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哗拓教育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专题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 C.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2、下列四幅图中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夏天,山顶上形成薄雾

C.秋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D.严冬,树枝上出现雾淞

3、 “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对于摩托车驾驶人来说,头盔就是“救命盔”。天气变冷后,妈妈骑电动时头盔面罩会起雾变模糊影响视线如图,于是小丽查阅资料将洗洁精涂抹到头盔面罩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关于面罩起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妈妈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汽化形成的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D.水雾的形成需要放热

4、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北方冬季常见的雪花的形成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A.露生成 B.雾产生 C.霜形成 D.冰消融

5、四季分明的临沂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薄雾缥缈

C. 秋天,露珠晶莹 D. 冬天,雾松簇簇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相信你经历过:①刚买的新鲜蔬菜没得及时吃,就会用保鲜膜包起来或者放入冰箱冷藏起来,前者是通过__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后者是通过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②年终时节,会买来许多牛肉烘干,方便储藏,已备来时之需,这样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来_________蒸发的(填“加快”或“减慢”)。

2、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做出了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______℃。

3、如图所示,制作冰糖葫芦时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熔化为糖浆后,将山楂放入锅中蘸上糖浆,等待山楂上的糖浆______(“吸收”或“放出”)热量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4、小明自制了一个温度计,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玻璃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玻璃管与橡皮塞、橡皮塞与瓶口密封,如图所示。实验时,常温条件下将该装置放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观察到细玻璃管中液柱高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请你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5、冬至,学校组织包饺子活动。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用勺子盛出的水不再沸腾,即便将勺子放在沸水中也不沸腾。你认为勺中的水温度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如图所示,人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会觉得冷,如果有风会觉得更冷,这是为什么?

2、爸爸开车送小明上学的过程中,小明发现一个现象。人在车内,车窗关闭时,汽车前面挡风玻璃上很容易起雾。起雾后,爸爸打开冷风吹向前挡风玻璃,就不再起雾,而且原先的雾也很快消散了。 (1)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玻璃上“起雾”的原因。 (2)为什么吹风能让雾很快消散?

(3)小明想:“如果向玻璃吹热风,把玻璃吹热了,就不会起雾了。”某一次,当玻璃刚刚起雾时,小明让爸爸打开热风吹向玻璃,结果发现热风吹向玻璃的时候,玻璃上起雾反而更严重了。请问:小明的想法有没有道理?为何实际情况与他的想法不符?

3、 “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会沸腾吗? 请说明理由。

4、如图是在严寒的冬季,小亮戴的近视眼镜发生了上霜的现象。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眼镜上霜是因为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2)进入室内后,眼镜的中间和四周哪部分先熔化?为什么?

5、小明吃饭的时候,妈妈做好的热汤表面浮着很多油,不易冷却,这是为什么?而小明喝汤时,用很大的盘子盛汤,使它冷得更快一些这又是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冬天给道路撒盐,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为了解其原因,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盐冰打碎后放入烧杯,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图乙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____℃; (2)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效据,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盐冰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由图可知盐冰的熔点为____________℃;

(5)实验时烧杯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6)由实验可知,盐冰属于_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现有常温下为液态的甲、乙两种物质,如图分别是两种物质的体积—温度图像,______物质可作为测量沸水的温度计的感温液体,______物质可作为北极科考站的温度计的感温液体。若选用相同体

积的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温度计甲、乙,温度每升高1oC,感温液体上升相同高度,那么______温度计的细玻璃管稍小(均选填“甲”或“乙”)。

3、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杯盐水放入冰箱,观察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并测出温度,将记录的数据画成如图甲所示图像。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______min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__min; (2)盐水凝固点为______℃,凝固点变______了,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小明在探究晶体熔化规律时,他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冰块放入一个大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浸泡在盛有温水的烧杯中,同时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温度。

(1)实验开始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冰块的温度为______℃;

(2)给冰加热时烧杯中的水面应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冰的上表面,用这种方法给冰块加热的好处是______;

(3)小明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记录了下来,并绘制成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则:在第8min时,冰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的熔点______,整个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______min,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90℃的热水进行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她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水的沸点为_____℃,说明该处大气压可能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标准大气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故C不符合题意;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樟脑片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的是液化,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雾淞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

A.雾是气态变为液态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汽化,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和面罩的温度一样,遇到冷的面罩不会发生液化现象,而人呼出的水蒸气是热的,遇到冷的面罩会发生液化现象。故B错误;

C.蒸发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的一种,雾是液态的小水滴,不是气态,故C错误; D.水雾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由气态变为液态需要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AB.露、雾都是空气中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A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成的小冰晶,与雪相同,故C符合题意; D.冰消融是冰吸热发生的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冰雪消融为融化现象,雾为小水珠,薄雾缥缈为液化现象,露珠晶莹为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雾凇为气体遇强冷空气凝华形成. 二、填空题

1、 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降低液体温度 加快 【详解】

[1]用保鲜膜把菜包起来,保鲜膜使水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是通过减小液体的表面积来减慢蒸发的。

[2]把菜放入冰箱冷藏起来,菜的温度降低,是通过降低液体温度来减慢蒸发的。

[3]把牛肉烘干时,提高了牛肉的温度,这样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来加快牛肉中水分的蒸发,防止变质。

2、 晶体 80 【详解】

[1]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不变,故是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即熔化温度不变的温度,故熔点是80℃。 3、 放出 凝固 【详解】

[1][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糖浆为液态,变为固态会放出热量,是凝固现象。 4、 先下降后上升(或先变低后变高) 见详解 【详解】

[1][2]玻璃瓶先受热膨胀,容积变大液柱下降,然后水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液柱上升,所以液柱高度的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 5、 能 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

[1][2]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用勺子盛出的水不再沸腾,是因为勺子盛出的水不能继续吸热。将勺子放在沸水中,勺子中的水可继续吸热,勺中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因勺子内的水和锅里的水温度相同,故勺子内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故勺子里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三、简答题 1、见解析 【详解】

游泳后从水中上岸的人觉得冷,特别是有风吹过来的时候会觉得更冷,这是因为人出水后,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使人体的温度下降,所以人会觉得冷;有风吹来时,空气的流速加快,使水的蒸发加快,吸收更多的热量,人会觉得更冷。 2、(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详解】

(1)车内空气中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时会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所以玻璃上会“起雾”。

(2)因为风能加速小水珠的蒸发,所以雾很快消散。

(3)小明说的有道理,玻璃热了水蒸气就不容易在玻璃上液化了。但刚开始一吹热风,玻璃还没有那么快热起来,反而热风里有大量的水蒸气在冷玻璃上液化,所以生雾更严重了。 3、见详解 【详解】

锅内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蛊内的汤不会沸腾;因为沸腾有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②不断吸热,盅内的水和锅内的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盅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4、(1)凝华;(2)中间部分,因为近视镜中间薄,质量小,吸热升温快 【详解】

解:(1)严寒的冬季,眼镜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形成的。

(2)室内温度较高,镜片上的霜吸热升温,会熔化,而近视镜片的中间薄,质量小,吸收相同热量会升温更快,所以中间部分先熔化。 5、见解析 【详解】

小明妈妈做好的热汤表面浮着很多油,减小了汤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减慢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汤不易冷却;小明用很大的盘子盛汤,是增大汤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汤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汤将冷得更快一些。 四、实验探究

1、 -4 固液共存 吸收 不变 -2 液化 晶体 【详解】

(1)[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每大格为1℃,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为1℃,此时液柱位于0℃以下,故读数为-4℃。

(2)[2]如图丙所示,4~8min内,物体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物体正在熔化,此时状态为固液共存。

(3)[3][4]如图丙所示,4~8min内,热水一直在对盐冰加热,在此时间段内盐冰正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5]晶体熔化时不变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如图丙所示,在4~8min内,物体吸热但温度保持-2℃不变,故盐冰的熔点为-2℃。

(5)[6]烧杯外壁温度较低,空气中热的水蒸气在烧杯外壁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6)[7]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而盐冰的熔化过程也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盐冰属于晶体。

2、 乙 甲 乙 【详解】

[1]沸水的温度达到10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物质的78℃以后的变化规律未知,因此不能用来制作测沸水的温度计。

[2]北极科考站的最低温度达到-59℃,乙物质的温度变化范围为-39℃~357℃,甲物质的温度变化范围为-117℃~78℃,对比发现甲更适合制作北极科考站所用的温度计。 [3]由图可知,甲物质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率为

134100cm3k甲0.174cm3/℃ 78117℃107100cm3k乙0.0177cm3/℃ 35739℃因为k甲k乙,所以温度每升高1℃,乙的体积变化较小,由V=sh,上升相同高度时,乙的横截面积要小。

3、 10 10 -2 低 变多 【详解】

(1)[1][2]由图可知,图像中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这段时间就是盐水的凝固时间;盐水从第10min开始凝固,到第20min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min。

(2)[3][4]从图像可知,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凝固点是-2℃;所以,在水中加入盐水后,凝固点变低了。

(3)[5]因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则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条件而凝固成冰,因此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4、 -14 高于 使冰受热均匀 固液共存态 0℃ 10min 晶体 【详解】

(1)[1]实验开始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温度计分度值为1℃,零刻度线在温度计内液柱液面上方,所以此时冰块的温度为-14℃。

(2)[2][3]为了给冰全部加热,所以加热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冰的上表面,用这种方法给冰块加热的好处是使冰受热均匀。

(3)[4]小明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记录了下来,并绘制成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则在第8min时,冰处于由固态向液态转变的过程,即熔化过程中,所以冰处于固液共存态。 [5]由图丙知,冰熔化时温度为0℃,所以冰的熔点0℃。 [6]整个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 t15min5min10min

[7]由图丙知,冰熔化过程中有确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5、 节约时间 98 小于 【详解】

[1]实验时烧杯中装入热水,好处是可以缩短加热时间。还可以通过减少水的质量、加上盖子来节约时间。

[2]由图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8℃,即水的沸点为98℃。 [3]因为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大小有关,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此时沸点为98℃,说明该处大气压可能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