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起诉不立案还有社区矫正办法吗

来源:哗拓教育

法律分析:不起诉后不再社区矫正。社区矫正针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犯罪分子。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对犯罪情节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决定适用相对不起诉的,可以按照自愿原则再委托司法行政部门进行帮扶教育,以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促使行为人真正改过自新。

一、假释社区矫正是如何规定的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依照有关规定对其实施考核奖惩。社区矫正对象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表现突出的,应当给予表扬。社区矫正对象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视情节依法给予训诫、警告、提请公安机关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或者依法提请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收监执行。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认定其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是否严重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依据。

二、缓刑指的是怎样的处罚?

缓刑指的是违反刑法,经法定程序确认构成犯罪,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人,先宣告定罪,暂不执行判处的处罚。缓刑由具体检查机构在一定的检查期内对犯罪分子进行检查,并根据犯罪分子在检查期间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的处罚制度。对于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检查期内,应当依法进行社区矫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缓刑检查期满后,原刑罚不再执行,并予以公开宣告。判处一年是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的意思。缓刑两年指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的处罚结果两年内暂不执行。具体机构应当对犯罪分子两年内的表现进行调查,决定是否执行一年有期徒刑。如果两年内没有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其他犯罪原判不再执行。

三、缓刑实施地怎么确定

缓刑执行地一般是犯罪分子所在的社区。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在我国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或考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十七条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社区矫正执行地为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根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本法所称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是指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和依法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