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员工因醉驾被开除是否合法?

来源:哗拓教育

醉驾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或用人单位制定了醉驾开除规定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包括: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损害单位利益、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严重影响工作、劳动合同无效、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一、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开除醉驾员工

(一)职工醉驾被追究刑事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职工醉驾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六)项规定,解除合同。

(二)用人单位制定了醉驾开除的规定

职工醉驾,虽然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醉驾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二)款规定解除合同。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29条规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处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二、《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规定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拓展延伸

员工醉驾:单位责任与法律处理

员工醉驾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不仅涉及到员工个人的安全问题,也关乎单位的责任和法律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单位在员工醉驾事件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首先,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禁止员工醉酒驾驶,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其次,单位在发现员工醉驾行为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例如停职、降职或解雇等,以示警示和惩戒。同时,单位还应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提供相关证据和协助。此外,根据不同地区的法律规定,员工醉驾可能会面临吊销驾驶证、罚款、拘留甚至刑事处罚等法律后果。因此,单位在处理员工醉驾问题时,应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处理,维护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员工的安全。

结语

醉驾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对员工个人安全和单位责任都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单位应建立规章制度,明确禁止员工醉驾,并加强宣传教育。单位在发现员工醉驾行为后,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依法解除合同。同时,单位应积极配合警方调查,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并依法处理员工醉驾所涉及的法律后果。处理员工醉驾问题时,单位应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单位正常运转和员工安全。

法律依据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2021修订):第五章 机动车驾驶人管理 第三节 校车驾驶人管理 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并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核查,确认申请人无犯罪、吸毒行为记录。对符合条件的,在机动车驾驶证上签注准许驾驶校车及相应车型,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