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环境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蚌埠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的调查

来源:哗拓教育
网络环境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蚌埠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的调查

作者:谭斌 施骥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4期

谭 斌1,施 骥2

(1.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2.蚌埠第二十一中中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互联网为社会和思想道德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初中生德育的影响尤其突出.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及德育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德育现状堪忧:如思想政治课和信息技术课都有缺位、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网络环境下城乡结合部初中德育问题的对策:培育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教给学生要对网络有所敬畏;对学生进行道德辨析能力教育;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等.

关键词:网络环境;城乡结合部初中;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246-02

21世纪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1]网络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网络技术在为社会和思想道德提供进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初中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1 网络环境下加强城乡结合部初中德育建设的紧迫性

1.1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中学生德育问题

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2]

1.2 网民中,初中生占有较大比例,且网络问题比较突出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网民中学生占28.6%;而初中学历的占37.5%.[3]而初中生网民中,由于社会见闻、知识面等方面相对缺乏,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等因素容易导致他们出现道德观念紊乱,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

1.3 城乡结合部初中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市区与郊区交错分布的接壤地带”,城乡结合部初中即地处城市市区与郊区接壤地带,主要招收和培养12-15岁来自城乡结合部家庭孩子的学校.对初中德育的关注,城市初中先行一步,然后是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关注,而对于城乡结合部初中德育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也相对缺乏.城乡结合部初中占整个初中的比重并不低,就蚌埠市而言,就有十所之多(含民办初中一所),约占总数的38.4%.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虽然不能称为留守儿童,但是却有很多孩子的父母白天在城市打工,晚上才回到家.所以,虽然城乡结合部家庭经济好于农村,但家庭教育环境较差,或疏于管教或简单说教,这势必加大初中教师的德育工作量.又因学校地处郊区,师资等资源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就导致这样一类学校的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蚌埠市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是皖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4]也是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因此选择蚌埠地区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典型性.

2 网络环境下蚌埠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德育现状

在研究中我们主要运用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及德育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城乡结合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及德育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2.1 城乡结合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和信息技术课均有缺位

在访谈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蚌埠市的九所公立城乡结合部初中在思想政治课中基本没有涉及网络德育,而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也很少涉及德育,而任课教师中少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往往由物理、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且并未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据有的任课教师说,“信息技术课只不过是教学生认认电脑,了解基本的打字、上网的知识,而且又不跟升学考试挂钩,不用费那么多心思.”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则应征了这一问题.如:关于“你的网络知识来源于哪?”的问题,只有8%的同学回答为“来源于学校信息技术课老师”;关于“上电脑课老师会不会给你们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要求文明上网?”的问题,52%的同学回答为“从来没有”;关于“老师有教育过上网要礼貌友好吗?”的问题,59%的同学回答为“没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结合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仅教给学生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德育问题少有教师考虑,因此就会产生德育方面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

2.2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城乡结合部家庭经济好于农村,但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家长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较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而且,在教养中一般存在“物质优先,精神落后”的问题,很少能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或疏于管教或简单说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形成.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即大部分家庭都没能承担起对孩子的指导与监督责任.而初中生的社会见闻、知识面等方面相对缺乏,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让他们对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从感性还是从理性上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初中生对于应该学会哪些网络知识、对于在网络环境中应该遵守哪些规范等都没有从家庭中得到指导.在问卷调查中,关于“你认为你的父母对网络了解吗”的问题,3%的学生回答为“了解”,49%的学生回答为“了解一点点”,48%的学生回答为“一点也不懂”.关于“你的父母教育你要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吗”的问题,24%的学生回答为“从来没有”.这些情况都表明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3 网络环境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德育德育对策

在以上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知,蚌埠地区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对于网络知识知之甚少,网络道德、网络规则等方面的认识都很浅薄,所以结合信息技术课对他们进行德育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如何培育初中生的网络素养”的问题.

网络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获得和提高的、在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法和合乎伦理的方式高效率地获得信息、辨别信息、分析、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素养.网络素养教育要体现出对上网者的自我管理、尊严、社会责任感、以及信息处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5]培育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网络素养就是结合信息技术课,通过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的面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在研究中我们结合蚌埠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实际情况,对培育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提出了如下设想并部分进行了实践.

3.1 慎独:应使初中生对网络有敬畏感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关于“你曾浏览过不良不健康网页吗?”的问题,有10%的同学回答为“偶尔有”;关于“你是否会自觉拒绝登陆不健康网站?”的问题,有13%的同学回答为“不会”;关于“你认为在网上骂人或者做坏事会被人找到吗?”的问题,有33%的同学回答为“不会”.从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对于网络有好奇,也有侥幸.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首先要教给学生对网络的敬畏.敬畏,不是恐惧,而是又敬重又畏惧.首先,告诉学生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其次,告诉学生,所有人只要上网都会留下痕迹,就是把痕迹消除了也有技术手段把它还原出来.在我们国家有设在公安机关内部的“国际互联网安全监察专业警察”,他们全天侯监控,网友正常上网时,公安机关不会对其进行干涉和查处;如果牵涉到“案件”,公安机关会通过相关审批程序,调取网络监控记录,打击犯罪,以净化网络环境.所以,教育学生们要注意自己的网上言行,网络就是社会的缩影,发言时可以酣畅淋漓、却不能脱离起码的道德底线;可以天马行空,却不能为所欲为.只有学生形成了对网络的敬畏意识,才会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才会理性而文明上网.

3.2 教给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知识的能力,并进行道德辨析能力教育,形成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

网络本身“无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初中生,他们的网络知识甚少,而且来源并不规范和系统,所以适度的灌输是必要的,首先要告诉学生基本的上网知识以及获取网络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以后再进行关于网络道德分析能力和道德识别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接受了一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初步树立了科学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观念.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鉴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必须独立进行道德实践,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破解道德难题与伦理困惑.只有培养好了初中生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他们才能够在网络中遇到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时能够选择并确定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规范自己的网络生活.

3.3 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

据我们对蚌埠市的调查,虽然城乡结合部初中资源有限,但是基本都有机房.所以可以在机房里建立内部“红色网站”,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学校是初中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道德教育理所当然应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网络技术,熟悉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改革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努力使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溶进学生头脑.此外,经常开展文明上网的相关活动,带领学生抵制、纠正不良上网行为.使同学们清醒

地认识到要引导学生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网络环境下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当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的网络素养得到提高,无疑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

〔3〕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522.htm.

〔5〕施光跃,邬旭东.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基于大学生网络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的若干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8(12):150-151.

〔6〕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