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来源:哗拓教育
“预防传染病,健康伴我行”安全教育

教育目的:

1、让学生了解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2、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难点: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朋友,请注意,现在正是春天,冬春季节容易流行传染病。 二、你知道哪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出示课件):

a.流行性感冒 b.流行性脑膜炎 c.流行性腮腺炎 d.风疹

三、说说这些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症状?

a.流行性感冒:发烧、头痛、身痛、全身无力、咳嗽等;

b.流行性脑膜炎:发烧、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有出血点、颈项僵直; c.流行性腮腺炎:发烧、疲倦、肌肉酸痛等; d.风疹:轻度发烧、眼球充血、打喷嚏等。

四、谈谈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给健康人的?(咳嗽、说话、打喷嚏) 五、哪些同学患过呼吸道传染病?有什么样的表现? 六、讨论: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a.预防接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 b.及早发现病人,并采取隔离治疗;

c.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可适当服用一些中草药。 七、讨论:同学们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方面采取过哪些措施?

活动一:人与社会类

——走进商场

第一课时 零用钱小调查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规范小学生的消费行为,正确的引导小学生的消费方向,更好的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服务。 活动过程: 一、激情引趣:

同学们,我们要进行“零花钱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调查零花钱数目,调查零花钱的主要用途,调查零花钱来源, 调查乱花零花钱危害,调查合理使用零花钱等等。 二、拟定活动方案 组长 任务分工 组员 调查结果 指导教师 展示方式 三、指导在本班范围内开展调查 四、汇报展示

各小组都能认真开展调查,搜集了很多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能认真的进行整理和编排,为这次汇报展示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就来进行“零花钱小调查”的汇报展示。

五、课外延伸:

说说你对零花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买东西的学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买东西的简单常识,知道怎样挑选商品,教育学生从小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使学生学会看商标、生产厂家、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我们每天吃的食品是用什么买的?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呢? 二、模拟购物表演,揭示课题

1、由六位学生登台表演,表演词内容回答3个问题:介绍柜台的商品?你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商品?你为什么要买这一件商品?

2、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小结:买东西并不容易,还有很多学问。(板书课题)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讲清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1、播放课件《小红妈妈买玩具》

思考小红的妈妈为什么要多看几个店,再买玩具? 2、过渡:买东西时怎么货比三家? 四、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理解内容

1、什么叫“货比三家”?“货比三家”比什么呢? 2 、出示“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对照表,启发思维,理解购物“三原则”,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比较?

3、故事巩固,小红的妈妈最终应该在哪一家商场购买玩具小熊,为什么? 五、汇报采访同学搜索包装袋的情况,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你们发现这样包装品上面都标些什么内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标明?包装品上大多有哪些内容,我们购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齐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开发票有什么作用? 3、小结:只有做到“五看”,认真检查,才能不买伪劣、假冒、变质的商品,如果不慎买了伪劣商品,可以凭发票退还、索赔。 六、看商品,巩固导行

出示:“火腿肠、汽水、饼干”三种食品,这些食品只能什么时间饮用或食用?如果你看见伪劣过期食品在店里销售,应该怎么办?如果你不慎买了并吃了腐蚀食品,病了,应该怎么办?

七、课后延伸

1、活动、收集包装纸。

2、我们今天学的都是如何购买商店里的商品,那么在集贸市场上出售的肉类、蔬菜、烧饼、油条、馒头等都没有包装纸袋,没有商标、生产厂家、保质期等,怎么样购买呢?

3、小结:一看颜色,二闻味道

第三课时 商品交易会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走进市场、走进商店、走进超市,学会购物、学会与人打交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生活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收到初步的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 教学流程 一、问价

1、激情导入

让学生说自己买东西的经历

2、师:回忆一下,如果我们看中了一件商品想买它,首先得问这件商品的——(生:价格、价钱等等)问价也是一门艺术,你们谁会问价?

3、活动——问价

教师扮演售货员,让学生来问价 二、讲价

过渡:买东西问价钱只是第一步,买东西,要想做到又好而不贵,还得学会——讲价。买东西为什么要讲价?

1、师:买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讲价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小结:为了能让商品价格卖得高,现在的售货员个个都是推销能手。他们往往能把商品的优点、功能等接受的绘声绘色、头头是道,让你心动。可见,当好一名推销员真不容易啊!谁最勇敢上来当一回推销员?

2、活动“当推销员” 找两名学生表演

师小结: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当推销员,各小组人选一件商品现在下面练练。小组长安排一下,要轮流说,注意要讲文明,不要吵,然后各组选派一名推销员上台来说,比一比,看那位推销员说得最生动有趣、详细具体、最能打动人。(小组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4、再来当推销员

师:每组选派一名推销员上台说。比一比,看哪位推销员说得最生动有趣、详细具体、最能打动人。(学生活动,教师相机指导)

5、 活动“你来卖我来买”

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光说不练不行,还要到下面去把商品推销出去。 几位推销员下去推销,教师要求: (1)(对推销员)既要想方设法把商品推销出去,价钱还要尽可能高。 (2)(对顾客)既要尽可能把商品买下来,价钱又要尽可能低。也就是要学会——“砍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小结:都成交了吗?多少钱成交的? 师:(问表演的同学)你对买到(卖出去)的东西满意吗?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三、调换

师:如果你对买到的商品不满意,要求售货员给你调换,该怎么说? 1、活动调换(教师扮演售货员,一学生扮演顾客。) 2、找两名学生表演售货员和顾客,教师相机指导)

师小结:如果以客气、商量的语气去说,售货员不肯换,就要找理由,说出要求调换的理由。只要理由正当、合理,售货员一定会换的,咱们再来试试?(教师扮演售货员,一学生扮演顾客。)

探索月球奥秘》案例说明

活动二:人与自然类

——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月球的天文知识和月亮文化,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2、学习利用图书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3、培养对信息的梳理整理和加工创造的能力;

4、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科学现象;能据提供的条件说话和写作。 活动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网搜集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过上网了解月球天文及开发知识; 2.搜集积累月亮方面的诗词、成语、谜语。 3.培养对天文和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上网搜集内容和要求。

1.月球知识组:搜集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及观察天文现象的工具。搜集人类开发月球、登月、月球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2.月亮诗词组: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含古诗、现代诗。 3. 月亮成语组:搜集月亮的成语。

4. 月亮谜语歇后语组:搜集月亮的谜语。 5. 月亮对联组:搜集月亮的佳对。

6. 月亮故事组:搜集月亮的故事传说。

要求:注意组长分好组,且边搜边抄重要知识。 二.学生搜集

三.学生交流整理所抄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资料及活动准备 教学目标:

1.各组整理加工好各种资料。

2.训练学生独立整理资料,自主选择艺术创造形式。 教学过程:

一、整理好资料,确定展示形式。

A、天文知识组:分类整理资料。或编成月亮天文知识问答题。 B、月亮诗词组:要按类搜集整理,选好唱诗词、颂诗词的选手。

C、月亮成语组:要记熟月亮成语,并对成语进行加工如编成语小品相声、写含月亮成语的片段等。

D、月亮谜语歇后语组:汇总分好类,记熟歇后语谜语,并进行此类的艺术加工创造。 E、月亮对联组:汇总分好类,记熟有关资料,并做好如何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准备。。

F、月亮故事组:搜集好有关月亮的故事传说,确定讲故事人。 强调:要求每组都有所需的资料一份。选手还要熟记有关知识。 二、课外训练好展示节目。教师分组了解并适当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展示课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

2.训练学生独立整理资料,自主选择艺术创造形式。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致开头辞。

同学们,前面我们上网查阅大量有关月亮的知识的资料,后来又加工整理梳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

二.知识问答:

1.点幻灯片,出现知识问答幻灯片。

2.介绍有关天文知识制造探索天文知识的气氛:

月球和地球相距384401千米,它本身不发光,只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月球的引力很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从1969年美国的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到今年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人类为登上月球而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3.知识问答问题不宜过多,但尽量做到信息丰富,且应把嫦娥一号发射飞行有关时事引入增强学生爱国自豪感,促使养成关心时事大事的习惯。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二十一日 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今年我国发射的绕月卫星叫什么?嫦娥一号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 我国登月计划叫什么?嫦娥计划

我国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

为何人站在月球上感到很轻?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天文台为什么建在山上?建在山上,视野更开阔,便于观察天文现象。 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 三.课外延展:你们还了解些什么。

活动三:自我发展类 ——成长的踪迹

第一课时 我的成长

教学目标

1.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2.学习收集证明人成长变化的资料。

3.通过交流资料,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父母的情感。 教学流程:

活动一: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人的成长变化过程。

2、通过观察、比较儿童成长变化的照片,初步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看: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视频。 交流:胎儿在母体内的变化 观察:一组从胎儿成长为儿童的照片 讨论:从出生到成长儿童发生了哪些变化 记录:p20有关出生前和出生时的情况。 如无视频文件,可在网上下载图片后给学生观看,此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自己出生之前的极端好奇而设计的,交流的重点应落在“变化”。 可适当的选择一些学生说出的变化关键词板书如:身高、体重等。 活动二:介绍自己成长的经历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感悟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父母的情感。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小组交流:各人出生时的情况 交流展示:各人的成长过程(如照片、小时侯的衣物、录音磁带、身高、体重、记录等) 介绍: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的各种风险 小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照顾 交流的形式应有变化,可以按小组、按性别、按体质的强弱进行,这样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的变化基本都是相同的 适当渗透生命教育和德育,帮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的不易 第二课时 我的成长足迹 教学目标:

1、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整理自己成长的足迹,感受自己的变化与进步。 2、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分类、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歌曲导入。

转眼间,我们已经度过了五年的小学时光,这几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极其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成长足迹》。 二、忆一忆,比一比

1、请同学们把你搜集带来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 2、交流(说出自己的成长、进步。)师及时点拨。

3、小结:通过展示交流,大家从身体、学习知识等方面感受了自己的成长变化。享受这童年的欢乐。 三、议一议,说一说

1、既然童年难忘,那用什么办法把你的成长记录下来呢? 2、班内交流。

3、小学五年来星星点点的事汇成记忆的长河,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学会记录大事,哪些事情算是成长中的大事,值得记录呢?(思考回答) 4、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课件出示):获得表彰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应该算是大事;一些失败与挫折让自己知道还存在不足,应该算是大事;自己成功地独立完成了一件事,觉得自己长大了,算是一件大事。„„ 四、想一想,写一写

1、五年来发生了不少值得记忆的事,把它写下来就组成我们成长的足迹。(课件出示表格,范例。)

2、自己想一想,填写表格。师巡视指导。

3、请将写好的成长大事进行交流,简单向其他同学将将其中的故事。 五、一句话感言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想法、体会用一句话说出来,好么?

第三课时 保护眼睛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地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护眼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保护眼睛”。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

(1)出示图,分小组讨论:这图说的是什么?

(2)全班讨论。

2.教育学生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1)看图: 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2)提问:为什么看书写字的姿势要端正?眼睛离书本距离不要太近?看书写字时间长了,向远处眺望一会儿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3)看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4)提问:长时间、近距离的看电视或玩游戏机有什么害处?为什么走路和躺着看书都不好?趴在桌子上,近距离的看书写字有什么害处?

(5)全班讨论:为什么要保护眼睛? 少年儿童的眼睛容易得什么病?你知道什么是近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近视有什么危害?联系自己说说今后应纠正哪些不良的用眼习惯。

(6)小结:要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

3.巩固

(1)提问: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怎样预防近视眼?你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2)讨论:有的同学说:“我的坐姿不好,写字看书时眼睛离书本很近,可是我的眼睛并没有得近视眼?”这种说法对吗? 三、总结

活动四:劳动技术类 ——风筝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课程要求合理制定活动方案,并开展资料收集与整理,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喜欢玩风筝吗?(生答)师小结玩风筝的好处,提出问题:我们也来自己作作风筝行吗? 二、确定课题

提问:要想制作风筝就要了解风筝,你们想了解风筝的那方面知识呢? 1、 请学生说说自己对风筝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课题。 2、 学生分组,小组讨论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研究课题。 3、 确定的课题:《风筝的起源》、《风筝的样式》、《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的放飞技巧》 4、 小组确定课题。 三、制定活动方案

1、小组针对小组选定课题确定人员分工。 2、确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3、小组调查,整理调查资料。

4、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演示文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请调查《风筝的起源》、《风筝的样式》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用演示文稿向大家介绍本组搜集整理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历史和样式特点。

本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获取知识、发布知识的能力。 二、教一教

请调查《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的放飞技巧》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用演示文稿向大家介绍本组搜集整理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本环节为本科的重点,主要通过生教生的方法,了解风筝基本的制作方法,为自己制作风筝打下基础。通过本环节,即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发布知识的能力,又为学生制作风筝增添了信心。 三、议一议

(一)出示几个制作风筝要点问题请同学讨论。 1、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的?

2、制作风筝时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它的平衡? 3、风筝的尾巴是起什么作用的? 4、风筝的提线应该怎样扎? 5、怎样使风筝更美丽? (二)、学生探究

学生小组探究以上五个问题,回答交流。 (三)、教师小结

老师小结以上五个问题的解决技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活动过程: 一、制作风筝

结合学生收集的信息和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开始制作风筝。 1、小组讨论确定风筝样式。 2、小组确定人员分工。 3、制作风筝。

在制作中,要求各组同学要相互合作。调查风筝制作小组的同学充当“技术员”、“小指导老师”来指导各组制作中遇到的难题。调查风筝样式小组的同学来指导各组风筝的样式设计。

在制作中,要求学生注意风筝的平衡、样式、花色的处理。 二、放飞风筝

1、展示学生制作的风筝,评选做的最美的风筝。 2、放飞风筝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放飞风筝。在放飞中如果风筝无法飞起来,请他们自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风筝制作小组的同学充当“技术员”、“小指导老师”来指导各组制作中遇到的难题。

3、交流感受

请学生说说本次制作、放飞风筝的体会和感受。 三、延伸

本节课,了解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风筝。我们制作、放飞了风筝,了解了它的制作、放飞方法,试一试,你们还能做出其它样式的风筝让它飞起来吗?

活动五:社务服务类

——小小图书管理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图书分类知识; 2、学会检索﹑选择﹑阅读﹑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学会摘录和做读书卡;发展阅读兴趣。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图书馆是藏书的场所,是学习的天地。走进图书馆,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我们该怎样寻觅﹑选择图书呢? 二﹑查找图书:

1、简介图书馆:图书馆一般分为三部分:借书处﹑阅览室和书库。 2、带同学们先到借书处检索书目,再四人一组展开比赛。 (1)根据“索引”提示,找相应的作品。

(2)每人准备好自己的问题,运用最熟悉的检字方法,查检用关工具书,看谁查检得最快,解决得最好。

三、摘录,做读书卡片:

1、什么叫摘录?

摘录就是把文章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摘录下来。 2、摘录的方法有哪些?

3、做读书卡片的方法是什么?

(1)摘录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应选取最有价值的资料摘录。

(2卡片上要注明资料的来源:书名、篇名、作者、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 (3)盒内要有分类导片,卡片要定期整理。 四、谈学习收获。 五、总结:

这次活动,大家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希望大家今后持之以恒,养成经常读书、制作读书卡片的好习惯。

家乡的民俗文化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2、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过程: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二.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三.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等。 ②写广告词,宣传自己的家乡。 四.总结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