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虫调查预报
申报者:代晓东 曹文涛 周永龙 指导教师:李国光 林丛仁 贾戈初级中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 2006.12.12
农业害虫调查预报
摘要:虫害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大敌,我国每年因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想丰产丰收,就必须控制虫害的大发生。那么,在防治虫害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对虫下药,有的防矢\"呢?这就必须先摸清虫害的发生规律,做好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才能\"对虫下药,有的防矢\"。我们贾戈初级中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以学校周边村庄地块为调查样板,对本地的部分作物虫害进行了调查,了解了部分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掌握了部分害虫的调查预报方法,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为本地的虫害防治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也为我们今后从事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贾戈初级中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 2005.12.12
报告正文
一、实验目的:
为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人们往往在作物播种或定植后,对农作物病害虫进行防治,以争取有一个好的收成。那么,什么时期进行防治?防治时有一个什么标准?害虫的密度达到什么程度才有必要防治?多数农民并不十分清楚,只是被动盲目地防治。我们能不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发布虫情预报\",做到合理防治,\"药到虫除\",达到以最小的经济投入,换取最大的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昵?2006年2月至11日间,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农业害虫\"进行了科学调查活动,我们用自制\"昆虫诱集箱\"对成虫进行诱集,在学校周边农田对农业害虫进行了调查,获取了一些虫情预测预报的宝贵的资料,也学到了一些害虫防治的有关知识,为今后从事高效农业的生产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地块概况(见图Ⅰ):我们调查的地块位于学校正南方向,为潮土类型,土壤质地为粘土,颗粒适中,耕性良好,先后种过绿化用的苗木、棉花、大豆、玉米、等植物。今年的玉米、大豆已经进入成熟期,且长势良好。
比例尺:
0 10 20 30(米)
(图Ⅰ)调查地块概况 (二)农业害虫的调查统计方法: 1、昆虫的田间分布及取样方法: (1)田间分布型:(见图Ⅱ)
[1]随机分布:每个个体之间距离不等,但较均匀,调查取样时,每个个体之间出现机率相等。如:玉米螟卵块在田间的分布多属于这一类型。
[2]核心分布:即不均匀分布,昆虫在田间分布多数为小集团,形成核心,核心之间是随机分布,核心内是较浓密的分布,三化螟为此种分布。
[3]嵌纹分布:也是不均匀分布,昆虫在田间分布呈不规则疏密相间状态。如:小麦红蜘蛛为此类型。
(图Ⅱ)昆虫在田间分布型示意图 2、田间调查取样方法:(见图Ⅲ)取样方法决定于分布类型,取样的数目要以少的人力获取最大有代表性。样点大小和规格随不同作物和昆虫种类的不同而各异,常用的取样方法为\"随机取样法\",\"随机\"并不是\"随便\",而是按照一定的取样方式,间隔一定距离,选取一定数量的样点,样点内全部计数不能随意变换,避免加入调查者的主观成分,\"随机取样\"包括如下方法:
[1]对角线取样法:适于密集成行(如玉米)的植物或随机分布的昆虫结构,有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两种。
[2]棋盘式取样法:适于密集成行,密集生长的植物(如大豆、小麦)或随机分布结构型。
[3]分行取样:适于成行植物或核心分布的结构。 [4]\"Z\"字形取样法:适于嵌套纹分布的结构。 2、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
[1]虫口表示方法:依调查对象的特点,调查它在单位面积时间,一定寄主上出现的数量。
(1)地上害虫虫口:在害虫发生季节或地上越冬期进行,如:玉米螟、粘虫常用调查每平方米幼虫数;蚜虫常调查百株蚜虫数(百株蚜量)。
(2)地下害虫虫口:用筛土或淘土的办法统计单位面积一定深度内害虫的数目,必须分层调查,对金针虫、蛴螬的调查,常挖取每平方公尺内土中的虫数表示。
(3)飞翔的或行动迅速不易在植株统计的昆虫,如:蝗虫、蝽象等,主要用\"网捕\"的方法进行,以捕虫网来回扫动180度为一复次,用平均一复次或10复次的虫数表示。 [2]作物受害情况的表示:有被害率、被害指数、损失率三种,它们把害虫的发生量,作物被害程度及作物产量的损失,我们调查玉米螟的为害情况如下:
取样160株,螟害株为82株,籽粒产量10.5斤,健株78株,籽粒产量18.1斤受害情况表示:
从上述数据看,该地块螟虫为害较重,防治未达到效果。 3、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1)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玉米螟的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蛾子)、卵、幼虫、蛹。玉米螟成虫比地老虎小些。雌性成虫头胸背面淡黄褐色,腹面及足白色,前翅淡黄褐色,有3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及后翅黄白色,后翅中部和近端部有弧形暗色线。雄虫头胸背面乳白色,前翅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淡褐色,有2条带纹。卵粒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或淡绿色,孵化前黑褐色,聚产成不规则形的卵块,每块有卵15-60个,作鱼鳞状覆盖排列。幼虫云白色,背面带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褐色,有黑点。蛹褐色,尾部尖端5-8根钩刺,化蛹在寄主茎内,有薄茧。
(2)生活习性:玉米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1年可发生1-6代。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由于各种越冬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差别较大,影响了越冬幼虫的化蛹羽化,致使发生期极不整齐。同时也由于玉米螟在不同的寄主上为害,而这些寄主的营养价值也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不整齐,因而出现现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通常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二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白昼潜伏,夜出活动。玉米螟产卵对植株高度和部位有选择性,多在50厘米以上的植株上产卵最多,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前面造成中脉处。幼虫孵化后,最初仍聚集在原处,咬食卵壳。1小时后爬行分散,一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为害。从一卵块孵出的幼虫,就以这种方式分散到许多植株上,造成受害植株较集中的现象。 (3)虫害发生的因素:
①虫口基数:上一代虫口基数的多少,是影响玉米螟为害轻重的重要因素。虫口基数大,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严重的为害。
②温湿度因素: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各个虫态生长发育的适温为16-30℃。从2006年气温记录看,自3月30日后,平均气温基本稳定在16℃以上,这非常有利于越冬幼虫化蛹及各个虫态的发育;玉米螟主要发生在6~9月,2006年6~9月间,除9月5~11号最低温度低于16℃外,其它时间的最低温度都高于16℃,此温度非常适合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因此,玉米螟发生数量的变动,温度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湿度因素与起着重要作用。
③玉米品种:玉米品种不同,被害差异很大。玉米组织中存在一种抗螟物质丁布,成虫将卵产于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种上,其孵化的幼虫死亡率很高。另外,由于玉米组织形态不同,可避免成虫产卵而减轻螟害,如叶面茎秆上的毛长而密,则螟害很轻。因此,玉米品种不同,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和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
④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但对玉米螟抑制作用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的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对压低螟虫为害,能起一定的作用。
(4)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的幼虫危害作物作物较重,为杂食性。每年的9月中旬,老熟的玉米幼虫在玉米秆和穗轴中开始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大量化蛹,5月上旬至6月上旬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随即产卵。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旬玉米心叶蘖期为较重。第二代幼虫盛发于7月中旬左右,此时正值夏玉米心时期和春玉米的乳熟期,幼虫集中为害夏玉米;第三代幼虫盛发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幼虫大部分开始越冬。就全年来说,三代虫口最多,所以一代重,二代轻,三代重,妆然螟害是否在发生决定于越冬基数、雨水湿度、天敌数量,所以防治时应综合考虑。 三、主要的测报方法: 1、冬前基数调查:
为了掌握历年发生消长情况和当年防治效果及虫量,初步预测第二年可能发生和程度,推动冬季治螟工作的开展,应在主要寄主作物收获后,选取播期、品种、生长情况和有代表性的寄主若干处,每处随机取样,各剥秸秆100--200株,检验其中活虫数,另外选择虫量大的秸秆,按当地的习惯堆存,备翌年春季调查化蛹、羽化进度之用。 2、冬后存活率及虫量调查:
目的在于掌握越冬期间死亡情况及总虫量,以便分布第一代发生消长趋势。在4月下旬(化蛹前)调查越冬幼虫成活率一次,每点随机抽查100-200株,检查总虫数不少于20头,调查其中活、死及被寄生的幼虫数,一般虫体僵硬,外有白粉状物的为白僵菌寄生,发黑软腐的为细菌寄生,出现丝质虫茧或蝇蛹的为寄生蜂或寄生蝇寄生,分别加以统计,并估计羽化前,当地残存秸秆量和总虫量,推动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的措施。
四、实验结果: (一)农业措施
1、合理的耕作及轮作换茬:对食性单一的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大豆、玉米、小麦轮间作螟害减轻。
2、推广抗螟品种: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有,吉单159、吉单156、吉单108、吉单109、吉单133等。
3、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以菌治螟:在玉米心叶期一般每株施2克白僵菌颗粒剂,或每亩用Bt粉剂80~100克,制成颗粒,施入玉米心叶中,以菌治螟。
2、赤眼蜂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全、无毒、无污染、无公害,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效果好。防治时间:在田间一代卵始盛期(成虫羽化率达15%)和盛期(一般距第一次放蜂7天左右)各放蜂一次。放蜂方法:每亩放2次蜂,第一次放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每亩放3点,在点上选择健壮玉米植株,在中部的一个叶面上,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茎秆方向轻轻卷成筒状,然后用线订牢。但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需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当日蜂卡,当日放出;二是撕卡时,将掉下来的卵粒集中起来;三是挂卡时,叶片不要卷得太紧,以免影响出蜂。
3、白僵菌封垛或Bt粉剂防治。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4、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优点见效快、效果好,但易形成药害或抗药性,还易引起环境污染,因此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玉米螟的防治,小喇叭口期可用0。5%的西维因颗粒,蝼蛄、螬等地下害虫可用75%的辛硫磷拌种效果很好。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五)昆虫激素防治:
1、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利用:研究发现,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体内的激素有关。大多数农作物害虫的危害期都在幼虫期,可利用昆虫激素,干扰、阻碍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如: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雌虫,可促进其多产卵,繁殖出更多的瓢虫,用来防治蚜虫。用蜕皮激素喷洒,可使昆虫过早地蜕皮,发育成没有生殖能力的成虫。
2、性外激素的利用:昆虫在进入繁殖期后,其体表会分泌一种性外激素,主要作用是吸引异性个体前来交尾。在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或类似物(称性引诱剂)严防治害虫,具有反应灵敏、准确性高、可靠性强、效果明显、使用方便等特点。
生物防治的短期效果虽不如化学农药,但具有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等优点,更重要的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自然界中大量的害虫天敌,促进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五、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一些昆虫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害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方面的知识,为今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本次活动还培养了我们爱科学、爱农业、爱家乡的优秀思想品质,增强了我们建设好家乡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力争做一个有知识董科学的祖国未来者。
附参考资料:1、《农业昆虫学》 2、《土壤肥料学》 3、《植物生理学》
4、潍坊电视台天气预报
贾戈初级中学生物课外活动小组
2006年12月12日 - 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