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的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画家的从善如流,牧童的大胆率直,是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的两种品质。而这两种品质都蕴含于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之中。
设计理念
1、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在积极倡导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安排学生自主、个性化识记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2、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对于本篇文章,阅读过程让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带思,以思促读。
3、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尤其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不能作过多的讲解,而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入情悟理。《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课文,所以本节课的整体课堂教学以“读”为主,主要经历“初读—精读—品读—赏读”四个阶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蔼、惭、拱”等17个生字,正确书写“抹、商”等12个字。
2、理解“拱手、绝妙之作、指教”意思。
3、能熟练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4、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重点: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2、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策略:实施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斗牛图的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小黑板。
2.学生准备;铅笔字帖,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能够正确认读17个生字,会写“抹、商”两个字。
2、熟练朗读课文。
3、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画家和牧童》(同学们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齐读课题,牧童是干什么的呢?(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件什么事呢?注意读书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对照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检查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抽出准备好的卡片,不是认读的字可以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
3、检查读词语,引导理解“拱手、牛蝇”。(拱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礼节,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谢的意思。牛蝇是专门叮咬牲畜的苍蝇)
4、读生字
提醒学生组词读。读对的跟读。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随学生的发言,板书“斗牛图”“画错啦”)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课件出示《斗牛图》。这就是当时的那幅斗牛图。看看画得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言)请默读,标出人们“称赞”的话。
看了大画家的斗牛图,围观的人怎么称赞的?把人们称赞的话找出来画上横线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由景生情,这样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会更好。】
2、读出人们“称赞”的话,理解“绝妙之作”。
(1)读商人的话,体会“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是说斗牛图画得怎么样?好到什么样呢?看到这样的“绝妙之作”应该怎样称赞?)
从个别称赞到集体称赞;模仿商人的大腹便便读。
(师及时表扬读出称赞语气的学生)
(2)读教书先生的话,理解“画活了”。
还有谁称赞这幅画了?
<1>指名读一读。
<2>读出赞扬的语气,怎么读才能“画活了”?“哎哟,画活了的感觉出来了”“老师听了你读的话感到确实画活了”(个别读得不好的,需加以引导,他读得“画活了吗”谁能读出画活了的感觉?)
师生共同读书;学生自读;同桌互相学一学教书先生,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一起学学教书先生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
3、读牧童的话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炸雷似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谁读一读“炸雷“似的声音?(师适时点拨引导。读出着急的心情。)
个别读;集体读;加上动作表演读。
4、读戴嵩的话
<1>自己读一读,戴嵩这时是怎么说的?
<2>大画家是用什么语气说的?课文中是用什么语气说的?(理解“和蔼”)
个别读;齐读;表演读。读出和蔼的语气。
5、读牧童的话
牧童说戴嵩的画哪画错了?(个别读;自读。)
同桌互相说一说,老师是画家,你是牧童,告诉老师哪儿画错了?(体会牧童急于想把答案告诉画家的心情,所以读得要快。)
学生自读;加上动作读;指着课件表演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戴嵩的画哪儿画错了?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你从牧童指出大画家的错误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细心
6、读戴嵩的话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怎么说的?
(理解“指教”一般是谁指教谁呢?大人指教小孩),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戴嵩的什么?板书:虚心
当一下戴嵩,加上动作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
学生加上动作表演读。同桌互相拱手读一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四、自由朗读,总结升华
1、分角色读读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同桌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通过表情、动作等有声语言尽情地表达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五、指导写字
教写“抹、商”(注意写字姿势)
1、同学们看看“抹 ”,是什么结构?
2、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3、和老师一起来书写。
4、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5、纠正学生写得不规范的或者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同样教这个商字,注意:商字应和摘的右边区分开。
板书设计:
画家 斗牛图 虚心
和
牧童 画错啦 细心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1、复习巩固已经认识的17个生字,完成写字任务。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造句练习。
4、练习有感情地口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读生字(组词读)。
二、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角色分配:虚心的画家,细心的牧童,围观的人(商人和教书先生),其他的话。
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四、指导写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我会写”的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对于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5、写得不规范的字,老师加以纠正,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五、造句练习。
1、出示例句:(小黑板)
2、读一读例句。(注意重读,读中领会)。
3、口头造句。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练习口头说一句话。
(1)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中造句,如我一放学就出去站队。
(2)变换人称造句(这里不需要对学生讲出人称这个概念)。如妈妈一起床就做饭。
(3)放眼观察,引向大自然。如风筝一飞起来就很高。春天一来到,小草就发芽了。
【通过口语表达训练,学生将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俗易懂,
并且通过层层递进式的练习,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说一大段话积累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做到新课堂上(第四题)。
5、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六、练习口述这个故事。
让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表演口述这个故事。(注意:学生说不出来的地方教师可稍做提示)
【设计意图:课文小节清楚,结构明快,反复地朗读,学生早已琅琅上口,这时要求学生试着口述,学生会非常踊跃地尝试,口述得声情并茂,这时的口述就是对领悟的一种检验。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自己,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七、语文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身边的小朋友听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