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和积累本课“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能结合课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感受母亲爱子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英]玛格利特·魏德玛诗《妈妈的牵挂》片断,在《祖国,慈祥的母亲》温婉如丝藤般的小提琴声中,老师深情诵读:
她是我们的守望人,
冬天在窗边,
夏天在门旁,
她会为我们的晚归而焦虑不安。
她从不会忘记,
在我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
因此,我确信,
无论我们在哪里,
身上都系着她的牵挂。
2.学生齐读诗句。
师深情述说:她就是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3.学生深情地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课件出示: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请一生读这段文字。
a 读得非常棒,这里面有一个怪字,对是“龟”字,齐读。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正确。
b谁见过龟裂的手?(出示图片)
c有一个字写起来特别繁,我数过整整23笔。对是“攥”字。请大家拿起手,用食指书写。
d 记住的同学请把手攥紧。
(2)再次齐读这段话。
a 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想哭,伤心。)
b不对啊?母亲给了我买书的钱,我应该怎么样呀?(高兴)。而我却“鼻子一酸”,为什么呀?
(三)品读词句,感悟情深。
1、让学生打开课文,静静默读,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用笔划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及补充文本
出示补充文本: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节选自 梁晓声的小说《母亲》
划出一处、两处、三处及其以上的同学分别举手。
刚才我发现一位同学和我们大家不太一样的,请来读你划的那句。
从母亲工作的地方感“深”。
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读。2、哪个词重点?3、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4、想想应该怎么读?
师:你在“震耳欲聋”中体会到什么?(难受;烦躁;一刻读停不下来……)把你们的感受送到字里行间去。读……
师:你们一刻都停不下来,而母亲停止过吗?(生答:没有)找出依据?
生: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喊母亲;……
师:“大声喊”告诉我们,噪音消失了吗?
师引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继续找。
生回答:争分夺秒;多的感叹号;母亲大声的问;旁边的喊;塞在,大声的说。工6个地方提醒我们这噪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师:我进去了,噪声没有停止过,再次读:七八十台缝纫……
而这只是今天这一刻,
昨天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明天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去年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读:七八十台缝纫……
设想:明年、后年、再后年,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师: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难怪我会“鼻子一酸”呢!(难受;心酸;感动)
2、从母亲工作的样子感“深”。
读4——28节,划出文中描写母亲怎样的工作的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变换句式: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2、我们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慢镜头,自己读这两种句式,哪句话带给你慢镜头的体会?
既然是慢镜头,就是让我们细细地看,慢慢地看,让我们细细地看、慢慢地看我们的母亲。
想想作者会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瘦弱的……)这是她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是——
他会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憔悴的脸)在他的记忆中,母亲的脸是——
你看了怎样的眼睛?(疲惫的眼睛)是吗?不是!记忆中, 母亲的眼应该是————
这是我的母亲吗?
母亲啊!母亲啊,你曾经挺拔的脊梁,你曾经红润的脸,你曾经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3、师生共读(老师读“我的母亲”,学生读其他。读完再交换着读一遍,主要是体会文字蕴涵的情感,三个“我的母亲”,读的语气不同)
孩子们,母亲挺拔的背,哪里去了?
孩子们,母亲光润的面容,哪里去了?
孩子们,母亲透明、光亮的眼睛哪里去了?
4、母亲是怎么挣钱的?是怎么照顾我的?看到母亲这样的面容,怎能不鼻子一酸!我看到你的眼角湿润了!再读!
(2)课件出示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如果说刚才是慢镜头,这就是——快镜头。
2、哪个词带给你快的感觉?你从哪个词读出这个句子是快镜头(四个“立刻”)
3、读出快镜头的感觉(指名读)
再快一点(再指名读)
孩子,能做到一口气读下来,中间不换气吗?再读!(指名读,一口气读完)
齐读!
快得受不了,是吗?你只是动了嘴唇,而母亲却一直在忙碌,再读!
“立刻”是什么意思?(速度很快,不容耽搁)
找近义词(马上,迅速,立即……)
试着把这些词换进去,换成“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立即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来读!要换不换?为什么?(学生说感觉读的不通顺)
母亲就是这么干活的。她的工作是这样单调,这样枯燥,这样乏味)
再读!
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停下来,而立刻坐了下去了?
母亲啊,你为什么不伸个懒腰,而立刻弯曲了背?
母亲啊,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会儿,而立刻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了?
……(是为了我们)
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再读!
孩子们,看到这样忙碌的母亲,怎能不鼻子一酸,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
3、从母亲塞钱的动作感“深”。
当我开口向母亲要钱时,当身边的女人大声呵斥我时,母亲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课件出示:可“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
钱可以“递”给我,可以“交”给我,为什么会是“塞”?
a 你会把目光牢牢停留在哪个字上?读一读。(塞)
把这个“塞”字圈出来。自由读这句话,体会母亲的“塞”是怎样的塞?(学生:迅速)
把“迅速”带进去读!“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塞在我的手心里了……”
这还是怎样的塞?(充满期待)
这还是怎样的塞?(慈爱)
这还是怎样的塞?(紧紧)
(学生每说出一种,就带进句子中读)
是啊,这是迅速、充满期待、慈爱、紧紧,毫不犹豫的一塞,大声读这句话!
b 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还是什么?
孩子们,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爱、期待、希望……)
塞到“我”手心里的,更是母亲的爱……是母亲辛勤劳动的汗水。
这就是一个慈母伟大的情怀!
课件出示练习
说话训练: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_________!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_________!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应该_____,
应该______。
过渡语: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当她的孩子要钱时,她(毫不犹豫)地给钱,还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课件出示句子,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虽然,母亲明明知道,给了我一元五角钱,就意味着又要多—两天的——忙碌,两天的——煎熬,两天的——震耳欲聋,两天的——弯着背……可是,她仍然对那个女人说,读——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以及为我做得的一切,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后来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2、简介作者: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过渡:母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它体现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作者笔下的母亲是这样的,我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出示母爱图片
师边出示课件边读: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现在,让我们用写诗的方式静静回顾母亲曾给予我们的每一个爱的细节。
4、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这世间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母亲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慢面,那是慈母的情!来,让我们一起端端正正的坐直,挺胸,为文中的母亲,为我们的母亲,也为普天之下的所有母亲,送上一曲《懂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