的顾曼璐不得不挑起赚钱养家的家庭重担,于是为了转到更多的钱,不得不被迫成为舞女,变成旧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后来,等到曼桢大学毕业后,可以赚钱了,这时的曼璐年纪也大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实实找个男人把自己嫁了,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稍正派的男人都嫌弃她,鄙视她,最后他只好嫁给了一个叫祝鸿才的穷无赖,自从她嫁过去后,他们的生活似乎开始往好的方面发展,祝鸿才也开始财运好转,后来搬进了豪华别墅,还买了一部车子,祝鸿才夸她有帮夫运,母亲看见曼璐总算有个归宿,算放心了。可是时

5

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开始心生厌倦,在外面开始找别的女人,这让顾曼璐感觉很伤心,最要命的是,顾曼璐生病,医生说她不能再生育了,这更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深深扎进了曼璐的心,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何等残酷的事情啊!为了拴住丈夫的心,曼璐想起母亲曾对自己说“借腹生子”一事,或许这样才能套住祝鸿才。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让祝鸿才垂涎已久的妹妹曼桢。最后,她终于和丈夫合伙,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钧的婚事,把罪恶的手伸向了自己的亲妹妹。

姐妹俩的亲情随着孩子呱呱落地之时从此决裂,曼桢逃跑,隐居在一个曼璐找不到的地方,而曼璐因为肠痨病,最后在自责和孤单中绝望的死去……

读完了整个故事很多人对曼璐这一形象或许只剩下了憎恨,都在斥责她的恶毒和残忍,并未曼璐感到同情和惋惜。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对于曼璐我们真的只能用憎恨的眼光去看待她吗?一个原本漂亮单纯的女生,最终变成了旧上海一个舞厅里的三流女郎;一个原本已经和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订婚的女人,最后却嫁给了一个流氓无赖,经常出入歌舞厅的嫖客;一个和自己的亲妹妹情同手足的女人,最后却设下陷阱,陷害了妹妹,最终被妹妹抛弃的女人。这是一个怎样堕落的女人?这是一个怎样复杂悲惨的女人?为了家庭,她抛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家庭,她牺牲了自己,宁愿让自己的人生蒙上阴影。但是不是谁一生下来就是残忍,毒恶的。那么对于顾曼璐变成如今这样,我们是不是在憎恨之余对她投去一丝理解和同情呢?顾曼璐的蜕变归根结底有社会的不公平因素和封建旧思想因素在其中。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封建旧思想禁锢了人们,人都是麻木的,就像没有思想的和灵魂的木偶一样。他们是保守的,势力残忍和懦弱的。在封建冷漠的社会里,亲情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由于旧思想的洗礼,对于像曼璐这样这样原本应该得到人们同情的对象却得到的是人们的冷眼看待,男人们对她的嫌弃和鄙视,以至将她最引向迷途,造成悲剧的发生,并成为人们憎恨和唾弃的对象。

6

张爱玲对顾曼璐这一复杂人物的刻画无论是从顾曼璐的出场描写。还是从她的相貌、声音,还是从曼桢的视角描写顾曼璐,或是从曼璐的初恋情人的角度描写,以至最后求跪曼桢的原谅,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一个原因——留住自己的丈夫。从这些种种的场面里张爱玲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顾曼璐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本性善良却因诸多原因变成一个人性扭曲,阴险毒恶的风尘舞女形象。更让我们看到了顾曼璐内心的伤感,无奈与凄凉。只为留住丈夫的心却这样大费周折,不惜牺牲姐妹亲情。想到这里,不免让人心里涌现一股悲凄与伤感的寒流。被称为“粉红骷髅“的顾曼璐,在她的一生中人性与魔性始终是相互对抗并存的,而这恰好构成了她生命中一对基本的人格特性。

通过顾曼璐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在上个世纪旧社会,女人们在社会上底下的地位,她们是如何在社会上无力的挣扎,命运对她们的不公平,那些到最后就会酿成像顾曼璐这样一系列女性的悲惨形象。曼璐是这一女性形象的代表,在社会背景的压迫下她由纯真走向堕落,这给文章又增添了大笔的凄凉色彩。

(二)顾曼璐和曹七巧形象对比

我们不得不承认张爱玲真的是一位奇特的,值得我们钦佩的女作家,出自她笔下的故事,出自她笔下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她笔下的女性变态形象。从《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到《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再到《半生缘》中的顾曼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立体感强、结尾却又悲剧凄凉的女性形象。例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个。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兄嫂卖给害了痨病的姜家二爷做妻子。她渴望任何女人都本该拥有的平凡生活和美好爱情,然而她不知道,这些看似本该拥有的对她来说都只是美好的幻想。随着自己被卖掉,那些愿望也随之破灭。而《半生缘》中的顾曼璐,为了抚养母

7

亲弟妹,不惜卖掉自己做舞女养家。准确的说她是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卖掉,但曹七巧是被亲人所卖,而顾曼璐是被环境所卖。七巧和曼璐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她们都是在花样年华时期在不同程度上被残忍的卖掉。

然而相比顾曼璐我们或许可以说曹七巧是幸运的,最起码她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有一个不花心完全属于自己的丈夫,有一份生活的保障。在那个年代,这些对于女人来说或许已经足够了。而曼璐她唯一有的是是那段初恋的回忆,除了这些她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不仅这样一个女人的肩上还要默默承受着来自社会外界和家庭对她的双重压力,以及人们对她的鄙视和唾弃。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份说不出的委屈呢?一个原本可以拥有美好前途的女人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当时受到封建思想禁锢的人们却对这样一个女人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同样是被卖,到头来却是不一样的遭遇,最后却还是承受着不一样的压力。

另一方面,曹七巧一个个性外向,泼辣,说话粗俗不堪的的女人,我们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封建社会的女性。她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也是因为这一点,造成了她悲剧最终的发生。曹七巧这一女性在当今社会或许正常的,但是作为一名旧社会的女性,却是被谴责的。而对于曼璐,向她袭来的更多的是社会家庭对她的冷漠和孤立。为了家庭将来的发展,为了让自己有个依靠,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她嫁给了既没有钱也没有爱情的祝鸿才。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就这样轻易地拴在了一个随波逐流、吃交易饭、且已有乡下老婆的男人身上。在环境的压迫下,在她没有反抗中,她的精神越来越虚幻。同样是被命运“吃掉”,却对生活有着不一样的追求。

最后,生活让曹七巧的人格变得扭曲,子女成为她发泄的对象,我们从曹七巧身上看不到一个母亲对子女本该有的关爱,亲情在她的词典中已经不复存在,她给读者留下的只有一种由内到外的阴森和恐惧。而对于曼璐,在家庭社会的双从压迫下,不但迷失了自己,

8

而且,为了守护自己初恋那份神圣的精神寄托,为了留住她唯一可以依靠的男人,为了不再在家人面前丢脸,她把自己的亲生妹妹竟然生生的“吃掉”——设下陷阱让丈夫强奸了妹妹。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她精神变态的终极。但我们不应忘记曼璐曾经有过的高尚情操,她为了整个家庭所做出的牺牲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因为在她的生命中已经承受了太多太多的沉重。然而,张爱玲在最后安排了一场曼璐再会初恋情人的戏,又让我们窥见了她心底深藏的一片纯情,也让我们理解她心态转变的关键所在。在曼璐的内心深处对妹妹还是有关爱的,因为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妹妹,因为那个温柔贤淑,有思想有文化的妹妹是自己通过做舞女辛苦赚钱所塑造出来的,但是曼璐的魔性终究大过了她的人性,以至酿成悲剧的最终发生。

从七巧到曼璐我们看到了她们身上的相同点,她们都有着相同的经历,她们都是那个封建社会下最终悲剧的产物,她们都败在了社会环境之中。她们都本该得到幸福却让人心生凄凉和惋惜。与此同时,从七巧到曼璐,也让我们看到了变态女性是如何的转变。

四.顾曼璐形象产生原因

回溯张爱玲的一生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或许因为这样出自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也是悲剧性的。本文中的顾曼璐一个“粉红骷髅”的代言人,一个人性扭曲的风尘舞女,她另大多数人向她投来了憎恨、厌恶的目光。但是顾曼璐这一形象的造成,或许并不是她一个人而造成的,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有这样的一句话:除了天生的生理差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因此,我想顾曼璐形象的形成更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社会的不公平,旧社会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以至于逼向曼璐的只有冰冷的待遇。如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多给顾曼璐一丝的同情,一丝的理解,那么顾曼璐的结局或许会比现在要好得多。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悲剧的后天环境造就了一个悲剧的顾曼璐,冷酷的封建旧社会造就了一个冷酷的顾曼璐。

9

另一方面,丈夫祝鸿才也是将曼璐推向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他的花心,他的不专一导致顾曼璐恶念的产生。然而,祝鸿才的花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顾曼璐自己,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生育,才会失去祝鸿才对她的冷漠。在那个时代,儿子对于一个男人是多么的重要。为了让祝鸿才回到自己身边,为了给祝鸿才一个儿子,最后致使顾曼璐魔性的滋长,成为悲剧的导演。这一系列的原因环环相扣,一环的爆炸导致后面连锁反应的发生,以至最后因为自己的自私,迷失,不顾亲情,让她悲剧的走完一生。

结束语

相比顾曼璐,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里,我们有幸福完整的家;我们有爱我们的亲人朋友。只要我们奋斗,前途会有大片美好的风光等着我们去欣赏。顾曼璐是悲剧的,她让我们憎恨过,唾弃过,但也让我们惋惜过,遗憾过。顾曼璐的形象会成为过去,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向前看,始终怀着一颗纯净,善良的心,更加努力,更加奋斗。让自己的人生少些错误,多些温暖;少些遗憾,多些欣慰。这样有一天当我们停下脚步回顾身后走过的路时,才会没有风雨,更多的是阳光的普照。

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分外寒冷的故事,它的残忍凄凉不仅仅来自于它的真实。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过去的旧社会,有可能发生在每个穷苦女孩的身上。因为真实,所以感动;因为真实,所以凄凉;因为真实,所以愤怒;因为真实,所以令人沉默……

注释

①《苍凉与世故》 李欧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P71—P80页

10

②《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严家炎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P161—P170页

参考文献

①《半生缘》 张爱玲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年05月;

②《苍凉与世故》 李欧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02月;

③《凝视张爱玲》 罗玛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④《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严家炎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8月;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