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伤寒论集注》训诂特点研究

来源:哗拓教育
2019年第4期

《伤寒论集注》训诂特点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孙震宇黄作阵A

摘要:《伤寒论集注》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注释、其弟子高士宗纂集的一部中医经典注释类专著,该书并

非是汇集前人诸家训释之作,乃张氏聚集同学门弟,共同研讨,集体创作而成。其“维护旧论”、“汇节分章”、“六经 气化”等观点,对后人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志聪伤寒论集注训诂中图分类号:R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4-0010-04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egesis in Shang Han Lun Ji Zhu

SUN Zhenyu, HUANG Zuozhe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 S/wing Han Lun Ji Zhu is a classical annotation monograp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iled by ZHANG Zhicong, a famous physici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is monograpyh was also edited by GAO Shizong as his disciple . It is not only a collection of the preceding scholars ^explanations, but also a collection of discussions from ZHANGs classmates and disciples. His viewpoints of \"To maintain the old theory\" , \"To summarize clauses into chapters\" and \"To gasify six meridians\" have deep impact onfuture generations.

Keywords:ZHANG Zbicong;Shang Han Lun Ji Z/iu;exegesis

《伤寒论集注》,张志聪注释,高士宗纂集。张 志聪,字隐庵,号西陵隐庵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年不详,据 肖衍初考证,当逝世于康熙十九年与康熙二十二年 之间(1680—1683年)[1],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

张氏祖辈九代业医,自诩为仲景第四十三世裔 孙。因髫年失怙,家道渐衰,遂弃儒习医,拜伤寒大 家张遂辰(字卿子,1589—1668年)为师,后又受前 辈著名医家卢之颐(字子繇,1599—1664年)思想影 响,颇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 弟数十人开堂讲学,共同探讨医理。《清史稿》谓:

“明末杭州卢之颐、繇父子(按:此误,卢之颐,字子 繇,其父卢复,字不远)著书,讲明医学,志聪继之, 构侣山堂,招同学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 非。”[2]侣山堂作为张氏行医讲学的主要场所,影响 至大,“自顺治中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谈轩岐之 学者,咸归之”[2],“外郡人称武林为医薮”[3]1086,武 林,旧时杭州之别称,因武林山而得名。

张氏在侣山堂讲学达30余年,著述颇丰,先后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金 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辩》、《针灸

*基金项目:清代考据学与中医经典继承创新关联研究(编号:18LSB002);清代考据学与中医学继承创新研究(编号:2017-ZXFZJJ_029);历代

中医古籍训诂研究(编号:GX17004)

A通讯作者,E-mail:huangzuozhen@ 126. com

—10

中医文献杂志

秘传》诸书,其中除《针灸秘传》遗佚外,他书皆可反 映其学术思想,尤其对《内经》和《伤寒论》的研究, 更是有突出贡献。

张氏谓:“故医学人门,当从伤寒始,先难其所 难,而后易其所易。” [3]|07°为了便于学者们更好地了 解张氏有关《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今特就其《伤寒 论集注》训诂作一研究,总结其训诂特点,俾今之学 者“即知仲祖之孙之书,知仲祖之孙之有是书。”[4]

和而谵语者,亡津液而胃实也”[8]。二说之于“谵 语”,皆未能详其故,只言胃燥,似乎有欠允当。张

氏亦不然其说,他在本书《凡例》中明言:“凡谵语, 乃心主神气内虚,言出于心,非关于胃……今人不 明少阴谵语,凡解谵语定属阳明。”其门人曾氏亦 曰:“《太阳篇》云:‘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 气汤’(即本条),言胃络上通于心,君火亢极而然 也。若汗多亡阳,则主四逆汤,少阴之为热为寒如 此。”可见,张、曾师徒二人对于“谵语”的病机在心 不在胃的认识是一致的,故而本条注曰:“若胃气不 和谵语者,胃络上通于心,少阴君火亢极而胃气不 和,神气烦乱而因发谵语,故少与调胃承气汤以和 少阴君火之气,以安少阴心主之神。”

张氏之论,可谓详备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明确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阴阳应 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可见,“谵语” 作为一种神志异常、胡言乱语的临床表现,张氏从 心神释义,发前人所未发,实具手眼。

集思广益,阐发经旨

是书虽然名曰《集注》,但并非是汇集前人百家 训释之作。正如张氏在本书《凡例》中所说:“是刻 之所以名集注者,窃效朱子集注经书,可合正文而 诵读之,并非汇集诸家也。”

张志聪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注重发挥集体的 智慧,并不沿袭前人,他深感“宋元明诸名家,迭为 论疏,莫不言人人殊,而经旨_括者,或以一端求 之,经言缕析者,或以偏见解之。”[5]又见“近世以本 经文意深微,佥执《陶氏六书》以为枕中秘宝。”[3]755 遂大叹:“嗟夫!伤寒变证靡穷,本经立法甚活,岂 《函歌括》所能悉精深哉?”[3]755

因此,他在侣山堂与同学门弟共同研究,开集 体创作之先河,取其精华,扬弃糟粕,以阐发《伤寒》 之理,集诸家一得之见。张氏谓:“其于仲祖《伤寒 论》,虽未敢云深人阃奥,据余专致之劳,亦可云研 几殚虑矣乎,而尤虑尚未有尽也,复聚诸同学而参 正之,更集诸及门而讲求之,冀有疑义,与共析之, 或有微悟,与共订之。”

昔儒有言:“易稿则技精,屡斫则艺进。”张氏之 《伤寒论集注》经三集而始成。《清史稿》记载道: “又注《伤寒论》、《金匮要略》,于《伤寒论》致力尤 深,历二十年,再易稿始成。”[2]再者,两也。再易稿 则为三集之,而《集注》始成。本书《原序》曰:“迨庚

子(1660年)而《伤寒初集》告成(按:《伤寒初集》即 《伤寒论宗印》;又,庚子误,据张氏《宗印•自序》, 当成书于康熙癸卯( 1663年),言庚子,恐其误记) ……稿几脱而《二集之书》复成(按:《二集之书》即 《伤寒论纲目》)。”由于他能发挥集体智慧,又殚精 竭虑20余年,因而注释水平很高,多能阐发经旨微 义,陈修园称之为“汉后第一书”[6]8n。

例如,《伤寒论》第29条中:“若胃气不和谵语 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诸家注释语焉不详,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惟曰“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 调胃承气汤”[7],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仅言“胃不

维护旧论,汇节分章

自明•方有执倡导错简重订以后,后世医家, 如喻嘉言、程郊倩、章虚谷、黄元御等,皆附和之,指 王叔和之非,议成无己之误。至明末清初,始有钱 塘张卿子追本溯源,尊王(叔和)赞成(无己),提出 “悉依旧本,不敢去取”的观点,史称“维护旧论派”。

张志聪师事张卿子,因而张卿子维护伤寒旧论 的观点对其影响很大,不仅在其早年著作《伤寒论 宗印》中持此看法,晚年再著《伤寒论集注》与《侣山 堂类辩》时,仍反复强调这一点。

例如他在《侣山堂类辩》中谈道:“世传《伤寒 论》乃断简残篇,借王叔和编次。聿稽仲景生于东 汉,叔和西晋时人,相去止百余岁,不遭秦火之劫, 奚为断残乎? ”因此,他认为后世所流传的《伤寒论》 文本,必是仲景原文无疑。如果详考其中文义、细 玩其中章法,便可发现本论上下文之间联系紧密, 前后逻辑贯通,实有次第。“若学者熟读全书,细心 体会,其中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一字一句, 条分缕析,鱗甲森然。”[3] 11)52

鉴于此,他采用“汇节分章”的方法,将《伤寒 论》按原文顺序划分为一百章,“或合数节为一章, 或合十余节为一章”,每章起始条文下,必以数语概 括这些条文的中心思想。例如“辨太阳病脉证篇第

二”,将《伤寒论》第82 ~ 178条条文分为10章。在 第82条条文下,首曰:“自此以下凡八节,皆言汗后

—11

2019年第4期

变证,以示不可轻汗之意。”

《集注》通篇皆如此例,其目的便是为了 “拈其 总纲,明其大旨,所以分章也。章义既明,然后节解 句释,阐幽发微,并无晦滞不明之弊”。如此,则知 原文上下前后条绪井井,又可反证“非王叔和所能 编次”。

经文义,杂引《灵》、《素》诸经。”其主要方式有“以 《内经》解《伤寒》”、“以《金匮》解《伤寒》”、“本论 前后文互参”三种方式。

1.以《内经》解《伤寒》

张氏曰:“仲祖撰《伤寒》,本于《灵枢》、《素 问》、《阴阳大论》,扩先圣之所未尽而补益之。”故本 书训释,多处采用以《内经》解《伤寒》的方法。例如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 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张氏注曰:“《经》云 ‘少阳是动病,不能转侧’,难以转侧者,病少阳之气 也;《经》云‘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阳明之 脉,起于鼻,交頦中’,口不仁、面垢者,病阳明之气 也。”张氏以《内经》原文准确地解释了何为“三阳合 病”,使学者易于理解。

2•以《金匮》解《伤寒》

世以《伤寒》言外感,《金匮》论内伤,然外感内 伤本自一理。张氏云:“是以能医内伤而不诸治伤 寒者,未可医名也;能医伤寒而不谙治内伤者,未之 有也。” [3]107°故而张氏在训释《伤寒》时,多参以《金 匮》。如《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 汗,宜桂枝汤。”张氏注曰:“太阴在内主募原,太阴 在外主肌腠……《金匮要略》云‘腠者,三焦通会元 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盖皮肤有此纹理, 而脏腑之募原亦有此纹理,外内相通,太阴主之。” 张氏于此,以《金匮》之文释《伤寒》之义、辨内外之 理,使学者对桂枝汤的运用,理解得更加透彻。

3.本论前后文互参

如前所述,张氏认为本论“其中义理,如神龙出 没,首尾相顾”,故而他在注释《伤寒》时,除引他经 训释外,多采用“上下文联系、前后文互参”的方法。 如《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张氏在训释时, 将之与上条(见上)对比,曰:“上节病太阴之在外, 此节病太阴之在内,在外故宜桂枝汤,在内故宜四 逆辈。”通过前后文的联系与比较,示人以治太阴病 之法。

重视运气,法参天地

《伤寒论》“辨三阴三阳脉证并治”各篇,并没有 明确指出“三阴三阳”的概念。自宋•朱肽创立“六 经辨证”,以足之六经释“三阴三阳”以来,后世医家 大多奉为圭臬。张志聪以为不然,曰:“世医不明经 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 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奚 可哉?”

张氏以为,欲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辨证方 法,当从仲景原文入手,他说:“注释本论,必明仲祖 撰论之原,方为有本。其序曰‘撰用《素问》、《九 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之说 ……《阴阳大论》者,《素问》中大论七篇,皆论五运 六气、司天在泉、阴阳上下、寒热胜复之理。”又说: “仲祖著《伤寒》,原名《卒病论》,本于五运六气、阴 阳大论,故释人之阴阳应天地之五运六气。”

所以,他认为本论的“三阴三阳”,便是指六气。 “本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也;太阴、少阴、厥阴, 三阴也。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 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 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人于经。”

正因为“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所以张 氏在分析“三阴三阳”病证时,极为重视“人与天地 相参,与日月相应”,所谓“人之阳气应天气之在外, 五脏五行应五运之在中,升降出人,环转无端”。

例如,本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第1条: “大法,春夏宜发汗。”张氏注曰:“天有一岁之四时, 人有一岁之四时;天有一日之四时,人有一日之四 时。春夏宜发汗者,朝则为春,日中为夏,于寅卯之 后、午未之前,人气生长之时而发汗,亦顺天时之大 法也。”张氏将人身之阳气与天之阳气相比较,将一 日之阳气与一岁之阳气相比较,则本条之微义,彰 明较著矣。

推究经义,开示后学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 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历代医家奉为 “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方书之祖”[9]。然 其成书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其文辞 古奥,经义渊微,鲜有通其义者。张氏谓本论“经语 奥深,句字藏圈”,故而他在训释本论时,常反复推

以经解经,前后互参

以经解经、前后互参是张志聪训释《伤寒论》的 一大特色,正如《宗印•凡例》中所说:“注释参讨本

—12

中医文献杂志

究原文经义,多有发明;又常以经义指导实践,开示后学。

例如《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90条: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张氏反复推究“吐已下 断”四字,并与上两条“四逆汤方”相比较,注曰:“不 曰‘吐利止’而曰‘吐已下断’者,谓津液内竭,吐无 所吐,下无所下也。若吐已下断,如所谓汗出而厥、 四肢拘急之证仍然不解,所谓脉微欲绝之脉依然如 故。此为阴阳血气皆虚,更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主之。”

他在解释方义以后,复感慨世医每逢暑月霍 乱,辄以藿香正气治之,杀人为多。于是更添按语 曰:“风雨寒暑之邪,直入中焦,皆为霍乱。若吐利 太过而生气内伤,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皆宜四逆汤 主之,无分寒与暑也……愚每见暑月病霍乱,四肢 逆冷,无脉而死。藿香正气不过宽胸解表之剂,恶 能治之?况夏月元气发泄在外,中气大虚,外邪卒 至,救正犹迟。夫邪正相搏,有风雨寒暑之分,正受 邪伤,止论正气之虚实,入脏即为$治之死证,非风 暑为阳而寒雨为阴也。此为霍乱I大纲,学者宜服 膺而弗失。”张氏以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指陈世人观 念上的错误,启发后学临证之际当“随其证之所在 而治之”,不得拘泥也。

小结

张志聪乃“维护旧论派”的代表人物

,一

谓之“生平著书,必守经法”[2],其自序曰:“以经解 经,罔敢杜撰。”又曰:“余于《内经》、仲祖诸书,童而 习之,白首始获其要,故自甲午以后二十年来,每旦

必焚香举笔,翻阅经义,详其句说,审其字意。”这种 严谨、认真、务实的态度,可称今人楷模。

张氏“六经气化”的学术观点,颇受后世一些医 家赞许。如陈修园评曰:“(张隐庵)阐发五运六气、 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 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余最佩服。”[6]373惜乎, 自志聪、士宗以后,世医多“畏其难而不敢言 及”[6]817,以至于迄今为止,研究张氏《伤寒论集注》 者寥寥可数。张氏之学,多有阐发前人所未发之 处,实有益于中医临证,亟待今之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衍初.张志聪生平及著述考[J].浙江中医杂志,1983(10) :465.

[2] 方春阳.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12.

[3] 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3.

[5]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1-2.

[6]

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6.

[7]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58.[8]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6.[9]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8.

(收稿日期:2018-12-04)

生精勤

不倦,致力于《内经》、《伤寒》等的研究。《清史稿》

(上接第9页)

[2] 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临床通用卷)[M].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7:22,31,32,61,59,92,172,125,29,132, 134,149,150,93,134,58,147.

[3] 颅自经[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6.

[4]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8,33,35,39,75.[5]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61-562.

[6]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19,164,4.

[10] 沈凤阁,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阐释[M]•南

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2.

[11] 王纶.明医杂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5.[12] 秦景明.症因脉治(《中国医学大成》重刊订正本第20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6.

[13] 刘完素.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12:54.

[14]

葛洪.抱朴子[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54.

[15] 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94.

[16]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427.

[7]

宋徽宗.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1100,1100.

[17] 李娟,岳仁宋.消渴病从湿热论治[J]•四川中医,2013,31

(2):43.

[18] 韦兰香,周卓宁.湿热体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

[8] 黎德安•古代中医黄疸疾病史之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

学院,2001.

[9] 焦振廉.关于“湿热证”的历代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41(5):20.

中医杂志,2018,34(9) :133.

(收稿日期:2019-03-18)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