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与哲学的科学发展观

来源:哗拓教育
第22卷第9期 (2010年9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0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UNIVERSITIES IN SHANXI Vo1.22 No.9 (Sep.2010)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与哲学的科学发展观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体会科学发展观本身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从更宏观、更理性的高度 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研究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从中 解析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和主要路径,将有助于解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与哲学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认识论;辩证法;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8—6285(2010)09—0005—05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 学发展观本身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从更宏观、更理性 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 一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党 的十七大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将科 、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 (一)感性认识:发展问题的日益紧迫性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 学发展观作为党指导发展的科学指针写入十七大党 章。从地位和价值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 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失去发展,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都无从谈起。 1.发展问题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多次讲,当 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问题已经实实在 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你追我 赶,争相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自己的发展,以适应经济 全球化和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浪潮,不断提高自己 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以便在竞争中处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 体现。因此,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体会科 [Abstract]Since refrom and opening up,Chen Yun has always agreed to the thought and policies concer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and he himself has also advanced a lot of signiifcant thoughts of far-reaching effect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s gained when being in charge of economic work.He WaS the first to realize the defects of our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SO he advocated to introduce the system of market egulration(or market economy),which won Deng Xiaoping’S support.In their theoretical understnding,tahe system of market regul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are common in their connotation.Yet,carryig out of reform,due to the intention of weakening the barriers of ideology,these two conceptions are used aS the same one in山e restricted speeches and documents.while in published books。the former is pre— ferred.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adopted Chen Yun’S idea of taking the plnned econo- amy as the focus and market regulation(or market economy)the supplementation,which made a breach in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and se ̄ed aS a precursor for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 conomy.Chen Yun gave his support to Deng Xiaoping's speech,made in his tour to the South,in which Deng Xiaoping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understndiang plnned economy and marketa economy respectively belong to two contra- dictory systems:socilism and capitaalism,and made possible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 ket economy.Either Deng Xiaoping's or Chen Yun’S theory about planning and market takes some time in improvement,SO those who think Deng Xiaoping and Chen Yun are contradictory in their thoughts are not in accordance with reality. [Key words]Chen Yun;Deng Xiaoping;plnniang;market;refom ir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责任编辑郭海仙] [收稿日期]2010—04—29 [作者简介]张书林(1974一),男,山东冠县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研究方向:执 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5 第22卷第9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9月 于更加有利和主动的地位。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 党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时代主题,善于抓 住机遇,加快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有远大前 5.发展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 求。首先,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 大力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用先进的科技推动生 产力。不发展生产力,没有发展生产力的现实成果, 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党才能有所作 为,因而也会更加有“地位”,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才会更加牢固。 2.发展问题是政治的命脉。一个国家发展的快 不快,发展的绩效如何,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的 何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其次,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发展“三个面向”和“三个特 性”的先进文化,只有在具体发展实践和发展成果 中,才能体现出我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再次,党要 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离不开发展。因为,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只能靠发展,没有发展, 没有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代表人民根本利益 也只能是空洞的口号。 (二)理性认识:呼唤科学发展的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运行和政局的稳定以及民众的人心向背。一句话, 发展问题是政治的命脉。苏东剧变何以发生,苏共 何以亡党亡国,原因可以有多条,但最根本的一条还 是苏共没有把苏联的发展问题解决好,没有把经济 搞上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党群矛 盾、干群矛盾激化,人民因此不再支持和拥护苏共的 执政和领导。而如果一个政党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 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 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 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 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 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 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 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 持,那么这个政党的灭亡迟早就会成为必然。苏东 剧变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果我们不解 决好国内的发展问题,没有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和 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我们 有些难关就不一定能闯过去,政治上就有可能会出 现问题。 3.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不发达,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我们从未遇到过的 新情况新问题,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 起,如法轮功问题、下岗工人问题、弱势群体问题、 环保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问题、安全生产问题、假 一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 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 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 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 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 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 化需求也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 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冒伪劣和黄赌毒问题、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等等,所 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把发展放 在首位,用发展来统领一切,在发展中变被动为主 动,变不利为有利,变困难为成就。只要社会和经济 发展了,人的素质提高了,我们自己的实力增强了, 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4.发展是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保证。在新世纪 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 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 新阶段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 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 历史任务。如何实现这三大任务呢,恐怕都需要发 展,都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实际上,我们党也不止一 次地讲,继续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 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 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 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 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 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 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 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 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 6 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仍很多,发展的不全面、不协 第22卷第9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9月 调、非可持续性、不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还很突出。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单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 明。这四个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我们党和 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但另一方面,我们所强 调的发展又应当是有重点的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的 纯的强调经济发展、强调粗放型发展、忽视可持续发 展、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转向更加科学理性的发展 方式上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就应运而 生了。 最迫切的问题是经济的发展问题,所以在坚持政治 经济文化协调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又应突出经济建 设这个中心和经济发展这个重点。 (二)内部与外部的统一:科学发展是立足于中 二、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所涉及到的决不是简单的经济发 展,而是有其更加广泛的理论内涵。胡锦涛早就指 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 协调的发展,是立足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又顺应世 界发展潮流,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 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又 国又面向世界的发展 我们的发展决不是没有基点的发展,也决不是 封闭的发展。一方面,我们的发展是立足于我们本 国的发展。发展战略的确定、发展计划的拟定、发展 宏图的设计、发展历程的安排,都要根据我们的本国 国情加以确定,决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空谈发展。另 一方面,我们的发展又是面向世界的发展,顺应时代 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 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 是统筹兼顾”…H。坚持科学发展,就要牢牢抓住经 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 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更好实施科 潮流,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 潮流和背景下,任何国家的发展只有紧紧地跟整个 世界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和机遇,才能有所作为。 (三)现在与未来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可持续的 发展 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 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 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 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2000年5月 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发 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 境保护相协调,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 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 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 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 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 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一)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全面 但有重点的发展 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 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 2010年以前我们大力推进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我们 发展命题中的应有之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思维,一谈发展 就自然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把发展等同于单纯的 经济发展,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一个社会由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四部分组成,本质意义上的发展 应当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 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 济社会永续发展。 个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轻视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社会,注定是一个畸形和非 良性发展的社会。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目标和 (四)效益与公平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坚持统筹 兼顾的发展 方向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起完善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发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协调发展,要统筹兼顾。具 体说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 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 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 7 展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三个面向”、“三个特性” 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第22卷第9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9月 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 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 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 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 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 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 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 点突破。 (五)人与社会的统一:科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必然要包含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 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 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 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贯彻坚持科学发 展,就要牢牢把握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按照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 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 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 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人 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并不矛盾。“推进 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 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 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 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 面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 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 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 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 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 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 (一)政治挂帅:坚持科学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科学发展不是不讲政治的发展,不是不要党的 领导的发展,不是脱离党的政治任务的发展。科学 发展仍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要坚决做 到:第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 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 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 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 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 本点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任何时候都决不能 动摇。第二,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新 世纪新阶段党的政治任务。科学发展必须与构建和 8 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第三,坚持 党的领导。我们党是中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科学 发展观本身是党创立的,必须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展 开。我们党应该站在完成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 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 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重点突出:经济发展要有新思路 经济发展是解决所有其他方面发展问题的关 键,所以经济发展一定要有新思路。实行经济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 展的大思路。现在欧美国家正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 调整,我们必须与之同步进行,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 中处于被动。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 推进经济发展的策略方针,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三)把握平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的 关系处理的得当与否,事关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稳定 的大局。处理三者关系要坚持:第一,发展是目的。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要解决自身内部问题 和在国际上发挥影响都要牢牢抓住发展不放。第 二,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 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只有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 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 出广阔的空间。第三,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 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说过,没 有稳定,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现代化建设,统统搞不 成。历史一再表明,当我们党能够正确地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时,改革就会向前推进,稳定就会 持久,发展就有新思路、新成就;反之,则会出现社会 第22卷第9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9月 的混乱和发展的倒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 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发展 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四J锐意进取:贯穿改革创新精神 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 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有利时机和难 得的机遇,往往会使发展事半功倍。当亚洲“四小 龙”和“四小虎”崛起的时候,我们完全处于发展的 无意识状态,所以我们丧失了一次难得的发展良机。 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 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发展 而当前我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民群众谋建设和 发展的热情高涨,再加上我国加入WTO、北京奥运 成功,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浪潮的涌起,这些又组 成了我们当前的发展良机。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 牢当前的发展机遇,努力迎头赶上。 总之,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 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不放松,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 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树立和 要有新思路,发展的本质在哲学上讲就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大 力推进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内的全 面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 源泉” J钓。只有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才能为发展找 到全新的理论支撑,指导发展的实践;只有进行科技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 紧迫感,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把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落实到发展先 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上来,“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 创新,才能为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 推进跳跃式发展;只有进行体制创新,才能为发展扫 除一个个障碍,铺平发展的大道。当前,要抓紧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 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 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 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i 348。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7. 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五)用好机遇:发展要抓住有利时机和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 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Philosophy of Scientiif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Philosophical Scienti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fZhang Shulin (P口 School of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CPC,Jinan 250021,China) [Abstract]To grasp Scientiif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from the high plane of philosophy and to understand the phil— osophical thoughts embodied in Scientiif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an essential perspective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it from a broader and more rational height.To study the epistemology,the dialectics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 tiif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o analyze its necessity,its basic connotation as well as its approaches will be helpful to the analysis of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philosophical Scientiifc Outlok on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tiifc Outlook on Development;epistemology;dialectics;methodoloy g[责任编辑郭海仙]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