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社会
SCIENCE#ECONOMY#SOCIETY
Vo.l28,SumNo.121
No.4,2010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及价值评价
)))以兰州为例
李俊霞,刘心刚,屈雷刚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环境下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产物。兰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我市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构建兰州文化圈,增强兰州文化实力,实现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4-0184-04
Analysi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and
ValueEvaluation
)TakeLanzhouasanExample
LIJun-xia,LIUXin-gang,QULei-gang
(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Lanzhou,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thecounterpartofculturewhichisaproductofculturalunderacertaineraandregion.Lanzhouhasalonghistory,hasmanyethnicgroups,thepeoplehavecreatedarichandvariedpracticeof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inthousandsofyears.Analyzingthevalu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inLanzhouhasagreatsignificancetoinheritanddevelopthenationals'culture,maintaintheculturaluniquenessanddiversityofourcity,buildtheculturalcircleofLanzhou,andenhanceculturalstrengthofLanzhou,toachievecomprehensive,coordin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economyandsocietyinLanzhou.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Analysis;Evaluat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兰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兰州文明渊源的承载,是兰州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在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研究、传承和保护的实践中,我们接触到的往往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动、个别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为了更好地描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我们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在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采用国家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划分方法,再结合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
一、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0是一个学术术语,又称无形文化遗
收稿日期:2010-07-13
基金项目:甘肃省2009年社科规划项目/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问题研究0;兰州市2009年社科规划项目/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
与保护研究0。
作者简介:李俊霞(1965)),女,甘肃兰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与文化产业。
184术研究和保护的既有学术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实践经验,采用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编码方法对兰州非物质文
[1]
化遗产进行分类。就已公布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看,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1.民间音乐:主要有红古民间小调、窑街社火调、榆中小曲;2.民间舞蹈:包括兰州太平鼓舞、苦水高高跷、永登硬狮子舞、永登中堡何家营滚灯、青城道台狮子、马衔山秧歌、榆中太符灯舞、西固军傩;
3.传统戏剧:主要包括皮影戏、苦水下二曲、木偶戏、青城西厢小调;
4.曲艺:主要包括兰州鼓子、兰州太平歌;
5.民间美术:包括民间木雕彩绘、秦腔耿家脸谱、剪纸;6.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窑街黑陶制作技艺、窑街陶瓷制作技艺、红古刺绣、李氏皮鼓与挽具制作技艺、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榆中纸扎技艺、兰州刻葫芦、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7.民俗:包括兰州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皋兰地卦子、兰州旱田压砂技术、兰州/天把式0技艺、连城尕哒寺佛诞节、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羊皮筏子、窑街/福0字灯会、榆中汉族人生礼仪、榆中苑川七月官神、铁芯子。
参照国家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就目前兰州市已公布的7大类40个项目而言,民俗类有11个,占总数的27%,说明我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且保护较好,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目前仍有9大类还未涉及,还是个空白,从总量上讲也十分有限。就已公布的173个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类别上看,空白较少,基本上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别,但总量不够。这一现状与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蕴藏极不相符,兰州还有很多需要挖掘的/非遗0项目,如兰州佛慈集团的许多传统药方等,类似这样的很多项目仍无人申报。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那些能够反映我市非遗资源主要特色鲜明的项目类别得到较好的传承保护,如兰州太平鼓、苦水高高跷、兰州鼓子、黄河水车这些项目分布范围广、传承人较多、群众基础广泛,再加上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目前已形成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氛围;而另一些很有价值的非遗项目也进入我们的视野,如/百合种植技术0、/六味地黄丸0、/阿干令0花儿、/金花娘娘的传说0等,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分析评价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分布图
兰州文化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横贯兰州古今历史。兰州原始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早在15000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兰州就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从考古发现看,兰州有着珍贵而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且分布较广,有位于七里河区的西坡屲遗址、花寨子遗址、青岗岔遗址,城关区青白石乡的白道坪遗址,榆中马家屲遗址,红古区土谷台遗址,永登县乐山坪遗址等。从这些遗址中发掘出的各类彩陶,类型齐全,纹饰绚丽,器形优美,其中永登出土的彩陶鼓被誉为鼓的鼻祖,堪称代表。秦汉以来,兰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设榆中县,汉武帝年间设金城县,汉昭帝年间设金城郡,/金城0古称即见于史册。至唐宋时期,兰州以/屏障中原、联袂西域、襟带万里0之势成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茶马互市0的中心地区。明清时期,随着陕甘总督府的设立,兰州成为西北军事要地。至近现代以来,兰州机器制造局、兰州织呢局等工业的创办,使之成为西北地区近代工业文明的开端,这种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是孕育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肥沃土壤。兰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陶、黄河水车、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等无不显现兰州地域特色文化的迷人风采,这些独具历史传统的基本元素,正是兰州地方特色中最深厚的优势,
[2]
也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精髓。
2.多样的文化脉络
兰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共同构成兰州独具特色的文化脉络,奠定了兰州特色地域文化的基础。首先是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兰州212公里,是全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依偎在黄河的臂弯里,在/黄河母亲0的怀抱中创造着灿烂的文明。兰州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古渡口、交通枢纽等要素的形成就是依黄河而成,渡河载运工具、提水灌溉工具、园艺栽培技术等成为黄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兰州是黄河文化最具代表的城市,地域文化里有着明显的黄河文化的深厚积淀。其次是丝路文
二、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兰州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兰州特有的文化魅力,这不仅是我市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从已公布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看,这些项目集中体现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三大特性:
1.丰厚的历史积淀
185化。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城市,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商埠,曾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兰州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交流与结合的重点城市,佛教东来、道教西渐,以及东西方使节、商旅的穿行,都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存和历史佳话,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三,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兰州又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同的移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兰州的地域名称、生活习俗、语言气质、饮食服饰、建筑园林以及思维方式、艺术表达形式等方面,都留下了多元融合的痕迹。目前,兰州拥有一批丰富而有特色的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一座文物宝库,兰州太平鼓舞、永登高高跷、青城小调、兰州鼓子、兰州水车制作、羊(牛)皮筏子制作、青城水烟制作工艺、刻葫芦、什川梨花会、安宁桃花会、五泉山庙会、清真寺建筑艺术、穆斯林饮食等地方特色浓郁。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互渗,兼容并包,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成为兰州文化与众不同的突出特质。总之,这些内涵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生生不息黄河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整合,兰州地区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形成了兰州独有的地域文化脉络。
3.深厚的人文精神
兰州在西北处于/座中四联0的位置,扼守民族融合之咽喉,中西文化交流之要冲,必然铸就了兰州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兰州/有南士风,士勤读嗜学,重气谊,仪度彬雅斐郁0。其中有才华横溢的知名学者黄谏,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邹应龙,出污泥而不染的理学名臣段坚,造福桑梓的水车创始人段续,革除积弊、扶掖人才的秦维岳等仁人志士,孕育了兰州人文精神内涵,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兰州人民的坚忍不拔、包容并蓄、不甘落后、和谐共处、创业实干打硬仗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兰州的时代坐标)))/兰州精神0即/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0,反映兰州独有的城市精神内涵,表现了兰州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态度、思想、观点,体现了植根于陇原大地,又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境界。兰州人文精神是兰州人在实践中产生的主体价值,这也是对兰州精神所包含的艰苦奋斗、崇尚实干、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
和生活实际中创造的文明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包括了人们的思想、才智和情感,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内容。可以说,非物质文化的全部生机活力,实际都存在和产生于民众之中。我们试从历史、艺术、科学、教育以及社会和谐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1)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也可以说是它的价值准则。历史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前进,而且还表现为共时的空间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在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宗法制度下以积累的方式即/层累地0造成的精神产物,形象地反映了主要是自给自足经济下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生活境遇、苦乐、理想与憧憬,记录了历史的回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历史遗存,是原生态历史现象的保存和反映,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兰州人民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成果,每个项目都有形成、发展、演变和兴衰过程,这已成为兰州历史的一个缩影。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如同研读一部现象的、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是民族绵延的基因,是兰州文化的根脉,是兰州精神的载体。以秦腔为例,其剧目题材广泛,上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故事,下至现代重大政治事件,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内涵丰富,历史价值突出。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人们传统的生活文化,关注民间世代相传的口头和行为文化,是对人类历史观的丰富和完善。从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和内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兰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追溯历史,
[3]
了解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民风民俗重要的历史依据。
(2)观赏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传统手工技艺等,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冲刷和锤炼,精华积增,技艺高超,内容丰富美妙,古色古香楚楚动人,蕴含着艺术和美的成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多年来,兰州各类民间传统艺术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通俗的语言、独特的技艺、绚丽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活跃在省内外各地各类舞台,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岁月沧桑,兰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传至今魅力不减,充分说明其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其中有的项目已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上品。如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兰州刻葫芦,其刻工精细绝妙,构图巧妙、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颇受中外游客欢迎,不少精绝奇妙的惊世之作被国家乃至海外有关部门收藏。永登高高跷则以其冠绝中华高跷之最的盛名,成为中国高跷艺术独具特色的一支,它以技巧为核心是技艺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结合,高高跷/高难0、/奇特0、/惊险0的形象吸引着人们争先观看,目前已成为兰州地区春节社火中最抢眼也最受欢迎的表演
三、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和关注度的提高,其潜在的价值被逐渐发掘。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大的方面。
1.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在生产
186项目之一。
(3)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反映。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兰州人民知识和智慧,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对于探索、研究民间民俗文化演变规律是理想的标本。虽然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一些不科学的东西,有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被创造、信奉它的人群自动抛弃,但是这些东西可能存留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情感态度、科学发达程度、风俗信仰禁忌等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的价值。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例如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据5重修皋兰县志6记载,水车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0这就反映了古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对自然界发展运行规律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掌握和认识,以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这些规律的合理运用,因而很好地指导了农业生产,大水车制作技艺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水车制作技术和水平,为研究我国水利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永登硬狮子舞、高高跷是研究我国民俗学、戏曲史、杂技史的珍贵文献,特别是永登硬狮子舞以久远的传承历史,高大威武的形象,独特深涵的表演形式而被世人称奇。硬狮子是西部神兽崇拜的实物,对研究西部地区神祇崇拜民俗信仰具有一定价值。此外,硬狮子舞传承历史久远性,对研究永登地区人口流动,社会变迁也有重要参考佐证价值。总之,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专家、学者及各类专业人士学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是建立科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馆、艺术馆和研究院所的主要资料库。
(4)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们文化精神生活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传统技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精品资源,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们给人以丰富的知识教育、优良的传统教育、坚定的信念教育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更是潜移默化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力量,也是培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社会良好
[4]风气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说故事、民谣、
据一方。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和意志力,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向社会大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加鲜活、生动地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5)社会和谐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6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0。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容有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美好向善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将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伦理道德为人类社会的平稳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和保证,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调节方式和手段,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平衡机制。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这些是维系民族团结、巩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是民族凝聚力、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因此能够产生凝聚力,促进共识,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团结。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春节社火,尽管社火是以汉族为主的节日习俗,但既然为这里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所接受和认同,反映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必然体现出多民族的融合、社会和谐的丰富色彩。可以说,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来推动交往与合作,有益于促进人与人、地区间的和谐与稳定。
2.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快速消亡、存量锐减,而经济资源进一步趋紧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更为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不仅传递着文化特征,同时也是音乐、戏剧、电影、广播、电视、旅游、饮食等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资源。因而,经济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形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是由文化资源
[6]
向文化资本的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主要体现
在: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的商品附加价值,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商标、品牌等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二是服务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业、博展业、演艺业等前景广阔。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所承载的民间文化、民俗民情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能较好地满足身居都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田园风光,青睐古朴风情的精神需要,具有休闲娱乐和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三是技术价值。以传统工艺制作为例,目前,兰州工艺品开发的触角已触及到雕刻、绘画、图书、博展、旅游、体育、休闲娱乐、音像、
(下转第192页)
民间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其中所包含的大多是历史兴衰的警示,还包括热爱祖国、尊老尊师、勤俭节约、互敬互爱、与
[5]
人为善、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永登高高跷的表
演属于高危表演项目,因技术难度大,个别村镇因限于条件只好忍痛割爱,唯独永登苦水街村人掌握此套高高跷技能,意志与决心,使得苦水街村人的高高跷坚持演出至今,且雄
187形成的。它与河湟花儿有着血缘关系,但又有自己的个性和外形,在格律和曲令上与河湟花儿明显不同。与河湟型花儿相比,洮岷型花儿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可以在家里演唱。
洮岷型花儿就其音乐个性而言,曲调纯朴单调,反映的生活面比河湟型花儿广泛,出现了交谊歌、贺喜歌、对答歌、生活歌等多种生活题裁的花儿。由此可见,洮岷型花儿更注重于叙事性、娱乐性,追求一种轻松愉悦的演唱效果,抒情性弱于河湟型花儿。
(3)陇中型花儿
是指流行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陇南一带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域的六盘山地区的花儿,故称为/陇中型花儿0。上述区域处于花儿流行区的边缘地带,生存其中的陇中型花儿与流行于这些地区的山歌、小调等当地民歌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似花非花0变异花儿,主要在汉、回两个民族中传唱。陇中型花儿变化很多:有的以花儿的基本音调,配以花儿的歌词格式;有的以花儿的基本音调,配以非花儿歌词格式;有的以非花儿音调,配以花儿的歌词格式;有的以非花儿
[15]音调,配以非花儿的歌词格式。反映的内容比较杂乱,主
[2] 屈文焜./花儿0的空间系统[J].宁夏大学学报,1995,(1).[3] 佚名.临夏花儿的流传[EB/OL].2009.09.24.19:57:34.
http:
//haixin0513.blog.163.com/blog/static/127571441200982475734121/20.
[4] 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23.转引自屈文焜:回族传播/花儿0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J].民族文学研究,1996,(2).
[5]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长沙:岳麓书社,1984.159~
160.转引自屈文焜:回族传播/花儿0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J].民族文学研究,1996,(2).
[6] 屈文焜./花儿0的空间系统[J].宁夏大学学报,1995,(1).[7] 柯杨.河州花儿)))回族人民生活与文化的缩影[J].兰州学
刊,1989,(2).
[8] 夏启荣.新疆/花儿0漫议[J].宁夏艺术,1985,(3).[9] 屈文焜.回族传播/花儿0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J].民族文
学研究,1996,(2).
[10] 屈文焜.花儿美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144.[11] 柯杨.河州花儿)))回族人民生活与文化的缩影[J].兰州
学刊,1989,(2).
[12] 李晓琴.新疆/花儿0演唱风格教学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
2008,(1).
[13] 屈文焜.回族传播/花儿0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J].民族文
学研究,1996,(2).
[14] 武宇林.中亚回族与口传民歌/花儿0)))吉尔吉斯斯坦中亚
回族民俗文化考察[J].回族研究,2007,(4).
[15] 张君仁./山花儿0及其若干问题[J].中国音乐,2002,(2).[16] 周亮.河湟民族地区花儿现状与传承途径研究[J].科学#经
济#社会,2010,(3).
[17] 周亮.试论贤孝的艺术价值、社会功能和传承发展[J].科学
#经济#社会,2009,(2).
要是一种娱乐方式。毫无疑问,陇中型花儿中有河湟花儿的成分,但它的基本特征已与河湟花儿不同。
综上所述,花儿在兴起、生成、传播过程中,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情趣结合,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类型,呈现出基本旋律相对确定而具体演唱风格各异的现象,显示出她长久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花儿因此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
[17]化内涵。
[16]
参考文献:
[1] 周亮.花儿的保护传承策略研究[J].中国音乐,2009,(2).
(曹陇华 编发)
(上接第187页)
民俗风情、工艺品收藏、书画、服饰、文学艺术等广大领域,尤其是兰州刻葫芦、水车工艺品在国内市场比较畅销,还有不少精绝奇妙的惊世之作被国家乃至海外有关部门收藏,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兰州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8.243.
[2]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
汇编(I)[M].2009.152~153.
[3] 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
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本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3.
[4] 麻艳香,蔡忠宏.在互动中发展的教育与文化[J].科学#经
济#社会,2010.(1):185.
[5] 麻艳香,蔡忠宏.在互动中发展的教育与文化[J].科学#经
济#社会,2010.(1):186.
[6] 谭宏.利用特殊资源发展特殊经济)))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的利用谈起[J].理论研究,2007,(16).
(华 男 编发)
1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