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第9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杨 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 要:时间维度是作者在文章构思和布局中的关键要素,作者将故事时间进行别出心裁的处理. 便形成了文本中的叙事时间。在形成叙事时间的同时诞生出许多叙事策略、文章技巧。《左传》善于叙 事,在处理故事时间上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和贡献。通过对《左传》中倒叙、插叙、预叙、补叙等叙事方 式的分析,可以窥见《左传》诸多匠心独运的文章技法。 关键词:叙事时间;倒叙;插叙;预叙;补叙;篇法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5)09—0008—09 一、从叙事时间管窥《左传》叙事 形式和基本属性,时间和空间也是作家结构文 本、组织材料所要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故事从什 么时间、从哪里讲起.结束于何时、何地?经过怎 刘知几云:“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先。” 】](P160) 又云:“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_l 3(P16O)。可见, 样的时空流程?这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匠心,客观 上也与文章的结构息息相关。 叙事学向来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分 析。深受结构主义启发和影响的现代西方叙事 学自不必多说.中国本土的叙事理论中也不乏 对文章结构的独到理解。清冯李桦、陆浩在总结 《左传》叙事手法的时候,曾一口气列举出二十 八种之多: 叙事是一件求美的活动。然而.叙事之文却不容 易美起来。章学诚谓:“文辞以叙事为难”[ ]( ), 又云:“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z](N 。清 李绂日:“文章惟叙事最难,非具史法者,不能穷 其奥窒也” (一)。可见,叙事的文章并不好写, 能在文章的叙事写作上开疆拓土自属不易。然 《左传》却能于此策勋树绩、开宗立范,“盖左氏 为书,叙事之最”…(P381)、“博采众家,叙事尤备, 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 叙、有虚叙、有明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有 类叙、有串叙、有摊叙、有簇叙、有对叙、有错叙、 有插叙、有带叙、有搭叙、有陪叙、有零叙、有复 叙、有问议夹叙、有连经驾叙、有述言代叙、有越 能令百世之下,颇见本末。”[ J(髑-)那么《左传》是 如何叙事的,它的叙事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呢? 晋陆机论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有云:“观古 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亦日:“思接千 载,视通万里。”这都说明了主体的创作思维是 在时问与空间的维度中进行的。力图在一瞬间 文滚叙、有凌空提叙、有断案接叙I6](V139)。 评点家苦心孤诣.确实值得钦佩和肯定。其 所分名目至为详瞻,并且企图从正反不同的角 度全面总结出《左传》的叙事手法,如“顺叙”与 “倒叙”、“实叙”与“虚叙”、“明叙”与“暗叙”、 实现对时空的把握与超越。哲学家有言;“空间 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 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 事物。时空观念就成为叙事学不可回避的范畴 之一。”l5j(p7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 “预叙”与“补叙”等,但整体的理论层次感总嫌 不够清晰。其所列举的二十八种手法都带有 收稿日期:2015—06—02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帅范学院科研肩动经费文科类博士资助项口“先秦文体观念和文体形态研究”(项口主持人:杨 华;项目编号:1720751)。 作者简介:杨华(1983一),男,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广尔技术帅范学院讲师。研究方ru】:古代文学与史论。 第9期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9・ “叙”。但并不同属于一个理论层面的概念.多少 显得有些丛脞驳杂。然细加辨析,从其松散的表 达中仍然可以发现某些有序的思路.甚至也可 以清理出一些具有理论意义的逻辑层次。那就 是.这些眼花缭乱的名目有意或无意地涉及到 了叙事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操作等问题。如 “顺叙、倒叙、预叙、补叙、插叙”等指涉纵向的叙 事时间;“类叙、串叙、摊叙、簇叙、对叙”等讲的 是叙事元素之间的排列组接、交织配合,属于叙 事空间的范围;至于“问议夹叙”“连经驾叙”“述 言代叙”等又指向叙事视角,其他的或与叙事修 辞相关,或在叙事语言之属。或是对叙事时空的 全面超越,等等。总之,这多少反映出前代研究 者已经注意到《左传》的叙事时间与空间的相关 问题了。 章学诚在论述“叙事”时说道:“盖其为法.则 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 牵连而叙者,断续叙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 者,夹议论以叙者,先叙後断,先断後叙,且叙且 断,以叙作断,预提於前,补缀於後,两事合一,一 事两分,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倒叙,回环叙,离 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 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I2](n 。传 统的叙事概念往往只举例证、或仅列名目.从不 下定义,所以概念起得相对随意,相近概念之间 的差异常常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在具体的 分析中,当有一定的标准来统摄贯穿。本文笔者 主要拟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加以讨论。 法国学者兹维坦・托罗多夫说:“从某种意 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而故事 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 1(P294)这就意味着。叙事 时间必然要在线性的时间观念下对故事时间进 行变形。《左传》在初始意义上力图保持时间的 线性顺序,竭力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进行组织 安排。但事实上,建立这样一个精确的时间顺序 只能适用于宏观格局,而随着叙事的具体深入, 叙事的时间序列往往因为叙述的需要在史家的 主观干预下而发生对事实序列的偏离,并且随 着材料编排的复杂程度而加剧 为了完整而立体地展示历史的多彩面貌. 史家不得不将时间运行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或十扰、或切断、或倒装时间存在的持续性。使 之出现矢向上的变异。“总之,故事越复杂。对自 然时间次序的变动就越大。为交代头绪纷繁的 故事线索,叙事时间的方向、跨度等秩序性因素 就不得不相应地加以调整。时间倒错成为一种 叙事策略,就不再是拾遗补缺的添缀。它所联缀 的叙事景观,已经完成了文学意义上对时间秩 序的重建。” ( )把立体的故事时间投射到线性 的叙事时间,这样就在《左传》中催生出了叙述 时序上的倒叙、插叙、预叙、补叙等。 二、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技巧 叙事时间的倒错、变形催生出花样繁多的叙 事手法和文章技巧。这里主要选取倒叙、插叙、预 叙、补叙四个最具代表意义的叙事手法来考察 《左传》结构文本的匠心所在及其文章技巧。 (一)倒叙 所谓倒叙.即是“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 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13](orT)。讲故事尤其从 中间起讲的事情,不免要交待事情的原委,这就 不能不采用倒叙手法。传统文论所说的原叙和 追叙由于在顺叙中进行对以前事件的追述.故 也属于倒叙法之列。 《左传》的倒叙有许多种表现方式,最明白 易见的莫如“初”字法。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 于鄢》篇中这样记载: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 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这段文字在时间上倒溯了36年。交代了郑 伯克段之前郑伯母子交恶、兄弟构隙的起因。由 于是对现阶段(隐公元年)之前发生的事件的追 述,属于倒叙法。除掉“初”字,这段文字完全是 以顺叙的方式进行的追述。所以,《左绣》等书又 称之为原叙法,其主要是从原始要终的叙事功 能而不是从叙事时序上着眼的。这篇文字先是 倒叙加进行事件,最后又补叙郑伯“母子如初”. 倒叙和补叙首尾呼应。有以具体年份作为倒叙 的标志.如桓公二年: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 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日:“吾闻国家之立也. 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 .1O.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第9期 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 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 久乎?”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 克。晋人立孝侯。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 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 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从惠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55年)一路追述 下来,《左绣》云:“某年某年逐节铺叙,又另一追 叙法。后人纪事本末其法盖本诸此。”t6](n’ 又有 以具体日期作为倒叙的标志,如成公十六年,晋 楚鄢陵之役中: 癸已,潘飓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 札焉。以示王,日:“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 王怒日:“大辱国!诘朝尔射,死艺。” 《左绣》评此云:“癸巳(五月廿九日)乃甲子 前一日也,又一倒叙法。”[ ](嘞)这一段叙述的是 战斗(甲子日)前一天的事情,以叙事时问的排 列顺序作标志,显示出倒叙的叙事顺序来。明确 的日期不但是故事时间的精确定位,同时对展 示战斗过程的细节也有特别的意义。以特殊时 间名词作为倒叙的标志,如隐公六年: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 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日:“亲仁善部,国之宝 也.君其许郑。”陈侯日:“宋、卫实难,郑何能 为?”遂不许。 “往岁”说明叙事时间已经倒转回溯至今年 以前的若干年份,历史事件形成的原因因此一 目了然,《左绣》断之为倒叙法。又有以特定介词 为标志的倒叙。如襄公六年: 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于郑子国之 来聘也.…… 现在的叙事时间已是襄公六年,而“郑子国 之来聘”是襄公五年的事情。将去年的事情放在 今年来叙述,使得以前的时间放在了后面,这叫 追叙.也即倒叙。这里是以“于”字引起的倒叙。 如果这种方式可以看成是进行事件加倒叙的话, 那么与之相反的则是倒叙加进行事件,即故事时 间承接着倒叙时间顺流而下.因为它没有“初”字 等作为标志,往往不易察觉。如宣公元年: 宋人之弑昭公也.晋苟林父以诸侯之师伐 宋,宋及晋平,宋文公受盟于晋。又会诸侯于扈, 将为鲁讨齐,皆取赂而还。郑穆公日:“晋不足与 也。”遂受盟于楚。陈共公之卒,楚人不礼焉。陈 灵公受盟于晋。秋,楚子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 师救陈、宋。会于柴林,以伐郑也。楚蔫贾救郑, 遇于北林,囚晋解扬。晋人乃还。 “秋,楚子侵陈”是宣公元年的事情,而“宋 人之就昭公也……陈灵公受盟于晋”则是此年 之前的事情,时间上要早于楚子侵陈,这一部分 无疑是倒叙。《左绣》评云:“此文后半是正叙,前 半是原叙。”t6](r,z97)“前半是原叙”指出了其追述 本原的叙事特点。相对于“秋.楚子侵陈,遂侵 宋”这个叙事起点而言即是倒叙,其故事时间显 然要早于“秋”。 总而言之,倒叙在《左传》当中运用得相当 普遍。情形则参差不同,或以“初”字领起(以 “初”领起的大多数是插叙),或以具体的年份、 日期为标志.或以“往岁”、“于”等特殊词汇作为 提示.或者顺承而下不着痕迹等。倒叙之法,除 了突破编年体的局限,使历史叙述得相对完整, 具有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文 章审美价值方面,倒叙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杨义说:“倒叙之为倒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 的时间顺序错综的问题。而是通过时间顺序的 错综.表达某种内在的曲折感情,表达某种对世 界的感觉形式。” l0 3(P15O 《左传》妙用倒叙之法的 典范之作,莫如文公二年,《秦晋彭衙之战》篇: 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毅之役。 二月,晋侯御之,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王官 无地御戎,狐鞫居为右。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 秦师败绩。晋人谓秦“拜赐之师”。战于毅也,晋 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战之明日,晋襄公缚秦囚, 使莱驹以戈斩之。囚呼,莱驹失戈,狼睥取戈以 斩囚,禽之以从公乘。遂以为右。箕之役,先轸黜 之.而立续简伯。狼睥怒。其友曰:“盍死之?”啤 日:“吾未获死所。”其友日:“吾与女为难。”睥 日:“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 不义,非勇也。共享之谓勇。吾以勇求右,无勇而 黜,亦其所也。谓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 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 晋师从之,大败秦师。 君子谓狼啐于是乎君子。《诗》日:“君子如 怒,乱庶遄沮。”又日:“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第9期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1l・ 此篇大意在突出狼晖的忠勇精神。彭衙之 役。晋军的车右是狐鞫居(续简伯),“秦师败绩” 意味着晋军获胜。从历史叙录来说,到此也就可 以收笔了(此时狼晖还未出场),左氏却没有就 此搁笔.而是接着倒叙觳之战,狼晖凭着自己在 此役的英勇表现取代了当时的车右莱驹,但好 景不长.此后的箕之役,续简伯又取代了他。然 而他并不嫉妒、气馁。而是立志要用更加英勇的 表现来征服主帅、报效祖国。于是,他就在彭衙 之役中作为敢死队队员英勇献身,晋军也收获 了一场大胜。王源评此篇云: 叙事之法,往往先总叙大纲。即追叙前事一 两段。然后复接正传详叙之。而总叙中却埋伏追 叙之线.详叙中又顶针追叙之脉,使其前后似断 实连,似连实断。然后方有峰峦,有章法。此文本 传狼啤,而开首总叙叙彭衙之战,第暗暗埋伏一 续简伯。所谓狼哮者,无影无形。继而追叙崤之 战一段,从莱驹引出狼啐。所谓狼睥者,不伦不 类。继又追叙箕之战一段,复从狼睥打转简伯。 所谓狼睥者,半隐半现。继而方将狼啐死敌心事 提明,然后再入彭衙而详叙之。见晋之所以成功 者,实由狼睥,而所谓狼睥者,方有原有委。结尾 又从“怒”字生情,咏叹作收,单结狼睥,并不旁 及,而所谓狼睥者,始全身毕露矣。章法之妙,费 几许经营。而妙处只在两段追叙。故追叙一法, 乃文家要诀也[“3(7'25)。 可见,倒叙(即王源所谓的追叙)不但能使 历史叙述“有原有委”、使人物形象“全身毕露”, 而且能使文章“有峰峦”,“有章法”,诚为“文家 要诀”。此篇的叙事时序为“现在一过去一过 去一现在”,两用倒叙,文章波澜起伏,情节跌 宕。用追叙法联接上文牵搭下文,使首尾形成呼 应和某种潜在的张力,文章呈现出“似断实连, 似连实断”的美学效果。倒叙之法,人所共知。仅 仅将其视为一种事后追述的方式,无疑是小看 了倒叙的作用。“追叙之法谁不知之,但今之所 谓追叙者,不过以其事之不可类叙者置之于后 作补笔耳。如此是一死套而已,岂活法乎?追叙 之法乃凌空跳脱法也。”[“](蹦)所谓“凌空跳脱” 虽是感悟性极强的话头.但是足以说明倒叙法 具有灵便自如地表达内在曲折情感的应用价 值。于此,《左传》已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二)插叙 从叙事时间上来看,“所谓插叙就是把叙事 时间倒转,追溯往事,但由于篇幅过短而不足以 称为倒叙。”【l0](PI50)从叙事的本质特点来看,插叙 是指将正在叙述的事件停顿下来,而进行另外 一件事情的叙述。评点家常称之为“横云断山 法”。《左传》使用插叙的地方非常多见,往往也 多用“初”字表示,如庄公十四年,郑厉公人郑, 中间突然插入蛇斗一段: 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傅瑕日: “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 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初,内蛇与外 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公闻 之.问于申编日:“犹有妖乎?”对曰:“人之所 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 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厉王入,遂杀傅 瑕。…… 有此一段插叙,文章峰峦突起,惊人耳目。 虽是简短的插叙.却给叙事过程带来许多引人 人胜的信息,给文章气势一种微妙而积极的干 扰。郑厉公是春秋早期霸主郑庄公的次子,庄公 临终之前想让他继承王位,大臣蔡仲极力反对 废长立幼,于是就立了郑昭公 但昭公的权位并 不稳固。厉公的舅舅是宋国的权贵,宋庄公知道 此事后.逼迫蔡仲立郑厉公为君。郑厉公即位之 后,权力依然掌握在蔡仲的手中,厉公想借机除 掉蔡仲。事情败露之后,厉公被迫流亡,他在外 面前后辗转了十七年(前697年一前680年)之 久。此时,蔡仲已经死去,郑厉公早已按捺不住 复辟的夙愿。于他返国的六年前,竟然在郑国国 都的南门发生一起蛇斗的怪事:门内的一条蛇 和门外的一条蛇争斗,门内的蛇被咬死了。这暗 示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将会取得胜利,预示着他 必然第二次成功即位。杨义说:“插叙运用得妙, 有时就如下围棋之设眼。占子不多,却令全盘皆 活。叙事时间顺序的变异,往往隐含着叙事者对 文章生命的某种认识。”_l。](P151’《左绣》谓:“左氏 好奇,便叙人蛇妖一案,令文字另换一番色泽,然 安在篇首即不见其妙。妙在正叙事间忽然夹入, 篇法遂有横云断岭之奇。” (H )所谓“叙事问忽 然夹人”即是插叙。试想,若无此段插叙,故事虽 也完整.但文势却因此而缺乏“横云断岭之奇” .12.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第9期 了,有了此段插叙就可以被《左传评》《左传撷 华》等选本当做古文典范教子弟以文章作法了。 美国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说:“插曲可以 是也可以不是主要故事线索的组成部分(同叙 述或异叙述的homo一或hetero—diegetic),也可以 给主线填进某些先前漏掉的东西(补充性倒 叙)。”[佗](P149)就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关系而 言,倒叙和插叙没有区别。它与倒叙甚至补叙的 区别在于:它是在中断原来叙述的基础上另起 炉灶的。 僖公二十四年,吕、邰畏逼,寺人披请见,晋 文公派人责让他:“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 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 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十九年前(僖公五年)的蒲城之役,左氏对此事 并未提及,借仆人的口吻插叙在此,显示出《左 传》在文章(叙事)布局上的巧妙规划。这段话固 然可以置人蒲城之役.但是远不如安放在这里 恰如其分。原因在于。若置人蒲城之役,则此段 话成为毫无指涉意义的废话。反而使文章枝蔓 琐碎:插叙在这里,不但“给主线填进某些先前 漏掉的东西”.也使被插叙的事件意义更加显 豁。将寺人披数十年前后的行事拉拢来进行直 接的对照,更能鲜明地突出他唯利是图的嘴脸。 借仆人之口顺带说出,又显示出左氏对历史材 料驾轻就熟的处理能力以及对文章布置巧妙而 严密的匠心独运。 又如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氏、羊舌氏,并 瓜分其田地。在灭羊舌氏之后,插入叔向娶申公 巫臣之女和伯石出生等事,之前主线漏掉的内 容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补充,可看作补充性的倒 叙,它与主要故事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 的。没有这个插曲.并不影响故事的进展,但是 没有这个插曲.文章势必显得平铺直叙.更重要 的是缺乏与祁氏相照应的寓意性情节,以致内 在张力严重丧失,文章的意蕴空间会大打折扣, 并且毫无生命活力可言。 (三)预叙 预叙和倒叙在时间顺序变异操作巾,是处 于两极的概念。所谓预叙,是对以后会发生的事 件的暗示或事件发生过程的预示,“事先讲述或 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 9_ ” ,传统文论 有时也叫暗叙。清代李绂《秋山论文》论暗叙并 举《左传》为例云:“暗叙者,事未至而逆揭于前。 ……蹇叔哭送师日:‘晋人御师必于肴’云云,暗 叙之法也。”[3 3(P4o04)《左传》频用预叙,杜预所谓的 “为某某张本”,“为某某起本”,“为某某传”等其 实都是预叙。根据预言的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 分为人事、梦占、灾异、b筮四种形式。 人事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处世态度、言 行细节、性格特征结合礼的价值规范来判断人 物的命运和事件发展的结局。文公九年,冬,楚 子越椒到鲁同聘问,手持着礼物显得比较傲慢。 叔仲惠伯预言他必将使若敖氏的宗族灭亡,因 为他过于傲慢.神灵不会降幅于他。杜注:“为宣 公四年楚灭若敖氏张本”_l3](P574)。宣公四年,楚杀 子越椒、灭若敖氏。襄公二十九年,吴国的公子 札到鲁国来聘问,见到叔孙穆子,相处得很愉 快。因叔孙喜欢善良的人但却不能择善而使,于 是公子札就直言不讳地对他说:“您恐怕不得善 终吧!”杜注:“为昭四年竖牛作乱起本”。Ll3](P1161) 昭公四年.竖牛作乱,将叔孙穆子的儿子害的害 死,赶的赶走。叔孙病危,又饥叉渴,竖牛却不让 他吃喝,最终惨死。襄公二十九年,齐国的高子 容(高止)和宋国的华定拜见晋国的知伯,女齐 作为司仪。等到宾客出去以后,女齐就对知伯 说:“这两位都将不免于祸。子容专权,华定奢 侈,都是使家族灭亡的大夫。”杜注:“为此秋高 止出奔燕、昭二十年华定出奔陈传。”[”](tit59)是 年秋,子容被公孙虿等放逐,逃到燕地:昭公二 十年,华定和向宁逃到陈国。此类例子在《左传》 巾是不胜枚举的。从上述可见,这些预言大都是 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原则和具体事实的基础之上 的理性判断.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的色彩。与此 不同的是出生,梦境、灾异、卜筮等预言形式则 较多地体现出宿命论甚至有些迷信的色彩。 《左传》的梦占有近三十来处,各有不同,但 梦境的准确性都极为可靠。成公十年,晋侯盟见 一个大鬼.桑田的巫人说晋侯吃不到新收的麦子 了。晋侯请秦同名医来治疗,医生还没到,晋侯又 出现梦境,医生到来后所说的和梦境里的是一样 的。梦境得到应验。甸人献上收割的麦子,晋侯计 人烹煮,马上就可以吃到嘴了.认为巫人说了晦 气话,心生恼恨,于是就杀了桑田的巫人。此时, 第9期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l3・ 晋侯的肚子突然发胀。去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 了——最终还是应验了巫人的预言。 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预叙在故事的结构功能 上具有蓄势待发的作用。 《左传》中有大量的灾异、I-筮等预言。昭公 九年.郑裨灶根据火灾预言陈国前途;昭公十 年,他又根据天象预言晋平公将死;后都“不幸” 吴闽生《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论《左 传》文法之奇约举四端,首日“逆摄”。所谓“逆 摄”其实指的就是预叙:“吉凶未至,辄先见败 征。此犹其易识者已。至城濮之战犹未战也,而 荔贾质责子文以痛子玉之败:三邰之难犹未兆 也,而范文子怒逐其子以忧晋国之亡。此皆凭空 言中,如其所料。 庄公二十二年.懿氏因嫁女儿给田敬仲而 占b,说非常吉利,田氏的后代将会兴旺发达, 第五代的官位就会和正卿同行,第八代以后,就 没有人可以和他匹敌。田敬仲的父亲陈厉公在 儿子年少的时候,也曾让太史占筮,说这个人将 要在别国兴旺发达.而陈国衰亡。这个氏族就要 昌盛。于是,以此占卜为预言,左氏在后面的篇 章中陆续对陈氏家族进行了两百余年的叙写, 逐步将预言一一应验。人物众多,历时弥久,但 繁而不乱,颇有一线串珠之妙。杨义论道:“这段 借卜筮方式所做的预言叙事,是陈厉公之子敬 仲在本国动乱中出奔齐国,齐国懿氏想选择他 当女婿,而进行占b,又补叙敬仲少年时,周史 为他卜筮所得的卦爻辞。它们预言陈敬仲的后 代在姜姓的齐国,五世之后就发达起来,这也就 是他的五世孙‘陈桓子始大于齐’,时间约相当 于公元前534年左右。陈敬仲的七世孙陈成子 杀齐简公而执掌政权,《左传》‘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对此有相当详细的描述,《左传》记录 的最后一年,即‘哀公二十七年’(前486年),又 写到陈成子的势力连晋国的正卿都为之侧目。 这段预言叙事,提前100多年、甚至200年预示 了陈敬仲的后代在齐国的命运。第七世已经弑 君执政。自然也可以想象‘八世之后’,没有人有 他那么强大了。它虽然没有直接预言到陈敬仲 的十世后代取代了姜姓的齐侯,但它预言了八 世,已经略为超出了《左传》叙事年代的下线,属 于‘外预叙’了。” J(P )闵公元年,记载了晋国 “毕万之后必大”的预言和卜筮,也是如此。 《左传》的预叙大抵是交待背景、缘起,甚至 也可以看作人物或事件的侧面描写,它弥补了 编年线性叙事的不足,并揭示出事件的必然趋 势以及事件与事件间的潜在联系,主观上也传 达出叙述者的历史见解和价值取向。从文章的 结构来说,它是引发后续事件的伏笔,并且绝大 多数都得到了印验,形成“预言一印验”的结构 特起,无所附着,荡骇心目,莫此为尤。故重耳之 奔走流离,一亡公子耳,而所如皆有得国之气; 楚灵、夫差方其极盛,踔厉中原,而势已不能终 日。若此者,皆其逆摄之胜也。” ](r'n-12)某种程 度上,预叙(逆摄)是左氏植入读者心中的“前结 构”。它揭破了人物命运和故事的结局,使读者 的悬念和最后的惊奇化为乌有。但又形成另一 种性质的心理紧张。读者禁不住要追问何以会 有这样一种结果?结果已经揭晓,那么读者重点 所要关注的自然就是形成结果的过程。这等于 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 关系中了。 从解经的角度来看,历史的结果大都早被 《春秋》记录下来了,《左传》要展示的主要也是 历史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预叙的普遍使用 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目的高度契合。然而,《左传》 在故事的进程中却又没有忘记干扰、打断、弱化 预叙事先公布的结果,常常插人一些意外的元 素,动摇读者的惯性心理,使得情节发展一波三 折,与西方叙事作品将悬念保持到最后有着不 一样的审美张力。 编年体史书在体制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时间 的先后顺序来编排史料,按时序先后编排是天 然的便利,同时也有莫大的局限。而种种预言往 往具有“观古今于须臾”的魄力.尤其是占筮、梦 境等作为伏笔和预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超越 时空的限制,起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 效果。不但在叙事结构上具有生发下文、引入正 题的功能.而且常常“寄寓着包举大端的宇宙哲 学和历史哲学” 1 l(Pl3t),“在宏观操作中充满对历 史、人生的透视感和预言感。”[H](P152)中国后世的 叙事文学往往要设计一些贯通天人、古今的神 话、寓言等作为“引首”、“楔子”、“得胜头回”, 《左传》实已肇其端。 .14.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第9期 (四)补叙 我们在《郑伯克段于鄢》中讨论倒叙的时候 已顺便谈到补叙。清代李绂《秋山论文》云:“叙 中所阙。重缀于后,为补叙[。](嗍)。这里所说的补 叙强调的是事后的补充。叙述一件事情由于头 绪太多.前面所缺漏的部分.势必要在后面进行 补充。其实。补叙也可以在事前进行。唐彪《读书 作文谱・文章诸法》云:“古文之补法,如《左传》 《史记》诸传中,凡叙一人,必详悉备至。苟与其 人有相关之事,虽事在国家.或事属他人,必补 出之,以著其是非。又前数年之事,与后数年之 事,苟与其事有相关,必补出之,以著其本末。又 凡文中有两意两事.不能于一处并写者,则留一 意一事于闲处补之,皆补法也。”[15 3(P349 )所谓补 法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即是补叙,其指出“前数年 之事,与后数年之事,苟与其事有相关,必补出 之”.说明不但可以事后补叙,也可以事前补叙。 补叙的使用往往也能体现出行文有规划、 布置的别出匠心。宣公十二年,邺之战结束之 后,晋军败归,主帅苟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 晋侯打算答应他。士贞子谏日:“不可。城濮之 役,晋师三日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日:‘有喜 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 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公喜而 后可知也。”这段叙述本来应该放在三十五年之 前(僖公廿八年)城濮之役的后面,当年晋文公 听说子玉自杀之后。左氏只以“晋侯闻之而后喜 可知也”[ ]( )一句话概述其状,说明他是有意 省略掉了其他内容。但现在却又详细地补叙在 此:一来作为免除荀林父死罪的理由;二来也免 去了行文的累赘,使文章显得简洁;三是这样写 活化了叙事也活化了历史。将叙述置于一种动 态的时间流中。抚今追昔,加强了文章前后的有 机联系:互见错出,使编年体看似零碎、遥隔多 年的叙事获得了前呼后应的生命活力。 “补叙是为了补足情节和意境的完整性,而 使时间超出现有叙事中心,伸展到以后的叙事 中心的时间范围.但由于篇幅过短而不足以称 为预叙。”_lo](n )清于鬯《香草谈文》曾注意到 《左传》中的补叙: 《左 昭十二年传”云:“晋侯以齐侯宴,中 行穆子相 投壶,晋侯先,穆子日:‘有酒如淮,有 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 日:‘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 亦中之。”下文云:“公孙叟趋进,日:‘日旰君勤, 可以出矣!’以齐侯出。”以齐侯出必在此时,盖正 恐再投或不中,而辞或为晋人所挫,故急“以齐侯 出”者,所谓卸帆顺风时也。其伯瑕与穆子语,必 在宴毕之后。故日:“子失辞”。又日:“齐君弱吾 君.归弗来矣”,皆是私语,岂当发于齐侯面前? 而《传》却插入此一段于公孙傻趋进之前,此文 之变法也。然读者会其意,固能领之 ( )。 为了方便理解,现在将于鬯所论及到的《左 传》中的这段短文完整地抄录于下: 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 穆子日:“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 师。”中之。齐侯举矢,日:“有酒如渑,有肉如陵。 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伯瑕谓穆子日: “子失辞。吾固师诸侯矣,壶何为焉,以其中俊也? 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穆子日:“吾军帅强御, 卒乘竞劝,今犹古也,齐将何事?”公孙叟趋进, 日:“日旰君勤.可以出矣!”以齐侯出[ ](H 。引。 晋侯宴请齐侯,席间,做了个投壶的游戏, 双方尤其是晋方非常较真。齐国的公孙叟见势 不妙.说:“天色已晚,国君疲劳,现在可以告辞 了”,说完就拥着齐侯赶 离开了。这篇短文之 所以值得拿出来讨论,是因为其中补叙了晋国 大夫伯瑕和穆子的对话。为什么说是补叙呢?因 为“其伯瑕与穆子语,必在宴毕之后。”将宴会之 后的对话提前到宴会之中,是补充性的预叙,因 为它还无法改变整篇文章的叙事形态,所以只 能算着补叙。有了这个补叙,不但使情节更加完 整.加强了文章的整体感,同时也使情境显得更 加真切,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文章的感染 力倍增。 成公十六年四月,尚属于晋楚鄢陵之战的 酝酿阶段.晋同将帅内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 于出兵了:“栾书将巾军,士燮佐之。邰镝将上 军,苟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邵至佐新军,苟警居 守。邰筚如卫,遂如齐,皆乞师焉。乐糜来乞师, 孟献子日:‘有胜矣”’_l3]p88o)。根据《春秋》的记 载,邰筚、乐靡乞师当在六月,现在提前到四月 与诸路将帅一并进行叙述,是为了将晋同的军 事行动完整地展示出来,具有补足情节的意义。 第9期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15・ 由于篇幅过短还不足以称为预叙,对整个叙事 片段的时间顺序形态也毫无影响.理属于补叙。 鲁国孟献子的预言也是如此。 一篇文章的结撰往往是多种叙事时序配合 运用的结果。魏禧《伯子论文》云:“史之叙事也, 以先后次,其常也。或以详略排比,颠倒前后,或 欲篇法匀称.挪移后先,皆作者加意经营处。如 布地景,一花一石,不同偶然安放也。”[1’](P5O79)试 举例说明之,宣公四年,《斗樾椒之乱》: 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日:“必杀 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 敖氏矣。谚日:‘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 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 日:“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日: “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及令尹子文 卒,斗般为令尹,子越为司马。蔫贾为工正,谮子 扬而杀之,子越为令尹,己为司马。子越又恶之, 乃以若敖氏之族,固伯赢于辕阳而杀之,遂处蕉 野,将攻王。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弗受。师于漳 湛。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棼 射王,汰轿及鼓跗,着于丁宁。又射,汰辊,以贯 笠毂。师惧,退。王使巡师日:“吾先君文王克息, 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鼓而进之, 遂灭若敖氏 初,若敖氏娶于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 母畜于郧,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焉。郧夫人使 弃诸梦中。虎乳之。郧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 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故命之 日斗谷于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还及宋,闻乱。其人 日:“不可以入矣。”箴尹日:“弃君之命,独谁受 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 司败 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日:“子文无后,何 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命日生。 此文是莫敖氏家族的兴衰史,其中又夹人 越椒和子文的小传。其结撰的难处在于:如何将 越椒的出生、子文的预言与越椒的作乱、莫敖氏 被灭联系起来?子文去世不久,莫敖氏果然被 灭.其后.又如何再叙人子文的身世?越椒作乱 之时.他的堂兄克黄正出使齐国,又如何将克黄 与此事联系起来?林纾谓:“此篇叙斗氏家事及 其反形.似一贯而下,头绪并不繁多,不知乃至 难写。文先说樾椒之生甚异,既长乃成反贼,且 生时为子文所恶,又预料其反形,后乃一一符 验。此直捷易写也。而下半节竞将已死之子文, 作成列传,从死后倒绕,说其生时。试问此两节 文章。如何着笔?”[墙 左氏首先用倒叙法叙述越 椒的出生和子文的预言并为下文伏脉.所谓“总 叙中却埋伏追叙之线”。子文去世之后,越椒构祸 导致莫敖氏被灭,子文的预言得到了应证,叙事 时间从过去来到了现在。接着又因莫敖氏追叙子 文的身世,并与越椒出生的情状形成略应,所谓 “详叙中又顶针追叙之脉”,叙事时间又从现在跳 回到更加遥远的过去。接着因子文又顺理成章 地牵带出其孙克黄.“所谓追叙前事拖叙后事法 也”…](嘲一238),叙事时间又重新折回到现在。 克黄使齐和越椒作乱本是同时进行的,左 氏利用插叙(即引文所谓拖叙)将同一时间不同 空间的事情巧妙地呈现了出来,并与莫敖氏被 灭形成对接。最后又补叙楚王赦免克黄让他继 续做箴尹的事,叙事时间指向未来,是为余波。 所以。这篇文章的叙事时间流程是“过去一现 在一(更加遥远的)过去一现在一未来”。又如成 公十一年,《郄犟来聘》篇的叙事时间为“现在一 过去一将来”,即是顺叙、倒叙和补充性预叙相 结合。明乎此,文章的布局(结构)和匠心庶几有 径可寻。 三、错综变化的叙事时间造就 变幻莫测的文章技巧 王源云:“叙事之法切不可前者前、中者中、 后者后。若前者前之、中者中之、后者后之,印板 耳。如生理何唯?中者前之,后者前之,前者中 之、后之,使人观其首,乃身乃尾;观其身与尾, 乃首乃身。如灵蛇腾雾,首尾都无定处,然后方 能活泼泼也。”【“](呦)要使文章活色生香、变幻莫 测.就要在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制造出有 意味的反差。《左传》的高妙之处,在于它按照对 历史的独特理解、在编年框架的普遍约束之下 又重新安排了现实世界的时间顺序。从而使叙 事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 起.文章的结构也因时间的倒错而变化多端.文 章也随着叙事的推进而显现出峰峦跌宕、波澜 起伏的美学特征。 ・l6・ 杨 华:从叙事时间看《左传》的篇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第9期 参考文献 [10]杨义.中国叙事学[A].杨义文存(第一卷)[C].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7.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 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清]李绂.秋山论文[A].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 [11][清]王源.左传评[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 (第139册)[G].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0. (第四册)[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卷一)[M].景印文渊阁 [1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四库全书[G].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德]思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3. [14][清]吴阎生,撰.白兆麟,校注.左传微[M].合肥: 黄山书社,1995. [15][清]唐彪.读书作文谱[A].王水照,主编.历代文 话(第四册)[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清]于鬯.香草谈文[A].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 [6][清]冯李骅,李浩.左绣[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经部(第141册)[G].济南:齐鲁书社,1997. [7]张宾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9. (第六册)[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7][清]张秉直.文谈[A].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第 五册)[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韩猛.《左传》叙事的时间观念浅析[J].济南大学学 报,2004,(3). [18][清]林纾.左传撷华[M].中华民国十年,1921. [责任编辑:刘向红] [9][法]热拉尔・热耐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 On the Structuring of Zuo Z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Time YANG HHa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 1 0665) Abstract:The dimension of time is a key element in designing the layout of ai1 article.The different designs of the time in a story form textual narrative time,which gives birth to many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writing skills. Zuo Zhuan was good at narrative,with much experience and contribution to time issue.By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methods such as flashback,interleaving,flash-forward,supplementary narration and SO on,the present study sheds some lights on the well—designed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Zuo Zhuan. Key words:narrative time;flashback;interleaving;flash——forward;supplementary narration;structuring of an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