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期 Vol:30,No.1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Journal of Spots Adult Education 2014年2月 Feb.20l4 我国体育认知研究述评 由“何为体育”到“为何体育”的转变 孙晨晨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体育认知进行了考察与梳理,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价值观点,即真义体育 观、大体育观及人文体育观,并总结各自认知特点,实现对我国体育认知发展嬗变的整体勾勒;结合体育 理论与改革发展的状况,对我国体育认知方法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体育认知;真义体育;大体育;人文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4)01—0014—03 Sport Cognition Research in China SUN Chen—chen (Sports Science Dept.,Southern China Normal Univ.,Guangzhou 5 1 0006,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sport cognition in China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pol— icy 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value concepts,true sport concept,great sport concept and humanistic sport concept. The paper also reflects on the sport cognition methods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sports theory and practice reform. Key words:sports cognition;true sport;great sport;humanistic sport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山东烟台进行了 一学者的质疑中,再次重申了体育的真义,同时指出了体 育与体操、体育与身体文化、体育与身体娱乐、体育与 场关于体育本质的大讨论,形成了真义体育和大体 的纠葛,另辟蹊径,借助西方的人文传统理念和马克思 主义的人的发展哲学形成了体育的人文观。由此,在 育的对阵,至今争论未了。20世纪末有学者避开两阵 竞技、体育与象棋、体育与体育运动的不同。为此,林 笑峰先生成为真义体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也因狭义体 育的观念被推到风口浪尖。 1.1.2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 我国体育的认知历程中依次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一部 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及是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林笑峰并非孤立无援,吴翼鉴、韩丹、黄震等人不 惧批判,挺身而出,毅然与林先生站在同一立场,其中 韩丹的研究立论居多。纵观学术生涯,从反证竞技运 的观点。本文对体育认知研究进行述评,旨在让人们 了解体育,加深对体育的认识。 1我国体育认知过程中的不同价值观点梳理 1.1真义体育观 动不是体育、到正面印证体育是什么,韩丹实则在捍卫 体育的真义观点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谈我国体 育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中否定了大体育的概念,论证了 体育系统的不科学性。而后在“体育就是身体的教 育” 和“论体育的本质和发展”的研究中均涉及到从 1.1.1 形成背景 在1982年的体育本质的大讨论中,林笑峰论证了 体育就是体质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育的教育,不能与娱 乐范畴的竞技混同。而体质教育是北京体育学院徐英 超教授首先提出的。体育的真义出自二十八画生(毛 英语、法语、日语等史料中进行体育词源的考核,并通 过《世界体育宣言》、《体育运动词汇》等国际性文件中 对体育的定义,论证了体育就是身体教育的真义。而 泽东笔名)的《体育之研究》“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 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 之真义。”而林先生用真义体育的初衷是区别多本质、 近来论体育一文,则可看作其多年来研究的集大成,是 对体育真义的系统论述,包含了体育的属性、对象、目 标、手段及体育历史与今后发展 】。 1.2大体育观 1.2.1形成背景 多目的的大体育。其后对增强体质做了认证和探究, 认为真义体育必须以增强体质为本业。并在回答其他 第l期 孙晨晨:我国体育认知研究述评 l5 建国初期我国对前苏联“身体文化和运动竞技事 务委员会”模式的仿照,建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这是大体育观的雏形。而在改革开放的形式下基于对 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思考和讨论,熊斗寅于1979年向国 内介绍了英国学者安德鲁斯的“三角形图解”,后转变 为竞技体育一身体娱乐一小体育统一之说,由此呈现体 育的整体观,并以sport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为此,熊 斗寅成为与真义体育观分庭抗礼的主要领军人物。在 随后“什么是体育”的研究中熊斗寅指出,竞技运动已 成为大概念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并运用手段加目 的加种属的方式确定了体育的概念,属于社会文化现 象。而在答韩丹等人的质疑时,又明确指出体育要有 一个总概念,是因着体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客 观存在。 1.2.2 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 毕世明评说韩丹关于我国体育体系的根本性大变 革是没有根据的设想,否定了“我国体育主体变成sport 难以承载增强体质的重任”这一说法,认为在实践中诞 生和发展的体育总概念不能否定。孙葆丽强调要用发 展的眼光来认知体育的概念,而真义体育观追求体育 的原始意义,将体育的概念缩小到增强体质的教育实 则是片面的。崔颖波则通过对日本体育的演变和概念 变迁的研究,认为体育的发展经历了“身体教育”、“通 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三个阶段,而我国现 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 识的理念,处于“运动教育”阶段,因而证明了我国目前 的体育不是身体教育。 1.3人文体育观 1-3.1 形成背景 1999年胡小明率先对增强体质的生物体育观提 出了批判,并借着西方人文思想的理念,提出了体育的 人文观。强调人和人性品质的重要,人不能只重自然 和社会忘了自身,因此对体育的认知要倾注以人为本 的人文精神。而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寻求遭到了体质 派的反驳,被认为缺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平理论的指导,只重精神忽视身体,是一种谬论。而胡 小明并未在批驳中停止不前,其后丰富的研究充分展 现了人文体育观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并且在人文体育 观理念指导下,对体育体制深化改革进行了透彻的反 思。他认为,当前中国处于缺乏东方传统养生思想及 西方人文观念的悬空状态。为此,结合马克思主义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休闲时代人们追求娱乐 需求的现实,倡导新世纪的体育要由生产到生活、由群 体到个体、由工具到玩具,树立体育的人文价值观,实 施人文关怀,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作为体 育的根本目标,从而建立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分享运动”。 1.3.2 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 在新世纪体育发展诸种异化现象频生的反思下, 许多学者投身于体育人文精神的研究,霎时间使人文 体育观成为新时期的主流。裴立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以 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了理性思考。宋继新批判了物化 的体育运动,强调体育要由“物化”转向“人化”,在学校 体育中强身育人,在群众体育中健身育人,在竞技体育 中夺标育人。冯霞从人学的角度审视了人文体育观的 价值内涵:在理论中认识人,在价值中尊重人,在实践 中塑造人。袁旦则从学科性质的角度思考,认为体育 学应在实践唯物论的人文主义基础上建树一种对人的 终极价值关怀的人文价值观。 2我国不同体育认知的特点总结、批判与反思 2.1 不同体育认知的特点总结 真义体育观抛开现实发展的层层复杂现象直奔体 育产生的源头,认为体育具有不随外界发展而变化的 确定不移的本质,是一种形而上的研究。相比较之下, 大体育观没有向上追溯体育的源头,而是用发展的眼 光,关注体育实践现象的不断延展,并通过现象来总结 本质,这是一种形而下的研究。但无论是向上的体育 本质追溯,还是向下的体育现象归纳,都是从体育本体 的角度,即体育这一客体事物来认知,并运用“目的+手 段+属性”或“种差+属性”的形式逻辑方法,对体育的 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而人文体育观则避开了真义体育和大体育观在概 念中的争论,转而寻求体育对人的价值研究,由此从体 育客体转向对体育主体的关注。它没有对体育的概念 进行明确的界定,而是转向了体育对人的发展哲学下 的价值认知。正如蒋德龙对人文体育观的哲学基础进 行的总结:“体育人文观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体育是 什么的本体论哲学以及体育如何可能的认知论哲学的 一个转向,转向价值论哲学。” 简而言之,从真义体育、大体育再到人文体育观, 我国在体育的认知中经历了从本体论的方法转向主体 论,从对体育进行概念界定的“何为体育”的思维方式 转向体育对人的价值意义的“为何体育”。 2.2形式逻辑认知方法的批判 现今,体育认知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已没有上世 纪那样硝烟弥漫,更多的研究者转而对真义体育、大体 育观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并从不同的理论 视角出发给予了自己的思考。如,黄聚云分析了体育 16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第3O卷 整体观和真义体育观研究中存在的本质论误区、功能 论误区、实体论误区、目的论误区等,并建议借鉴社会 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加强专题学术史的研究,从系统 与要素关系而非种属或目的与手段方式定义体育,同 时要以包容胸襟对待争论等建议。谢松林、王童、叶伟 批判了大体育派从体育的现象来归纳体育的本质共性 问题是不可取的,进而从系统论和分类学的角度提出 了本质或共性问题的获取。 孙兴、马小华则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批判了形式逻 辑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异化,指出形式逻辑是对物的严 格的规定性,而人是生成性的、不可被定义的,当用形 式逻辑的方式定义不可被界定的主体的体育时,必然 遭遇到困境,因此,非形式逻辑的思维范式是体育科学 概念研究的转向。类似的,刘铮、赵泽群、唐炎提出了 方法论中或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局限,忽视“体育应是什 么”的研究,进而认为我们应该确立理解的研究范式, 并重“体育应该是什么”的研究。 从以上研究者的批判和反思中可以看出,形式逻 辑的认知方法使体育研究局限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上,是对“体育是什么”的研究,见物不见人,缺少对主 体人的价值关怀。然而,单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纠正形 式逻辑认知的局限是不够的,我们还应从当下的体育 发展实践来思考合理的认知方法。 2.3 时代需求下体育认知方法的反思 当下中国处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十二・五 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研究明确指出了体育事业目前面 临的各种挑战:体育事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体育资源配 置不均,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那么,注重竞技体育与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平衡发展,协调资源的均衡配 置,建立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无疑是现时期的 重点课题。然而,体育强国建设中重点课题的突破,需 要我们在体育实践发展中寻求有效的体育认知理念。 回望第30届伦敦奥运会和第12届辽宁全运会,我 国竞技体育保持了传统优势项目的领先水平,也在游 泳、田径等项目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全运会 以“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为口号,已经体现了我国加强 群众体育发展的努力方向。但相较之下,群众体育的 开展仍然面临很多突出性的问题,如城乡体育发展的 二元格局、农民工体育权利缺乏保障、老年人体育急需 关注等等都是伴随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思考的 难点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全面、深 入的了解群众的主体需求,从而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再看近年来多所高校因担心意外事故而取消中长 跑的事例。在众多媒体批评学校推卸责任、因噎废食 的背后,引发人们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反思,折射出 了学校体育中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管理体制等多方面 的弊端。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人们对学生运动兴 趣的忽视,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认知缺乏对主体 的考虑,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会改 善课程内容的单调枯燥、评估中的重结果、轻过程,才 能培养学生运动的意识。 为此,无论是群众体育中要加强全民健身体系的 构建,还是学校体育中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体育 锻炼意识、体育精神,都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 之上,以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依据,确立体育主 体性的认知,明确体育对人的价值关怀。 3结束语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体育认知中主要经历了三 种不同的价值观点,分别为真义体育、大体育和人文体 育观,不同的价值观点有不同的体育认知方法。而在 学术研究反思中,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是一种对物的 客观规定,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会导致见物不见人的 异化,因而需要破除形式逻辑研究的局限,从行为主体 的角度建立对体育的认知。而在当下建设体育强国的 重要时期,欲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薄弱以及学生体 质下降等问题,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形成 体育主体性的认知,从而将人文体育观作为主流价值 观。 参考文献: [1]张军献.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眼中的体育——吴翼鉴先生访 谈札记[J].体育学刊,2011(2):1-3. [2]林笑峰.我对“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认证与探究[J].体育学 刊,1996(2):32—36. [3]韩丹.论体育的本原和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5,26(6): 1—7. [4]熊斗寅.什么是体育[J].体育文史(北京),1996(2):3-4. [5]毕世明.没有根据的设想——评说谈我国体育体系的根本 性大变革[J].体育与科学,2004(3):5-7. [6]孙葆丽.研究体育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J].体育文史,1996 (4):12—13. [7]沈丽娟.“体育”内涵浅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4): 46-49. [8]和海珍.对体育概念、本质,属性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 刊,2012(2):22—23. [9]刘玉燕.体育本质的再认识——《体育研究》的启示[J].体育 成人教育学刊,2011(4):22—23. (收稿Zl期201 3—10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