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公选”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为年轻干部施展才能提供了平台。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人机制正逐渐由“伯乐相马”转变为“相马”与“赛马”相结合,多层次、宽范围地进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将是未来选人用人的一种趋势。本人曾两次参加“公选”,亲身体会到了“公选”的公正性与竞争性。我体会,要抓住难得的机遇而成为一名幸运者,需要针对副处级领导干部职位特点,把握好六方面的问题。
站位要高。首先要明确公开选拔,选的是副处级领导干部,而不是一般的公务员招录,这是考前和考中必须把握的“势”。把握大势,因势而动是参选的关键。要把自己摆在领导干部的高度去复习、去应试。这样,复习时针对性才强,应试中站位才高。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要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理性的辩证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按这样的要求,复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不会拘泥于死记硬背,而是将知识活学活用,用理论知识要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应试中才能做到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分析问题角度抓得准,总结问题有高度,论述问题有深度,才能体现出一名领导干部应有的能力和水平。
注重积累。很多考生考完之后感到考前复习与不复习没啥两样,其实这就说明考试考的是基础,靠的是平时积累。寄希望于考前的十天半月搞“突击”,临阵磨枪,一蹴而就不太现实。有多少人在考后感
慨:“要是平时多看书就好了。”但考过之后,又有多少人将复习资料丢弃一边,束之高阁。知识的运用是一时的,但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厚积而薄发,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个人不一定都有开枪的机会,但一旦把枪放在你的手里,你不能没有子弹。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既取决于观念,更重要的取决于行动。年轻同志要想在公选中一展身手,就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现在做起,养成好学勤思的习惯,打造持久的学习力,把基础夯实,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未雨绸缪,做好充足的准备,等待机遇的到来。
充满自信。无论是考前还是考中,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有资格参加公选,这说明你就是一个优秀者,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自己。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暗示作用很重要。如果你总是说自己不行,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大量的不良信息,影响你潜能的发挥,结果很可能会验证你的“预见”。缺乏自信,会使你输在心理上,而不是输在考场上。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充满信心勇敢地迎接挑战。
从容应答。合理有效运用时间,是针对考试中反映时间不够用,作文没有答完的情况而谈的。就笔试而言,我认为要做到先紧后松。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做完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要给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和作文题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要合理摆布时间,先易后难,各个击破。还需要注意的是,拿到试卷后不要急着答题,应先将所有的试题浏览一遍,这样的好处是做到心中有数,把头脑中对试题有用的信息迅速调集起来,一心多用,从而加快思考过程,提高答题速度。在面试中也有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在主考官提问之后,应有一个十秒或二十秒的短暂但十分必要的思考过程,在纸上简要列出所要回答问题的要点,从容应答。
坦然面对。“公选”是赛场,既然是竞赛,就会有冠军,也有被淘汰出局者。因此每个人要对考试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重在参与,要把比赛的过程作为检验自己的过程,作为强迫自己静下来读书思考的过程。谁都期望有一个理想的结果,但从深远的意义上讲,参与的过程更重要,更值得回味。有一些同志患得患失,想考但又怕考不上,担心会影响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大可不必。无论你考上考不上,考的名次如何,你都只会有所得,而永远不会失去什么。能参与就说明你已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兴奋点过后,一切都会趋于平常。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何况一次考试?有了平和的心态,你就会荣辱不惊,镇定自若,坦然面对,从容不迫。有一副对联这样说,心态好事业成不成也成,心态坏事业败不败也败,心态决定成败。这副对联无论对应试,还是对人生都是有很深刻的启示。
善于总结。总结是认知自我、提高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认识别人是有智慧,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公选考试是对每一名选手的一次全面的检验。无论是成功者,还是众多的参与者都应该在考后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地总结。知不足而后进,通过认真总结反思,在比较分析中知道自己优势和劣势,差距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利再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