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译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刘方性刚毅果断,有胆识气魄。北周时任承
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高祖杨坚任丞相时,刘方随韦孝宽在相州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因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高祖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刘方进爵为公。仁寿二年(602年),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内)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隋朝地)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知道刘方有将帅之才,在杨素的推荐下,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二十七营隋军前去平叛。刘方军令严明整肃,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时长史敬德亮随军行至尹州,病重不前行,留在州馆。分别之时候,刘方见其病情危重而哀伤,呜咽哭泣流泪,过路之人都为之感动。刘方有这样的官威和仁惠,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将。隋军进至都隆岭,遇贼兵2000余人前来进犯,刘方派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贼兵。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因恐惧而投降,被执送长安。其中一些桀黠之徒,刘方恐其将来叛乱,全都斩杀了。不久,隋炀帝委任刘方为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营林邑。刘方派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等率步、骑兵万余出越常(今越南宜春至海万霎间),自己亲率主力乘舟船开赴比景(今越南南部)。高祖驾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国国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刘方军击跑。三月,刘方军队驻扎阇黎江,林邑军(贼兵)在南岸建立栅栏据守,刘方大张旗帜,击鼓而进,林邑军(贼兵)恐惧而溃逃。刘方指挥部队南渡阇黎江后,行军三十里,林邑军乘巨象由四面合围。刘方派兵用弩射大象,象中箭创伤,象返走于阵中逃窜,林邑军溃乱不可收拾,被俘万人。于是刘方率军渡过区粟、六里,进至大缘江,林邑军据险为栅,又被刘方击破。四月,大军来到林邑国都。林邑国王梵志放弃国都逃入海岛,刘方刻石纪功然后班师还朝。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肿足,死了十之四五的士兵,刘方也染疾,在途中病逝。隋炀帝闻讯后非常悲伤,下诏书,追赠刘方为上柱国、卢国公。
《隋书·刘方传》
2、《隋书·裴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裴矩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世父让之谓矩曰:“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矩始留情世事。
及高祖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明年,奏诏巡抚岭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进等相聚作乱,吴越道闭,上难遣矩行。矩请速进,上许之。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破之,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援广州。仲宣惧而溃散。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及还报,上大悦,顾谓高颎、杨素曰:“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赉物二千段。
从炀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可汗帐。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帝曰:“如何?”矩曰:“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观。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帝纳焉。王师临辽,以本官领武贲郎将。明年,复从至辽东。以前后渡辽之役,进位右光禄大夫。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唯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
宇文化及之乱,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贼皆曰:“不关裴黄门。”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起自群盗,未有节文,矩为制定朝仪。旬月之间,宪章颇备,拟于王者。建德大悦,每谘访焉。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裴矩在婴儿时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到长大成人后,勤奋好学,很爱好文章,有聪明才智。伯父裴让之对他说:“看你超凡的才识,足以成为人才,但是想要求得为官显达,还应学习一些处理世事的学问。”裴矩开始留心世事。
等到高祖受禅得到皇位,裴矩迁升为给事郎,掌管舍人要事。第二年,奉诏巡抚岭南,还未起程,就遇上高智慧、汪文进等聚众作乱,吴越一带道路被堵塞,皇上难以派遣裴矩前去。裴矩请求迅速出发,皇上同意。走到南康时,得到几千兵卒。当时,俚人的元帅王仲宣逼近广州,并派遣部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裴矩进兵击败乱军,贼军害怕,就放弃了东衡州,占据了原长岭。裴矩又进兵攻破原长岭,于是斩杀周师举,接着他又从南海发兵援助广州。王仲宣因害怕就溃逃了。裴矩安抚的地区有二十多个州。等到回报皇上,皇上非常高兴,看着高颎、杨素,对他们说:“有像这样的臣子,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裴矩因功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赐封为闻喜县公,得赏布帛二千段。
裴矩跟随炀帝到塞北巡视,炀帝驾临启民可汗的大帐。当时,高丽已派使者与突厥相通,启民可汗不敢隐瞒,便带领高丽使者前来拜见炀帝。裴矩于是上奏皇上说:“高丽这地方,本来是孤竹国,周代把它封给箕子,汉代又把它分为三个郡,晋代也统辖辽东。现在竟然不向陛下称臣,另成为外域他国,所以先帝对它很憎恨,想要讨伐它也很久了。陛下在这个时候,怎么能不成就大业,让这文明教化之地仍为蛮夷落后之乡呢?炀帝问道:“怎么办呢?”裴矩回答说:“请允许我当面告知高丽使者,放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派他们告诉他们的国王,命令国王迅速前来朝拜进见。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应率领突厥,马上除掉他们。”炀帝听取了这个建议。军队到了辽东,裴矩以本官身份兼任武贲郎将。第二年,他又随军队来到辽东。裴矩因为前后到辽东参战,被迁升为右光禄大夫。当时,朝廷纲纪不振,人们都改变了节操,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当权执政,文武百官也多因行贿受赂而闻名,只有裴矩还保持原来的节操,没有贪赃枉
法的名声,因此被人们称颂。
在宇文化及叛乱之时,裴矩早晨起来前去上朝,走到坊门,遇到几个叛逆党徒,他们挟持裴矩的马到孟景的住处去。叛军们都说:“这与裴黄门无关。”不久,宇文化及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裴矩迎接拜见,化及安抚宽慰他,让他参与商定礼仪制度。等到宇文化及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因为裴矩是隋朝老臣,窦建德优厚地对待他。由于窦建德出身于群盗,没有礼节,裴矩给他制定朝纲制度。一个月之内,典章法度就已经很齐备,就像君王一样。窦建德非常高兴,经常向裴矩询问要事。窦建德在武牢兵败,将帅不知归从谁,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大唐使者魏徵等人劝说曹旦和齐善行归顺大唐。曹旦等人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让裴矩把八枚传国玉玺,交给魏征和李公淹,将崤山以东的土地全部归于大唐。
《隋书·裴矩传》
3、《隋书·贺娄子干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贺娄子干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周武帝时,释褐司水上士。大象初,进爵为伯。及尉迟迥作乱,子干与宇文司录从韦孝宽讨之。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筹击破之。高祖大悦,手书曰:“公受命诛讨,应机荡涤,闻以嗟赞,不易可言。”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邑三千户。开皇元年,进爵巨鹿郡公。其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褒美。高祖虑边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到。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峐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于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隐敝纵击大破之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馀级,高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曾威赍优诏劳勉之。子干请入朝,诏令驰驿奉见。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子干上书曰:“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只可严谨斥候,岂容集人聚畜?请要路之所,加其防守。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
民虽散居,必谓无虑。”高祖从之。俄而虏寇岷、洮二州,子干勒兵赴之,贼闻而遁去。高祖以子干晓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岁馀,拜云州刺史,甚为虏所惮。后数年,突厥雍虞闾遣使请降,并献羊马。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应接之。还拜云州总管,以突厥所献马百匹、羊千口以赐之。母忧去职。朝廷以榆关重镇,非子干不可,寻起复视事。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高祖伤惜者久之,賻缣千匹,米麦千斛,赠怀、魏等四州刺史,谥曰怀。
(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传》,有删改) 译文: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是代地人。周武帝时,他开始做官时被任命为司水上士。大象初年,晋爵为伯爵。到尉迟迥造反作乱时,贺娄子干与宇文司录随从韦孝宽讨伐叛军。遇上贼人包围了怀州,贺娄子干与宇文述等人打败子叛军。高祖很高兴,亲自写信说:“你接受命令讨伐反贼,顺应时机消灭贼寇,我听到消息十分欣喜,但不知道如何称赞。”贺娄子干此后每次作战,必先登城,等到攻打邺城时,与崔弘度追赶尉迟迥到楼上。贺娄子干升任为上开府,封为武川县公,食邑三千户。开皇元年,贺娄子干晋爵为巨鹿郡公。这年,吐谷浑进犯凉州,贺娄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上柱国元谐攻打吐谷浑,功劳最大,皇上下诏书褒奖。高祖担心边塞不安,就令贺娄子干镇守凉州。次年,突厥进犯兰州,贺娄子干率部抵抗,至了可洛垓山,与突厥军相遇。贼人很多,贺娄子干阻断河流安营扎寨,突厥军几天喝不到水,人马很疲惫,贺娄子干发兵进击,大破突厥军。这年,突厥人又进犯边塞,贺娄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窦荣定反击他们。贺娄子干从另一条路打败突厥军,斩首一千多级。高祖嘉奖他,派通事舍人曹威送去诏书,慰劳、勉励他。贺娄子干请求入朝,有诏让他沿驿道来见。高祖因陇西频频被侵犯抢掠,很担忧。那里的风俗不设村子,高祖命令贺娄子干率领百姓筑城堡,经营农事,积累粮食,以防备意外的事情发生。贺娄子干上书说:“陇右百姓以放牧为生,如再聚居,他们会更加不安。只能严密侦探,岂容他们聚集人马?请让我在重要路口,加强防备。只要镇守之所相连接,烽火能够相望,百姓虽然散居,也没什么可担心
的。”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胡人侵犯岷州、洮州,贺娄子干统兵赶去,贼人闻讯逃走。高祖因贺娄子干通晓边疆的事情,授他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过了一年多,授他云州刺史,很为胡人所惧怕。几年后,突厥的雍虞闾派人来请求投降,并献羊马。有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接应他。回来后,授贺娄子干为云州总管,把突厥人所贡献的马百匹、羊千只赐给他。因母丧离职。朝廷因榆关是重镇,非子干镇守不可,不久他就应召赴任官职。开皇十四年(594),贺娄子干因病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岁。高祖伤心叹惜很久,赐他家人缣千匹,米麦千斛,追赠他为怀州、魏州等四州刺史。谥号为“怀”。
《隋书·贺娄子干传》
4、《隋书·萧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萧琮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萧琮字温文,性宽仁,有大度,倜傥不羁,博学有文义。兼善弓马,遣人伏地著帖,琮驰马射之,十发十中,持帖者亦不惧。初封东阳王,寻立为梁太子。
及嗣位,上赐玺书曰:“彼之疆守,咫尺陈人,水潦之时,特宜警备。陈氏比日虽复朝聘相寻,疆埸之间犹未清肃,唯当恃我必不可干,勿得轻人而不设备。朕与梁国,积世相知,重以亲姻,情义弥厚。江陵之地,朝寄非轻,为国为民,深宜抑割,恒加饘粥,以礼自存。”又赐梁之大臣玺书,诚勉之。时琮年号广运,有识者曰:“运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将奔走乎?”
其年,琮遣大将军戚昕以舟师袭陈公安,不克而还。征琮叔父岑入朝,拜为大将军,封怀义公,因留不遣。复置江陵总管以监之。琮所署大将军许世武密以城召陈将宜黄侯陈纪,谋泄,琮诛之。后二岁,上征琮入朝,率其臣下二百余人朝于京师,江陵父老莫不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上以琮来朝,遣武乡公崔弘度将兵戍之。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上遣左仆射高颎安集之,曲赦江陵死罪,梁二主各给守墓十户。拜琮为柱国,赐爵莒国公。
炀帝嗣位,以皇后之故,甚见亲重。拜内史令,改封梁公。琮之宗族,缌麻以上,并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琮性淡雅,不以职务自婴,退朝纵酒而已。内史令杨约与琮同列,帝令约宣旨诫励,约复以私情喻之。琮答曰:“琮若复事事,则何异于公哉!”约笑而退。约兄素,时为尚书令,见琮嫁从父妹于钳耳氏,因谓琮曰:“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适妹钳耳氏乎?”琮曰:“前已嫁妹于侯莫陈氏,此复何疑!”素曰:“钳耳,羌也,侯莫陈,虏也,何得相比!”素意以虏优羌劣。琮曰:“以羌异虏,未之前闻。”素惭而止。琮虽羁旅,见北间豪贵,无所降下。尝与贺若弼深相友善,弼既被诛,复有童谣曰:“萧萧亦复起。”帝由是忌之,遂废于家,未几而卒。赠左光禄大夫。
(选自《隋书·萧琮传》) 译文:
萧琮字温文,生性宽容仁厚,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又善骑马又会射箭,令人伏在地上举起帖子,萧琮飞马而射,能十发十中,举帖的人也不害怕。萧琮起初被封为东阳王,不久立为梁国太子。
到继承梁帝位时,隋文帝给萧琮玺书说:“你承担着栋梁之任,事关重大,虽然忧劳,也必须自我努力。应内外和睦,亲近任用德才兼备之人,这就是我对你寄予的希望。你的疆域,与陈国离得很近,水涨之时,应该特别警备。陈人虽然连日反复派使节来我朝问候,但边境上还没有清平安宁,只是因为我朝的缘故陈人还不敢冒犯你们,但你们也不要小看他们而不设防备。我和你们梁国,几代相好,加上姻亲,情义更加深厚。为国为民,对自己要多限制,对百姓多施恩惠,用礼来治国安邦。”当时萧琮的年号是“广运”,有见识的人说:“运字从军从走,我们的国君将逃走吗?”
这年,萧琮派遣戚昕率领水军偷袭陈国的公安县,没有攻下而归。隋文帝征召萧琮叔父萧岑入朝,封怀义公,于是留在京都不放回。又设置江陵总管以便监视。又过了二年,隋文帝召萧琮上朝,萧琮率大臣二百多人到京师朝见,江陵父老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他们说:“我
们的国君将不会回来了!”文帝因萧琮等来朝拜,派武乡公崔弘度带兵戍守江陵,军队到鄀州,萧琮叔父萧岩和萧琮弟弟萧谳等害怕崔弘度袭击,于是引导陈国兵马到城下,掳走居民而反叛。隋文帝于是废掉了梁国。拜萧琮为上柱国,封为莒国公。
隋炀帝即位,因为萧皇后的缘故,萧琮很受炀帝亲近器重。拜为内史令,后改封为梁公。萧琮性情淡泊高雅,不被职务缠绕自己,退朝后只是放纵饮酒罢了。内史令杨约与萧琮同居朝班,隋炀帝让杨约向萧琮转达自己告诫勉励的意思,杨约又以私人感情开导萧琮。萧琮说:“我如果像以前那样管事,和你还有什么区别呢?”杨约笑着退出。杨约的兄长杨素,当时是尚书令,见萧琮把堂妹嫁给钳耳氏,于是对萧琮说:“你是帝王之族,为什么嫁堂妹给钳耳氏?”萧琮回答说:“先前已经把妹子嫁给侯莫陈氏,这回儿还有什么疑问!”杨素说:“钳耳是羌族人,侯莫陈氏是胡虏,怎么能相比!”杨素心意里认为胡虏优而羌人劣。萧琮说:“认为羌人与胡虏有什么不同,先前没有听说过这话。”杨素惭愧得无话可说。萧琮曾和贺若弼交情很深,贺若弼因事被杀后,民间有童谣说:“萧梁家又要兴盛了。”隋炀帝由此忌恨他,于是废掉萧琮而为庶民,不久萧琮去世。
《隋书·萧琮传》
5、《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__,善弹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竞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而为
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高祖大喜,迁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成萃。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放效之。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帝闻晟策,乃益嘉焉。
五年,卒。帝深悼惜之,赂赠甚厚。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晟好奇计,务功名。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节选自《隋书•长孙晟传》)
译文:
长孙晟,字季晟,生性通达聪明,稍稍读了些书史,善于骑射,起初没什么名声,人们还不认识他。只有隋高祖一见他,就嗟叹不已,于是携起他的手而对人们说:“长孙郎武艺超群,刚与他交谈,他又有很多奇策。以后的名将,难道不是他吗?”
北周宣帝时,突厥的摄图请求与北周通婚和亲,朝廷以赵王宇文招之女嫁给他为妻。但北周与摄图各相夸耀实力,都选拔骁勇之士以作使者,北周因派长孙晟为汝南公宇文神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摄图的牙旗之下。前后使者数十人,摄图多不礼遇,独对长孙晟特别喜爱,每每与他一起游猎,留他在突厥到年底。曾有二雕飞着争肉吃,摄图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请射取它们。”长孙晟于是弯弓奔去,遇雕相夺,于是一发而射穿两雕。摄图欢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与他亲近,以学习弹射。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名叫突利设,尤得众心,但被摄图忌
恨,因此密派心腹,偷偷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和他一起游猎,因便考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全都知道了。
当时隋高祖为北周丞相,长孙晟把情况告诉高祖。高祖大喜,升他当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巡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过突厥,到达涿郡。担心染干惊恐,先派长孙晟往染干处说明此行用意,表达炀帝的意思。染干听了,召来所辖各国,奚、靅、室韦等部落几十个酋长都来集合。长孙晟因考虑到牙中草多而脏,想让染干亲自除草,给各部落看,以显示炀帝的威望,于是指着军帐前的草说:“这草根很香。”染干马上去闻,说:“一点都不香。”长孙晟说:“天子巡幸这里,诸侯应该亲自洒水扫地,清除御路,以表示至敬之心。如今这牙中芜秽,所以我说是留的香草罢了。”染干于是领悟说:“这是我这个奴才的罪过!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赐的,得以出点力气,岂敢推辞?只因边鄙之人不知法度罢了。幸有将军施恩,教导我,将军的恩惠,是奴才我的大幸啊!”于是拔出所佩带的刀,亲自砍除杂草,那些贵人和各部落的酋长,争着仿效。于是调发榆林北部的百姓,一直到其牙地,又东到蓟地,长三千里,宽百步,全国百姓都来割草开御道。炀帝听了长孙晟的计策,于是更加赞赏他。
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岁。炀帝十分痛惜,赠予很多东西。后来突厥人围困雁门,炀帝感叹说:“假使长孙晟在,不会让匈奴人猖狂到如此地步!”长孙晟爱出奇计,务求功名。生性孝顺,居丧时身体毁坏,为朝廷人士称赞。唐贞观中(627~649),追赠他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叫“献”。
《隋书·长孙晟传》
6、《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
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译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刘方性刚毅果断,有胆识气魄。北周时任承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高祖杨坚任丞相时,刘方随韦孝宽在相州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因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高祖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刘方进爵为公。仁寿二年(602年),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内)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隋朝地)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知道刘方有将帅之才,在杨素的推荐下,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二十七营隋军前去平叛。刘方军令严明整肃,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时长史敬德亮随军行至尹州,病重不前行,留在州馆。分别之时候,刘方见其病情危重而哀伤,呜咽哭泣
流泪,过路之人都为之感动。刘方有这样的官威和仁惠,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将。隋军进至都隆岭,遇贼兵2000余人前来进犯,刘方派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贼兵。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因恐惧而投降,被执送长安。其中一些桀黠之徒,刘方恐其将来叛乱,全都斩杀了。不久,隋炀帝委任刘方为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营林邑。刘方派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等率步、骑兵万余出越常(今越南宜春至海万霎间),自己亲率主力乘舟船开赴比景(今越南南部)。高祖驾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国国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刘方军击跑。三月,刘方军队驻扎阇黎江,林邑军(贼兵)在南岸建立栅栏据守,刘方大张旗帜,击鼓而进,林邑军(贼兵)恐惧而溃逃。刘方指挥部队南渡阇黎江后,行军三十里,林邑军乘巨象由四面合围。刘方派兵用弩射大象,象中箭创伤,象返走于阵中逃窜,林邑军溃乱不可收拾,被俘万人。于是刘方率军渡过区粟、六里,进至大缘江,林邑军据险为栅,又被刘方击破。四月,大军来到林邑国都。林邑国王梵志放弃国都逃入海岛,刘方刻石纪功然后班师还朝。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肿足,死了十之四五的士兵,刘方也染疾,在途中病逝。隋炀帝闻讯后非常悲伤,下诏书,追赠刘方为上柱国、卢国公。
《隋书·刘方传》
7、《隋书·循吏·樊叔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循吏·樊叔略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
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酷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冇精巧构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
帝就驾崩了。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年,为官很有声誉。邺(北周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政绩是当时的第一,调任他为相州刺史。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吏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到见解,暗里与事理相合。樊叔略很受皇帝亲近信任,高颍、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生性很崇尚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隋书·循吏·樊叔略传》 8、《隋书·燕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燕荣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燕荣,字贵公,华阴弘农人也。父偘,周大将军。荣性刚严,有武艺,仕周为内侍上士。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高祖受禅,进位大将军,封落丛郡公,拜晋州刺史。从河间王弘击突厥,以功拜上柱国,迁青州总管。荣在州,选绝有力者为伍伯,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奸盗屏迹,境内肃然。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上甚善之。后因入朝觐,特加劳勉。荣以母老,请每岁入朝,上许之。及辞,上赐宴于内殿,诏王公作诗以饯之。
伐陈之役,以为行军总管,率水军自东莱傍海,入太湖,取吴郡。既破丹阳,吴人共立萧瓛为主,阻兵于晋陵,为宇文述所败,退保包
山。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突厥寇边,以为行军总管,屯幽州。母忧去职。明年,起为幽州总管。荣性严酷,有威容,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范阳卢氏,代为著姓,荣皆署为吏卒以屈辱之。鞭笞左右,动至千数,流血盈前,饮啖自若。尝按部,道次见丛荆,堪为笞棰,命取之,辄以试人。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荣曰:“无过尚尔,况有过邪!”榜棰如旧。
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是时元弘嗣被除为幽州长史,惧为荣所辱,固辞。上知之,敕荣曰:“弘嗣杖十已上罪,皆须奏闻。”荣忿曰:“竖子何敢弄我!”于是遣弘嗣监纳仓粟,得一糠一秕,辄罚之。每笞虽不满十,然一日之中,或至三数。如是历年,怨隙日构,荣遂收付狱,禁绝其粮。弘嗣饥馁,抽衣絮,杂水咽之。其妻诣阙称冤,上遣考功侍郎刘士龙驰驿鞫问。奏荣虐毒非虚,又贼秽狼籍,遂征还京师,赐死。先是,荣家寝室无故有蛆数斛,从地坟出。未几,荣死于蛆出之处。
(《隋书·卷七十四列传三十九酷吏传》) 译文:
燕荣,字贵公,隋代著名酷吏,主要活动于隋文帝时期,性情严厉残暴,心狠手辣,对地方上作威作福的豪门大族,给予酷烈打击,对犯人更是严刑拷打。不仅如此,即使对自己的下属,只要稍不如己意,便横加责难,残酷迫害。在他的残暴管治下,他所管辖的地盘上,倒也落得个平静无事,最终因暴虐凶残、贪赃污秽,而被隋文帝赐死。
燕荣,字贵公,华阴郡弘农人。父亲燕偘,是北周的大将军。燕荣性刚强严厉,有武艺在北周做官做到内侍上士。跟从北周武帝征伐北齐,由于建有功劳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高邑县公。隋文帝接受禅让称帝,进升燕荣为大将军,封为落丛郡公,任命为晋州刺史。跟随河间王杨弘攻打突厥,由于建有功劳被任命为上柱国,迁为青州总管。燕荣在青州的时候,选拔力气很大的人充当掌刑衙役,官吏到他那里,一定要查察询问,而且常常加以责打,打到皮开肉烂见到骨
头。所以坏人盗贼绝迹,州境之内平静无事。别的州县的人经过青州地界的,害怕燕荣就像害怕仇人一样。隋文帝对他很称赏。后来因为燕荣到长安朝见,特别加以慰劳勉励。燕荣因为母亲年老,请求每年来长安朝见顺便问候母亲,隋文帝同意了。等到辞行的时候。隋文帝在内殿赐宴,下诏命令王公大臣做诗为燕荣送行。
攻打陈朝的战役中,任命燕荣为行军总管,率领水军从东莱治着海岸南下进入太湖,攻取吴郡。攻破丹阳以后,吴地人共同推举萧王献为国主,在晋陵阻挡大军,萧王献被宇文述打败,退军据守仓山,燕荣率领精锐甲兵五千人紧随追赶。萧献败逃,被燕荣所擒获,晋陵、会稽一带全部平定。朝廷任命葛荣检校扬州总管,不久征召入朝任命右武候将军。突厥侵犯边境,任命燕荣为行营总管,屯兵幽州由于为母亲服丧离职。第二年,起复为幽州总管。
燕荣性情严厉残暴,容貌威严,官员们去进见的,无不惶恐害怕举止失措。范阳卢氏,世世代代都是大族,燕荣让卢姓族人充当小吏士卒以压抑侮辱他们。鞭打左右随从,动不动就是上千下,被鞭打的人血流满地,燕荣喝酒吃东西像平时一样。有一次出去巡视,在路上见到荆棘一丛,可以用做鞭打的工具,就用来试着鞭打人。有人自己陈述辩解说没有犯罪,燕荣说:“今后如果有罪,可以饶恕你。”等以后这个人犯了小过失,又要打他,这个人说:“前些天被打,使君您曾经答应有罪可以饶恕我。”葛荣说:“没有罪过还那么责打,何况有罪过!”
又像从前那样打了一顿。燕荣每次巡视幽州境内,听说官吏百姓的妻子女儿有长得美丽的,就住在那家把这些女子奸污,贪酷暴虐放纵任意,一天比一天厉害。当时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害怕被燕荣所侮辱,坚决推辞。隋文帝了解这一情况,下敕书给燕荣说:“元弘嗣如果犯下鞭打十下以上的罪过,都需要上奏让我知道。”燕荣愤怒的说:“元弘嗣这小子怎么敢戏弄我!”于是就派元弘嗣监管百姓缴纳粮食,如果在粮食里发现一点米糠一颗秕子,就加以处罚。每次鞭打虽然不到十下,但一天里边有时要打好几次。像这样过了一年,怨恨一天天积累,燕荣就把元弘嗣逮捕下狱,禁止给他食物。元弘嗣饿
得受不了,抽出衣服里的绵絮,和着水吞咽下去。他的妻子进京控告。隋文帝派遣考功郎刘士龙乘坐驿马赶去审问,审问后上奏燕荣确实暴虐又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于是召回京城赐死。在这之前,燕荣的寝室有几斛蛆无故从地中突起而出,没多久,燕荣死在蛆出来的地方。
《隋书·燕荣传》
9、《隋书·万宝常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万宝常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并撰《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一千八百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已来,知音者皆不能通,见宝常特创其事,皆哂之。试令为之,应手成曲,无所凝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
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开皇之世,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并讨论坟籍,撰著乐书,皆为当世所用。至于天然识乐,不及宝常远矣。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能造曲,为一时之妙,又习郑声,而宝常所为,皆归于雅。此辈虽公议不附宝常,然皆心服,谓以为神。
(选自《隋书》) 译文:
万宝常,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万大通,随梁将王琳归顺了北齐。后来企图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漏,被杀。因而,万宝常被发配为乐户,也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种乐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制造了一组玉磬,献给北齐皇帝。万宝常曾和别人在一起吃饭,饭间讨论起音调,当时现场没有乐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杂物,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但他历事北周和隋朝,都没能被提拔。
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等人主持确定乐曲的声调,起初定为声音洪亮的黄钟调。万宝常虽然只是一个艺人,郑译等人也常常叫他来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张大多不被采纳。后来,郑译等人的乐曲谱成功要演奏了,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声调吗!”隋文帝很不高兴。万宝常极力说明这种声调表现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绪,不是庄重的雅音,请求用水尺为准,来调正乐器声调。隋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万宝常奉皇帝的命令,制造各种乐器,乐器的声调都比郑译等人所定的调值降了两个调。他还编撰了《乐谱》六十四卷,具体论述各种乐器的各个音阶递相为宫音的转换方法,改变琴弦、移动琴柱的各种变化,产生出了84个调式,144个音高标准,变化终止于1800个音级。当时人因为《周礼》上有递相为宫调的道理,从汉、魏以来,懂音乐的人都不懂这种方法,现在见到宝常与众不同创立了这种方法,
都讥笑他,试着让他表演,宝常应手成曲,没有一点不流畅之处。在场的人无不惊叹称奇。从此改进乐器之处,多得数不清,这些乐器音调雅淡,不受当时人的喜爱,太常寺通音乐的人大多排斥、诋毁这种音乐。
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苏夔的父亲苏威有权势,因此凡是谈论乐律的人,都附合苏夔,而说万宝常的坏话。万宝常多次到达官贵人们那里诉苦,苏威因此责问万宝常,问他的音律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有一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帝平素喜欢有祥瑞征兆的东西,只要听到能表达吉祥的音乐,他就很高兴,先生您应该说您的乐律理论是从外族僧人那里学来的,并说这是佛门菩萨亲身所传,皇帝一定会喜欢的。这样,你所作的乐律就可以推行了。”万宝常认为这样说对,就按和尚教的那样来回答苏威,苏威听了,勃然大怒,说道:“外族僧人所传授的,是四周蛮夷的音乐,不应该在中原地区推行。”这事最后还是被搁置下来。万宝常曾经听太常寺演奏的乐曲,听完之后,流泪哭泣。人们问他为什么哭,万宝常说:“这乐声淫厉而悲哀,预示着天下不久将自相残杀,并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杀光。”当时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听到他说的这些话都认为不会这样。隋炀帝末年,他的话终于应验了。
万宝常家里很穷,且没有儿子,他的妻子乘他卧病在床,把家的东西偷窃一空而逃走了。万宝常挨饿了,也没有人送东西来给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饿死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用这些干什么?”看到的人从火中抢救出来几卷,现在这些音乐还流传在世上。人们谈到此事时,还为万宝常而悲哀。
开皇时期,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一起讨论古代的典籍,编撰乐书,都被当世所采用。至于这些人懂音乐的天赋,比宝常差远了。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人能创编曲子,为一代佳妙之作,又学习俗乐,而宝常所作的,都归为雅正之音。这些人虽然在公众场合议论时都不站在宝常一边,但心里却佩服他,说他的音乐才能是上天赋予的。
《隋书·万宝常传》
10、《隋书·刘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刘昉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及高祖为承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弟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高祖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于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闻昉之说,以为信然,遂从之。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膂。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于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又王谦、司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多所遗落。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及受禅,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后遇京师饥,上令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沽酒。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昉。有诏不治。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忿望,昉并与之交,数相来往。遂相与谋反,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上穷治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对。于是伏诛,籍没其家。
(节选自《隋书·刘昉》) 译文:
刘昉,博陵望都人。刘昉生性狡猾,有奸术。北周武帝时,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到北周宣帝继位后,他凭着技艺和奸佞而被宣帝亲近,出入宫廷,宠幸冠绝一时。他被授为大都督,迁
为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都被亲近信任。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宣帝嗓子哑了,不能再讲话。刘昉看静帝太小,不堪国家的负担。刘昉向来就深知隋高祖,又因他是皇后的父亲的缘故,有大名于天下,于是与郑译谋划,让高祖辅佐朝政。高祖为北周丞相后,任命刘昉做司马。当时宣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住在皇宫里,每每与高祖同帐而坐。刘昉把些美妓献给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刘昉趁机劝说宇文赞:“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静帝是小孩子,不懂事,怎能干大事!现在,先皇帝刚刚去世,群臣尚在担忧。大王您暂回王府去,等事情安宁之后,您再入宫当天子,这是万全之计呀!”宇文赞当时还未成人,见识平庸低下,听了刘昉这番话,以为是真的,于是听了他的话。高祖因刘昉有定策之功,授他上大将军,封他为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都是心腹。刘昉自恃其功,颇有骄傲之色。但他生性粗疏,特贪财利,富商大贾从早到晚都有很多在他家里。那时尉迟迥起兵反叛,高祖令韦孝宽讨伐他。官军到了武陟,诸将行动不一。高祖想派刘昉或郑译去监军,因此对他们说:“要派心腹去统领大军,你们这两个人,谁去啊?”刘昉说未曾为将,郑译又以母亲年老为托辞,高祖不高兴。高颎请求让他去,于是派他去监军。从此高祖对他们的恩宠和礼遇渐渐差了。另外,王谦和司马消难相继谋反,高祖很担忧,废寝忘食。刘昉游玩纵酒,不以职责为念,相府的事情,多被遗忘丢下。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一天天被疏远猜忌。高祖受禅后,他升任柱国,改封为舒国公,闲居无事,高祖不再用他。刘昉自认为是佐命元勋,中途被疏远,心里很不安。后遇京城闹饥荒,皇上下令禁酒,刘昉却派妾租房子,当垆卖酒。治书侍御史梁毗上奏高祖,弹劾刘昉,有诏不处理他。当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都失职怨愤,刘昉与他们交往,多次来往。于是谋划造反,答应推举梁士彦为皇帝。后来事情泄露,皇上追究不放。刘昉自知躲不脱,默然无语。于是被杀,全部家产被没收。
《隋书·刘昉传》
11、《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译文:
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辛公义早年就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抚养,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周天和年间,挑选品性好的人做太学生。辛公义凭勤奋出名。武帝时,召他到露门学,让他接受道义。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
辛公义跟随军队攻打陈,凭功劳被授予岷州刺史官职。当地风俗
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忠孝仁义之道都失去了,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数死亡。辛公义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想改变当地这个习俗。于是分别派遣官员巡行观察管辖地,凡是患病的人,都用床运来,把他们安置在处理政处的大厅里。夏天流行瘟病时,病人有时候到几百人,厅堂内外都放满了病人。辛公义亲自摆放一榻,独自坐在里面,从白天到黑夜,面对病人处理政务。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买药,用来请医为他们治病,亲自劝他们进食,于是他们全部病愈。辛公义方叫他们的亲人来,并告诉他们说:“死是由天决定的,不会相互传染。过去你们抛弃他。这是死的原因。现在我将患病的人聚集起来,并在他们中间办事睡觉,假如说能传染,我哪能够不死的,病人又恢复健康了!你们不要再相信传染这件事。”
那些病人家里的儿子、孙子们都十分惭愧地拜谢离开。后来有人患病,病人就争相到他那里去,病人家里没有亲人,于是就留在家里供养他。大家开始相互关怀体贴,这种风俗于是就灭掉了。全境之内都称为慈母。
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天内,把案件全部判断完,才回到大厅。受领的新案子,都不用文字记下来,派一个掌管办事的辅助官员,坐在一旁审问。若案子没审完,当事人必须要监禁起来的时候,辛公义就回到厅里住宿,案子不结案,他不回到内室睡觉。有的人劝他说,“案子这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我作刺史没有德行可以教导百姓,还让百姓拘禁在狱中,哪里有被监禁的人在狱中而自己心里踏实的呢?”罪人听到这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那人乡里的父老就开导地说:“这是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打官司的人大多双方相让而不再打官司。
《隋书·循吏传·辛公义》
12、《隋书·刘行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刘行本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丰。每以疯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及宣宗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祚,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律令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盖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
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但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正,无敢至其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人怀之。
(节选自《隋书•刘行本传》有删节) 译文:
刘行本开始作官是梁武陵王的封国常侍。遇到萧脩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就与叔父璠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衣服食物缺少甚至没有,也很安然。
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
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史官)。累功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朝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把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情。我既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有道理。”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
等到北周宣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地进谏违背皇帝心意,被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后退出,皇帝脸色郑重严肃地向他道歉(谢罪),最终(皇帝)赦免(宽恕、饶恕)了用竹板子打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对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订立约定。这个官吏故意违反约定,我请求(给他)增加服劳役一年的处罚。”刘行本反驳他说:“律令施行,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元肇竟然敢重视他的政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威权,(这)不是人臣的礼节。”帝称赞也,赐给(他)百匹绸绢。
后任命刘行本为太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当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而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子官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房屋帷幔之间受宠爱亲近呢!”唐令则很羞惭而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太子亲近。刘
行本对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很生气,常常对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原来官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对他的端方正直很敬畏,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都很感念他。
《隋书·刘行本传》
13、《宋史·赵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赵方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赵方,字彦直,衡山人。淳熙八年举进士,调蒲圻尉,疑狱多所委决。授大宁监教授,俗陋甚,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知青阳县,告其守史弥远曰:“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人以为名言。
进秘阁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时金逼于兵,计其必南徙,日夜为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金樊快明谋归宋,追兵至襄阳,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金人遁去。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方申饬诸将,当遏于境上,不可使之入而后拒之于城下。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方料金人数不得志于枣阳,必将同时并攻诸城,当先发以制之。命宗政出师向唐,再兴向邓,戒之曰:“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宗政进破湖阳县,擒其千户赵兴儿;再兴破高头城,大败金兵,遂薄邓州。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已而金兵至樊城,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金人三日不敢动,遂遁。
俄得疾,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归还,力疾犒师,第其功上之。病革[注],曰:“未死一日,当立一日纪纲。”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贻书宰相,论疆场大计。寻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累赠太师,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赵方传》) [注]革:通“亟”,指病重。 译文:
赵方,字彦直,衡山人。赵方在淳熙八年(1181年)考中进士,调任蒲圻县尉,案情不明难以判决的案件多被他解决。他被授予大宁监教授,(那里)风俗很鄙陋,赵方选择可教的学生亲自教导,人们都受到感染勉励,从此才有(人考上)进士。赵方担任青阳县知县时,他曾对知州史弥远说:“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刑罚无差错,这是执法中的教化。”人们把这话作为名言。
他升为秘阁修撰、江陵知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当时金兵逼近,(赵方)估计他们一定南来,就日夜做准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处,赵方在上面修筑堡垒,增加守兵来扼守要冲。金国的樊快明谋求归宋,金的追兵到达襄阳,赵方派孟宗政、扈再兴率一百骑兵去截击,杀敌一千余人,金人逃走。金人围枣阳很紧急,赵方派孟宗政、扈再兴等救援枣阳,仍增加光化、信阳、均州的守军,以便联成声势。不久枣阳守将赵观在城外打败金人,扈再兴、孟宗政到来,和赵观夹击金人,又打败他们,枣阳被解围。赵方告诫众将,应当把金人阻挡在边境上,不能让金人入境而后再在城下阻挡他们。当时麦子正熟,赵方派兵保护百姓收割,下令坚壁清野等待敌人,又上疏极力陈述不能和金人讲和的七条理由,和金人作战的主张就决定了。
赵方料想金人在枣阳多次不得志,一定将同时进攻各城,应当先发制人。命令孟宗政向唐州出兵,扈再兴向邓州发兵,告诫他们说:“不要深入,不要攻城,只要击溃他的保甲兵,烧毁他的城寨,使他的粮草空乏就行。”孟宗政攻破湖阳县,捉金人的千户赵兴儿;扈再兴攻破高头城,大败金兵,于是逼近邓州。唐州金兵来增援,被扈再兴打败,来投降的金兵接踵而至。不久金兵来到樊城,赵方命令扈再兴严阵以待,赵方检阅他的军队;金人三天不敢有什么举动,就逃走了。
不久赵方得病,升为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回朝后,他竭力支撑病体犒劳军队,排列他们的功劳上奏给朝廷。(他)病重,说:“一日不死,就应当立一日纪纲。”他把扈再兴叫到卧室,勉励他忠
心报国。赵方给宰相写信,论述边疆大计。不久去世。他被赠官为银青光禄大夫,累赠为太师,谥号为忠肃。
《宋史·赵方传》
《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67858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