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龙虎中学 冯子娟
这次研讨课,因胡老师发话,不作为赛课,而是研讨,因此心理负担较轻,也想尝试新课堂,于是就有了挑战上这一堂联想与想象的写作课的想法。从11月上旬开始在脑海里慢慢构思,理出大致思路后,我校教研组老师们一起来研讨教案,到最后的12月7号的磨课,收获了许多许多,已远远超出了一节公开课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的变化过程
最开始设想是通过闯关游戏,由简单事物联想、词语桥、创编故事三个环节来学习联想和想象,但经研讨后发现,如此设计转变过快,学生思路很可能会跟不上,内容多,容易繁杂;于是改为悟空穿越的故事,由“火眼找精灵”导入,引出联想,分析联想的方式,赏读文学作品中的联想,然后由孙悟空引入想象,分析想象来源于生活,再设计“悟空穿越之后”的创编,先说后写,然后点评分享。这就形成第一个正式教案。但后来试着上课发现,学生先是被绕晕了,接着所说的“悟空穿越之后”的内容又不是他们自己熟悉的,完全变成了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口水话连篇,毫无美感可言,根本达不到目标“合理发挥联想与想象,让文章神采飞扬”。
于是我很是沮丧。但我们语文组老师们都鼓励我,纷纷给我提建议,出主意。师父提醒我,点评语言过于随意,没有语文术语;问题指向性不强,学生无从回答;可以考虑用剧本演绎或游戏来活跃课堂,增加学生参与度。大家一致认为找精灵环节牵强附会,李老师提出了人脸树形图的导入法,黄老师提出“雪化后是春天”的美妙联想导入,提出阿凡达的瑰丽想象;代老师则当头棒喝,怎么能“灌”给学生呢,过渡、引导也很生硬,跳跃式地让人无所适从;美燕也和我说,要让学生多说多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己少讲,精讲……涵盖方方面面,组里人人都认真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我心中溢满感动,咀嚼着他们的建议。
不久,因上课时间提前到12月8号,只有抓紧时间磨课。三次下来,效果仍然不好。现在回过来想,其实8号这天上课的很多问题在之前组内老师就已经探讨过了,和我分析过,建议过,可惜当时身在其中,没有完全明白做法背后的道理,轻轻放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磨课后把A版教案发给胡老师,她一句问话(在平时习作和考场时,哪种情况最实用)如醍醐灌顶,教案设计也随之改变,这才有了最后一个版本的出现。
最后7号白天忙着学校12.9的活动心浮气躁,晚上再次更改教案课件,形成最后版本。由雪化后导入联想,转入想象,说两者区别,再说联想与想象的例子,怎样联想与想象,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最后进行练习。练习又通过“美诗新说”诗歌描绘、“文题畅想”学审题、“奇思妙想”游戏、“趣写作文”训练和点评来进行,最后是作业“变身游戏”的大作文。应该说教案和导学案本身都没大问题,只是上的时候课堂把控能力、应变能力还不够。下面就这一节公开课的缺陷稍作总结,予以日后之鉴。
二、课堂遗憾
1、视频内容多而不精,快速转换,令人眼花缭乱,无法深入; 2、紧张过度,教态还不够优雅,语言不够简明干练; 3、手机干扰课堂;
4、课前对学生情况不了解,导学案远远不足(多亏四中李老师帮忙);
5、课前黑板忘记挪到合适的位置,导致跑来跑去;忘记提前打开展台(时间把握不好结果没用上,但原本是应该先打开展台的)
6、不够关注全体同学,为赶时间而不能耐心等待学生举手; 7、过于着急,迫切地“灌输”; 8、语言啰嗦,没有切中重点……
三、收获
1、备课
备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预设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起点在哪里,心里应该有个数。学生不同,所用的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这次是跨校借班上课,在上课前的课间才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彼此都很陌生;因此,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放松身心,才有可能更好地“联想和想象”,也就是思考问题。我们常人在紧张时都无法思考,可见,平时上课时也应尽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有序的氛围,尽力向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里倡导的“润泽”的课堂靠近。
备教材:资料准备要充分,所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自己肚里有货,才可能有精到的见解和恰到好处的点拨;这点还得继续修炼。吃透教材,研读教参。这篇写作课位于七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这单元里涉及的都是奇妙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应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学习了联想和想象,其实现在想来,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联想和想象的相关知识,相信他们能说出一些,通过引导,定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且他们印象比我说给他们听更深刻。
备教学设计:设计之前,应根据学生和教材以及课标,想清楚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学生的起点决定了教学的设计。这些也是磨课之后才深深体会出来的。 设计时,要考虑主问题设置。师父就指出我问题设置不明确,指向性不强。而如何才能做到艺术地提问,巧妙地设置小问题引导,于我而言还有很长路要走。即使磨课后,我还不能做到完全懂得艺术地提问了。同时,设计时还要考虑环节的过渡。以前代老师指出这点时,我都没能领会,以为过渡语只是语言上的承接,其实更多的是思路的承接,引导学生思路的流转!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备突发情况:预设一些突发状况,做好课前准备,将所需物品准备好。这次上课,就因课前沟通不足,导学案印少了,要现场印,而且听课的老师都没有;展台也没有提前打开、调试;黑板也没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包括手机也忘记清理……这些细节真的影响课堂的发挥。 2、上课
独立自主的课堂:记得辛静老师和美燕都和我说过,“站上讲台,我的课堂我做主”,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是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是他们的学习和收获。这一点自己是有进步的,虽然那天比较紧张,但比以前已有很大进步,受台下听课老师的影响小了许多。
课堂语言的锤炼:摒弃口头禅,尽量用优雅的语言,突出自己的特色,让学生们从课堂语言中也感知、熟悉语文术语,从而也能提高一点点的语文素养。不要害怕学生听不懂,不能因为他们平时用语粗糙(农村学校学生语言表达较贫乏),而放弃语文老师的课堂用语职责。
课堂活动的“接地气”:曾经杨卉老师提点过我,说课堂应该要“接地气,”要切和学生实际。同样的《珍珠鸟》,放在不同年级来上教学设计肯定不一样。而初中孩子尤其是初一的孩子还比较稚嫩,对大道理天然地反感,通过符合他们天性的活动设计才能为他们所接受,最终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并且,身为教师,应该要把复杂的问题尽可能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接受后再往复杂方向前进;万不可将简单的东西绕来绕去弄复杂了,将学生绕晕。那天评课时,有位老师提得很好,切中我课堂中的沉疴,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改过的地方。望自己谨记。
教学的层次性:李华平老师也曾教过我,课堂设计、对学生的要求都应该有层次性。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生才能接受。这次在语文组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计先说后写,学生果然学起来比较轻松。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给学生“搭梯子”,一步步慢慢攀高。
不同课型的上法:课型不同,上法自然不同。我上的是作文课,理应把重点放在说、写、
评;概念性的东西理解就好。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作文应该面批面改,这样学生收获会更多。可是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动辄四五十人乃至六七十人,要做到此点太不现实了。那么学生之间互评互改,当众面批个别的作文,可能就比较可行。在点评的过程中,学生才更深刻懂得怎么写才是好文章。遗憾的是,前面概念讲多了,最后没能展示和点评。 3、孩子们的温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课还收获了对学生满满的感动,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但孩子们的纯真和热情,真的感染了我。课前互动时,每位孩子都向我微笑,有的还真的做了招牌动作,那一个斜起上身,伸直手臂比“V”字造型的男孩子,怕是真的要留存在我记忆的相机中了;下课后,我整理完用品,站到讲台边,本来是等孩子们一个个退场走完了再通过的,但经过的孩子们竟主动和我微笑招呼“老师再见”“ByeBye”……
其实,自己带的班的孩子又何尝不可爱!只是需要我更耐心一些,更宽容一些,更巧妙一些去引导、去发现罢了!那一刻,我从他们想到我们班上的孩子们,心里悄悄泛起愧疚。而后来今天早上(周五)早读时,在教室外处理两位同学的违纪行为时,教室内“砰”一声,让读书声稍稍顿了顿。后来进去我悄悄问课代表是怎么回事,才知道平时特别顽皮不爱学习的小不点玩一个塑料盒子,摔碎了。于是我慢慢走过去,小不点一直看着我,眼里流露出点害怕,我几乎感觉到他全身毛孔都收紧了,随时准备挨骂的样子。我忽然就有点心疼他了,看来平时批评他们也过于严厉了些。于是我不动声色过去,看到他手里还拿着一片碎塑料片,棱角还是尖尖的。我把它从他手里轻轻拿出来,然后故意问他这是什么,他看我一眼,就说了经过,我让他把其他碎片拿出来,把地上的捡起来,叮嘱他要小心点,这么尖利的东西容易伤人,把碎塑料片放进残盒里,让他小心地拿去扔进垃圾桶里。他很是意外,却是看着我不说话。扔完回来,我一句话都不说,继续巡视,却发现他居然就主动打开课本,瞅别人读的位置,跟着读起来……
总之,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却又是充实快乐的。磨课磨课,那是把自身的长时间以来的坏习惯一点点磨掉,重塑理念和习惯,也是打磨,将细节反反复复斟酌,雕刻……以致于最后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教案和上法,更多的是这一过程中的思考、实践和感悟!
感谢这次机会,感谢这次语文组的付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