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般资料
张某,男,小学四年级,10岁,独子,身高大约1.4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残疾病历史。父亲为某公司销售经理,经常出差。母亲为商场售货员,工作两班倒。家庭有父母·奶奶和他组成,较为和睦,因父母工作较忙,张某的日常生活主要有退休在家的奶奶照顾。经详细询问1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历史。
母亲性格比较内向,对张某要求也比较严格,尤其在卫生方面,每次都要求其洗手消毒后才能用餐。特别是在考试名次上,总是希望他在班级名列前5名。 二. 求助者主诉: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数电线杆,每次放学都是奶奶和我步行走回家,路上没有什么好看的东西,无聊就数数电线杆玩。后来不知道怎么,一走到路上我就想数电线杆了,不数就觉得不舒服。”
“有时我看到别人目光有些特别,或者和我说话时有什么稍微的和以前不同,我就很紧张。对老师见到我的表情,我也十分注意,稍微发现点什么就胡思乱想。我对老师和同学对我的看法和评价也十分关心,与有的同学闹点小别扭,就生怕他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想让我自己与所有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平时也没什么同学和我一起玩。我主要是和他们相互问候,说些关于学习的事,其他时候不太字啊一起玩的,我也不去同学家里,同学也很少来我家里。我绝的成绩好才是重要的。”
“我在特别的考试或测验的时候总是觉得心理很烦,当我看到笔头有点小裂缝的时候就会用透明胶把它粘起来,虽不影响写字了,但还是老觉得别扭,老是去想它。心里知道没事,不应该想,可是控制不了,在看到衣服上有点脏或有点小线头之类的也会这么想。大概持续二个月了。” 三. 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根据父母反应,近一个月来,发现孩子走在马路上总是要数电线杆,而且数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数。尽管父母对他多次进行严厉地指责,仍无效。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还表现出反复检查书包里的东西事的行为。有时临睡觉前已经整理好了书包,也已一个经检查过,确保无遗漏物品了,可是他上床后还是忍不住爬起来再检查一到两次。这一情况也出现了约一个多月。
奶奶以前是小学教师,对子女要求都很严格,在生活上对张某照顾的无微不至,但很重视他的考试成绩,当老师说他很守纪律,成绩好时,奶奶会表现的特别开心,也会特别奖励张某。
老师说张某在学校表现的内向,与同学的交往很少,情绪不太稳定,同时比一般孩子爱干净。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退步。 四. 个案诊断
(一) 根据临床资料的搜集,该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交往状态为: 1、精神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定。
2、身体状态:根据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显示无躯体异常状况,缺乏器质性病变依据。
3、社会交往状态:学习成绩下滑,同伴交往能力较差。 4、心理状态评估: 总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二) 根据临床资料的搜集,总结典型症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出现强迫性行为,如:走在马路上总是要数电线杆,而且数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数。有时数着 数着因旁人干扰忘记数的数目了,会表现得很焦躁,甚至要求回到起点重新数。但患儿并不像成年的强迫症患者那样,有明显的内心矛盾和焦虑不安。一般来说,患儿对自己的强迫行为并不特别感到苦恼和伤心,只不过是刻板地重复这些行为而已。
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强迫性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绪等。其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反复检查作业是否做对了。测验或考试时,看到衣服上有点脏或有点小线头之类的,就出现强迫观念。如不让他重复这些动作,他们反而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 3、焦虑。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胆怯、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
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被评估诊断为儿童强迫症。 (三) 诊断依据为: 1、强迫症状;
2、内容有所泛化,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3、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排除“重性精神病”; 4、病程时间短,3个月以内; 5、社会功能未受损。 (四)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无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问题情况显示。 2、心理原因:问题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因素;
A:性格影响:该求助者性格内向,追求完美,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B:认知影响: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交往、学习方面的困难,出现焦虑情绪,不会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解决。 3、社会性原因:
A:生活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严厉,父母工作忙;家长过分看重求助者的学习成绩,对他的心理发展缺乏全面的关注。
B:生活习惯:自幼卫生习惯对心理障碍的形成存在影响。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探询不良行为的诱因,改变强迫行为。
2、改变人际交往的不良状况,增进与环境的接触。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寻求促进求助者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六、解决问题的方案
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出现一些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求助者虽然能意识到这些观念、意向和行为是不必要的或无意义的,但就是难以将其排除。在对孩子的心理治疗中,我们主要以教育、支持和鼓励为主,并通过行为矫正治疗中的奖惩措施来增加患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另外,在儿童强迫症的治疗中,要注意家庭治疗的重要性,因为父母才是真正能够长期帮助儿童的治疗师,调整好家庭关系对儿童的治疗至关重要。对于儿童的心理治疗,不要过于定式化,要以教育、支持和鼓励为主,可以配合行为矫正治疗矫正患者的行为,增强自我约束力,也就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应该指导患者顺其自然,学会带着症状生活和学习。儿童强迫症,有可能只是儿童所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将来并不一定会发展为成人强迫症。所以在治疗中不管是家庭治疗,还是针对儿童的个别治疗,都应该淡化疾病的重要性,减轻患者及家属对强迫症的焦虑,让他们能够共同学会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儿童,对待强迫症状,是能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
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行为治疗是基于严格的实验心理学的成果,遵循科学的研究准则,运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强化作用等基本原理,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帮助患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对单纯用意念不能抗拒的强迫现象,可以采用“行为对抗疗法”帮助矫正。对抗疗法基本上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把对抗刺激与强迫行为反复多次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使之与原来的强迫行为相对抗,消除原有的错误行为。行为对抗疗法也就是与孩子就强迫数电线杆的行为,初步制定“行为契约”,嘱咐孩子右手腕上套用三股皮筋组成的橡皮圈,一旦出现不可克制的强迫现象时,如反复计数、反复检查等,立即拉弹右手腕上的橡皮圈,以对抗强迫现象,橡皮圈的拉弹力量以手腕皮肤稍有疼痛感为宜,同时计数拉弹次数及强迫现象持续的时间。与孩子在咨询室进行演练。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带孩子参加打球、跑步等集体活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并教孩子一些交往的策略,当孩子出现进步表现时,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纠正孩子的而一
些不良的态度和性格,如特别爱清洁,过分看重学习成绩等。
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患者的认知—心理意象、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帮助患者克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行为矫正行为治疗技术中发展而来的。单纯的行为治疗,即使有非常强有力的外部操纵,也常常不能使行为产生预期的变化。这使许多行为主义者对行为外部控制的信念发生了转变,转而假定一个人能运用认知技能去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时,首先,在治疗中要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认知及其与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关系。其次,治疗者应深入了解患者的思想,并帮助患者区分有益于健康的和无益于健康的认知,形成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新认知。第三,要帮助患者掌握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包括掌握如何运用新认知。加深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共同探讨此症状的发生过程,目的是使他明确此症的发病原因,树立信心,为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求助者共同回忆一些强迫症状的发生过程、具体表现等,树立求助者的信心,帮助孩子自觉认识和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使求助者了解到,这些症状的出现时由于自己的一些不当的行为习惯所致,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纠正的。让孩子了解人的一生中必然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可能对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得那么合适与周全,出现一些总是在所难免的。鼓励孩子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价,应该看到自己的力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到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行为,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组织编写
《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著
刘川 周冠英 王学成 译
《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美】David H. Barlow. V. Mark Durand 著
杨霞 等译
《心理门诊》 吕武平 金善国 唐晶 沙冰 等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