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代文学史

来源:哗拓教育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十七年”时期文学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 (P2-5)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大会确立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 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2、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3、反思。

①文艺思潮价值评判的偏颇。 ②对解放区文艺的简单化肯定。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P5)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大规模的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 。

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县人,出身贫寒。“行乞兴学”。 《武训传》是一部以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编剧、导演:孙瑜 武训扮演者:赵丹 2、论争及其演变。

肯定意见:《武训传》典型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崇高品质。 否定意见:《武训传》美化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僧主义。贬低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历史发展的面貌 。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撰写的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论争焦点:采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人物。 3、当下思考

①开了用政治解决文艺问题的先河。

②严重束缚了作家的文学想象以及文学的发展,使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越发严

1

重。

③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一文学观念的权威地位。

三、关于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P7-8)。

1、背景介绍:

“新红学”代表人物:胡适、俞平伯 2、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关键词:考证 后四十回伪作 悲剧结局

自叙传 “色”“空”观念 怨而不怒 钗黛合一 3、批判过程。

◆“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的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开火„„” 4、当下思考。

①、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地位的确立。

②、“两个小人物”对《红》研究中的非现实主义态度的不认同有其合理价值。 ③、开创了在学术领域内以政治斗争来代替学术争论,以政治性的批判来解决学术问题的恶劣先例。

四、关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P8-9)

1955年从文艺界开始,围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很快上升为一场“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规模政治运动。 (一)、胡风及其文艺思想。

1 、关于“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艺思想的精髓。 2、关于架在作者与读者头上的五把“理论刀子”。 (二)、运动的演进。

(三)、运动的根本错误及思考。

五、“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艺界的新气象( P9-11)

1、“双百”方针精神。

◆ 1956年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毛泽东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

2

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P388、91-393)。 2、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 3、意义与影响。

①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显示出空前的活跃。 ②文学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扩大,体裁和风格的多样。 ③新创办的文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 ④阻力与干扰。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P11)。

1、伤害了大批文艺工作者,丧送了其政治生命和艺术青春。 2、忽视了艺术规律和艺术民主,助长了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3、削弱了现实主义原则,助长了以政治取代艺术性的倾向和违背生活的反现实 主义倾向。

七、新民歌运动。(P12)

195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席卷全国。 1、自上而下号召,全面组织发动。

2、新民歌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间歌 谣的现实主义传统。产生于浮夸风, 更助长了浮夸风。 3、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

4、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5、凤毛麟角的“新民歌”。

八、文艺政策的调整(P12)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1日~6月28日,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史称新侨会议)是纠正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商定调整大计,具有指导全局意义的文艺会议。周恩

3

来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2、广州会议。

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恩来和陈毅参加了开幕式。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同志也发表了长篇讲话,强调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尖锐地批评了粗暴干涉创作的“霸王”作风。 3、大连会议。

1962年8月2日~16日,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邵荃麟以理论家的胆识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思想,批评了创作中人为地“拔高”英雄的倾向,击中了当时文艺创作中的弊病、要害。

九、极“左”思潮的升级(P12-22)。

1、刘志丹事件:

女作家李建彤 长篇小说《刘志丹》

“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毛泽东 2、关于“两个批示”。

对整个文艺界做了全面否定,整个文艺界面临着“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 3、“大写十三年”。

谬论:文学创作只能以当代十三年的生活作为题材。只有写十三年的现代生活,才能帮助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想。

“大写十三年”的“题材决定论”在文革当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 地步。

4、关于《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 谁 黛玉:

《柳絮词》 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宝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时分。韶

华休笑本无根,好风任借力,送我上青云。”

4

宝玉:“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

◆牡丹花开象绣球,石榴花开果子稠。向日葵朝着太阳转,人民跟着共产党走。 ◆小蓬船,装粪来,惊飞水鸟一大片,摇碎满河星,摇出满囱烟。小蓬船,装粪来,橹摇歌响悠悠然,穿过柳树云,融进桃花山。

第二节 “文革”十年文学思潮(1966——1976)

文革时期,所谓文学思潮,只是盗用了文学的名义,实质上却是一种普遍泛滥的极左的政治潮流。

一、以《纪要》为代表的对既往的文学传统和文学成就的全 面批判和全盘否定。(P18)

(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产生的背景:江青等一伙野心家,阴谋家怀着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目 的,在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出面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2、反动实质:

①《纪要》抛出了一条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 ②《纪要》全盘否定了建国以来文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③《纪要》抵毁和完全抛充了“双百方针”。

④《纪要》采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对中外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原则。

二、以“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为代表的违反艺术规律的创作戒条。

样板作品:《白毛女》、《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红灯记》、《奇袭白虎团》。 (一)、“样板戏”的精神实质 1、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 2、把英雄人物偶像化。

5

(二)、唯心论的创作戒条。(P20) 1、“根本任务论”:

《纪要》:“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千方百计地去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要努力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2、“三突出原则”:

谬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

突出中心人物。

三、对“政治文学”思潮艰难而微弱的抵制。

1、少数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老作家和中年作者创作了一些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

2、“地下”的或半“地下”状态的“知青文学”,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主流”与“非主流” 第三节 重要作家作品 第四节 文革十年的小说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概述

一、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生态。(P23-24)

实用理性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以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对西方文化的本能性的拒斥。——陈思和 二、作家的分流与集结(P24) 。

1、解放区作家与解放后走上文坛的青年作家构成了本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力量。 2、基本放弃了文学创作。 3、离开大陆另求发展。

4、努力改变自己,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5、1950年代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受挫致使创作不能得到继续。 三、题材成为理论与创作关注的焦点(P25)。

6

1、题材转移到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规定性。 关于“题材”的概念,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作家“选取他充分熟悉、透彻理解、他认为有价值、有意的东西,作为自己加工提炼的对象,这就是题材”; 二是“指的可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见1961年第3期《文艺报》专论《题材问题》)。 在当代文学的语境下,一般则认可后一种。 2、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①如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事题材等 。 这些概念有其特定含义,它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活动。

②如重大题材、“次要题材” 。一般来说,表现工农兵的生活,优于表现知识分子;“重大”性质的政治斗争、政治运动,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 依循上述的类型尺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那么,题材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等方面。 四、小说体裁“功能”的规定性(P25)。

1、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2、长篇小说,在当代顺理成章地成为 “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诗式”巨制最适合的艺术形态。因此,不论是农村题材还是革命历史题材都出现长篇小说创作的丰收,也达到了这一时期所能达到的艺术水准。因此被称为建国后长篇

第二节、小说创作的“主流”与“非主流”

一、主流创作

(一)、农村题材小说(P27)。 1、本时期农村题材小说表现形态。 ①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

②要求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 2、本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队伍的构成。

①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群。多以“本地人”的姿态在关注、支持农村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侧重于清除农村中习以为常的、旧文化、旧风俗,在艺术经验上更推重的是话本、说书等本土资源 。

7

如:赵树理:《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 马烽:《结婚》

西戎:《丰产记》。等。

②柳青、王汶石、杜鹏程、柯仲平、李若冰、魏钢焰等陕西作家。

比较起来,他们更像是乡村的“外来者”,更重视农村中的先进人物的创造,更富于浪漫的理想的色彩,具有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心。就艺术经验而言,他们所借鉴的,是西方和我国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

此外,农村小说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P25), 1、主要作品: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1951) 、 《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 《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 《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 《红日》(吴强,1957)、 《林海雪原》(曲波,1957)、 《红旗谱》(梁斌,1957)、 《青春之歌》(杨沫,1958)、 《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 《烈火金钢》(刘流,1958)、 《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 《苦菜花》(冯德英,1958)、

《三家巷》(欧阳山,1959)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等。 此外,短篇小说方面,孙犁、茹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萧平等,发表了不少属于这一类型的小说,如《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三月雪》(萧平)、《万妞》(菡子)等。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 ①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与期待。

②从作家主体意识看,他们大多都是其小说“亲历者”,表现出充分的创作激情和创作冲动。

③从长篇小说创作规律看,创作周期和创作条件的相应谐调。 三、“非主流”创作(P33)。

8

1、被排斥的通俗小说。

2、“最初的异端”(洪子诚语)。

萧也牧 (1913-1970) 路翎(1923-1994 ) 3、“百花文学”与“重放的鲜花”。

①干预生活:《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田野落霞》(刘绍棠)等。 ②爱情生活:《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等。

第三节 重要作家作品(P28——33)

一、赵树理与《“锻炼锻炼”》

(一)、赵树理(1906-1970)的创作思想及其创作。 1、做一个“文摊文学家”。

2、文学实践。建国后,他写出了《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等十几部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三里湾》以及其它体裁的作品。 (二)、《锻炼锻炼》

(发表于1958年八月《火花》,同年九月《人民文学》转载。 1、小人物:“小腿疼”和“吃不饱”。

2、艺术表现,《锻炼锻炼》体现了赵树理一贯的艺术风格。 (三)、赵树理创作再认识。 1、关于“问题小说”。 2、关于“小人物”的成功。 3、关于50年代后期“创作迟缓”。 4、新时期背景下的再认识。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故事梗概。《创业史》被看作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2.人物形象 ①梁生宝。 ②梁三老汉。

③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 3.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9

共同富裕 →梁生宝、高增福 →胜 (正面人物)→好 梁三老汉↓↑↑ 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个人发家 →“三大能人” →败 (反面人物)→坏 4.叙述方式和叙事姿态 ①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②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

③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结合。 三、杨沫与《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 1、生活经历与创作。

◆故事发生时间: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 ◆“自叙传”的色彩 :林道静 ◆ 恋爱+革命

卢嘉川 江华 林红

余永泽 王晓燕 白莉萍 戴愉 2、当下解读。

①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在五六十年代仍获得充分肯定的原因。 ◆青年学生追求个性解放 → 投身革命 ◆一定的意义上隐含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

②《青春之歌》的“命运”与五六十年代文学观。不同意见的同一实质:文学创作的实用理性。 ◆ “青春三部曲” :

《青春之歌》 《芳菲之歌》 《英华之歌》 四、茹志娟与《百合花》

(一)、生活经历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二)、《百合花》的当下解读。

《百合花》最先发表在1958年的《延河》上,同年《人民文学》转载。 1、“小人物”与战争叙事。

10

护送 保护担架队队员英勇献身 小通讯 借被 普通而又令人崇敬的小战士。

出场:咬着嘴唇笑 抿着最小嘴笑 出人意料的情理之中 新媳妇 再次出场:缀补衣服 铺盖新被 普通人的人性美

→ 2、文本的隐喻性与历史的丰富性。 ①情感形式与战争认知。

前半部分:欢和爱;后半部分:悲和忿

欢爱和悲忿作为一种两极的精神形态相承相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形式 ,在更深层面的意义上显示出人类对战争的复杂的感情。 ②人物关系与人文意识。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关系:“前仆后继”,生命从纯朴走向坚定。 3、《百合花》的艺术风格。

①人物刻画:通过人物动作、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先后出场,则采用了不同的笔法:

小通讯员: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不断推进和完成人物刻划;

新媳妇:以由隐而显,由淡而浓,由弱而强的手法,通过人物的神情举止和内心变化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②结构上,前后呼应 : ③风格上 “清新,俊逸” 。

茹志娟前后不同时间创作风格不断丰富变化:即“从微笑到沉思”。

第四节 文革十年的小说

一、作家状况 。 二、创作状况 。

三、文革时期的浩然小说创作。

1、《欧阳海之歌》与文革时期小说创作的关联。

2、“文革”期间的小说模式与浩然于文革后期的重新被发现。 ①作品结构形态切合“激进派”所描述的社会结构和文学结构模式。

②《金光大道》适应意识形态要求上更为自觉,在艺术上也更有力贯彻当时倡导的“典型化”的象征方法。

11

③浩然创作的内在“失衡。 ④新时期的反思与创作。

“庄稼人啊!在那个年关遇到灾荒,就如同百草遇到黑霜一样,哪里有一点抵抗的能力呢?” ——题序

“痛苦和忧愁,是这三十几岁的人瘦削的脸上固定的表情。高增福是沉默寡言的。无论你什么时候看见他,他总像刚刚独自一人哭过的样子;其实他即使在埋葬女人的时候也没掉过一滴眼泪珠。他的出身已经给他在精神上注入了一种特别的素质,使他能够用咬牙的沉默,抵抗命运给他的一切打击。 高增福没有什么旁的事情可做,世上只给他留下一条路——跟共产党走!这事如同渭河向东流一样明确,如同秦岭在关中平原南边一样肯定。大地上的路有移改,这条精神上的路永没移改。”

郭振山啊!郭振山啊!有几千年历史的庄稼人没出息的那部分精神,和你高大的肉体胶着在一块,难解难分哩。旧社会在你的精神上规程了太多的旧思想,卢支书已经批评过你了,你有力量进行这个自我分裂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12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