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复习的魅力:结构创新和案例驱动——以“明星分子CO_2”的初中化学复习课为例

来源:哗拓教育
・复习指导・ 复习的魅力:结构创新和案例驱动 以“明星分子CO2”的初中化学复习课为例 王 慧 扬州225ooo) (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江苏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3-0073-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33 一、问题提出 提升化学复习课教学的魅力是化学教师的重要责 任。怎样激活既有认知、引燃创新思维、打通知识脉络、 完成知能转化?如果仅靠“点对点”、“题到题”、“练到 练”、“评到评”的简单化复习操作模式,是很难实现复习 课质量效益的大面积提升。笔者以为,进行知识网络梳 理的结构创新,开展案例驱动式复习教学,是有效提升 的方法之一。 二、设计思路 中考化学复习中,既要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又要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进 而实现知识存储和提取的个性化,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采取把讲过的知识简单罗列,即“压缩饼干 式”重复。这样的教学安排教师操作简单,但是根本谈不 上“设计”,老师也觉得讲得乏味,学生学得枯燥。化学教 学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整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既有经验。于是笔者设计了本节“明星分子C02"复习 课,通过结构化创新和案例式驱动,使知能目标具体化、 形象化、生动化,避免了枯燥、呆板,使教学内容联系在 具体的案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独立与合作 的探索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复习的主人,体验知能内化和活化的喜悦。 三、过程实录 1.逆向构建:知识网络化的创新方式 【导入】歌声响起:《兰亭序》。 【回答】学生兴奋:周杰伦。 【讲解】周杰伦,是娱乐界的一颗明星,今天我们共 同走进化学界的另类明星之一:CO:。首先请两位同学 “PK”一下,看谁更加了解CO:。 【投影】写出有CO 生成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有CO: 参加的化学方程式。 【回忆1】明星分子 O 大追踪:两位学生分别 按投影上的要求写化学方程式,定时2分30秒内,启用 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3期 电子倒计时软件。 【板书】明星分子:CO: 一、认识碳家族——昨天的二氧化碳 【点评】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 正确率及数量确定胜利者。 【讲解】通过刚才的PK,同学们对于CO 的“来和 去”非常了解,那么CO 有哪些亲密好友呢? 【回忆2】投影:“二氧化碳的亲密好友?”(图1)有哪 几位呢? 【回答】CO、H2C03、CaCO3、 Na2CO3、C6Hl206o(学生回答的 同时教师将化学式写在黑板 图1寻找CO2的亲密好友 上) 【提问】大家再仔细看看CO:及它的亲密好友都有 哪些联系呢? 【回答】它们都含有碳元 ,A、  :素。 【投影】你能以含碳元素的 /\:.  物质构建下列关系图吗?请在 一 ..-_-一 一 图中填入合适的物质(图2)。 图2构建碳家族的家谱 【回答】A:C,B:co(co:),C:CO:(co) 【提问】碳家族还有哪些亲戚关系呢? 【合作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前面的知识网 络构建碳家族的家谱图示,每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写在一 块小白板上.在2 分3O秒内所有小 组共同举起本组 的最终答案.相互 推荐出最佳小组 进行展示。 推选的一组一位 【学生展示】 图3学生展示的成果 同学举着白板(图3),另一位同学分析白板上箭头所表 示的反应,在讲解的过程中,讲解员还继续完善他4J']/b 一73— ・复习指导・ 组关于碳家族的族谱,补充出Co2和碱式碳酸铜分解之 间的联系。 【讲解】通过几组展示,同学们将我们之前学习的有 关CO:的亲戚关系掌握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研究CO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2.案例驱动: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E C 撞 F 【投影】探究1: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0 )作为供 氧剂。为了探究其反应原理。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 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查阅资料:1.无水氯化钙能吸水吗? 2.NaHCO3+HCI=NaCI+H20+CO2 t 设计实验:小王同学通过下图所示装置探究Na20: 与CO 的反应,并验证反应产物。 d g h e— 母G H f 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 硫酸④浓硫酸⑤稀盐酸⑥烧碱溶液⑦无水氯化钙⑧碳 酸氢钠溶液。 A是制取纯净二氧化碳的装置,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是—(仪器名称用仪器下的大写字母表示,内装 的药品写序号,装置不重复使用),将所选仪器按要求连 —接,各接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A B C D ——(用仪器接 口上的小写字母表示)。 (1)下列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2)检验B中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 实验结论及方程式 ①取少量B中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 ② ③ : ② 。 ③ 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钠。写出步骤②③ : 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评价:经检验D中收集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 条复燃,写出Na20 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探究2:二氧化碳的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 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呼吸面具或潜水艇用过氧 化钠作为供氧剂的最大的优点是 【产品与原理】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化工产 品一纯碱(Na2CO,)和化肥NI-LCI。原理:将NH 和CO 通 人饱和食盐水中得到NaHCO3和NH4Cl的混合物,反应 为:NaCl(饱和)+NH3+CO2+H2O=NaHCO3 J,+NH4C1;分 离出NaHCO,,加热制得纯碱。 【阅读】学生读题。 【板书1--、拓展碳家族——今天的二氧化碳 【答题】每小题选择一名学生分析和答题。 生产流程: _——74-—— 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3期 ・复习指导・ 【相关资料】(1)NH4cl NH3 t+HC1 t 入过量CaCI 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固体质 (2)已知20 ̄C时有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气体指1 量为1O.Og,请通过计算并结合右表判断此纯碱样品等级 体积水中能溶解的气体体积) 为一品。 物质l NaCI NaHCO3 NH l NH3 C0, 【解题】经过分析,学生完成习题,每小题选择1名 学生回答。 溶解度j 36.0 g 9.6 g 37.2 g 710 O.9 【讲解】通过刚才的两条习题我们了解了二氧化碳 【讲解】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介绍侯氏制碱法的创 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同学们还能列举出二氧化 始人——侯德榜,在化学工业史上,他是一位杰出的科 碳还有哪些用途呢? 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 【回答】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灭火 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这题是二氧化碳在工业应用中的 等等。 一条题目。为了使我们可以更快、更加确切了解整个流 【讲解】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讲解可以看出来二氧化 程.我们可以将流程图分解下来再分析。 碳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化 【投影】在PPT上将分析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投影出 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超出了自然 来.并提醒学生养成在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将推理出来的 界的需求,出现了温室效应等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我们 内容(标注里面的内容)记录在题目的相应空隙处的习 如何来解决呢?下面就请我们的学生通过情景剧来展示 惯,便于完成后面的习题。 各国科学家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解决的这个难题的。 【投影1】流程图分解的第一部分问题讨论(图4) 3.交流展示:激活学科兴趣的有效途径 【板书】三、魅力碳家族——未来的二氧化碳 【情景剧表演展示】二氧化碳之旅(节选部分学生作 品) 生1(二氧化碳):大家好,我就是你们人类的杰 作——二氧化碳。由于你们的愚蠢,我的队伍越来强大, 可是有人告诉我,你们开始“低碳”生活了,我不明白是 什么意思,我先到日本看看。 图4流程分析 生2(日本科学家):哼,你小小的二氧化碳也敢来侵 (1)反应①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写出其中的一个化 略我们大日本帝国的领土,我们一定会让你生不如死,受 学方程式 。 尽我们的折磨,你将会身处在300 ̄C的高温下,被我们伟大 (2)反应②中NH。和co2通人的顺序(填写 科学家发明的新型催化剂催化,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 ——“能”与“不能”)交换,理由是——。 水!(同时组内的其他成员用白板展示出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③中得到纯碱的化学方程式为生1(二氧化碳):看来日本我是呆不下去了,我去美 ——。 (4)溶液B中的溶质有 国看看。 ——(至少写出两种)。(5)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一(填序号)。 生3(美国科学家):STOP!你二氧化碳也敢来我们 A.气体c B.溶液D 美国造次,最近我们美国科学家研究成一项科学成果, C.氢氧化镁 D.化肥NI-LCI 今天就用它来收拾你。看!蓝藻、酶、催化、光合作用、降 【组成确定】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 温加压,哈哈哈,看你还如何猖狂。 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 生1(二氧化碳):不会吧,美国不能呆了,去法国吧! 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再滴加 生4(法国科学家):既然你诚心诚意地来了,那么我 AgNO,溶液,有白色沉淀。由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 就代表法国政府好好招待你。我们将用温度较低的水将 含有杂质——(写化学式)。 你溶解,然后注入800米的地底,让那里的玄武岩好好 改造你,让你变成方解石和白云岩,好好为人类做贡献 工业纯碱标准:(Na2CO,%≥) 吧.哈哈哈…… 优等品f一等品f合格品 生1(二氧化碳):啊,赶快逃,法国也呆不下去了。 99.2 I 98.8 l 98.0 生5(德国科学家):停,停,停,我是德国著名的研究 【含量测定】称取纯碱样品10.8 g加入适量水,再加 人员,最近我提出了使用氢和汽油混合燃料的方案来解 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3期 一75— ・复习指导・ 决汽车尾气的排放问题,你听好了:碳酸镁分解产生氧 化镁,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氯化镁分解产生镁和氯气, 镁和氢气反应生成氢化镁,氢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 镁和氢气。氢氧化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镁和水, 哈哈哈哈……,看你还怎么猖狂。(组内其他成员将反应 的方程式用白板向全体师生展示) 低碳生活。 四、反思 提升复习课质量的根本在思想.即教师“想不想的 问题”;关键在设计,即“做不做的问题”;重心在设计创 新,即“变不变的问题”;创新的源泉在整合,即“学不学 的问题”。因此,提升复习课的效益,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生1(二氧化碳):什么啊,听不懂,听不懂,赶快溜。 丢下包袱。开动思想的机器。 生6(中国科学家):你——二氧化碳没有地方躲了 吧.看我怎么收拾你!我会送你一幢豪宅,保证让你舒舒 参考文献 NN.地去天堂。我会用最漂亮最有效的陶瓷材料、介孔 [1]赵华.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冷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 材料招待你,等着吧! 参考,2010,(6):3-6 生1(二氧化碳):喔,天哪。(晕倒在地) [2]赵华.探究型实验复习课设计应关注的三个问题[J].化学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明 教学,2009,(4):38-41 星分子——C0 更加了解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离不 [3]李宜勤.树立八种意识优化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 开CO:,没有CO ,就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无法生 学,2011,(1):28—30 存;CO 多了,全球气候也不断发生改变,我们的生存也 [4]王凤梅.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学情景的创设[J].中学化 学教学参考,2010,(4):52—53 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同学们。我们共同拥有着一个 [5]徐宾.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实施策略[J].中学化 美丽的地球,我们要用心呵护自己的家园,从自身做起, 学教学参考,2010,(11):17—18 (上接第89页)发生了变化,却不清楚反应后生成了什 学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们的模型有用面团做 么;有的学生以为催化剂不参与反应,不能正确理解铜丝 的、废报纸做的、橡皮泥做的、泡沫塑料做的,还有用乒 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 乓球做的等等。看着色彩鲜艳、品种丰富的模型(虽然有 验:铜丝在酒精灯外焰灼烧变黑后插入盐酸中,铜丝也变 的做得不标准),我不由得想: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 红,但不同的是溶液变成了淡蓝色。这一对比实验现象明 需要适应这变化中的课堂。只要我们愿意并努力调整教 显,有声有色,当看到两个实验的颜色变化既有相同也有 学,我们的课堂就能充满活力。[43 不同,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回首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 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在讨论过程中迎刃而解.同时还加深 作,不断地借鉴、学习并身体力行地改进教学。是我成长 了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的足迹。多年的教学也让我积累了一些组织课堂教学的 3.案例三的思考——调整自我 经验,我尝试更进一步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如把一些演 在案例三中,学生认知难点的突破,也是教师教学 示实验改为由学生来演示.每次当我提出动议都会有学 理念的突破。虽然改变也就一点点。但只有把准了学生 生举手。举手这一小小的动作在高中教学中可真是久违 和教材的脉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提 了,看着学生高高举起的手,我暗下决心——实验,我绝 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恰当的实验非但不会浪费时 不放弃你! 间。而且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质量——花了时间能取 得效果就值得。否则,即使做了实验也不一定能达到效 参考文献 果,再多的题海训练也难练出真本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其实需要“拯救”的不仅是实验,还有我们自己!新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形式下,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勇于改变业已习惯的教 [2]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 学模式。又如,以往在甲烷一节教学时,为了给学生直观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107一l14 的印象我通常会带着球棍模型去上课。这次,我布置了 [3]王磊主编.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26-32 一个课前作业:让学生自己搭一个甲烷分子模型。因为 是第一次尝试,怕学生不做,我还是带着模型去了,结果 [4]任芳.新课改下我的教师角色的定位[J].海外英语,2010, (10):146—148 一76一 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