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地域文化》一体化设计方案(邰英盛)

来源:哗拓教育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马鞍山电大和县分校 邰英盛

一、课程说明

《安徽地域文化》是安徽电大在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悠久而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徽历史文化基本概况,认识安徽历史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风采,增强学生了解安徽、热爱安徽、建设安徽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安徽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安徽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安徽的学术文化;安徽的科技、教育文化;安徽的文学和艺术;安徽的宗教文化;安徽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徽商文化;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安徽的历史名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66,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媒体介绍 (一)文字教材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的主教材是安徽电大文法教学编写的《安徽文化概要》(王德寿主编)一书,文字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媒体教材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辅导教材、IP课件、直播课堂、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

(二)直播课堂

直播课堂为重点辅导型,由安徽电大张秋婵主讲,主要讲授学生本课程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直播课堂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三)网上辅导:在本课程讨论区进行辅导、答疑和讨论。

三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安徽文化概说 第一节 安徽建置沿革 一、安徽建省前的建置情况

二、安徽建省经过 三、安徽建省后的建置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 三、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安徽文化的特点 一、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一)淮河文化圈 1、淮河文化圈基本概况 2、淮河文化圈基本特点 (二)皖江文化圈 1、源远流长的古皖文化

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 4、开放创新意识浓 (三)徽州文化圈

1、徽州文化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徽州文化主要特点 二、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 (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 第四节 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安徽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章 安徽的学术文化

第一节 老庄哲学 一、老子及其思想 二、庄子及其思想 第二节 朱熹与新安理学 一、宋明理学概述 二、程颢、程颐的天理论 三.朱熹与新安理学 第三节 皖派经学

一、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的转变 二、戴震及其皖派经学 第四节 安徽人物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概述

二、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第三章 安徽的科技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就 一、农田水利 二、农学

第二节 矿冶、制瓷与纺织技术成就 一、矿冶 二、制瓷 三、纺织

第三节 天文学、数学成就 一、天文学 二、数学

第四节 医学、物理学成就 一、医学 二、物理学

第四章 安徽教育文化

第一节 皖地教育活动 一、两汉皖地尊儒兴学活动 二、魏晋安徽私学的兴起

三、宋元明清安徽书院的兴起和发展 四、近代安徽教育的变革 第二节 皖籍教育(思想)家 一、嵇康的教育思想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 三、戴震的教育思想 四、陈独秀教育思想 五、胡适的教育活动及思想 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第五章 安徽的文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文学 一、“三曹”的诗文创作 二、嵇康及其他作家的文学成就 第二节 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文学 一、诗歌的繁荣 (一)池州诗人群 (二)宣州诗人群

(三)著名诗人张籍和皖籍其他诗人 (四)唐代安徽诗坛中的外地名诗人 二、散文、小说的成就 (一)散文家吴少微和杨夔 (二)康骈和他的《剧谈录》 第三节 两宋时期的安徽文学 一、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力作与宗师 (一)姚铉和他的《唐文粹》 (二)梅尧臣的文学成就

二、北宋安徽的诗坛词苑 (一)“革新”派郭祥正与杨杰

(二)“教化”一派的吕公著、吕希哲父子 (三)两宋之交吕本中与周紫芝的诗词成就 三、南宋安徽的词苑诗坛

(一)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和他的词 (二)汪莘、方岳和其他词人 四、两宋安徽的诗话、小说与散文创作 (一)诗话创作 (二)散文与小说创作

五、宋代外地文学名家在安徽的创作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的安徽文学 一、元代的安徽文学 (一)元代安徽的诗词创作 (二)孟汉卿和他的杂剧《魔合罗》 二、明代安徽的诗文创作 (一)明代安徽的诗文创作概说 (二)程嘉燧、吴应箕的文学成就 (三)桐城名家方以智与钱澄之 三、明代安徽作家的戏剧与小说创作 (一)戏剧作家与作品 (二)文言小说创作

四、清代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 (一)桐城文派的发展历史 (二)桐城文派的文学成就 五、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二)《儒林外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六、清代安徽文学其他方面的成就 (一)施闰章与凌廷堪的诗词成就

(二)思想家戴震的文学主张 (三)戏剧作家与作品 (四)清代安徽女性文学的繁荣 第五节 现代安徽文学 一、多彩多姿的现代诗坛 (一)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二)“时代的鼓手”——田间 (三)其他诗人与诗作 二、蓬勃发展的散文创作 (一)陈独秀与“随感录” (二)吴组缃的抒情散文 (三)周而复的报告文学 三、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 (一)“地之子”——台静农

(二)“中国普罗文学的开创者”——蒋光慈 (三)“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

第六章 安徽的艺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戏曲艺术 一、安徽目连戏 二、贵池傩戏 三、徽剧 四、庐剧 五、黄梅戏 六、皖南花鼓戏 七、泗州戏 第三节 舞蹈艺术 一、花鼓灯 二、龙舞

三、狮子舞 四、凤阳花鼓 第四节 绘画艺术 一、国画 二、版画 三、雕塑 第五节 建筑艺术 一、歙县城古建筑 二、黟县明清古民居 三、九华山佛教建筑群 四、明中都皇故城 五、古军事建筑 第六节 安徽的文房四宝 一、宣笔 二、徽墨 三、宣纸 四、歙砚

第七章 安徽的宗教文化 第一节 安徽道教文化 一、原始道教的产生 二、道教的流传与兴盛 三、道教与安徽齐云山 第二节 安徽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基本常识 二、安徽佛教发展史

(一)早期佛教的传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佛教的进一步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三)佛教的平稳发展时期(宋元明清) 三、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

第八章 安徽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安徽民俗的区划和特点 一、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二、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第二节 岁时节庆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清明节 四、端午节 五、中秋节 六、重阳节 七、冬至节 八、腊八节 九、祭灶 十、除夕

第三节 人生礼仪 一、庆生祝寿习俗 二、婚嫁习俗 三、丧葬习俗 第四节 其他民俗 一、徽州居住民俗

二、游艺民俗:舞龙与舞狮子 三、生产风俗 四、商贸民俗:庙会 (一)九华山庙会 (二)广济寺庙会 五、演戏习俗

第九章 独特的徽商文化

第一节 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 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徽商经营的行业 一、盐业 二、典当业 三、茶叶业 四、木材业

第三节 徽商的主要特点 一、贾而好儒 二、敬业精神 三、权势之交 四、讲究商德 第四节 徽商的影响 一、无徽不成镇 二、声名远播 三、泽披后世 四、徽商精神

第十章 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 第一节 名山旅游文化 一、黄山与九华山

二、齐云山、天柱山与琅琊山 三、天堂寨与牯牛降

四、采石矶、敬亭山、小孤山、浮山及其他名山 第二节 安徽的秀水文化 一、巢湖与太平湖 二、秋浦河与青弋江

三、花亭湖、万佛湖与其它皖中秀水 第三节 别有洞天的岩洞文化 一、“天下一绝”太极洞 二、“千古之谜”花山谜窟 三、“地下龙宫”龙泉洞 四、道教洞府茅仙洞 第四节 安徽的历史人文古迹 一、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 (一)醉翁亭、太白楼与花戏楼 (二)迎江寺与明教寺 (三)棠樾牌坊群与许国石坊

(四)包公祠、龙川胡氏宗祠与潜口民宅 二、人文古地

(一)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 (二)屯溪老街与三河古镇 第五节 历史文化名城 一、安庆 二、寿县 三、亳州 四、歙县 五、绩溪

四 、教学安排: 周次 导学内容、方式 1、《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导学。重点介绍课程资源、课程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法、网上学习资源的查询和使用等。演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 1、根据教师讲解和演示进行实际的网上操作,尽快掌握网上学习技能。 电子 2、安徽文化概说,一般了解:安徽教室 建置沿革情况,包括安徽建省前的建置情况、安徽建省经过、安徽建省后的建置。 形式全部参加 以小组导学地点 备 注 面授辅导,学生 11月11日 上 午 如何登录中央电大、省电大在线平台查询学习资源和参加网上答疑和讨论。 2、第一讲安徽文化概说 3、第二讲安徽的学术、科技、教育文化 掌握: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的基本概念、地域文化的概念、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掌握: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圈、皖江文化圈、徽州文化圈。 安徽的学术文化,一般了解:老子及其思想、庄子及其思想、宋明理学、戴震及其皖派经学。掌握:朱熹与新安理学、新文化运动。 安徽的科技文化,一般了解:安徽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包括农田水利与农学成就、天文学与数学成就、矿冶制瓷与纺织技术成就、医学与物理学成就。 安徽教育文化,一般了解:皖地的教育活动,包括两汉皖地尊儒兴学活动、魏晋安徽私学的兴起、宋元明清安徽书院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安徽教育的变革。掌握:皖籍教育家嵇康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戴震的教育思想、胡适的教育活动及思想。重点掌握:皖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11月11日 上 午 安徽的文学,一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文学概况、唐五代时期安徽文学概况、两宋时期安徽文学概况、元明清时期安徽文学概况、现代安徽文学概况。掌握:“三曹”的诗文创作、梅尧臣的文学成就、胡适与他的《尝试集》、“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重点掌握:清代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吴敬梓和他的 《儒林外史》。 安徽的艺术,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 电子 教室 面授辅导,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 第三讲安徽的文学、艺术 和建筑艺术概况。掌握:安徽文房四宝特 点。重点掌握:贵池傩戏、徽剧、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安徽的宗教文化,一般了解:安徽的道教文化,原始道教的产生、道教的流传与兴盛;安徽的佛教文化,佛教基本常识、安徽佛教发展史。掌握:道教与齐云山、11月第四讲安徽的宗教、25民俗文化 日 上 午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独特的徽商文化,一般了解: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掌握: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徽商的主要特点和徽商精神。 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一般了解:安11月25日 上 午 1、第五讲徽商文化和安徽山水旅游文化 2、期末复习 徽的名山秀水:天柱山、琅琊山、采石矶、敬亭山、小孤山;巢湖、太平湖、万佛湖。掌握: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寿县、亳州、歙县、绩溪的概貌。 重点掌握:安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山、屯溪老街、三河古镇。 期末复习 佛教与九华山。 面授辅安徽的民俗文化,一般了解:安徽民导,学生俗文化的区域划分。掌握:各地岁时节庆、电子 可选择庆生祝寿、婚嫁、丧葬等习俗。重点掌握:教室 自由参加。 面授辅导,学生电子 教室 以小组形式全部参加。 本课程拟安排面授辅导安排如下:

日期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11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11月25日 午别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课程名称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本) 地域文化(专) 地域文化(专) 辅导教师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邰英盛 年级专业 12秋法本 12秋法专 12秋汉本 12秋会计本 12秋会计专 12秋人口专 12秋小教本 12秋学前本 12秋学前专 12秋一村一 12秋法本 12秋法专 12秋汉本 12秋会计本 12秋会计专 12秋人口专 12秋小教本 12秋学前本 12秋学前专 12秋一村一 人数 14 29 7 13 12 14 4 21 21 21 14 29 7 13 12 14 4 21 21 21 辅导员 王贵堂 王贵堂 王勇群 王勇群 王勇群 王勇群 王运红 王运红 王运红 王勇群 王贵堂 王贵堂 王勇群 王勇群 王勇群 王勇群 王运红 王运红 王运红 王勇群 备注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