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涯规划优化路径探析

来源:哗拓教育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涯规划优化路径探析

作者:王国静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7期

摘 要:当下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关乎职业发展,与个体的成长发展紧密相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结合,利于促进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本文通过本科生生涯规划的个体案例,探索生涯心理资源对生涯规划的支持意义,为优化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专业选择;生涯规划;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Arnett J.J 提出,在18岁-25岁之间为成人初显期的发展理论,这个阶段是一个存在各种可能的时期,个体自我的探索、自我关注,主动为成年阶段做准备。[1]大学是生涯发展的关键期,针对性开展生涯辅导教育,关注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建设,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化发展。笔者拟通过分析一位学生在生涯规划中的真实经历,分析症结、梳理对策,以期为大学生生涯规划优化探索提供益经验。 一、案例概述

欣怡,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开学后一个月不到,找到辅导员提出想转专业,建筑学专业是父母选的,她想转美术学院或文学院相关专业。辅导员简要说明了转专业的条件和流程,并介绍了现学专业的特色和就业前景。可随后而来却是欣怡经常性的“身体不舒服”的请假。 长时间的“缺课”很可能导致“挂科”,辅导员数次联系家长和学生本人,学生说“不想学,无所谓是否挂科”、家长则表示不同意转专业。期间,辅导员多次连同班主任、系科教学主任等不定期找欣怡聊专业、学习方法等,试图做好专业思想教育。成效初显,但“打卡上课”一个月不到,再次“缺课”“逃课”。问其原因,只换来“无法对这个专业提起兴趣”的回应。欣怡提到想出国读书,但被父母再次反对。

“专业选择”之争矛盾升级,学生的“实在不想学”,家长的“坚决不同意”,两相僵持不下,欣怡再度陷入“逃课”“缺考”的恶性循环,更表现出对身边的人和事无兴趣、不耐烦,甚至跟专业老师发生激烈争执。不久,欣怡拿着医院出具的“重度抑郁”“重度焦虑”来找辅导员,家校会商后,欣怡的爸妈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办理了休学,并表示愿意给女儿尝试出国读书的机会。

休学期间,辅导员仍与欣怡及其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到欣怡正在上海积极准备雅思考试,一心为出国留学做准备,亲子关系也日趋缓和。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与家人意见冲突,亲子关系紧张,同时因缺乏兴趣对专业学习抵觸,进而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三、问题关键点

其一,如何指导欣怡做生涯规划,走出专业选择、专业学习困惑;

其二,如何发挥家校合力,利用生涯外在资源优势,激发生涯心理资源动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发展。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找准教育突破口

做学生思想工作,首先要善于“共情”。提出“转专业”是鼓足了勇气,辅导员要站在学生角度,倾听她内心真实的声音;其次要选准突破口,找出共性话题,为深入谈心做好铺垫。欣怡对专业的抵触,多半来自父母的“强迫”,她提及自己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可介绍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激发她的兴趣,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二)整合教育资源,抓紧专业思想弦

专业思想的夯实需要多渠道借力,共同助解思想困惑。欣怡对建筑学专业的不熟悉、专业兴趣不浓,都是专业思想不牢固的表征。借助辅导员、班主任、学科专业导师、优秀学子等资源,引导其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文化活动,在参与科研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所学专业。 (三)密切家校联系,争取家庭支持力

从欣怡最开始提出转专业到出现心理应激,到后期休学准备出国学习,家校联系必不可少,指导孩子选择专业需建立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一味“强加”只会徒增心理负担。在数十次的家校联系中,欣怡的家长逐渐意识到了问题,重视孩子的意愿,积极尝试其他可行举措。

(四)压力转换动力,引导规划理性化

欣怡因专业选择、专业学习等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辅导员除了及时心理疏导外,更是对其辅之科学的生涯规划,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辨清外在形势,充分挖掘生涯心理内动力,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减少心理应激。

五、经验与启示

第一,加强专业认知教育,提升生涯规划合理性。由于缺乏了解和认知,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喜欢、不适应,甚至充满怀疑和畏惧。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专业和大学,既要引导他们树立“任何专业只要想学一定能够学好”的信心,又要使其明白“大学要学的东西很多,专业并不一定就能决定人的一生”的道理。

第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保证生涯规划可行性。Levinson认为,17岁-22岁是成年早期,这个阶段个体将会努力自己从父母的资助、权威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的未来规划并以此作决策。因而,从高中步入大学,新生可能会产生专业学习的困惑,除了需要专业教师,也需要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心理疏导,有效减少新生在专业学习困惑中的心理应激,以积极的心态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第三,开发生涯心理资源,促进生涯规划有效性。当下高校生涯辅导的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生涯发展上,注重引导学生在角色转变中的自我探索,并助其树立终生规划的意识。因而,大学生生涯辅导应该重视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的开发,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和成就动机,有助于大学生生涯的顺利推进,最终实现生涯目标和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奕荣,连榕,陈坚,等.生涯心理资源的结构、测量、相关研究与展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301):157-169. 作者简介:

王国静(198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辅导员,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