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上《彩色的非洲》

来源:哗拓教育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本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辽阔的非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1、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非洲的风情风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自学生字词。

  2、教学时,我采用以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全班讨论交流的重点是:“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课文中学到了那些表达方法?(小组讨论,汇报)在让学生谈谈从文中学到了那些表达方法时,我引导了解课文的表达的顺序及其他一些写作特点,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语言描述上的特点,有利于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3、中国和非洲有着悠久的友好历史。在拓展中,我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谈谈对非洲的印象和了解,也可制成剪贴报在班上交流展示。

  收获:非洲,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热情的人们,多姿多彩的艺术,真是一幅多彩的画卷!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彩色的非洲》是 “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略读教学,小语专家沈大安老师曾讲过,可以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根据这一方法及略读教学略教但不略学理念,我的课堂主要围绕目标分两个板块来展开。第一板块便是“列提纲,理文脉”,扶放结合,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在粗犷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从大量图片中走进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紧接着,进入第二板块“读悟结合,感受非洲风情”教学,主要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并能迁移运用,用做读书卡的方式自学另外三方面内容。   

  课堂上,我始终贯彻了两个主旨:一是精读与略读相融合。采用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本文的文脉,了解本文表达特色,提纲时以第三段为例,理段脉以第六段为例,品味语言以植物世界为例,给学生充分的言语实践时间和空间,体现着略读教学略教而不略学理念。二是感悟与积累并重。采用作批注、读书卡等方式让学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斓并内化积累。   

  原本磨课过程中,我只考虑着如何体现略读教学特点这一问题,但一次次的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重新引发了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张晨瑛老师的话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的预设更多考虑的是文本,没有多考虑学生到底需要哪些帮助,忘了给不同层面学生以不同的铺垫帮助。搭了大框架,忘了给脚手架。   

  由此,我重新回顾思考了课堂上的几处教学细节:   

  一、揭题后,我问学生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大多数学生回答三遍,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因为试教的时候就觉得时间有点紧,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就直接进入说感受找中心句环节了。而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两三遍的课文朗读完全是不充分的预习,更何况是在开课伊始,学生还没完全进入课堂角色,如果这里能让学生再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对于接下来的理文脉环节会更有帮助,效果会更好一点。   

  二、填写提纲过程中,分批次出现提纲内容,并且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了练习,结合过渡句引导学生,以为这样扶放,学生会完成得更顺利些。而现实是,课堂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的完成效果还是一般般。原因有二,一是扶没起作用,当学生回答第三自然段是在写“蓝天骄阳”时,我没有及时的引领学生总结概括方法,以为部分同学的答案代表着全班同学们的知晓,扶得自然也就不到位。二是花了太长的时间等待,既然学生填的不好,我还是给了他们很长时间,以为给予充分的时间就能有所收获,结果反而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如这里及早进入交流环节,引导学生从过渡句,从课文中的语言去概括,弥补第三自然段扶不到位的遗憾。后面第六自然段理段脉亦是如此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尚建梅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学生互动的场,让他们在互动场中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尽情地进行交流,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感受到非洲的独特风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色。我想: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尤其要管住自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也不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也要有重点,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把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堂课中我在学生交流自己对彩色非洲的认识和了解时,同一层次的教学所花时间太多,没有让学生得到太多的发展。

  教后想想:

  如果,让学生交流一两个方面,其他几个方面让学生用当导游的形式来介绍非洲,老师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介绍非洲的活动,既领悟非洲的风情,又明白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用学到的方法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处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一举多得,那该有多好啊!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介绍非洲的课文,作者分别从非洲的植物、动物、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等方面来展示非洲的自然文化和异域文化。课前,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非洲的各方面的图片非常多,课文中提到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图片资源。但是作为一篇篇幅很长的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内让学生充分走进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的魅力都显得有些仓促。于是,我紧紧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在学习“彩色的植物”这一段时,我请学细细地读描写植物的语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采用朗读、想象、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在充分地读中强化形象,积累语言。在比读“彩色的食物”这一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改编的语段:“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有流着殷红的血的牛排,有五光十色的水果沙拉,有像是流动的颜色的各种饮料;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有粉红的木薯,金黄的香蕉,红沙瓤的西瓜,黄中透红的芒果取之不尽。”学生对比课文阅读,体会表达效果,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强调色彩词,表现非洲色彩斑斓的特点,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文本的表达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也有利于学生文章意境的体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