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细致观察

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细致观察

来源:哗拓教育


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细致观察

内容摘要:

《指南》中的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关键词:孩子、兴趣、操作、实验、观察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知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更是幼教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和积极实践的新课题。观察能力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的知觉形态,是人的智力发展、学业进步、工作有成的重要认识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幼儿时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科学教学中运用自然条件和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一种比较好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生活中的大自然,让孩子来观察

1.观察是一切知识的基础。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1

“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生活的环境”,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人力资源都是我们适宜的实践内容。为了让孩子认识春天,去亲身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班级组织了一次外出观察活动――寻找春天。我们来到了公园,让孩子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刚踏入公园,孩子感到新奇,芮芮说:“老师,小草发芽了,草地变绿了。”有个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咦!水里有鸭子在游泳。”老师就趁机说:“你们知道湖里为什么有鸭子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因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阳阳说:“我看见春天了,春天就在我的眼睛里,我看见了许多许多。”雯雯说:“老师,我看见柳树发芽了。”教师一边扩充孩子的词汇,一边引导他们观察。这时,有个孩子喊起来:“老师,快看这棵树上长出了什么?”梦杰说:“是毛毛虫,只有杨树上才长毛毛虫。”教师及时肯定了孩子的答案,春天来了,杨树先长出毛毛虫,等毛毛虫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才能发芽长叶子。

2.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孩子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对所认识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在寻找春天的活动中,正当孩子沉浸在学习的气氛中时,唯心惊奇地问:“老师,树梢为什么会动?”我说是风吹的,但是有孩子说是小鸟蹬的。当孩子找出了答案,求知欲更高了,我就引导幼儿深入地观察:“迎春花像什么?有几个花瓣?”幼儿围着花园仔细观察争着说:迎春花像喇叭,有五个花瓣。幼儿们从中认识了迎春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我再告诉他们花儿好看不能摘,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二、孩子探索环境、建设环境

1.卡尔威特说过:“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还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在自然角创设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种植管理活动。开学初,我们收集了一些果冰盒、雪碧瓶之类的生活垃圾,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豌豆、黄豆种子,分别种在用雪碧瓶做成的花盆里,从而引导孩子去观察种子发芽的过

2

程,感知阳光、空气、水三元素的重要作用。“老师,你看豌豆开始发芽了,从泥土里冒出嫩嫩的绿芽。”“老师,你看,泥土还是湿的呢!豆豆喝到水了就发芽了,对吗?”“那它什么时候再长高?”……每天清晨,孩子们都会如约而地来照看小豆苗,并发出各种疑问。“那你们想个办法,怎样能更清楚的看出豌豆在长高,好吗?”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那么拿个尺不就行了,每天量一量,就知道有没有长高了。”有的孩子提议用尺来帮小苗量身高,于是按孩子的要求我们自制了一个长尺插在豌豆旁,每次经过那里,孩子总要蹲下来看看、量量,期盼着它快点长大。当这个观察告一段落时,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泥土中的豆子与水中的豆子其生长情况是否一样……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连接起孩子观察的桥梁,使孩子在有目的、观察、发现、记录中获得有关自然的知识,自然地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凡是孩子自己做的、想的,自己去发现探索的世界,就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地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地与自然角进行互动。

2.追随活动,捕捉兴趣,深化内涵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指出:创设和帮助儿童注意四周的环境,可以发展儿童的各种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关注幼儿的活动,追随活动的进程,及时捕捉有益信息,逐渐丰富环境内容,不断呈现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引领幼儿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深化环境创设的内涵,是我园不懈的追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借助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根据活动的内容和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环境创设,使之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如在“树”的主题中,随着探索的深度,班级里的“树”也慢慢呈现出生长变化的阶段特征:发芽了→长出嫩叶了→嫩叶由浅黄变成淡绿→叶子转成深绿色→树叶茂密起来了。随着幼儿对主题经验的不断获取和丰富,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利用各种大小不一的纸箱、废旧报纸、大型积塑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树”,如桃树、榕树、高的树、矮的树、春天的树、秋天的树……班级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森林。随

3

着经验的累积和主题的不断深入,幼儿从关注树的成长转向关注树木的朋友,他们通过外出参观,发现树上经常有小鸟、蚂蚁、七星瓢虫、毛毛虫等小动物停留。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又利用纸盒、报纸、乒乓球、纸碟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小鸟和昆虫,有的悬挂在“树枝”上,有的放置在“树洞”里,有的粘贴在树干上,再加上教师特意播放的鸟叫和虫鸣声,幼儿仿佛置身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一次又一次被激起。环境创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丰富,呈现出了动态、递进的特征,并成为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环境创设的坚实基础。

三、坚持因势利导,促进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1.多个领域互相整合,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抓住孩子对漫画的关注,在大班艺术活动:《有趣的漫画》(欣赏)。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漫画开始,选取一些熟悉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图片和一些图书,通过谈话引导孩子们欣赏漫画、观察漫画,理解漫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活动中,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像《父与子》中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并讲述故事,寻找自己认为最有趣、特别的一幅图,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说出原因并发现特点。抓住幼儿对单幅图的观察到对多幅图的关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的细致观察力不断增强,对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符号更加关注,并将自己对漫画的理解大胆的表达出来。并借助区角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更好的促进教师与孩子们的沟通,从而形成有效的互动,随机性、灵活性更强。从生活中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中,将语言、艺术、健康领域相结合,运用夸张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画,感受漫画带来的快乐,并将自己对漫画的理解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事物和现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促使幼儿在观察中积极围绕目的和任务思考,

4

在完成目的和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

2.家园协作,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给幼儿带来许多美妙的感受,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之一。在科学活动《月亮的变化》的课后延伸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还是会有各种各样关于月亮变化的问题,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连续地观察一个月当中月亮的变化过程,讨论并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月亮的完整变化过程。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以及有趣的记录,幼儿了解到了月亮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了较完整的认识。家长也普遍反映在观察过程中幼儿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用不同的形容词描述月亮的外形,有的孩子还能够主动去观察除月亮以外很多自然现象,孩子做事情更有毅力,更重要的是能主动思考一些平时没有注意过的或没有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的知识,此次活动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促进幼儿对事物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里的条件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有目的的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多带孩子去认识和观察大自然,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特征,观察社会上的各式人物等。让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中,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四、在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的实验活动既可以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和幼儿的观察能力。

1.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

5

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磁铁实验《小鱼游游游》,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大池塘的情景,除小鱼外,还可准备各种各样的立体小动物,如青蛙、小鸭子、小乌龟、小虾、小螃蟹等,当一个个小动物在“池塘”游动起来,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也在玩中感受到磁铁的特性。 又如“月亮船”实验,教师在乒乓球里装饰各种娃娃脸,在塑料垫板上滴上水,球里的小娃娃就会旋转起来,也可以贴上各种各样的图形,如花朵、星星等,让幼儿观察图形的变化。有趣的材料既容易帮助幼儿理解、加深印象,又激发起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2.越丰富材料的越能帮助幼儿累积科学经验。如在“沉浮”实验中,教师除了投放铁夹子、饮料瓶、玻璃弹珠、石子、积木等不同材质、大小、形状的材料之后,还可以给幼儿一些辅助的材料,让幼儿操作怎样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浮在水上的物体沉下去。激发幼儿对玩水活动的兴趣,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又如“小船开开开”实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质的纸,幼儿可以折小船,观察哪些船能长久地浮在水面上。在小船里轮换放各种材料的玩具,观察玩具的材料、大小、多少与船的浮力有什么关系。还可用废旧泡沫板制作小船,并在船头装上回形针,让幼儿磁铁带动小船开动。将两长一短的竹筷用橡皮筋扎成A字形的小船,在船尾用橡皮筋夹住一块小木片,旋转木片成为螺旋桨,推动小船向前进。还可提供扇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船开的快和远,观察感知纸船开的快慢与风力大小的关系。

总之,不论是利用自然条件还是创设环境让幼儿进行操作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要有计划的在幼儿进行观察时,教会幼儿一定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的观察与学习能顺利进行。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幼儿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通过观察来感知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引领孩子进人一个自由、

6

活泼的创造天地,使之获得健康愉悦的情感体验,大胆迁移观察经验。

纲要:

一、利用大自然,引导幼儿进行随机观察和探索

1.观察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2.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

二、孩子是创设环境、探索环境的主人

1.自主地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2.追随活动,捕捉兴趣,深化内涵。

三、坚持因势利导,促进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1.多个领域互相整合,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家园协作,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四、在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1.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7

2.越丰富材料的越能帮助幼儿累积科学经验。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