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游神
【篇一:万寿宫】
万寿宫
留铁柱一镇洪州,人将以方士之幻黄白,壶涿之除水虫,淮南之鸡犬升举视之,安在奔走士女,雾香烟而雷钟鼓哉?
吾邑二十八都,境最辟远,人崇质朴,俗尚俭啬,无城郭浮薄气。都是前坊新集,市设于康熙年间,至道光壬午,始筑宫以祀真君,湫隘不称神栖。咸丰七年兵燹,益就倾颓。乱评,阛阓日盛,市之人以神有力,募金拓基而崇宏之,鸠工于同治五年,阅朞月,即工称壮丽焉。
嗟乎,人所以新吾真君之宫者,为忠孝乎?为神仙乎?毋乃以神仙之能庇吾也?夫一崇奉间即能庇吾,彼降敕加封,宫肇万寿之号如宋徽宗,当不知若何呵护?胡为卒以北狩而弗祐之南还?前坊,一乡市耳,崇饰宫宇,徽特远不及徽宗时,且不能儗郡国之万一,何足媚真君?然真君,吾乡人也,以忠孝为神仙,则愿瞻拜其宫者,肃然以敬于忠孝而景行焉,毋徒乐其诞妄而目为神仙也。是为记,(见《南昌府志》)。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建万寿宫,旨在弘扬忠孝于神仙妄诞。强调许真君是以履行忠孝而称为神仙。如果履行忠孝不称为神仙,反而不忠不孝成为神仙,岂非咄咄怪事?再说,任何有神奇功夫的人,倘若不用于为民除害,御大灾,便不过是一个有点特异功能的巫师或气功而已,他能得到那么多男男女女,奔趋朝拜,香烟如雾,钟鼓雷鸣吗?
前坊是一个区区弹丸小镇,地方偏僻,民性质朴,俗尚节俭,不是什么繁华都市。自清康
熙年间设集市以来,万寿宫屡毁屡建,而今又焕然一新,究竟是为了弘扬忠孝,还是渲染神仙?若以为神仙能庇护老百姓?一经供奉便能得到庇护,那宋
— 122 —
徽宗曾加封过许真君,又赐以“万寿”宫名,应该得到特别的呵护。为什么他还被金兵俘虏北上而不得回来呢?前坊是一个乡的小小宫殿,既比不上宋徽宗助建的西山玉隆宫,也远不如省、县万寿宫的万分之一,那能有吸引许真君光临的魅力?倒不如说是,许真君终归是我们乡里人,他以行持忠孝被人美化为神仙,凡愿进宫瞻仰之人肃然以敬其为国为民的忠孝品德,人人追随他,效仿他,而不是
以他为神仙,斤斤追求那些点石成金、拔宅飞天的神异传说。把兴建万寿宫的宗旨定位于树立忠孝楷模,移风易俗,完全是无神论观点,与宗教信仰,划分开来;对神仙一词也作了符合大众都能接受的解释,确实是推动万寿宫发展新的思路,成为一个新的类型。但脱离神道设教得万寿宫究有几处?还难断定。可惜我们至今总有一些受过一点现代教育的人却对“忠孝神仙”听不顺耳,他们也高呼“祖国是伟大的母亲”,其实“祖国”一次原来是由母亲或父亲的国土mother country,father land翻译过来的,12中国古代称“父母之国”或“父母之邦”,○
与西方的意思相同。试问不讲忠孝,那有忠于祖国?不孝敬父母,何来保卫国家?人们常说华佗是“神医”,李白是“诗仙”,却对忠孝“神仙”持双重标准,因此对江西万寿宫所蕴涵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格格不入,读一读这篇文章,会有所启发。
五、历史功能
江西万寿宫,不是单纯宫观,它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1. 民间信仰功能
万寿宫对江西民俗的形成和信仰发展起过不寻常的作用。
第一、崇拜信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江西人崇
—123—
拜许真君与崇拜玉皇大帝、观音菩萨一样,几乎五体投地,不仅认为许真君是锁定孽龙的治水英雄,也是扶正驱邪,消灾解厄的普天福主。过去人们遇到天灾人祸,疾病危难,往往求助于许仙。经商出远门、妇女生小孩也到万寿宫许愿,更不用说应试科举、考进士、状元了。万寿宫成了江西人精神寄托的神秘殿堂。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在生活道路上总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难免遭到一些无法预料的风险,会处于一种茫然失措的绝望状态,总希望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保护自己,度过难关。林语堂先生说得很直率,他说“道家哲学在民间所具有的真实力量乃大半含存在于供给不可知世界之材料,这种材料是孔门教所所摈斥不谈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便在他的哲学上留下一个绝大漏洞,致使普通人不得不依赖道家的神学以解释自然之神秘。”11这种崇拜信仰不○
仅明清时期江西人如此,今天西方各种宗教信仰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一天所能消灭得了的。信仰并不等同与科学,即使科学也难以准确预知未来。确也有人对许真君许愿,请求保佑,后来遇难呈祥而还愿的。如南城有个姑娘嫁福建一介贫穷青年因如愿以偿,因此年年回乡拜朝,为祥岗山万寿宫捐献,传为美谈。这样的事例在省内万寿宫屡见不鲜。但许愿未必都能得到保佑,仍可以得到反省:是不是忠孝有亏?廉慎不足?勤俭不够?或对许真君的教导背道而驰?
看来这个信仰引导得好,仍有利于端正乡风民俗,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以前在余干瑞洪一带这种崇拜信仰特别强烈,每逢双方互相争执,僵持不下时,人们就想到许真君:“看谁敢到万寿宫斩鸡头发誓”?理亏的一方中号推托了事,一些平素心术不正,作奸犯科的刁民怕到万寿宫,那里的万寿宫长期以来成了人类良心的裁决法庭。有些地方每年腊月除外,人们到万寿宫取来“仙水”,用
—124—
柳梢到各家屋里洒射一番,消除灾秽,与“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一样起一种宗教心理作用。同西方圣诞节圣诞树发热民俗信仰差不多。
第二、庙会朝圣农历八月朔日(初一)许仙奉诏飞升,至十五日而拔宅仙去。全省各地万寿宫在这段时间举行节日朝圣庙会。与西山万寿宫、南昌万寿宫一样。人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吹气喇叭,从四面八方,荟集万寿宫,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个个凝望着万寿宫“忠孝神仙”的匾额,广大江西民众虔诚拜谒为民惩治水患、消灾解难的普天福主,各地有识之士深切缅怀曾经一身正气,去贪倡廉的旌阳清官和出生入死,奔赴国难的民族英雄。安义县城离城北许仙祠三里,八月初一晚上,沿途挂上成千上万个灯笼,照耀人们朝拜,叫“百子灯”。药都樟树附近居民斋戒沐浴,有的延道士举行斋蘸,第二天才到经楼万寿宫朝拜。兴国良村一带有些村民为表虔诚,特制数十斤重的大蜡烛送进万寿宫,点燃达半个月之久。于都一些穷乡僻壤的山村,无力兴建万寿宫,不能不临时挂起一副高三米、宽一米的许真君画像,供民众朝拜。南城附近至今仍有善男信女为了还愿,每年节日全家三步一跪,三跪九叩进到万寿宫,保持一种道教拜香仪礼。与穆斯林朝拜圣地,藏民朝拜布达拉宫相当,成为一种宗教正常活动。万寿宫无省界、县界,在南城祥岗山朝拜的福建人很多。萍乡各地万寿宫每年就有不少湖南人光临。九江庐山太平兴国宫是唐朝兴建一座奉祀九天传使的道教宫观,由于长江以
北的江西人没有万寿宫,无处朝拜,明嘉靖年间,将太平兴国宫改祀许真君,从此从长江以北的江西人和湖北人每年节日涌来朝拜,为庐山增添一道庙会景观。江西的庙会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它将“忠孝神仙”许真君信仰长期保存下来,千古不灭。
----125----
第三、游神赛会 江西许多地方的万寿宫也同西山万寿宫古代“南朝”、“西抚”、迎神赛会一样,利用春节或其他节日举行游神赛会。一般主持者先期进宫献香,拜请许真君出驾,得顺卦后才许出游,否则只能作罢。余干瑞洪西岗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元宵都有游神队伍,用轿抬真君神像,锣鼓乐队导前,化装队伍随轿跟进,其后则为衣着一新,或披红挂彩的主办人员多人或数十人不等,浩浩荡荡,向全镇各街各巷游行,所到之处,居民鞭爆迎接,围观人群,欢欣鼓舞,殿后道人抬一箩筐,接受各户红包。据说铅山河口镇也有此俗。对扩大真君的民间崇拜信仰有很大作用,同时也为广大农民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其实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俗,其中不免有些神话,掺杂一些迷信成分,随着人们科学水平的提高,迷信不起作用,正如鲁迅指出过:只要教育普及,学了科学,就不致迷信。12今天电视电影和文艺作品中神话甚至更迷信的东西还少吗?人民自○
有辨别能力,更重要的,他们从游神赛会中所得到的传统道德教育则是主要的和积极的一面,不能因噎废食。这也是各大宗教所常见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2、文化娱乐功能
万寿宫每年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娱神活动,例如春节舞狮、舞龙及许多民俗表演,也必然要到万寿宫场地进行,这种娱神活动有利于发挥人民大众的文艺创作能力和宣扬传统道德的教育作用,比之一般茶楼戏院更为大众化,且由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很受人民的欢迎。明清以
来各种戏剧如雨后春笋,纷纷出土,江西各地万寿宫大都建有戏台,为戏剧表演提供剧场。每年八月庙会期间或其他时间都要延请戏班在万寿宫演戏娱神,没有戏台的也可以临时搭建一座,演的戏目不限于许真君有关剧目,只要不亵渎神灵,不伤风败俗,什么剧目都
——126——
可以演,有京戏、弋阳戏,也有其他地方戏种,以至江西道情、评书、渔鼓、采茶戏等,不仅有利于扩大许真君信仰,提升万寿宫品格,也有利于繁荣文化艺
术,丰实民间的生活,古代缺乏可移动的电影放映和现代家庭的电视设施,万寿宫戏台就是民间 唯一娱乐设备,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推动了戏剧文艺的发展,因此明清时代既普遍修建万寿宫,也广泛修建万寿宫戏台,在许多地方的县志中也将戏台记载进去。宜丰县文化志中列出一张宜丰县万寿宫古戏台调查表。抄录如下:
宜丰县万寿宫古戏台调查表
( 《宜丰县文化志》 )1987年7月制
【篇二: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破题范例及分析指导2012-2014】
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破题范例及分析指导
(2012-2014)
【2014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曰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第一步骤:挑选材料关键词。首先是四个比较重要的词:照片、生活、记忆、科技。“照片”是材料中谈论的事物,这个一定是重要的,没得说;“生活”和“记忆”是照片承载的对象内容,是陈述对象的对象,也是一定要的;“科技”,这是影响对照片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也是一定要的。其次“泛黄”、“模糊”出现过两次,一定要入选;“永不”、“从不”两个重复选一个,这则材料,其中一个论域,就是记忆的永恒话题。“分享、时代、稀释”在文中也蛮可爱,这个靠感觉,挑多挑少不碍事。
第二步骤:追问思考。首先追问:生活的亮点被稀释,是谁的错?是科技的错吗?显然不尽然,至少我自己是喜欢科技进步的。其次追问:人们为何要在照片中寻找永恒的记忆?为什么照片会跟永恒记忆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容易想起电影《黄飞鸿》里头那样的照相机,然后可以开始联想,照片的功能其实一直没有太大变化,都在保留影像,记录生活。那么出现变化的是人们的态度,之前记录是郑重其事的,现在是随意的。然后在这样的理解的基础上,我在纸
上写下我推到出来的关键词:仪式感。这种郑重其事,正是一种仪式感。至此,根据仪式感寻找对应的联想迁移部分,这样就可以列出关键词:电视机、过年、清明、阅读。 然后回头在代入,仪式感的问题,是否是“照片、生活、记忆、科技”的交集?如果成立,那么再考虑它是不是“深刻、本质、不跟其他人雷同”的。如果确定,那你还犹豫什么?赶紧动手啊!
【陈崇正下水作文】
泛黄的生活仪式感
陈崇正
我们怀念黑白胶片的时代,并不是真的想回到那个时代,也并非真的觉得那个时代比现在更好,我们内心需要的,也许仅仅是唤醒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卷,再到傻瓜数码,再到现在手机拍照,时代的洪流在前进,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欢呼。数码技术的时代,我们爱智慧,崇尚科技,热爱生活,喜欢分享生命中的点滴。是的,没有人会愚蠢到与智慧为敌,大多数人将乔布斯们视为上帝的礼物;但在另一边,我们也担心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太多应该被停下来驻足欣赏的瞬间会被稀释。但事实上被稀释了吗?这恐怕只是一个“想多了”的心理幻象——你的生命依旧精彩,你的精彩也未被剥夺,从你空虚的指缝之中流走的,其实是生活的仪式感。
在相机没有普及之前,一家人到照相馆去拍一张全家福,是带着仪式感的:每个人都穿上最为正式华丽的服饰,戴上平时舍不得戴的首饰,摆着或亲昵或端庄的姿势,毫无例外地笑着:“茄子!”那个时候,照相不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是一个仪式,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离别或者团聚,人们希望在一片凝固的时光中记住彼此,而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所以照相机是神圣
的,快门咔擦一声,不单是胶卷的成本,其中还有生命或心理的某种情感投注,这一刻,就注定了日后无数日夜之中那些变迁的事物和离别的人将在一张照片之中重现。
而如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变得轻快,所有的仪式感也都失去了它的重量。比如电视,这个必定摆放在家庭最中心位置的物体,在某个年月里几乎成为我们共同的宗教,而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正慢慢被更为散漫的姿势所取代。电视屏幕不再是唯一的了,当你在看电视时,你的爸爸可能正在对着电脑,你的妈妈却在玩手机。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比如过年。多少人感叹城里年味渐减,因为大家不再需要郑重其事地上门拜年了,手机能随时完成这个流程。相反在乡间,在游神赛会的仪式之中,在敲锣打鼓的节拍里,在香烟袅袅的神庙之中,你也许更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另一个节日清明也是这样,祭祖的仪式感正在消失,清明更多成为互相疏远的亲人团聚的理由。再比如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让带有仪式感的深阅读渐减成为传说。
现在许多图片处理软件都会有一个叫“老照片”的滤镜,我经常会试着将照片弄出泛黄的效果,在一片昏黄的光线里,仿佛某个早被疏远的心灵仪式正在举行。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他只提供一个思辨模型,不给出具体的倾向性指引,所以也会让思辨能力弱的同学更难落笔。
什么是思辨模型,比如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鸡和鸡蛋之间就形成一个讨论空间;再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一个思辨模型,讨论一个人面对不同情况应该持有的态度;还比如“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是阶段性的探讨,也是一个思辨模型。
题目材料给出了一个社会慈善的模型:有捐助的人,有受助的对象,以及受助对象不同的反应。题目的材料没有对这三种不同的反应作出评判,考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立论,比
如从坦荡大方接受帮助,从回报社会,从施舍与尊严的关系都可以展开论述。解题的关键是,要给这个施与受的模型填补空白,将自己的见解观点放到这个框架之中进行讨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自圆其说。
明白这是一个思辨模型之后,你要进行关键词的提取。首先当然是模型之中的主体:施与受,或者说捐助人和受助人。其次是要进行联想迁移,类似的施与受的例子有哪些?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可以想一想你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最经典的思路是往四大名著之中找例子,这样大概可以比较平稳地完成一篇考场作文。
如果想拿高分,那么就必须在文笔和叙述策略上下功夫,这是破题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了。
【陈崇正下水作文】
人生困境中的施与受
陈崇正
面对施予,不同的境况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欣然接受,有人强调回报,有人婉言谢绝——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回应方式理所当然是十分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正方形,彼此会有倾斜的交集,而又总觉得对方摆得不够自己方正。正因为从自己的角度看去,自己又方又正,别人充满棱角,所以宗教纷争、种族歧视、恩怨情仇自古至今从未停息。
在种种分歧之中,每个人心中又有一杆秤,十分敏感地摆放在施与受之间。正因为绛珠草领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才有了《红楼梦》一段缠绵婉转的木石情缘;而正是五指山下解困之功,才有了后面九九八十一难的生死相随;华容道上,心念旧恩,不忍下手,于是才有了此后的天下三分;至于梁山好汉,多少血性兄弟就因为“及时雨”宋公明当年的仗义疏财,是以纵马杀敌慷慨赴死。谁没有人生的困境?泰山之大也起于寸土,千里之远也积于跬步,而正是人生困境中的一施一受,甘露之恩,星星之火,能量和资源的传递为生长带来了必备的动力,才让白手起家成为可能,才让脆弱之心不至于坠于黑暗。而日后能量转换,彼在高山之上,一
览众山小,才有可能为更多的细微黑暗提供光明的捐助。
那么,有没有见利忘义甚至恩将仇报?有的!有没有可能沉溺于物质吃完施舍的鱼却不去织捕鱼的网?有可能!施与受总会不经意带来成长的惰性,也给了贪婪之人可趁之机,然而郭美美也只能毁掉中国红十字会的信用,却毁不掉国人的慈善之心,施与受的正义力量总在寻找其他更多的途径去解决更多困厄者的人生困境。
资源和能量总在优化配置之中实现人性之美,与钻营之人一样可恶的是,在道德的高枝之上总饿死许多不吃嗟来之食的乞丐。假若真是大是大非的尊严之争倒也可钦可敬,然而更多只是将自己人格尊严的正方形摆得太正太紧,总觉得别人的棱角会挫伤自己,过度的尊严之心导致许多机会的丧失,也拒绝了能量流转的可能。在《围城》中骂方鸿渐的那句话,完全可以用来骂这类人:“本领没有,脾气倒挺大。”是性格决定一个人必然处于穷困的底层,真是爱莫能助。
社会的多元,诸多的原因让人生而不平等,有人生在富贵之家,有人生在贫困之地。这是不平等的公平常态,更重要的是要让能量得以流转,要让闲置的资源到达最需要它的地方,用平常心去接受施与受,籍此起步,去完成人生的传奇。
【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
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这样一个题目初看很晕:题目想说什么?不明确,没有给出具体的方向,这是题目的特点。怎么破?首先明确,材料有两则,那么别慌,先分别看它在说什么。
第一则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时代和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并给出原因。
第二则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出生时间,有人说希望出生在很早以前,有人愿意在未来,但她认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
两则材料合并可得:有些人希望出生在或早或迟的其他时代,但居里夫人认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
应该是有人觉得在其他时代可以过得更好,但有人认为每个时代都可以过得很好。
好了,这样就大概明确了,材料在描述:一个人在时空选择中应该持有的态度。接着你就很容易归纳出,觉得某个时代比较现在好,可能更多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甜”而已,因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也就是说,所谓时空选择是一个伪命题,外部环
境其实没有得选,我们能够选择的应该是自己的态度。
破题至此,观点已经很清晰。接着就是提炼关键词,寻找材料:时空、穿越、选择、生命意义,生活在别处。破题之后的材料组织,就是你文章的血肉;你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素材,大概也决定了这篇文章给人的观感如何。如果观点分析清楚以后,大家比拼的就是材料和文笔了。
【陈崇正下水作文】
时光切片中的另一面
陈崇正
每一个孩子都认为别人餐盘中的食物要更美味一些。就连苹果之父乔布斯也这样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当我们的眼光往后望去,苍茫的时光之河中,那些令人钦慕的人和事总如星光一样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我们甚至会认为,古代的文化和制度都要比当下更纯粹灿烂一些,于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成为多少文人的梦想。
时光在美化一代人的记忆,让我们无限怀念当年华美的旗袍马褂,而忘记传教士笔下臭哄哄的城市街道是多么惹人讨厌。电视剧不甘寂寞,不断在各个宫廷中间穿越,折叠在历史之中的时光总是寄寓我们太多的想象,对大同世界的幻想,对当下现状不满的渲泄和移植;但渐渐我们发现无论是寻找秦朝还是梦回大清,都无法满足内心渴望改变的全部欲望,于是网络上的“草民和屌丝”开始以狂欢的形式将价值导向虚无,于是四爷很忙,杜甫很忙,最近包大人也开始很忙。
每个人都渴望一个转身就变换人生的频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甚至我们在某一个瞬间也曾产生“此情此景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们不禁怀疑是否真的存在第二个生命的时空。法国有一部电影叫《双生花》,影片中刻画了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法国,一个生在波兰,相貌年龄都相同,而且她们都有着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重复的时空,两种宿命,其实谁都不比谁更好一些,但现实中,即使不相近的人生,我们也都互相羡慕嫉妒恨。所以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
如果人生能有一个遥控器,那又不同了。时间自由操控,对不顺畅的人生就直接pass掉。这是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描述的场景,主人公得以自由切换人生的频道,避开了许多灾难,但却也带来更大更深刻的灾难。
也许在时光的切片之中存在另一面,那里有我们得不到的欢愉和不曾得到的悲伤,有未实现的理想和价值尺度上终极的空虚。博尔赫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在自己的一篇小说中让年老的博尔赫斯与年轻的博尔赫斯相遇,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听到的是自己在录音带上放出的那种声音:“我们是两个人,又是一个人??”在想象中把每一个自己都活过一遍之后,博尔赫斯却说:“与他的书籍(指他自己的作品)相比,我在许多别的书里,在一把吉他累人的演奏之中,更能认出我自己。”
认出自己——在想象的尽头,每个人最难的也最必须的,竟然仅仅是认出自己。时光之旅与人生的许多旅途是一样的,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而是你身边的旅伴是谁,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一颗能辨认自己的心,时刻知道你所需要的幸福究竟在哪里。
【总结归纳】
三个题目,第一个侧重关键词提炼,第二个侧重思辨模型的建立,第三个则侧重材料观点
的梳理(先分点再合并)。但其实思路是一致的,可归纳如下:
一、材料在说什么。材料中设计什么关键词和主题词?上层论域是什么?有没有建立思辨模型?下层观点能否细分?
二、在什么条件下提出这样的讨论。有什么限定词,跳出来作为关键词的补充。
三、结果如何?产生什么影响?材料有没有给出潜在的倾向或观点?
总之,提炼关键词,提炼主体句,追问原因或影响,通过这样的推导,力图弄清楚材料中的核心意义。在审题这一关,尽量提炼出一个“深刻、本质、不跟其他人雷同”的观点,我称之为刀锋观点。
【篇三:黄浦区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卷(附答案)】
黄浦区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2016 年1 月4 日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
试卷
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 本试卷共6 页,试卷总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 题。(17 分)
唯有牡丹真国色
刘夙
①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
②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③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
——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④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2014年的..
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
⑤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
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⑥“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
1.第④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2 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① 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② 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
③ 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
④ 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⑤ 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
a.①⑤②④③ b.⑤③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②④⑤
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3 分)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 分)
)
a.第①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b.第③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
c.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
d.第④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
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4 分)
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 题。(19 分)
春天的巴赫
周卫彬
①自从迷上古典音乐,听得最多的就是巴赫。也许没有人,能够将人类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唯有巴赫,创造出一个精神上迷人的乌托邦,就像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所言,“巴赫,用最真实的情感,俘获了空间,让它成为一条无限的曲线;他掌握着时间,使未来的一切成为可能;他选择一段舞蹈,使之成为神圣的庆典”。
②在这春日融融的午后,躺在沙发上聆听格里莫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忽然被一股暖流击中,那种温暖像春日的溪流,逐渐在耳边形成小小的漩涡,它似乎在纯粹而微妙地唤起这个春天隐秘的脉动;一片雾霭氤氲之后,从梦境中醒来,窗外便是一览无余的浓春了。这时候,
音乐又仿佛转换为倒映于水中的舞步,人们彼此的步伐在摇曳的波影里,似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和谐而富韵律的节奏中翩翩起舞;而水中的绿藻一簇簇慢慢地生长着、壮大着,随着波光倒影起伏摇曳,仿佛生命永不停歇的呼吸、律动,更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着时间,拂过空间,轻轻地牵引你到那充满巴赫风情的异境他乡。
③在格里莫的演奏中,巴赫的浪漫、伤感,天真、圆融,像一道流光溢彩的背景,凸显而出的是生命沉静而旷远的质感,那种人生中的风雨与星光,相伴而行,有欣慰,也有些许的惆怅。所有的倾诉在节奏的变换和旋律的回荡中,直至言辞难以抵达之处,那是一种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演奏者与聆听者自在交谈的声音。在只属于自己的春日下午,独自体验着琴声中生命的宁静与辽阔。格里莫指间的巴赫,将她原来的烦躁与不安洗得干干净净,一派空山春雨,如果巴赫再世,不知道他是喜欢古尔德,还是钟意这位貌美如春的格里莫更多一点?
④我不是一名猎奇者,只是偏好同一支乐曲因为不同的改编、指挥、演奏,而带来的不 同体验。一样的曲调,不一样的听觉,难道是我们耳朵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我从格里莫这里听到的,完全不同于古尔德(虽然有时候,你会感到古尔德仿佛巴赫的化身,所谓最忠实诠释者),听觉被她的纤指牵引,来到春天记忆的最深处,那些旧日的诗句网获了此时所有的情绪,让人很快坠入美丽的深渊,犹如坠入爱河;她那种奔放的抒情就像汩汩的流水,注入月光下的池塘,有种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与等待之后,终于找到归宿,一吐为快的感觉。那泠泠的琴声循环漫步,翩翩舞动,时而舒缓安详,时而热烈奔放。你会感觉她从巴赫身边的绿荫下出发,却在路上经历了旷野、沙漠与河流。那自在的弹奏与完美之风里有着郁结和愁闷,也有着明媚与轻灵,以及仿佛臵身于别处的回忆与思考……闭目游神间,不远处,仿佛格里莫就坐在那里,正在用她的身体和心灵演奏巴赫, 。
⑤我很喜欢格里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演绎巴赫的“恰空”,毫不顾及他人对巴赫的习惯聆听方式,在复杂多义中揭示音乐的内涵深度,却以一种最简单的诠释传递音乐最真的美感。
这样一位天才的钢琴家,拥有让天使嫉妒的容颜及缪斯青睐的才华,而她在演奏中依赖的或许只是一种直觉,就像在星光下走夜路的人,哪里是田野与山坡,哪里是道路与河流,一切都历历在心。没有取媚于人,也没有所谓的权威评判,她希望得到的仅仅是一支令人享受陶醉的乐曲。你因此也会理解她何以会对保护野狼情有独钟,甚至一度为此中止了自己钟爱的音乐事业。
⑥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位天赋异禀的音乐家,并塑造了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巴赫。仅就这个巴赫版本而言,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格里莫不仅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巴赫演奏,而且在不断寻找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方式。史怀哲在评价《恰空舞曲》时说:
“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在格里莫的演绎中,时而层峦叠嶂、繁花如锦,时而轻盈似水,跃动如金,闪现着心灵舞动的微光,如梦似幻,却定格在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记忆里。这是我们无限渴望接近的世界,就像这静美无垠的浪漫的春天……
7.教材中选入关于巴赫音乐作品《小溪巴赫》,其作者是。(2 分)
8.对第⑥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结尾扣题,突出格里莫演奏巴赫音乐的特点。
b.与第①段引用的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c.史怀哲的话引出对格里莫的赞美,有助于情感表达。
d.运用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9.联系第①段引用的内容,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5 分)
10.本文构思别具一格,试结合文章题目加以分析。(5 分)
1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格里莫演奏巴赫音乐时的形象。 (80 字左右)。(4 分)
(三)默写(任选六空)(6 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 空,按前6 空顺序评分】
12.
(2)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3)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4) ,善假于物也。(荀况《劝学》》)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6)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丹青不知老将至,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 题。(8 分)
[双调]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
张可久
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注】①南朝陈后主荒于酒色之事,最终在喝酒行乐时被隋兵捕获。②南齐东昏侯宠爱潘妃之事,后梁武帝攻取金陵杀东昏侯,潘妃自缢而死。③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3.“凤不至空台上”和“燕飞来百姓家”分别化用了唐诗《》和《》中的诗句。(2 分)
14.作品开头两句运用典故的用意是2 分)
15.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作品中的画线句。(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 题。(18 分)
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元王薨,郢
①嗣立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学,病申公。及戊立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阙弗传。
②兰陵王臧既从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
累迁,一岁至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为御史大夫。绾、臧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招传从。至,见上,上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③太皇窦太后喜《老子》言,不说儒术,得绾、臧之过,以让上曰:“此欲复为新垣平②也!”上因废明堂事,下绾、臧吏,皆自杀。申公亦病免归,数年卒。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胶西内史,夏宽城阳内史,砀鲁赐东海太守,兰陵缪生长沙内史,徐偃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
【注】①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徒刑。②垣平:汉文帝时赵人,以望气附会人事,诈伪被揭露后,下狱诛死。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 )(2)申公愧之( ) ..
(3)复谢宾客( ) (4)以让上曰( ) ..
17.下面各项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1)此欲复为新垣平也 .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
b.(1)上问治乱之事 .
(2)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
c.(1)即以为太中大夫 .①②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