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超过一般人的水平,最终能否超过杰出诗人的水准,还要假以时日。
在掌握词语和技巧方面,人工智能有其特殊优势。人脑能背诵一万首诗就不得了了,而电脑可以储存海量诗歌。海量诗词的词语、典故和表现方法,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最优组合,完全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诗。
就像人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也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比如,稻香老农作诗机1.0版,瞬间就可以写出一首诗词,诗的形式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诗句没有什么意义。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最近,稻香老农作诗机的3.0版将上线,做出来的诗会更完善。
机器目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今后人类身上的装置会成为一个记录仪,随时感知人的情感。计算机可以感知到这种情感,并与数据库里的海量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配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词汇和表现技巧,写出比较贴切并能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一首优秀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性。这一点,人工智能似乎难以做到。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在传承前人经验和技巧上完成的,而电脑可以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电脑写诗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是可以期待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现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诗句,有一些甚至相当惊艳。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问题。乔姆斯基指出,“无色的绿色想法在狂热地睡眠”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成立,却是荒谬无理的。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将能精确模仿人类神经元的刺激-反应,然而好诗激发的情感层次十分丰富,能否约化为某种模式,还是一个问题。另外,人类个体始终在推测与判定他人的意图,这样的“主体间性”贯穿于人类阅读诗歌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作为整体认识,缺乏主体之间的交互;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要等待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出现。
诗强调独特性,一首好诗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前所未有”上。这和围棋不同。人工智能学习围棋,是对已有棋路的破解;而要创作优秀的诗歌,则要避免已有套路,这是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艰巨任务。 (摘自程羽黑《当人工智能具备了主体意识》) 材料三:
机器诗人要经历模仿、置换、命题才能逐渐走上自主自由创作的境界。不过,具有先进人工智能的机器在学习写诗方面,比人类进步快,因为其记忆力、耐受力和学习能力、纠错能力是人类不可望其项背的。
类似灵感、欲望、情感等属于人类诗意的原创造力,机器能跨越这样的鸿沟吗?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可今天,神经网络技术、基因科技、量子科学和人工智能都在快速发展,这些研究令传统信念动摇,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多等待。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
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
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超强的记忆、耐受、学习和纠错能力,人工智能在学写诗方面较人类有其特殊优势。 B.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令人惊艳的诗句,但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 C.当前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意识,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主体间的交互。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望写出贴切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以稻香老农作诗机为例,论述了人工智能要写出较完善的诗歌需要不断学习。
B.材料二中把人工智能学写诗和学围棋作比较,论述了人工智能学写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价值。
C.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储存的词语、典故和手法进行智能分析和最优组合,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
D.在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写诗有望表现诗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 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有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 6700 米,其中沉管段长 5664 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 1.5 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 180 米、宽 38 米、高 11.4 米,重约 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 12 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 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 80 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 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 8 座在中国;而在 2020 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 10 座最高大 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 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 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 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我国众多大型桥梁建设上,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 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 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 不能只 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 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
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 1:2011-2017 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 年公路桥梁调查 村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 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 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 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 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 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 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 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 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 6%以上, 我国 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 2011 年到 2017 年, 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 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 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 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 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还 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 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3)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说明如何使中国桥梁建筑之路越走越宽。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马炮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2)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正统七年,进..
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
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寻进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原。原朝会衣青袍,亨笑曰:“行为先生易之。”原不答。寻与岳正列亨、吉祥罪状,疏留中。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正罢..
去,原得留。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其年冬,进翰林院学士。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体素丰,至是羸瘠。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性俭约,身无纨绮。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节选自《明史•吕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B.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D.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别宫”。 D.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他和倪谦讲解经典,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
B.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一起列举石亨的罪状上奏朝廷。
C.吕原十分孝顺,依礼守丧。归葬父兄时,他在船中睡在草垫上,因为过度哀伤身体受到损害,回到家中刚办完丧事就去世了。
D.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他不穿绸缎,回家穿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来接济宗族亲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 ②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2)(小题2)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三、选择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
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辉煌 煅炼 羞赧 壮志未酬 B.渴望 孝敬 触摸 深不可侧 C.烦琐 粗拙 缓漫 疲倦不堪 D.寡妇 细腻 谦逊 花团锦簇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不是傍晚,而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21时。
B.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古代只可用来纪年,不可用来纪日。
C.禊,古代的一种祭礼。禊事,古代一种风俗,三国魏以后以三月三日为修禊日,人们这一天到水边洗涤,嬉游,以祈福消灾。
D.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每月的最末一天。 10.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
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所以成为苦难,____________,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A.正在于生命的根基被它撼动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被打击 B.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 C.正在于它把生命的根基撼动,把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打击
D.正在于生命的根基因它而受撼动,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它而受打击 四、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 (2) 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作者内心的怅惘之情。
(3)《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 (4)《赤壁赋》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女的弹奏到达高潮,忽而当心收拨,于是屏息凝声,四下皆静。此处以静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13.把下边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人类的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七、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 解析:1)B 2)C
3)利:①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②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③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④提升社会的艺术素养:⑤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弊:①可能会带来需求过剩:②可能会导致原创性作品难求;③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诗性功能退化。 2.D 解析:1)D 2)C
3)要使中国桥梁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就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整:一是桥梁建设方面,质量上要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设备方面要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设计理念方面要坚持创新的理念;二是桥梁维护方面,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 3.A
解析:1)A
2)①淡泊名利。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②任劳任怨。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③耿直不阿。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④多才多艺。生活中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⑤性格沉静。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
3)①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主要围绕下棋时对“车马炮”几个棋子的安置展开情节,两次下棋都和如何处理“车马炮”有关,它们贯穿故事始终。②有塑造人物的作用。“车马炮”分别暗喻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和生命状态与棋局中的三个棋子十分相似。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车马炮”在棋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它们象征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的身份处境下,有不同的生命追求(或:突出了一种淡泊、洒脱的人生追求),突出了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 4.1)C 2)B 3)A
4)⑴李贤得以恢复官职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很好,十分快乐。 ⑵六年,(吕原)遭遇母亲丧事,连续三天(或多天)水浆不入口 (或没有喝水)。(皇 解析:1)C 2)B 3)A
4)⑴李贤得以恢复官职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很好,十分快乐。 ⑵六年,(吕原)遭遇母亲丧事,连续三天(或多天)水浆不入口 (或没有喝水)。(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处理政事。吕原请求按礼制守孝终了(或:服满三年丧期),(皇上)不许。 5.1)C 2)A
3)C
4)(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 解析:1)C 2)A 3)C
4)(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选择题 6.B 7.C 8.D 9.B 10.B 四、名句默写
1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五、诗歌鉴赏 12.1)D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六、语言表达
13.人类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这些暴力行为统统应当被当时已经成熟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这些暴力行为最好尽快被人遗忘。 七、作文
14.莫让人才空埋没
羽箭雕翎,可以直插云霄射取天狼,但只有善射者去“会挽雕弓如满月”,才能一箭中的猎获目标;骏马良驹,可以纵横驰骋奔腾千里,但只有遇到慧眼识珠的伯乐,才能扬鞭奋蹄飞驰如电;能人异士,或满腹诗书,或胸有奇策,但只有举贤任能者的青睐和任用,他们才能一展抱负,建立丰功伟绩。
故事中的千里马无疑是幸运的。尽管最初的应聘以失败告终,但是伯乐的慧眼毕竟没有让人才埋没。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功固然与他日行千里的潜力有关,但最终的一举成名天下知终究得益于伯乐的赏识和青睐。清代名臣曾国藩曾说:“山不能为大匠别出奇木,天亦不能为明主更生异人。”人才有数,人才难得,关键在于用明亮的双眼发现人才,用勤劳的双手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智慧,挖掘人才的潜能,利用人才的能量,达到人才兴邦、人才强国的目的。
唐代韩愈在他的名篇《马说》这样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古及今,有多少经天纬地之才因为肉食者的昏聩愚昧而被抛弃和冷落。英雄无路,报国无门的喟叹,弥漫了整个历史。其中,明代才子徐
文长就是一位被埋没的人才。他诗文书画冠绝当代,胸中奇策无出其右。本该建功立业的人生,却在穷困愁苦中度过。他半生落魄,潦倒窘困,精神恍惚,数次自戕。他的一生,正如那幅《墨葡萄图》的题诗所写,“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被人为地闲置于泥淖之下,耗尽了最后的毫光。英雄无路请缨,天才终身抱憾,实在是一幕沉重的人间悲剧。历史的覆辙不能重蹈,人才的使用应该引起发广泛重视。
人才,是凝结着无穷智慧的坐标,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显身扬名之前,他们或渔樵于江滨,或隐形于市井,似乎总是那么默默无闻。这就需要我们的掌权者能够具有孜孜不倦的恒心、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力排众议的勇气,举人才于蓬蒿之间,识英雄于草泽之上,不拘一格选人才,放心大胆用人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再只是一句空谈的口号。
莫让人才空埋没,莫使明珠空泪垂。现在,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人类前进的车轮也从未停歇。中国的发展依靠人才,人类的进步需要人才。让我们尽己所能,为人才的成长进步优化环境,为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氛围,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条件,我们的民族会因为人才更伟大,我们的世界会因为人才更繁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