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净土信仰与净土图像关系研究

来源:哗拓教育
2013年第11期 理 论 观 察 No.11,2013 (总第89期) Theoretic Observafion Serial No.89 净土信仰与净土图像关系研究 王忠林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 要]本文主要从造像与经变的角度论述了弥陀、弥勒两种净土信仰与它们图像之间的 关系。我们认为:首先,净土图像的兴衰与净土信仰的兴衰有着直接的联系;其次,无论是净土信 仰.还是净土图像,二者最终都从佛教天国走向人间;最后,净土图像和净土信仰一样,都具有本 土化的特色。 [关键词]净土信仰;净土图像;阿弥陀;弥勒;净土变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1—0057—02 净土,在佛教中也称“净国”、“净界”等,是相对于人世 蜜多传》、《玄高传》等记载,不胜枚举。石窟自古就是僧人远 间的“秽土”而言的。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信仰是中国净土 离尘嚣,禅坐修行之处,石窟中佛教塑像可以作为僧人修观 信仰的主流,二者与图像的关系也颇为密切。 像禅法之用。东晋慧远更提出:“观想念佛”之法门,即观想 一、弥陀净土信仰与造像 佛的相好。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日:“又诸三昧,其名甚 汉地约在公元3世纪晚期出现西方净土信仰,也称阿 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 弥陀信仰。四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净土造像。最早的弥陀净土 变,应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明 信仰记载是《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受请篇》中西晋时阙公则 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于是祝 和卫士度往生西方净土的事迹。‘坏过,西晋只能是净土信 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 仰的萌芽.东晋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当时在南方具有影响 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 力的净土信仰者,首推庐山的慧远。史料记载有慧远于晋安 哉?” 我们看到“在慧远这里把观想念佛与禅定、悟解佛理 帝元兴元年(402年)时与刘遗民、雷次宗等123人在庐山 三者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慧远的净土信仰和禅法、般若(智 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这可 慧)相结合的特点”。 艮显然,慧远的“观想念佛”只有上根 谓有明确的阿弥陀尊像的记载。 )此外还有“沙门竺道邻,造 之人才能做到,所以对于一般的信徒来说还得先以具体的 无量寿像,旷乃率其有缘,起立大殿”⑧;支道林“讽诵阿弥陀 阿弥陀佛为媒介才能达到他所观想的神秘境界。 经。誓生彼国……驰心神国,非所敢望,乃因匠人,图立神 阿弥陀佛造像在形制上除单尊的弥陀造像外。还有“西 表,仰瞻高仪” ;戴逵“思所以影响法相,咫尺应身乃作无量 方三圣”、“一佛、两弟子、两菩萨”等式样。中国最早的“西方 寿、挟侍菩萨” 。东晋时所表现的西方净土造像皆是佛、 三圣”样式造像是上文所说的甘肃炳灵寺169窟6号龛一 菩萨尊像的塑造,还没有关于净土世界内容的作品。 佛二菩萨造像。只不过那时“阿弥陀佛”还称之为“无量寿 现存最早的表现西方净土思想的造像是甘肃炳灵寺 佛”。 169窟6号龛一佛二菩萨造像。此三尊塑像分别有“无量寿 二、弥勒净土信仰与造像 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榜题。169窟无量寿佛 中土的弥勒信仰基本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相关 龛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题记,‘ 说是为建弘五年。⑦ 经典的传译而展开的。已知的资料显示.关于弥勒的专门经 早期净土造像,除与佛教徒崇敬的需要外,和当时禅法 典,早期的主要译本是西晋时竺法护翻译的《弥勒下生经》, 的盛行也有一定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僧人热衷于 加上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弥勒成佛经》和北凉王族沮渠京 禅法的修行,如《高僧传》中的《县无谶传》、《智严传》、《昙摩 声于南朝宋初翻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谓“弥 ①《大正藏》卷五三,《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二・受请篇}616页中。 ②《大正藏》卷五三《高僧传卷第六・释慧远一》358页中。 ( 《大正藏》卷五十《高僧传卷第五・竺法旷十三》,256页下。 ④《大正藏》卷五二《广弘明集・阿弥陀佛像赞并序》,196页下。 ( 《大正藏》卷五三《法苑珠林-敬佛篇》,406页上。 (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图2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⑦王惠民,《炳灵寺建弘纪年应为五年》,载《敦煌研究》,167页,1998(3)。 ( 《大正藏》卷五十二《广弘明集・念佛三昧诗集序》,351页中。 (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第10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收稿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王忠林(1972一),男,江苏东台人。所长,讲师,系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宗教艺术。 一57— 勒 部”的内容在两晋南北朝时就具备了。在汉地最早提出 弥勒信仰的是东晋名僧道安(3l2——385年),他曾与弟子 方净土变相三百幅。竺迹着有《善导大师与艺术》一文.详细 介绍了净土变相及净土艺术的流衍。在善导之倡导之下.净 土宗蓬勃一时,以阿弥陀佛往西方极乐净土为中心主题的 净土变随之出现。史载寺院壁画,如长安净土院吴道子画之 “西方变”;云花寺赵武端画之“净土变”;洛阳大云寺尉迟乙 僧画之“净土经变”;敬爱寺大殿西壁刘阿祖画之“十六观” 等。 敦煌最早的石窟北凉三窟即268、272、275的构图中透 露出净土思想是后世净土变相发展的滥觞。三窟的莲花化 法遇等八人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天:“安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像前立誓往生兜率。” 道安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精于 经义。他对弥勒的信仰,表现了当时的僧人对弥勒的重视。 与道安同时的一些僧人也崇尚弥勒。《高僧传》卷五《晋京师 瓦官寺竺僧辅传》云:“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忏翘 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②《晋长沙寺译昙戒传》云:“后笃 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养。戒 日: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 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 里说的和尚,即指道安。 弥勒的造像也在那时出现,现见最早的记录是梁《高僧 生、莲池等图像都是净土变的基础。自唐至宋。敦煌有不少 阿弥陀佛净土变或西方变,如第33、70、114、139A洞的净土 变。隋唐时代莫高窟西方净土变和其它净土变大幅大量的 出现,不但反映隋唐时敦煌净土信仰的蓬勃发展,重要的是 还反映了佛教徒的信仰从尊像的观想崇拜转向对佛国净土 的向往。 四、净土信仰与净土图像的关系 传》中有关“苻坚送(道安)外国金倚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结 珠弥勒像”④的记载,考古学家们的研究还说明南北朝时期 弥勒造像普遍且丰富,显示了弥勒信仰已广泛传播的程度。 宗教艺术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所以有弥勒信仰才会有弥勒 造像。也就是说弥勒造像当出现于弥勒信仰之时或之后。经 从佛教图像与佛教信仰的发展历史来看,二者总体上 来说具有一致性。如隋唐之前中国儒释道三教正处于相互 查石窟寺中现今最早的弥勒图像为甘肃炳灵寺石窟第169 窟西秦时所绘制,象旁墨书“弥勒菩萨”。@又以敦煌莫高窟 为例,所发现最早弥勒造像为北魏时期,⑥时代约与法显同 期或稍后。在内地.弥勒像出现的时间据记载于南朝宋元嘉 八年(431),比丘尼道琼大造形象,处处安置,其中在瓦棺寺 造弥勒像二,是现存较早的文献记录。 在净土图像中,弥勒 形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 大阶段:第一、是早期“仙佛模 式”的混融阶段.造像风格就是这时的弥勒造像即没有遵照 斗争与排斥时期,所以在全国13个省100多余石窟中找不 到一座“三教合一”的石窟造像。唐宋之后,三教趋于融摄的 趋势,故有宋之“三教合一”造像的盛行。同样,净土图像与 信仰的关系也如此。 具体地说净土图像的兴衰与净土信仰的兴衰有着直接 的联系。阿弥陀净土信仰早在汉魏之际就已传人中国内地。 到南北朝后期,由于昙鸾的大力提倡而影响剧增。弥陀净土 古印度的弥勒造像仪轨,同时也没有完全中国化,而是与中 国古代的传统信仰混合在一起的造像风格。梁沈约因皇太 子造弥勒像而着《弥勒赞》,内有“道有常尊,神无恒器,脱屣 王家.来承宝位”‘ )之句.把弥勒称为神。它具有不成熟性和 过渡性的特点:第二、是中期“交脚弥勒菩萨”和“倚坐弥勒 学说因其简单易行,而更容易为广大信众所接受。人隋之 后,又得到智者大师、道绰等的弘扬。道绰在其《安乐集》中 从多方面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的优劣。盛赞弥陀净 土之优,贬抑弥勒净土为劣;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中也有 “扬弥陀,抑弥勒”的说法。至隋代阿弥陀信仰已经超过弥勒 佛”的圆融阶段。弥勒造像具体表现为弥勒经典中的“上生 菩萨,下生佛”的形象。从十六国一直到隋代,弥勒像基本是 交脚坐弥勒或思维坐姿弥勒为主流。倚坐弥勒佛像为唐代 弥勒造像的典型特征。第三、是晚期的“布袋弥勒”的定型阶 段。北宋之后,各式各样的弥勒均让位于中国高僧布袋和尚 的形象。至此弥勒造像的发展走向了完全世俗化与中国化 的终极。 三、净土信仰与净土变 佛教中的净土世界是通过“净土变”来描绘的。所谓“净 信仰,成为当时的主流信仰。在净土造像方面的影响.依蓝 吉富据《金石萃编》卷三八一四。以及《八琼室金石补正》卷 二四一八,隋代各种造像数目阿弥陀佛像l3尊,弥勒佛像 9尊, 陀佛像多于弥勒佛像。而南北朝时期,弥陀佛像16 尊,弥勒佛像48尊,弥勒佛像远远多于弥陀佛像。 其次,净土信仰和净土图像的关系还体现在,二者最终 都从佛教中的净土天国走向人间的天国。如敦煌净土经变 由初唐及宋.上生经变与下生经变合为一壁,表明人间与天 国相通达,乃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表现。之后.净土图像在内 容上表现的也是“人间”的天国。从净土造像来考察.弥勒造 像由“交脚弥勒菩萨”、倚坐弥勒佛”到“布袋弥勒”的定型标 志着净土图像世俗化的最终完成。可以说净土图像的世俗 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净土信仰的世俗化。 最后,净土图像和净土信仰一样也具有本土化的特色。 如敦煌第25、61、196、205、445窟中虽然是描绘的“天国”景 象,但所用劳动工具,都是当时中国的农用_T具。再如现藏 于河南博物院的“赵安香造阿弥陀佛石像”(北魏386-- 土变”是指描绘净土佛菩萨,及圣众种种庄严设施等,以呈 现净土景象之图像或雕刻。“净土变”是唐代以后壁画的主 要题材,在石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中国佛教艺术 的代表,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净土变系由净土信仰之流行而产生,依其形式而异,通 常可分为四种:药师净土变、西方净土变(是无量寿经变、 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的总称)、弥勒净土变及观音净 土变。此外还有灵山净土变、十方净土变、毗卢舍那净土变 等。 在诸多净土变中,最流行的净土变乃阿弥陀之西方净 土变 阿弥陀信仰自我国南北朝以来就受到僧俗的推崇与 喜爱,隋唐时甚为流行,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并取代北朝 534年),在服装上肩披中国妇女流行的帔帛.在背光上有 两条交尾的螭龙顺着背光尖端向两侧而下,将中国传统的 龙的形象融人净土图像中。说明外来艺术逐渐被本土文化 所圆融。 以来的弥勒信仰,成为信仰的主流。传善导大师亲自绘有西 f责任编辑:陈玉荣1 ( ②( ( ⑤《大正藏》卷五十《高僧传卷第五・释道安一》,353页中。 《大正藏》卷五十《高僧传卷第五・竺僧辅六》,355页中。 《大正藏》卷五十《高僧传卷第五・释昙戒十二》,356页中。 《大正藏》卷五十《高僧传卷第五・释道安一》,352页中。 丁明夷、刑军编,《佛教艺术百问》第43页,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 ⑥⑦( 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鉴赏丛书》第一辑,第一分册,页1、图版3,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丁明夷、刑军编,《佛教艺术百f,-'I》第43页,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 《大正藏》卷五十二《广弘明集・弥勒赞》卷十八,212中。 任继愈著,《中国佛教史》第二卷,6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