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留下的一句,流传了数百年的不朽的格言:“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精典的格言饱含着哲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无不起着教化的作用,数代人都在坚守着这个道德理念,小时候父母亲就常用它来教育我,至今记忆犹新。
母亲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从小把她哺育到大,直到考上名牌大学,换来的是什么?是什么??是伤透了的心!难道一辈子的辛苦,还不如她的脸面重要吗?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居然还发生在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真是令人心痛、心寒呢!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思想教育难道不重要吗?难怪学生们会互相拼比,嫌贫爱富,我想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如果整个校园同学之间、老师之间都充满着和谐、平等、互助、互爱,对每个人的人格都给予尊重,我想也不会出现前面,把母亲撵出校外的一幕了。
毕竟,血是浓于水的,由于这些客观上的原因,往往一些条件差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感觉自悲,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另一面不好的情况,而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沟通,有意无意的逃避、掩饰,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现不同的扭曲,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灵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受到歧视,他们就会向社会或家庭报怨,发泄,去逃避现实的生活。
学校是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我认为更应该是启迪学生思想的地方,不光是教书,还要育人!如果走出学校的学生都是自私自利、嫌贫爱富,好高骛远,岂不是学校的不幸,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更好的形象吧,给我们的社会陪育出更多、更棒的有用人才。
别再让我们饱经风霜的母亲流泪而去,别再伤了她的心,让我们记住古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吧!
古人云: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儿女受之父母,父母亲从十月怀胎起,到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女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抚养成为一个大学生,不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然而母亲思儿心切,不远千里给儿子送去了端午节粽子,也就是这个畜生,不知道感恩,而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尽然赶母亲走,尽然连一口水都没给喝。我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不知道感恩的“人”,当他走向社会,他能给社会做多大贡献,说白了,也是一个社会“渣子”。
有人批评那名学生:“不是因为缺钱而贫困,而是因为没有良心而贫困。”也有人痛斥那学生:“醒醒吧,你应该给母亲跪下。”
有一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