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7 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来源:哗拓教育
淮阴侯列传

一、读准字音 爨(cuàn) .

辎重(zī) .

拊循(fǔ) .

二、识记通假

(1)晨炊蓐食(“蓐”同“褥”)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6)上怒曰:“亨之。”(“亨”同“烹”) 三、一词多义

喋血(dié) 馈粮(kuì) ..裨将(pí) 晨炊蓐食(rù) ..绐(dài) .

今日破赵会食

(动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

(1)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

取裹腹(名词,食物)平生衣取蔽寒,食.

月盈则食(动词,同“蚀”,亏缺).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动词,讨厌).

饮食(动词,吃饱) (2)厌服文采,带利剑,厌.

,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学而不厌.

常从人寄食饮(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

(3)差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

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4)置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小门(动词,设置)内外多置.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添置).

遂夷信三族(动词,夷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名词,平坦之地).

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动词,赦罪,释放).



(名词,平辈)(5)夷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名词,铲平,消除).今操芟夷大难(动词,平定).

四、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

(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五、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 ..古义:仔细考虑。 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 ..

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判断句)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被动句) 译文: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4)知其不用。(被动句)

译文: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 (5)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译文: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6)使人人自为战。(宾语前置句) 译文: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斗。

(7)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状语后置句) 译文: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 (8)冤哉亨也!(主谓倒装句) 译文:煮死我,冤枉啊! (9)坚营勿与战。(省略句)

译文: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10)不能死,出我袴下。(省略句) 译文: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资料链接]

神鬼莫测的“兵仙”——韩信

韩信(?-前196年),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被贬为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

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参与整理兵家著作,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均已失传。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破。汉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文化常识

古代的“十二时”

“十二时”是古代一种特殊的纪时法。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又可用十二地支称呼十二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文本鉴赏]

选文为我们介绍了韩信早年的寄食生活,叙述了他巧妙指挥的井陉一战,及其后期因涉嫌谋反而遭斩杀灭族的经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能屈能伸、战功卓著、功高于世的良将形象。但功高于世的他却落得个被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他的结局倾注了作者司马迁无限的同情和感慨。

淮(第4段)广武君力劝成安君阴二、(4~7段)韩(5~6段)井陉之战侯兵仙 信的军事才能(第7段)韩信论战列

(第8段)刘邦忌讳韩信三、(8~10段)传

(第9段)韩信被杀

韩信的悲剧(第10段)问难蒯通四、(第11段)太史公评价韩信

[文本深读]

1.开篇叙述韩信为布衣时的三件生活琐事,反映了他早年怎样的性格?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事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性格 屈辱之中的自尊 作者意图 ①运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怒绝亭长

一、(1~3段)韩信早年受辱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②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胯下受辱 坚忍,忍辱负重 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酿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2.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描写井陉口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2)①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②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3.本文文学化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互见法”的运用:本文对刘邦、吕后、萧何等人的描写就是采用了“互见法”。

(2)充沛的感情抒发: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太史公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刘氏集团“兔死狗烹”的厚颜无耻的行为的讽刺和不满。

(3)精琢的细节描写:“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活画了屠中少年的无赖品行,而且借“孰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

(4)精彩的场面描写: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宏场面的描写,及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很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5)细致的心理描写:在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兵”和“将将”一段对话中,司马迁用对话描写表现了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感到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作者注意从微观入手来描写人物,即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6)对比、烘托的手法:井陉口一战中,成安君的庸俗愚蠢,诸将的平庸无奇,形象地烘托出韩信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

4.韩信为什么会被害?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功高震主;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③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④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2)司马迁借韩信这类“英雄悲剧”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替之间,开国帝王与开国元勋始而相存,继而相戒,终于无情杀功臣,这是普遍规律。这是由那个社会君主专制、独裁决定的。

[文白对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 为 布衣时,贫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无 行, 不 得 推择为 吏,又 不 能治生商

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

贾, 常 从人 寄 食饮, 人多厌之者。 常数

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从 其 下乡南昌亭长 寄 食, 数 月,亭长妻

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几个月,亭长的妻患之, 乃 晨 炊 蓐 食。 食

子嫌恶他,就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 时 信往, 不为 具食。 信 亦知 其

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 意, 怒, 竟 绝 去。始:当初。无行:

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没有好的品行。

推择:推举选用。治生:维持生计。贾(ɡǔ):做买卖。常:第一个是副词,经常;第二个是曾经。数:第一个读shuò,多次。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厌恶,

嫌弃。晨:名词作状语,在早晨。蓐:同“褥”,床,在此作

状语。为(wèi):

介词,替、给。 

信 钓 于城下,诸 母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冲洗丝绵之类的纺 漂,有 一母 见 信饥, 饭 信,

织品,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竟漂 数 十 日。 信 喜, 谓

直到数十天漂絮工作完了以后才罢。韩信很高兴,对那

漂母曰:“ 吾必 有 以 重报母。” 母 怒 曰:

位大娘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 自食,吾 哀 王 孙而 进食,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 岂 望 报 乎!”诸:多位,几位。母:对老年妇

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人的通称。饭:名词作动词,

给……饭吃。竟:从头到尾,一直到。

淮阴屠中 少年有侮信者, 曰:“若虽 长大,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好 带 刀 剑,中 情 怯 耳。” 众 辱之曰:

喜欢带刀佩剑,内心里却胆小得很。”又当众侮辱他说:

“信能 死,刺 我; 不能 死,出 我 袴下。”

“你的确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信 孰 视 之, 俯 出 袴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

下, 蒲 伏。一市 人 皆笑 信,以 为

他的胯下匍匐着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 怯。若:你。长大:长得高大。中情:内心。众:名

他胆小。词作状语,当众。袴:同“胯”,两腿间。蒲伏:

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信 与 张 耳以 兵数万,欲 东 下井陉 击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往东突破井陉口,攻 赵。赵王、成 安君陈余 闻汉 且袭之也,聚 兵井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赵国,在井陉 口, 号称二十 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

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

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 虏魏王, 禽夏说,

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王,生擒夏说,新喋血阏与, 今乃 辅以张 耳,议欲 下 赵,此

新近血战阏与,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这乘 胜 而 去 国 远斗,其锋 不可 当。 臣闻

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我听 千 里 馈 粮, 士 有 饥 色; 樵 苏 后

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打柴割草,烧 爨, 师 不 宿 饱。今 井 陉之 道,车

火做饭,士兵们很难安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 不 得方轨,骑不得成 列, 行 数 百

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几百 里,其 势 粮 食 必在 其后。 愿足 下

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假臣奇兵三万人,从 间 道 绝 其 辎 重;

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的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足 下 深沟 高垒, 坚 营 勿 与 战。 彼

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和他们交战。他 前 不 得斗,退 不 得还,吾 奇 兵 绝其

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们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使 野 无 所 掠, 不至十日,

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 君 留 意臣 之计。

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必 为 二 子 所 禽矣。”成安君, 儒

否则,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成安君,是信奉

者 也, 常 称 义 兵不用诈谋奇计,

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曰:“吾 闻 兵 法 十 则 围 之,

说:“我听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 倍 则 战。 今韩信 兵号 数万,

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 数千。能千里 而 袭 我, 亦 已

实际上不超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 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 后 有 大

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等到他们强大的后续 者, 何 以 加 之! 则 诸 侯

部队到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战胜他们!那么诸侯们会认 谓 吾 怯, 而 轻 来 伐 我。” 不 听

为我们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成安君)没有采 广 武 君策,广 武 君 策 不 用。樵:砍

纳广武君的计谋,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施行。柴。苏:

割草。爨:烧火做饭。宿:久,经常。方:并列。方轨:两车并行。假:借。间(jiàn)道:隐蔽的小道。深沟高垒:深

挖战壕,加高营垒。沟、垒,名词作动词。儒者:即书生。其实:古今异义,其,指代韩信军队;实,实际上。罢:同

“疲”,疲惫。加:攻打,对付。轻:即轻易。

 

韩 信 使人间视,知 其 不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 用,还 报,则 大喜,乃 敢引 兵遂下。

采纳,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 舍。夜 半 传 发,选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轻 骑 二 千 人, 人 持一 赤帜,从 间 道 萆 山

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的小道上山, 而 望 赵 军, 诫 曰:“ 赵

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见 我 走, 必 空 壁 逐 我, 若 疾 入

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 赵 壁, 拔 赵 帜, 立 汉 赤 帜。”令 其

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 裨将 传 飧,曰: “今日破赵 会 食!” 诸

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将

将皆 莫 信,详 应 曰:“诺。”谓 军 吏 曰:

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将士说:“赵已先据 便 地 为 壁, 且 彼 未见 吾

“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 鼓, 未 肯 击 前 行,恐 吾

的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 至 阻 险而 还。”信 乃 使 万人 先行,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韩信就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 出, 背 水 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远远看见,大笑不

平 旦, 信 建 大将 之 旗鼓, 鼓行

止。天刚蒙蒙亮,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出井陉口, 赵 开壁 击之, 大战 良久。

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于 是信、张耳详弃 鼓 旗, 走水 上军。 水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 上 军 开 入 之, 复 疾 战。

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 果 空 壁争 汉 鼓 旗,逐韩信、张耳。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 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 不 可

韩信、张耳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 败。 信 所 出奇 兵二 千骑, 共候赵 空

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骑兵,等到赵军倾巢 壁 逐 利,则驰入 赵 壁,

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 皆 拔 赵 旗,立 汉 赤 帜 二 千。

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 赵 军 已 不 胜, 不能得信等,欲还归 壁,

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 壁 皆汉 赤帜,而 大惊, 以 为 汉皆已

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得 赵王将矣, 兵 遂 乱, 遁 走, 赵 将

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 虽 斩 之, 不 能禁也。于 是汉兵夹 击,

使诛杀逃兵,也不能阻止军队溃败。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大破 虏 赵 军, 斩 成 安 君 泜

彻底击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斩杀了成水上, 禽赵王歇。间视:暗中探听,窥伺。止舍:

安君,生擒了赵王歇。止军宿营。轻骑:轻装的骑兵。

萆(bì):同“蔽”,隐蔽。空壁:全军离营。空,使动用法。

裨(pí)将:偏将,副将。大将旗鼓:主将的旗帜和仪仗。平旦:指天刚



亮。走:逃跑。 

信乃令军中 毋 杀广武君, 有能生得者购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 有能活捉他的悬赏千金。于 是 有 缚 广 武 君 而 致 戏 下 者,信 乃

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入主帅的旗下,韩信亲自给他解 其缚, 东 乡 坐, 西 乡 对, 师

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方坐下,自己面向西方对坐着,像对待老 事 之。购:悬赏。师:名词作状



师那样对待他。语,像对待老师那样。

诸 将 效 首 虏,毕 贺, 因问信 曰:

众将呈献上首级和俘虏,完毕后都向韩信祝贺,趁机问韩信说:“兵 法 右 倍 山 陵,前 左 水 泽,

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今者将军 令臣等反背水陈, 曰破 赵 会 食,

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臣等 不 服。然 竟 以 胜,此何术也?”

我等并不信服。可是最终还是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信 曰:“此 在 兵 法,顾诸君 不 察 耳。

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有留心罢了。兵法不 曰‘陷 之 死地 而 后 生, 置 之

兵法上不是说‘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 亡 地 而后 存’? 且 信 非 得 素 拊

死战斗,死里求生而获胜’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 循士 大夫也,此 所谓‘驱 市 人 而 战之’,

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其 势 非 置 之 死 地, 使人 人

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 为战; 今予之 生地, 皆 走,宁尚可得而

自己而战斗;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

用 之乎!” 诸 将 皆 服 曰: “善。

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太绝了。(将军的谋略)非 臣 所 及 也。”效:献出,呈献。首虏:首

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级和俘虏。倍:同“背”,背

靠,背向。拊循:抚慰,此处有训练的意思。今:这里有假设之意。

信 知 汉 王 畏恶其能, 常称 病 不 朝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去朝见和 从。信由此日夜怨望, 居常 鞅 鞅,羞与 绛、

从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对和绛侯、灌 等 列。 信 尝 过 樊 将 军 哙,

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哙跪拜送迎,言 称 臣,曰:“大王乃肯 临臣!”

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竟肯光临我这儿!”信出门, 笑曰:“生乃与 哙等 为 伍!”

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各 有 差。

皇上曾经态度和缓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上问曰:“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曰:“陛 下

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不过能 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 曰: “臣

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 为 为我

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而 善 将 将, 此乃信之所以

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为 陛下禽 也。且 陛下 所谓天 授,非人

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的地位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个人努力力 也。”朝从:朝见,从行。鞅鞅:同“怏怏”,不满

就能做到的。”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羞:意动

用法,以

……为羞。

陈豨 拜为巨鹿 守,辞于 淮阴侯。淮阴侯挈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

其 手, 辟左 右 与 之 步 于 庭, 仰天

着他的手,让左右侍从避开,和他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曰:“子可 与 言 乎? 欲 与子 有

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言 也。”豨曰:“唯 将 军令 之。”淮阴侯曰:“公之

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所居,天 下 精 兵 处 也;而公,陛 下之信 幸

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臣也。 人 言 公 之 畔, 陛 下 必不 信;

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

再 至,陛 下乃 疑矣;三 至, 必 怒而

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 自 将。 吾 为公 从中起, 天 下 可 图

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 也。”陈豨 素 知其 能也 , 信 之, 曰:

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谨 奉 教!” 汉十年,陈 豨 果 反。上自

“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 将 而 往,信 病 不 从。 阴使 人至 豨所,

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曰:“弟举兵,吾 从此助 公。” 信乃 谋 与家 臣夜

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 诈 诏 赦 诸 官 徒 奴,欲 发

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 以袭 吕后、太 子。部 署 已定, 待 豨 报。 其

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舍人得罪于信, 信 囚, 欲杀之。 舍人弟

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 上变,告 信 欲 反 状 于吕 后。 吕 后

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 欲 召,恐 其党 不就, 乃 与 萧 相 国 谋,

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万一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 诈令人从 上所来,言 豨已 得死, 列侯群臣

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 皆 贺。相 国 绐 信 曰:“虽 疾, 强 入

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 贺。” 信 入, 吕 后 使武 士 缚信,

神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斩 之 长乐 钟 室。信 方 斩,曰:“吾悔不 用

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他。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 蒯通之计, 乃 为儿 女子 所诈,岂 非天

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孩子欺骗,难道不是天意 哉!” 遂 夷 信三族。拜:提拔,任命。守:太守。

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辟:使动用法,使……避开。

畔:同“叛”。从中起:从京城起事为内应。阴:暗中。①弟:

但,只管,又写作“第”。徒:罪犯。奴:奴隶。上变:上书皇帝告发非常之事。绐:欺骗。夷:灭。

高祖 已从豨 军来, 至, 见 信死,且喜

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是高

且 怜 之,问:“信 死 亦 何 言?”吕后曰:“信

兴又是感到惋惜,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言 恨 不 用 蒯 通 计。”高 祖 曰: “是 齐

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高祖说:“那人是齐国的 辩士也。”乃 诏齐捕蒯 通。蒯 通 至,上曰:“若

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说:“你 教淮阴 侯反乎?”对 曰: “然, 臣 固 教之。

唆使过淮阴侯反叛吗?”蒯通回答说:“是的,我的确教过他。竖子 不 用臣 之策,故 令自 夷于 此。 如

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才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彼 竖子用 臣之计,陛下安 得而 夷之 乎!”上

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够灭掉他呢!”皇上生

怒 曰:“亨 之。”通曰:“嗟乎,冤 哉 亨也!”上

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 曰:“若 教 韩信 反,何冤?” 对 曰:“秦之纲

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 绝 而 维 弛, 山 东 大 扰, 异 姓

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崤山以东的六国大乱,各路诸侯 并 起, 英 俊 乌 集。 秦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失 其 鹿,天 下 共 逐 之,于 是 高 材

去了他的权力,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身材高大、行

疾 足 者先 得 焉。跖 之狗吠 尧, 尧 非

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了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没有不 仁,狗 因 吠 非 其 主。当是时,臣唯独知

仁德,这只狗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主人才叫的。正当那时,我只知韩信,非 知陛 下也。且 天下锐精 持锋

道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欲为 陛下 所为 者甚众,顾 力 不能 耳。

想干陛下所干的事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又 可 尽 亨 之 邪?”高帝曰:“置 之。”乃释

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了呢?”高祖说:“放掉他。”就赦免 通之 罪。亨:同“烹”,煮。纲:网上总绳,比喻法度。

了蒯通的罪过。维:系物的大绳,比喻政权。乌:名词作状

语,像乌鸦一样。鹿:与“禄”谐音,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锐:使动用法,使……锐利。置:赦罪,释放。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 余言,韩 信 虽 为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布衣时,其 志 与 众 异。其 母 死,贫

民百姓时,他的心志也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 以葬,然乃 行 营 高 敞 地, 令 其

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 旁 可置 万 家。余 视 其 母 冢,良 然。

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 己功,不 矜其 能,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则 庶几 哉,于 汉家 勋可以 比 周、 召、

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 太 公 之 徒,后 世 血 食 矣。 不 务

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他没 出 此,而 天 下 已 集, 乃谋畔逆, 夷

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判乱,诛灭宗族,不 亦 宜 乎!如:到……去。行营:四处寻

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找、谋求。良然:的确是这样。

良,的确;然,这样。假令:同义复词,如果。伐:

夸耀自满。血食:受享祭。集:安定,和睦。

(一)胯下之辱

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两腿间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韩信初投项羽义军,未受重用,遂奔刘邦,受拜大将军。他率部队纵横沙场,屡建奇功,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侯,并成为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

【应用角度】 本材料可以用于“忍辱负重”“大丈夫能屈能伸”“是金子总会发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气与自信”“梦想的力量”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二)多多益善

《史记》里有一段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如我能将几何?”韩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又问:“于君何如?”韩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又问:“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刘邦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

所长的道理。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知已知彼”“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的长处”“表达的技巧”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自己的前途当场断送。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必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跃的舞台,英雄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已经发生转折,坚守“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已经改写。

韩信悲剧之谜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其《韩信庙》一诗中写道: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世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这首诗不仅概括了韩信之死的原因,而且揭示了笼罩中国历史上空几千年的一个循环怪圈:功高不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登坛拜将,建功立勋,人之所欲,但随之而来就要面对君主过河拆桥、诛杀功臣的危险,以至于人人陷入矛盾恐惧之中。历史上,文种、白起、李牧、韩信、岳飞等都因此冤死。对此,姑且称之为“韩信现象”。

韩信悲剧的产生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此种制度为家天下,君主一人说了算,“朕即国家,国家即朕”,赏罚由心,爵禄随己。用到你时,你得为我卖命出力,我成功后如认为你有威胁,就要无故置你于死地而没商量。

二是君主个人品德原因。封建君主并非都诛杀功臣。如汉光武帝刘秀,明达宽容,从未诛杀功臣;宋太祖赵匡胤虽搞了“杯酒释兵权”来剥夺功臣权位,但并未从肉体上消灭,而且订下了大臣上书言论不犯死罪的规定,这是相当开明的,像后一条只有现代民主国家才能办到,实在难能可贵。但像越王勾践杀文种,汉高祖杀韩信,宋高宗杀岳飞等,就属于君主

个人的品性问题了。还要指出一点,吕后一妇人,地位再高,怎敢擅杀功高位重的开国元勋韩信?既囚韩信,为何不待刘邦回来再做处理而匆忙杀害?定是刘邦临出征时暗中授意吕后,造成与己无关又是事起仓促的假象。此事干得太符合刘邦性格了。

三是韩信自己的失误。韩信的人品是不错的,他知恩图报,不信拉拢,忠于刘邦;在封楚王后衣锦还乡时,找到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赐千金”,又将对他有胯下之辱的淮阴社会地赖封为“中尉”,表现了宽宏大度的“国士”(萧何评价韩信)之风。年轻时深思好学,揣摩兵法,志向远大。“母死,贫无以葬”,但仍“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再加上他那辉煌的军事业绩,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千载之下,令人企羡景仰而同情。但他在刘邦危急时求封楚王,垓下会战前,不得刘邦裂地分封的许诺则按兵不动,无疑为刘邦日后对自己秋后算账埋下了祸因。仅这两笔账,足够其死。刘邦建国后,韩信虽已失去兵权,封侯归第。但其“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却心怀怏怏,刘邦怎能不知?加之刘邦此时已年过花甲,重病在身,估计韩信此时年不过五十,刘邦身后怎能放心?以封建专制帝王惯有之品性伎俩,韩信不死,已不可能。

“韩信现象”是可怕的,此怪圈一直循环了几千年,冤死英杰无数,阻碍历史进步。如何避免此种现象?首先要从根本制度上解决,要从民主为出发点构建体制保证,使之对人的处理,不能由最高掌权者一人说算。其次要以法律为准绳,避免人治。第三要靠科学态度,要允许用时间和实践来验证人。不如此,即使现代社会也会出现冤案,像二战前,希特勒为除掉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杰出战

将,伪造证据,斯大林轻信,不做深入调查,不搞科学鉴定,不给时间检验,迅速予以处决,正中希特勒奸计。但这是轻信不调查造成的冤案,与勾践、汉高祖及宋高宗等人杀文种、韩信、岳飞等或“鸟尽弓藏”除功臣,或以“莫须有”罪名有意诛杀无辜功臣的历史恶性怪圈循环又自有区别。

愿历史怪圈不再循环。

【精要赏析】 文章从刘禹锡的诗谈起,提出问题——“韩信现象”,即笼罩中国历史上空几千年的一个循环怪圈:功高不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然后,从三个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产生韩信悲剧的根源所在,可谓分析到位,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最后作者就“韩信现象”进行反思并获得启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文结构完整,形式典范,值得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学习借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