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委托代理模式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
陈婷婷
摘 要: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协同创新过程中利益主体众多、个性差异大、不确定信息大量存在ꎬ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ꎮ
故本文基于利益者相关理论和方法ꎬ剖析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之间的关系ꎮ在此基础上ꎬ构建了协同创新委托代理模型ꎬ通过数值结果分析可知委托方的激励作用尤为重要ꎬ与代理方的努力水平、创新能力呈正相关ꎮ因此ꎬ应加强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的激励程度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ꎻ高新开发区ꎻ协同创新ꎻ利益相关者ꎻ委托代理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015-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ꎬ在第19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ꎬ“创新”一词被多次提及ꎬ超50次ꎮ**总书记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极高ꎬ同时提出“创新是包括政策、制度、理论、文化等方面ꎬ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ꎮ近年来ꎬ各界人士都在努力推动自主创新发展ꎬ研发支出增长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ꎬ各种制度、政策、社会资源配置等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ꎮ但是ꎬ依据现有的统计数据ꎬ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处于萌芽阶段ꎬ远远低于其他国家ꎬ大量科技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无法得到转化ꎬ缺乏与市场的对接ꎬ造成了极大浪费ꎮ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协同创新能力与驱动力ꎮ毫无疑问ꎬ建立协同创新体系ꎬ刻不容缓ꎬ是推动创新和实现万众创新局面的有力措施ꎮ
二、文献综述
目前ꎬ关于大学科技园、高新开发区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绩效评估、合作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ꎮ许多研究成果都对两者的概念以及在创新发展中的内在关系与功能定位进行了剖析ꎮ姜昱汐(2011)等研究发现通过各方主体协同创新ꎬ提高了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能力ꎬ提高了创新成果转化率ꎮBagyoY等(2012)通过对印尼“大学—工业—政府”的合作模型进行分析ꎬ认为合作主体因为性质各异存在着“体制领域”的合作障碍ꎬ需要政府来改善“体制领域”并扩大“共识空间”ꎬ以此实现各主体的协同ꎬ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ꎮ胡冬雪等(2013)分析了产学研合作过程的法律体系ꎬ从完善合作中的基础法律和弥补空白两个角度出发ꎬ提出完善合作中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构想ꎮ高霞等(2016)通过对ICT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ꎬ研究表明该合作模式的覆盖率逐渐提高ꎬ更大的调动了创新的积极性ꎮ科技部高新区巡视员耿战修(2012)指出ꎬ加快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间的衔接、协同、优势互补ꎬ达到双赢发展的第一推动力”ꎮ实施创新举措应从各个层面进行落实ꎬ
的局面ꎬ是推动区域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新举措ꎮ
综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ꎬ大学科技园、高新区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问题已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ꎬ许多成果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ꎬ但是尚有许多值得深化之处ꎮ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从产学研合作角度分析ꎬ缺乏创新体系的整体性分许ꎮ正如耿战修巡视员(2012)所指出的ꎬ应加快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之间的衔接ꎬ实现优势互补ꎬ加快区域经济发展ꎮ显然ꎬ建立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模式ꎬ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ꎮ
由于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协同创新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众多、各主体内部组织结构差异较大、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创新过程效率低下、创新过程关系错综复杂ꎮ国内学者热衷于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复杂的利益关系ꎬ魏炜(2012)等对全新的商业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等(201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定性研究ꎮ由此可见ꎬ国内外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复杂关系的研究较为成熟ꎮ本文尝试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模式ꎮ
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ꎬ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都是举足轻重的节点ꎬ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既有功能上的互补性ꎬ又有空间上的临近性ꎬ两者的交流合作、强强联合、协同创新ꎬ可以有效地节约区域的创新成本、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ꎮ过去的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企业的合作周期较短ꎬ合作模式趋于松散ꎬ由于缺乏系统的行政管理机制、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利益分配及资源分配机制等ꎬ造成合作效率低下ꎬ创新能力不足ꎬ资源浪费等ꎮ在两者合作的过程中ꎬ企业以市场价值为导向ꎬ追求商业价值ꎬ但忽略其学术价值和技术的先进性ꎻ高校、科研机构以学术价值、学术地位以及重大发的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义ꎬ并分析其构成要素ꎮShailajaTetali
—15—
现为导向ꎬ追求技术的先进性ꎬ而忽略其市场价值ꎮ两者的关系维持以各自的利益为主ꎬ当目标合作完成ꎬ关系随时可以结束ꎮ而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的协同创新过程ꎬ实现了“1+1>2”的效果ꎬ即意味着进入系统的所有方均围绕着相同的目标ꎬ优势互补ꎬ匹配需求ꎬ共同努力ꎮ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的协同创新过程ꎬ即是解决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关系ꎮ在协同创新过程中ꎬ各主体追求的目标与角色发生转变ꎬ大学、科研机构将新的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ꎬ在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ꎬ大学、科研机构则带着科研人才到企业共同参与解决ꎬ在两大创新主体进行互动、耦合的过程中ꎬ使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既解决技术的先进性ꎬ又使科技成果以市场为导向ꎬ具有商业价值ꎬ两全其美ꎮ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被提出ꎬ随后ꎬ国内外诸多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研究并试图应用于各自的研究领域ꎮ管理学上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定义为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ꎮ因此ꎬ从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的整体过程来看ꎬ确定了协同创新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ꎮ
(从宏观层面二)利益相关者分类
ꎬ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可以概括为:协同创新中科技成果、技术理论提供方ꎻ协同创新中技术理论接受方ꎬ将技术成果转化从而实现技术成果的商业价值ꎻ协同创新政策制定方ꎬ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协同创新ꎬ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力的保障ꎻ协同创新的辅助方ꎬ在政府的引导下ꎬ通过提供相关专业的咨询ꎬ支撑协同创新顺利进行ꎮ由此ꎬ形成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ꎮ
四、基于委托代理机制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大学、科研机构的专业人才、技术理论丰富ꎬ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未必能够达到既定目标ꎬ双方在此过程中信息是不对称的ꎮ因此ꎬ单纯分析协同创新过程的利益相关者ꎬ仍无法清晰协同创新过程的知识流动、价值流动等ꎮ委托代理理论是在非对称信息的基础上ꎬ解决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激励约束问题ꎮ因此ꎬ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ꎬ将委托代理关系引入协同创新过程ꎬ构架委托代理模型ꎬ分析协同过程中各自努力水平以及期望效用等ꎮ
(根据上文对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一)协同创新委托代理关系
者的分类ꎬ构建协同创新过程委托代理关系模型ꎬ在该委托代理关系中ꎬ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作为委托方ꎬ通过政策鼓励、咨询服务的方式委托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ꎻ同时ꎬ大学、科研机构作为委托方ꎬ通过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支持委托企业将技术成果转化ꎬ实现经济效益ꎮ在此委托关系中ꎬ大学、科研机构既是委托方又是代理方ꎬ既为双角色主体ꎮ由此ꎬ协同创新的委托代理关系如图1所示:
—16—
图1 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委托代理关系
(基于上述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二)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ꎬ委托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政府与协同创新主体(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ꎬ政府作为委托方ꎬ协同创新主体作为代理方ꎮ在此过程中ꎬ政府追求最大化社会利益ꎬ协同创新主体追求最大化经济效益ꎮ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ꎬ追求的目标不同ꎬ可能会出现背离原始目标的情况ꎬ因此ꎬ政府在政策鼓励的同时ꎬ应实行监督作用ꎮ②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ꎬ大学、科研机构作为委托方ꎬ企业作为代理方ꎮ在此过程中大学、科研机构追求技术创新、重大科技发现ꎬ企业追求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ꎮ③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协同创新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ꎬ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作为委托方ꎬ协同创新主体作为代理方ꎮ在协同创新过程中ꎬ由于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协同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咨询服务ꎮ由此可见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与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为利益共同体ꎬ三者均为通过外部的资源、政策、服务等支持协同创新ꎬ因此可将上述三层委托代理关系简化为两层委托代理关系ꎬ即:①协同创新辅助方为委托方ꎬ协同创新主体为代理方的委托代理关系ꎻ②大学、科研机构为委托方ꎬ企业为代理方的委托代理关系ꎮ
1.(三)委托代理模型建立及求解
(1)协同创新辅助方与创新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更方便地解决问题与构建模型基本假设
ꎬ可对委托代理关系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委托代理关系中ꎬ认为协同创新辅助方为风险中性ꎬ协同创新主体为风险规避ꎮ令风险规避成本为Cg=1φγ2σ2ꎬ其中ꎬφ为风险规避系数ꎬσ2为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
2
方差ꎬγ为激励程度ꎮ
假设2:在该委托关系中ꎬ由于协同作用ꎬ因此需要同时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ꎮ为了追求利益ꎬ代理方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ꎮ令努力成本为Cn=
12am2+1
2
bn2ꎬ其中a、b为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努力系数ꎬm、n分别为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的努力水平ꎮ
假设3:代理方在委托方的监督作用下产生相应的效益ꎬ并达到一定绩效ꎮ令生成效用X=m+n+θꎬ其中m、n为努力水平ꎬθ为外生变量ꎬ服从均值为0ꎬ方差为σ2
的正态分布ꎮ令生成的绩效Q(x)=Sꎮ
0+γxꎬ其中ꎬS0为固定期望收益ꎬγ为委托方的激励程度假设4:委托方对代理方有着监督和激励作用ꎬ因此产生相
应的监督成本和激励效用ꎮ令监督成本为Ca为监督的固定成本ꎬα为委托方的监督程度ꎮ=令监督产生的监
C0+αφꎬ其中ꎬC0督效用为S=αβS0ꎬ其中ꎬS0为固定期望收益ꎬα>0ꎬβ>0ꎮ
假设5:代理方不接受委托的保留效用为Wꎬ只有当委托
代理关系中代理方的效用大于W时ꎬ代理方才会接受委托方的委托ꎮ
综合上述考虑ꎬ双方期望收益分别为:委托方期望收益:
E1=X(2)-Q(x)-Ca+Sꎻ代理方期望收益:E2=Q(x)-Cn-C基于上述分析模型构建及求解
gꎮ
ꎬ构建同时满足委托方和代理方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
MaxE1=Max{(1-γ)(m+n+θ)-S0-C0-αφ+αβS0}(1)
s.t.MaxE2=Max{
S0+γ(m+n+θ)-
12am2-12bn2-1
2
φγ2σ2}
E2=Max{S0+γ(m+n+θ)-12am2-12bn2-1
2
φγ2σ2}
⩾W
(2)
ì(3)
ï∂E2求解模型ꎬ对(3)式进行一阶求导得:ïí
=γ-ï∂ïî∂m
am=0∂En2=γ-bn=0解(4)式得m、n的最优解为:(4)
ìïγïm∗í
=aï
ïγ(5)
î
n∗=b由于(5)式可知ꎬ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时的努力水平均与委托方的监督程度成正比ꎮ因此ꎬ协同创新辅助方应加大监督力度ꎬ促进协同创新主体付出更大的努力ꎬ以使得双方期望效用达到最大化ꎮ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中ꎬ理性的委托方一般不会给予代理方过多的报酬ꎬ因此ꎬ式(3)的最优解可以看作取等号时的解ꎮ所以E2=S0+γ(m+n+θ)-1am2-1bn2-1
φγ2σ2=Wꎬ得
-γ()+
1222
S0=Wm+n+θ2am2+12bn2+1
2
φγ2σ2(6)将式(5)带入式(1)、(6)得:S0=W-γ2a2
-γ2b2
-θγ+1
2
φσ2γ2
(7)
管理探索◎
E1=γ-aγ2-γ-bγ2
+θ(1-γ)-C0-αφ+(αβ-1)S0(8)
对式(8)一阶求导得:∂∂Eγ1=1-a2γ+1-a
2γ+(1-αβ)(γa+γ
b
-φσ2
γ+θ)=0求解上式得最优激励系数为:γ∗=
(αβ-1)abφabαβθ-σ22.-(aαβ-b
+1)(a+b)
(9)
(1)大学为了更方便地解决问题与构建模型基本假设
、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ꎬ可对委托代理关系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委托代理关系中ꎬ大学、科研结构风险中性ꎬ企业为风险规避ꎮ则令风险规避成本为C1=1
φδ2δ2ꎬ其中ꎬφ为风险规避系数ꎬσ2为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方差2
ꎬδ为激励
系数ꎮ
假设2:在该委托关系中ꎬ委托方将科研成果委托给企业转化ꎬ在此过程中需考虑经济效益ꎮ为了达到目标效益ꎬ企业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ꎮ令努力成本为C2=
1
为考虑经济效益的努力系数ꎬμ为考虑经济效益的努力水平2
kμ2ꎬ其中kꎮ
假设3:代理方在与委托方的协同努力下产生相应的效益ꎬ并达到一定绩效ꎮ令生成效用Y=bμ+q+εꎬ其中ꎬb为企业的创新能力ꎬq为企业的不参与协同创新时的固定支出ꎬε为外生变量ꎬε服从均值为0ꎬ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ꎮ令生成的绩效Q(y)=Q0ꎮ
+δyꎬ其中ꎬQ0为固定期望收益ꎬδ为委托方的激励程度假设4:在该委托关系中ꎬ双方主体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投入ꎬ投入的成本为C=d2
bꎬ其中b为创新能
力ꎬd为固定的创新投入ꎮ创新投入过程产生的绩效Z=ρk+ωꎬ其中ρ为协同系数ꎬω为外生变量ꎮ
假设5:企业在不接受委托的保留效用为W-
-
ꎬ只有当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方的效用大于W时ꎬ企业才会考虑与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创新ꎮ
综合上述考虑ꎬ双方期望收益分别为:委托方期望收益:
E3=Z(2)+Q-Q(y)ꎻ代理方期望收益:E4=Q(y)+Z-C1-C2-C依据上文提到的方法模型构建及求解ꎮ
ꎬ求得
μ、b的最优解为:
μ∗=
2δdδ的最优解为: δ{
b∗6==
2δ2
(10)∗
24d2+dA+3624dA
3
(11)
其中ꎬA=324(q+w)+216d6
14436(q+w)2-3d(下转第-864(q+20w)页d2)
ꎮ
—17—
可以进行适当程度的内部改革ꎬ比如对旧的业务流程、旧的组织结构等做一些改进和调整ꎬ培养新的行为和思维模式ꎻ其次ꎬ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沟通渠道ꎮ比如ꎬ应该建立以反馈目的为主要任务的多种沟通渠道ꎬ以使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最底层的基本情况和突发事件ꎬ保障信息沟通的速度和畅通ꎻ各职能部门间也要建立相对应的沟通渠道ꎬ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ꎬ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ꎮ
(五)结合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ꎬ强化内部监督
为案例ꎬ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ꎮ对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ꎬ简要、全面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ꎮ以此希望各企业能够重视企业文化这一无形的力量对于内部控制的重大影响和作用ꎬ进而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软约束来改善和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ꎮ参考文献:2017(8).
[1]余雁.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浅析[J].现代交际ꎬ[2]杨晓彤ꎬ范英杰.基于企业文化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以华为为例〔J〕.财会研究ꎬ2017(8).中国商论ꎬ2018(10).友ꎬ2013(6).
[3]宋文辉.基于企业文化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J〕.[4]刘宁.华为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与反作用〔J〕.会计之
首先ꎬ在意识形态层面ꎬ企业必须提高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理解ꎮ必须确保审计师在实质和形式上是独立的ꎬ他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ꎬ客观公正ꎬ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ꎮ其次ꎬ在行为方式层面ꎬ企业高层应该给予内审机构足够的权力和充分的信任ꎬ领导不能凌驾于内审之上ꎬ不能随意干涉审计活动ꎮ此外ꎬ有必要严格审查监事会人员的资格和能力ꎬ不允许同时任命董事会成员等类似事件ꎬ以确保监事会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ꎮ只有这样ꎬ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组织的作用ꎬ使内部监督得以有效地开展ꎮ最后ꎬ企业要注重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知识储备的不断更新和学习ꎬ要注重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ꎬ使其有能力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ꎮ
六、总结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ꎬ没有文化的公司也就没有生命力和未来ꎬ这绝不是危言耸听ꎮ本文主要以华为公司(上接第17页)
[5]李志斌.国家文化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ꎬ2012(10):49-96.
[6]李成云.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的灵魂[J].中国注册会计师ꎬ2011(11):96-99.作者简介:
第洁ꎬ女ꎬ甘肃庆阳人ꎬ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ꎮ
作网络结构演化研究———以ICT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ꎬ2016ꎬ37(11):34-43.
(四)结果分析
由上述委托代理关系模型求解可知委托方的激励程度与代理方的努力水平呈正相关ꎬ即委托方激励程度越高ꎬ代理方的努力水平越高ꎮ在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可知ꎬ委托方的激励程度与代理方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ꎬ即委托方激励程度越高ꎬ代理方的创新能力越强ꎮ
五、结语及建议
综上所述ꎬ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开发区协同创新过程ꎬ利益主体众多ꎬ关系错综复杂ꎬ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ꎮ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可见ꎬ在此过程中激励作用必不可少ꎮ在激励在整个协同创新过程中起正向作用ꎬ在激励作用的刺激下实现利益主体的期望最大化ꎮ因此ꎬ在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中ꎬ应突出激励作用ꎮ由此可见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ꎬ委托方的激励尤为重要ꎮ参考文献:
[5]魏炜ꎬ朱武祥ꎬ林桂平.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ꎬ2012(12):125-131.
[6]ShailajaTetaliꎬJ.K.LakshmiꎬShivamGuptaꎬG.GururajꎬShirinWadhwaniyaꎬAdnanA.Hyder.QualitativestudytoexploreIndia[J].Injuryꎬ2013ꎬ44.
[7]刘倩ꎬ丁慧平ꎬ侯海玮.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利益相关[8]王清刚ꎬ徐欣宇.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J].中国软科学ꎬ2016(2):179-192.
[9]安璐ꎬ欧孟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网络情感图谱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ꎬ2017ꎬ61(20):120-130.[10]刘继才ꎬ刘珈琪等.基于“运营商—投资者”的PPP项目双角色主体投资收益模型[J].工业工程ꎬ2017(6):1-8.[11]阿儒涵ꎬ李晓轩.我国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J].科学学研究ꎬ2014ꎬ32(2):276-281.作者简介:
陈婷婷ꎬ女ꎬ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ꎬ研究方向:技术管理与协同创新ꎮ
stakeholderperceptionsrelatedtoroadsafetyinHyderabadꎬ
者行为抉择博弈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ꎬ2014ꎬ24(6):71-76.
[1]姜昱汐ꎬ胡晓庆ꎬ林莉等.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ꎬ2011(8):33-35.[2]BagyoY.MoeliodihardjoꎬBiemoW.SoemardiꎬSatryoS.BrodjonegoroꎬSachiHatakenaka.UniversityꎬIndustryꎬandGov ̄ernmentPartnership:ItsPresentandFutureChallengesinIndo ̄nesia[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ꎬ2012ꎬ52.[3]胡冬雪ꎬ陈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ꎬ2013(2):154-174.
[4]高霞ꎬ陈凯华.基于SIPO专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合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