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实证研究

来源:哗拓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8期 科技进步与对策 Vol-25 NO.8 2008年8月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Aug.2008 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国外市场 进入模式的实证研究 谢 军 (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利用国内296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企业技术能力如何影响进入国外市场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回归 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能力确实对企业进入模式选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越强 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控制权越高的进入模式。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能力;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组织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8)08—0051—03 进入模式( ̄1]FDI);反之,技术能力处于劣势的企业通常选 0 引言 择资产投入和控制权较低的进入模式(如出171)。根据不同 模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不同,张一弛认为,出口模式对企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的技术能 力如何影响中国企业选择进入国外市场的模式(以下简称 能力,特别是国际竞争综合能力的要求较低;而国外新建独 进入模式)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的论述 资模式对企业能力要求最高[83。何谦和余威对影响我国企 和演绎层面,比较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而已有成果还存 业出口和对外投资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技术因素 在着分析不甚完整、样本国家偏少以及数据需要更新等多 是影响对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但对出口没有显著影响 。姜 方面的问题 2]。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利用国内296家上 华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与改造对于促进我国企业 出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俐和孙京娟分别对温州中 市公司的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证。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 解释两个问题:首先,对中国企业而言.技术能力是否影响 小企业国际化的调研发现,技术能力是影响这些企业国际 其进入模式选择;其次,不同的技术能力构成要素对进入 化的重要因素之一_1ll¨1 。而鲁桐的研究发现,对于在英国投 模式有何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中国企业国际化 资的中资企业而言,技术并不构成其竞争优势[13_。由此看 的实际数据检验了技术能力对进入模式的影响。本文发现 出,现有研究对技术影响进入模式的结论并不一致,造成不 一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控制 致的主要原因是研究对象不同和数据来源不同。 权越高的进入模式。 现有研究通常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等指标来 衡量企业的技术能力,并解释其对进入模式的影响 4]。技术 1理论基础 含量通常与企业所在的产业紧密相关。例如,在高技术产 业,技术变革的速度较快,因而对该产业内的企业在技术投 组织能力理论认为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 入和技术能力等方面要求较高;而在传统产业则更强调传 业根据外部环境的要求不断更新、调整和重新整合自身资 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如生产规模、资金等。因此,相对传统 源的技能 ]。进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海外资产 产业而言,高技术产业往往更有能力采用控制权高的进入 投入水平以及相应的控制权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企业 模式(如FDI)。再如,Kogut和Zander以及Madhok发现在成熟 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形式有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两 产业,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和生产惯例的差异相对较 大类,具体又包括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并购、合资经 小,技术和知识的意会程度较低而可传递性较高Ⅱ5J[16]。因 营和新建投资5种类型 此,企业通过技术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 在现有国际化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技术 在这种能力表现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选择控制权较低 能力对企业选择进入模式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Dunning、 的模式进入国外市场,如出口模式。而在一些新兴的产业 Erramilli和Agarwal等学者认为 -[7],技术能力越强(或技术 (如高新技术产业),由于不存在产业内通用和成熟的运作 优势越明显),企业越可能选择资产投入和控制程度较高的 模式,因此,国家之间技术差异较大,知识的意会程度较高 收稿日期:2007—05—17 作者简介:谢军(1969~),男,广东广州人,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2・ 科技进步与对策 而可传递性较低,相应的传递费用就会较高。在这种情况 2.2.3控制变量 下.企业比较容易通过技术能力建立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 本文引入了3个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地域和所有制。 国外市场更倾向于选择控制权较高的进入模式。 企业规模定义为企业的总资产额。为了消除企业外部因素 另外,国外产品市场需求往往与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 对数据造成的波动,我们对样本企业在2001~2005年的数 差异,这种差异要求企业必须尽可能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国 据取平均数,并对均值取自然对数。地域变量指的是企业 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于 总部所在地区。该变量表示为:1=珠江三角洲地区;2=长江 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能力是其能否在国外 三角洲地区:3=其它沿海地区;4=内陆地区。本文根据上市 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Cohen和Levinthal认为技 公司的股本结构将所有制分为:1=国有股份制企业;2=民 术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而且体现 营股份制企业;3=外资股份制企业。其中,本文中的外资股 了企业所具有的识别、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 。所 份制企业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以Young和Lan将技术创新能力看作是企业在国外市场确 2.3研究分析和结果 立优势地位的关键性来源 。Belderbos的研究对此也进行 本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我们用多元逻 了论证,其结论是发现母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 辑回归来分析企业能力对进入模式的影响。这样我们建立 在国外市场自主学习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就越高,因此企业 了回归模型: 越倾向于选择高控制权的模式进入国外市场;反之,企业 Y产 +∑biC ∑后 + i 会选择控制权较低的模式进入国外市场。 模型中Y表示进入模式;C为控制变量;X为自变量;a 假设1: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选 为常数项;b、k为回归系数;u为随机误差;i=1~296。表1表 择控制权较高的进入模式; 示自变量分层进入模式的回归结果。 假设2: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越倾向于选择 表1企业的技术能力对进入模式的影响(N=296) 控制权较高的进入模式。 2研究方法与结果 2.1数据收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01~2005年深沪两地上市公 司的年报、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司网站。本文从截至2005 年4月深沪两地1 382家上市公司中选择了796家工业制造 业企业(按照国家行业类别划分标准中的C类或03类),然 后剔出没有国际业务(包括出口贸易或/和国外投资)、信 息披露不全的样本,最后选择了296家企业,抽样率为 21.42%。 2.2变量 ’ 、 2.2.1 因变量 进入模式变量表示为:0=出口;1=国外销售分支:2= FDI(包括合资、收购和独资 )。依据企业对海外资产的投入 程度和控制程度,3种模式中出口模式的资产投入和控制 程度最低,FDI模式的资产投入和控制程度最高,在国外市 场建立分支机构所需资产投入和控制程度则居两者中间。 注:进入模式参考类型为出口;模式1表示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2表 2.2.2 自变量 FDIo a表示P<O.05显著;b表示P<0.O1.Y ̄-著;c表示P<0.0O1显著。 在本文中,自变量技术能力包括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 表1中记录了4个模型中各变量的参数估计值.以及对 术创新能力两个变量。其中,技术含量指产品生产技术是 模型的检验。统计结果反映出各模型都具有统计显著意 否为高新技术或一般传统技术。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主要 义,而且总体模型4的Pe ̄on检验显著性概率达到46.1%. 依据是:首先,根据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研究中心的有关研 说明总体模型拟合度较好。模型1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 究,将高新技术产业限定在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有可能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和选择FDI。而且选择后者的 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为了 可能性更加显著。相对国有企业而言,外资企业和民营企 界定得更加准确。本文进一步要求在上述产业中的企业须 业更可能“走出去”在国外设点办厂。地域对进入模式存在 为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含量变量表示 负面影响,即越靠近沿海地区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高资 为:0=传统企业:1=高新技术企业。本文用专利数来定义变 源投入和控制型的进入模式,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 量技术创新能力。 模型2表示在控制企业规模、地域和所有制的情况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谢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实证研究 ・53・ 技术含量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FDI模式。模型3说明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 在企业规模、地域和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能力 533 对进人模式有积极的影响。拥有专利越多的企业,越有可 [4]Erramilli MK,The Experience Factor in Foreign Market Entry 能选择FDI模式。总之,结论说明企业的技术能力积极相关 Behavior of Service 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于进入模式.技术能力越强,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资产投入 Studies,1991(3):479-499. 较高的进入模式。因此,研究假设成立。 [6]Dunning JH.Explaining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Pro— duction:In Defence of the Eclectic Theory,Oxford Bulletin of 3结论和建议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ember 1979(41):269-295. [7]Erramilli MK,Agarwal S,Kim SS.Are Firm—Speciifc Advan—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技术能力对进入模式存在 tages Location—Specific Too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 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企业在实施“走 ness Studies,1997,28(4):735-757. 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大”,努力提升企业规模; [8] 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J].经 而且要“做强”,通过培育和增强企业能力来提高企业的 济科学,2001(4):11-19. 全球竞争力。同时,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如本文界定的 [9] 张传忠.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决策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 理,2004(4):51-54.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 [9]何谦,余威.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 备制造业)更倾向于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提高技术能力, 析[J].商场现代化,2006(2):12-13. 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因此政 [1O]姜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 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些产业的重点扶持。而在努力提 理,2004(2):67-71. 高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如何加强研发成果在国际市场 [11] 林俐.温州市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战略及其演进[J].国 的商业化力度和推广水平,则是这些企业应该重点考虑 际贸易问题,2005(2):71—74. 的问题。 [12]孙京娟.温州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取得上述成果,本文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 [J].企业经济,2006(7):62~64. 主要表现在于数据欠完善。除了本文所研究的两种技术能 [13]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J]. 力外,还有其它的一些企业能力构成要素没有被考虑。因 世界经济,2000(4):3~15. 此,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能力 [14]Young S,Lan P.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 through Foreign 与进入模式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的另一项局限性在于没 Direct Investment.Regional Studies,1997,3 1(7):669-679. 有对不同的FDI模式(如收购、合资和新建独资)进行细分 [15] 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研究,主要原因是样本中企业比较少利用FDI的模式进入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h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国际市场,这与我国尚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的现状一致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4(3):625~645. [16] Madhok A.Cost,Value and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the 因此,未来的研究在数据逐渐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 Transaction and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探讨企业能力与不同的FDI模式之间的关系 1997,18:39~61. 参考文献 [17] Cohen W,Levinthal D.Absorptive Capabilities: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1] 吴勤学.制约中国海外企业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的十大 Science,1990,35(1):128~152. 因素[J].当代经济科学,1996(4):18~22. [18]Belderbos R.Entry Mode,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d R&D [2] 高敏雪,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J].管 in Foreign Affiliates: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mrs.Strategic 理世界,2004(1):55~61.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35~259. [3]Teee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责任编辑:万贤贤) Empirical Study o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the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Abstract: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on the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 using the data of 296 domestic listed compani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which measured by technologic level and R&D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Key Words: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Foreign Market;Entry Mode;Organization Capabilities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