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通用7篇)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通用7篇)

来源:哗拓教育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通用7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资料、说课稿、教育笔记、教师寄语、家园共育、儿童歌谣、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lecture notes, educational notes, teacher messages, home education, children's song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第 1 页 共 26 页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通用7篇)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栏目本店铺从网络收集整理的内容是“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老师们通常会提前准备教案课件,以便在上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因此,老师们每天都会按时按质地写好教案课件,以免遗漏重要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有帮助,请动动手指收藏一下!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

第 2 页 共 26 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第 3 页 共 26 页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六、拓展练习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

第 4 页 共 26 页

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XX),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y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第 5 页 共 26 页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

第 6 页 共 26 页

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l、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第 7 页 共 26 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

第 8 页 共 26 页

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件)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学生课前准备)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第 9 页 共 26 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散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

第 10 页 共 26 页

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五、课文内容层次简析

1、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2、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 11 页 共 26 页

4、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

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 教学设计:

第 12 页 共 26 页

一、复习导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2、回顾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

(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

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宝贵到中苏边境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革命”的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第 13 页 共 26 页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这首歌荣获了1987年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至今此歌已获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千余种奖励。 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

①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③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一面是如画的故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孩子们的欢笑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4、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歌词。 5、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其余四首歌词。

让学生对歌词中的“意象”进行圈点批画,并进行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品读。

第 14 页 共 26 页

三、课堂小练习

1、补充诗中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 悠悠( )矿,切切故乡情。 ( )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家在梦中何日到,( )

江南几度( )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2、回顾期中测试卷上的阅读短文《故乡》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 )、( )、( )、( )、(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四、课堂小练笔

假如你参加夏令营半个月不能回家;假如你求学在外半年不能回家;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工作几年不能回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画面,以“想家”为话题,用上景、物、人或事这些表达情感的意象,运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叙事抒情”等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和你对家的理解。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第 15 页 共 26 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第 16 页 共 26 页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慨(kǎi)然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年8—20XX年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 17 页 共 26 页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篇6

第 18 页 共 26 页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

第 19 页 共 26 页

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 20 页 共 26 页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第 21 页 共 26 页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 篇7

第 22 页 共 26 页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课文用典雅的语言,借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本课在描写景物时,引用典故恰到好处,优美的语言对学生的习作表达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品读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有默读要求,因此要结合课

第 23 页 共 26 页

文内容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是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让学生了解作者围绕月亮写了哪些事情,以及在这些事情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引用了不少诗句,教学时要讲解这些诗句引用的好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季羡林。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吗?(齐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与思故乡,常常联系在一起。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就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委婉表达了思乡之情。(板

第 24 页 共 26 页

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莱 垠 顷 峨 缀 3.重点交流的字:“旖”读yǐ,不读qǐ;“旎”读nǐ,不读ní。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引导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合作交流,理清层次。

第一段(1)开门见山,阐述爱故乡与月亮;第二段(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三段(5-6)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思念;第四段(7)呼应前文,有感而发。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交流分享,印象深刻的句段。

2.引导思考:作者如此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 为什么写山?(过渡,由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而提及山水,使人想到故乡。)

童年趣事的部分是否多余?(这些趣事都是围绕月亮来写的,更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为什么描写他乡的月亮?“小月亮”何解?(对比突出对故乡的眷念;越是对平凡而小的怀念,越是体现乡思)

第 25 页 共 26 页

五、课文小结

本文以月亮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比他国他处的月亮,突出对故乡月亮的怀想,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 人人都爱故乡月

月是故乡明 故乡山水与童年 异国他处的月亮 怀念故乡月

幼儿园教案《月是故乡明课件教案(通用7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

第 26 页 共 2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