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纪录片航拍中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来源:哗拓教育


纪录片航拍中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纪录片《航拍中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

用价值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高中生的需求,其迫切需要教师开发新型的教学资源。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为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关键词:《航拍中国》;高中地理;应用价值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知识范围广、数量大、层次多、结构复杂。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纪录片以其科学性、真实性的特点,直接记录自然万物或真实生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在地理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深受地理课堂的欢迎。2017年1月28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航拍中国》就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素材。在这里,笔者以《航拍中国》第一季作为出发点,探析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航拍中国》第一季主要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航拍中国》第一季共六集,包括海南篇、陕西篇、新疆篇、黑龙江篇、江西篇、上海篇,分属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每一集都囊括了各个省级行政区域中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等地理知识。每一集中各省级行政区地域差异的不同,为我们呈现出风格

迥异的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以下用表格展

示其与高中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各集名称 与高中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1.琼州海峡、蓝洞的成因——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2.马鞍岭火山的形态和类型——火山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3.琼州海峡火车轮渡、海口港口——交通的区位条件;

4.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下南洋——人口迁移的路线和原因;

5.骑楼、船型屋——地域文化差异;

海南篇 5.临高角风力发电——新能源的布局条件;

6.椰树和红树林分布——气候类型和自然带;

7.红树林和滩涂——湿地的作用;

8.椰树、南湾猕猴——动植物生长习性;

9.夏秋季台风——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10.儋州盐田村与莺歌海盐场——盐场的成因;

11.海南河流分布特征和交通线分布——地形对河流形态、交通分

布的影响;

12. 文昌卫星发射基地——航天发射基地的布局和旅游开发条件。

1.秦岭——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物种多样的成因,我国南北分界线

的意义;

2.华山成因——地壳运动的形成过程;

3.泾渭分明现象与成因——河流水文特征;

4.渭河平原、长城破败、乾陵石像的损坏、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

陕西篇 壶口瀑布等成因——地质作用;

5.西安城市区位和布局——城市布局区位条件和影响因素;

6.油菜花开放时间的影响因素、壶口瀑布——旅游观赏时机和开发

条件;

7.窑洞——地域文化差异;

8.圆形农田——农业区位条件和可持续发展;

9.无定河——农牧分界线;

10.黄土高原煤炭、石油、风力、太阳能资源——能源开发条件和

可持续发展。

1.三山夹两盆——地形特征;

2.天山、天山天池、塔里木河——河流补给类型;

3.绿洲农业、灌溉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类型;

4.天山博格达峰冰川消融、罗布泊的消失——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

的影响;

5.乌鲁木齐因水形成,因铁路发展——城市布局条件;

6.新疆瓜果、棉花品质高的原因——农业区位条件;

7.辣椒深加工——工业可持续发展;

新疆篇 8.安集海大峡谷、阿图什天门、赛里木湖、喀纳斯湖、魔鬼城等成

因——地质作用;

9.伊利河谷及薰衣草、杏花沟的存在——气候的成因;

10.八卦城特克斯——城市形态;

11.克拉玛依油田——西气东输工程;

12.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选修环境保护;

13.新疆季节性牧场——中国四大牧场山地牧场;

14.吐鲁番葡萄荫房和坎儿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5.新疆与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1.漠河的寒冷和昼夜变化——地球运动之昼夜更替;

2.库尔滨雾凇——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3.黑龙江冰雪大世界、滑雪场、查干湖捕鱼等——旅游开发条件;

4.东北虎的保护——环境保护;

5.大小兴安岭的开发——自然带、森林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篇 6.三江平原、黑土、北大仓——农业区位条件和地域类型;

7.三江平原、大小兴凯湖成因——地质作用;

7.大庆油田——地质作用中背斜实例;

8黑龙江湿地——湿地的成因和作用;

9.黑河、哈尔滨和中东铁路——交通建设的意义。

1.庐山瀑布——旅游观赏角度;

2.庐山云雾——雾的成因;

3.婺源油菜——旅游开发条件;

4.徽派建筑马头墙、篁岭晒秋、合院天井——地域差异;

5.豫章樟树——气候类型和自然带;

江西篇 6.三清山花岗岩怪石——地质过程;

7.铅山连四纸——工业区位条件和可持续发展;

8.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京九铁路——交通建设的意义;

9.鄱阳湖调蓄功能——湖泊的作用和意义;

10.鄱阳湖水文变化——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11.鄱阳湖候鸟——湿地的作用;

12.上堡梯田——农业因素的改造;

13.客家人和围屋——地域文化差异;

14.赣州城市区位——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1.上海城市区位——城市布局的区位条件;

2.上海南京路——商业布局的原则;

3.造船厂布局和变迁、飞机制造业——工业区位条件和变化;

4.上海新天地北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5.上海陆家嘴和浦东新区——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城市化过上海篇 程、城市新区规划的意义;

6.上海中心大厦风洞——城市内涝的成因、热岛效应;

7.上海迪士尼乐园——旅游的开发条件;

8.崇明岛成因和变迁——外力作用;

9.东海大桥——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

10.洋山深水港区、上海港——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二、《航拍中国》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 拓宽学生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课堂内容

地理知识是地理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实现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的载体,丰富的地理知识也利于学生拓宽地理视野。纪

录片《航拍中国》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开阔视野,获取知识的平台。

例如以《航拍中国》海南篇中“海口港和海口城市”视频片段作为港口区位条件的导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港口形成的区位条件中,位于河流入海口有利于河海联运,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货物人流的集散。接着利用上海篇中洋山港、上海港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探讨,上海港和海口港有何异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别有哪些,问题一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些学生(虎门、沙田为主)立刻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刚刚所看视频与其他镇区的学生进行探讨,并得出各自结论,教师再归纳汇总,最终得出结论。除此之外,笔者还讨论了近期较为热门的话题,“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让学生结合港口与其联系,迁移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地理知识。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时间上,贯穿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在空间上,横跨乡土、世界各国各地区甚至太空,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遥不可及的,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学了也没什么用,因此,对地理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下降,不利于地理教师的教学。

《航拍中国》以全新的空中视角俯瞰中国,通过独特的视角、细小的切口真实地展现

了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飞禽走兽、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中国山川美景、夕阳下的喀什等自然美,以及历史古迹、人造梯田、地域风情、江西土楼、美丽茶园、繁华都市等人文美,还呈现了南海渔民与海的故事等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之美。每一集50分钟的空中旅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许多学生被地理之美震

撼到,被祖国之美所折服。

例如在讲解高中选修“旅游地理”时播放《航拍中国》中一些视频片段,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了解祖国之美。学生在感悟自然地理环境之美的同时,还获得了旅游地理的知识。这种将抽象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直观的作用,大大的提高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或者它的图像放在前面,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如果一味的通过教师的语言、教科书中的文字来解释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则会显得苍白无力且枯燥无味。此时,如果运用纪录片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起到将远在天边的地理事物变成近在眼前,将有口难辩的地理原理变得一目了然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必修一地壳运动时,其知识内容不仅仅包括地理,还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而地理在中学又属于文科,因此对于文科生或者说偏科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十分不容易。很多教师此时会使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教学,但是往往学生不能

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其实,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用兴趣来吸引他们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这章节复习中通过播放《航拍中国》中海南篇的蓝洞,陕西篇的渭河平原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壶口瀑布,黑龙江篇中三江平原、大庆油田等内容让学生去感悟,大部分学

生会豁然开朗,理解其形成过程,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基础地理教育的实际看,区域的视角、综合的视角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地理素养的重要标准。

《航拍中国》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播放视频片段,可以让学生写出本集或本片段的主要内容,提取与高中地理相关的内容,用文字或者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航拍中国》中的案例素材,师生共同努力开发教学案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对全国卷模式下的高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目前,许多教师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仍在片面的追求高考升学率。而在众多视频资源下,纪录片却很少用于地理教学中,即使将纪录片应用于教学中,也多是剪辑后内容很短的片段或是截取作品中的图片,其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善于挖掘生活中丰富的地理资源,使地理课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124-125.

2.百度百科《航拍中国》.

3.黄景,陈中凯,曾影,《美丽中国》纪录片的地理教学价值探析[J],《地理教学》,2013(24):44-45.

4.邱杨兵,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运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31-32.

5.孙建慧,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4-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