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酒
作者:舒曼
来源:《人生十六七》2014年第04期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积淀了大量而丰厚的文化,而酒文化也是其一。关于酒的起源,晋代文人江统在《酒法》一文中就有概括:“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肇自上皇”,说的是酒起源于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所处时期,即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去考究酒的起源,但酒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这一点无可质疑,并成为一种文化。有趣的是,古代文人大都喜欢饮酒,酒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并使他们写出大量诗文。
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一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更不知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了五棵柳树,故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就是喜欢喝酒,可是家贫,不能经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经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多,再回到破旧的屋子读书写字,乐在其中。其实,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
陶渊明担任过江州祭酒等职,一生阅人无数。后来,因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彭泽县当了一个小官。一上任,他就命人多种糯米,以便用来酿酒。到了年底,郡官派使节来巡视,县吏就叫他穿好衣服迎接,他却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他就辞官而去,写了一篇《归去来辞》。回到乡下,陶渊明有时独饮,有时和乡下老人对饮,从中寻找安慰与乐趣。可以说,酒成了陶渊明调节心境的饮品,也让他变得更加刚正不阿。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酒仙”李白。众所周知,李白也是一个嗜酒之人。一生中,李白有两样东西放不下,一是诗,二是酒。李白的酒瘾很大,在他的诗中也充分体现出来。“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嗜酒成性,确为事实,于是人们就把李白称为“酒仙”。为了怀念他,古时的酒店也挂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之类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那么,李白为何“嗜酒如命”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借酒消愁。天宝元年,李白来到长安,由吴筠、贺知章等人推荐,很快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任为翰林,为皇帝草拟文件。任职期间,李白经常醉卧在酒桌前。唐玄宗爱其才,召他进宫作诗,李白醉醺醺地回到宫里,叫杨国忠供墨,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怀恨于心,用李白写的诗挑拨杨贵妃,杨贵妃进谗言,玄宗才疏远李白,将他逐出长安。离开长安后,李白郁郁寡欢,以酒来倾吐心中激愤。《行路难》一诗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此诗是说,酒和菜的价格是昂贵的,但我吃不下去,只好放下了酒杯和筷子。想渡黄河但冰封流阻,想登太行却积雪满山。看四周都是岔路,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李白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人生的险阻,倾吐了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李白相比,杜甫也不甘示弱。据统计,在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谈到酒的就有三百首。当然了,我们不能仅从数字上看,还要从诗中找证据。杜甫十四五岁时,就是一位酒豪了,这在他写的《壮游》一诗能看得出来。比如:“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到了壮年,杜甫和李白、高适相遇,一同饮酒赋诗,打猎访古。杜甫和李白感情深厚,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携手同游,如亲兄弟一般。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杜甫赴长安应试,李林甫从中作梗,杜甫的意愿没能实现。这时,他认识了一位酒友——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多才多艺,对诗、画、书法、音乐等无所不通。此时,他和杜甫一样,生活困顿,经常向朋友讨钱买酒。酒把两人联系起来。后来,杜甫任左拾遗,也没有停杯,反而喝得更厉害。每天喝醉,没有钱便赊债。他明知酒喝多了会伤身体,但全然不顾。杜甫嗜酒,从少年到老年,甚至临终,都不曾改变。
除此之外,白居易、陆游、苏轼等也对酒情有独钟。皮日休爱好喝酒,愤世嫉俗,自称为“醉吟先生”“醉士”“酒民”等。辛弃疾也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他醉倒在松树旁边,还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松树当然不能回答。在醉眼朦胧中,辛弃疾误以为松树要来扶他,他就用手推着松树,说:“去!离远点!”酒醒之后,他就挥笔写下《西江月·遣兴》一诗,把这件趣事写了进去。可以说,酒是中国文人“出卖灵魂”的载体,也是他们写诗做词吟赋时的前奏,要想诗兴大发,必须先酒过三巡。酒能把人带入一个“无我”的境界,也能使人产生灵感,创作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篇。
在现代社会,酒作为一种文化,被人们赋予了诸多内涵。酒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家人吃饭要饮酒,朋友聚会要饮酒,宴请仪式要饮酒……酒,传递着情感,表达着心意,预示着美好。可以说,酒是一个多变的精灵,炽热似火,冷酷像冰,缠绵如梦,狠毒似魔……酒能让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又能让人沉默无语、郁郁寡欢。酒是好东西,又是坏东西,诗人好饮酒,常人要适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