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
JournalofChangchunEducationInstitute长春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Jan.2019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误读*
李媛媛
摘
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个单纯传递词语的过程,而且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不同国家的
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重视文化因素,恰当地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翻译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主要有两种:异化和归化。异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优先考虑。然而,异化的倡导并不排斥归化,译者必须采用归化作为补充策略,二者都体现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文学翻译;差异和误读;归化与异化;创造性叛逆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050-05
一、文化与文学翻译导致文化干扰,这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没有文化中断。翻译时译者面临着一种陌生的文化,要以背景,任何语言都不可能发展;没有语言作为中适当的方式传达信息,尤其对于文化词语、谚语心,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存在。传统上,翻译被定义和习语表达,它们的起源和使用与文化有关,比为对比语言学的服务对象,翻译主要是从语言结较难处理。翻译的功能是交换信息和文化,文学构的差异角度来进行的。在信息时代,翻译成为翻译的目标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成功的翻译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的源泉。翻译可分为文学翻取决于译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与历史、社会、译和非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为科学、工程、医学宗教、传统、习俗、地理等相关的因素紧密相连,和许多其他领域的技能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文处在一种文化环境里的人可能不理解另一种文学翻译可以分为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化。因此,译者需要在他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等,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等非文学翻译有很大的由于文化因素的存在,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不同。文学翻译传统上被贬低为二级或二手活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当今动,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形式和研究行为。社会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虽然翻译有着基本的翻译原则,但文学翻译却有引入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不同国家的文化相其独特之处,不仅是一个单纯传递词语的过程,而互交流。读者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希望获得且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学作品是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观点,通艺术,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造,翻译文学作品就是过想象思维来满足不同的审美对等。因此,在翻翻译语言艺术,而不仅仅是文字。翻译,尤其是文译文学作品时,应重视文化因素,恰当地对待文学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迁移或文字再现,而是一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种历史的、社会的和跨文化的改写活动。
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误读
(一)文化差异
1.历史文化。各民族的历史都影响其语言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文化差异必然和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进程中,语言和文化都
*苏州市职业大学2018年度校研究性课题项目(SZDYKC-180305)李媛媛/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江苏苏州215100)。
50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经历了一个吸收和抛弃的过程。历史文化是指宗教信仰,文化多样性是文学翻译中最困难的部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分。不同文化间的习俗、传统、信仰和情感各有历史事件和人物赋予了文化的特殊意义,并丰富了语言。在跨文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例如,1825年,一个名叫Probert的英国人因偷马而被判死刑,在绞刑架上等待执行死刑时,他非常害怕,结果头发竖起来了。在这个英文故事中,词语“头发竖立”意味着恐惧。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就可能无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
2.区域文化。指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塑造的文化。这些对文化的影响会给文学作品阅读带来理解障碍。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8的一部分“我可以把你比作夏日吗?”诗人把情人比作夏日,这对中国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这首十四行诗。由于英国是一个高纬度国家,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0度,白天很长,从早上4点左右到晚上10点左右。因此,英国的夏天凉爽宜人,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明显不同,尤其是南方,炎热的夏天很难忍受,使人们感到不快。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将西风比作春天带来的温暖宜人的风,然而,对中国人来说,西风不仅意味着寒冷的天气,而且还意味着衰退和萧条。
3.社会文化。社会因素在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词汇的发展受社会的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时代变迁,与之相关的词汇可能会使外国读者感到疑惑。例如,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政治丑闻,尼克松政府内部创造了大量的委婉语来掩盖丑闻,例如,情报搜集、取代窃听、窃听者等等,不了解历史事件就很难理解这些词。
4.宗教文化。宗教普遍存在,宗教文化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所形成的可以体现不同民族禁忌的文化。许多生活在欧洲的人信仰或受到基督教价值观的影响,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中国读者经常会误解英语文学作品,在跨文化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宗教文化背景的理解。(二)文化误读
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经验和差异。例如,英国人通常互相打招呼“你好”“早上好”等等,但中国人一般使用“你要去哪里”“你吃过饭吗”等等。中国人把龙当作神圣伟大的象征,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则代表邪恶。狗是美国人最喜欢的宠物,而在中国,狗的词汇表达很多是贬义的。可见,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文化误读是不可忽视和回避的事实,一般来说,误读指的是偏离文本自身含义的误差
性阅读,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有可能是对原作不正确的解读。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布鲁姆说:“在尼采和弗洛伊德之后,要完全回到寻求复原文本意义的解释方式是不可能的了。阅
读总是一种误读。”[1]也就是说,阅读是创造性的
阅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乐黛云教授对误读所下的定义:“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
解释。”[2]误读通常分为两种:“有意误读”和“无意
误读”。“无意误读”是由于译者缺乏对原语文化的了解,而“有意误读”,指的是“翻译者为了迎合
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
文学意境等等;或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
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3]
。在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常常导致误读、丢
失和歪曲意义。面对外国文化,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自己文化的含义做出判断和解释。通常情况下,误读主要源于文化差异,正
是这些差异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误读真正反映了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文学翻译不仅传递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文学翻译表明了目标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源文化的影响,其实质是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有学者提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在处理宗教、
民俗等一国特质文化内容时,一些译者往往不能译出优秀的作品,就如《西游记》中的
被译为‘Godblesssoul’,造成了文化51
‘不见’‘阿弥陀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误读和文化内涵的流失。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mushroom”的本意是“蘑菇”,但考虑到中国文译者自身受到原有文化的严重束缚,很难发现异化,译为“雨后春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域他者文化语言中所隐含的独特文化信息,因而如果改变形式还不足以表达原作的内涵,就应该
[4]日益形成了一种封闭、保守的文化态度。”因此,重译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译者应尽其所能传达作品的文化元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在他的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也就是说,他不仅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熟悉两种文化。因为译者的责任不仅是翻译文学作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的跨文化需求。
三、文学翻译标准
在中国,文学翻译的历史相对较短。文学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文化之间的转换,拙劣的翻译会阻碍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随
着翻译作品数量的增加,制定适用的翻译标准显得尤为必要。最早的翻译标准就是严复提出的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意思;是译文要流畅;“雅”是最高境界,就是译文要有文采,这取决于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要使译文既再现原作意思又符合汉语习惯。达、雅”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也使翻译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51年,傅雷提出了“神似”的翻译标准。1964年,钱钟书提出
作为文学翻译的原则。这些观念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启发,带有强烈的艺术美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思想观念相比,他们在翻译认识上已经从语言层面转向审美,从而提升和深化了翻译研究。
为了减少译文的失误,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也就是把功能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在他的论述中指出: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5]其中对等包含了四
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毫无疑问,意义对等最为重要。叶铭认为,词意上的符合,还包括语义、体裁风格的对等,翻译所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含义也包含了深层的含义。”[6]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完全反映作品内涵的译文非常难得,译者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展现源语文化。例如,词语“springuplikemushroom”52
译为汉语是“雨后春笋”。虽然单词因此,理想的文学翻译标准要求译者对原作
进行仔细阅读和深入理解,流利地再现原作风格,在传达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润饰,最终使译文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译文才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也就是说,译者首先应该润色其语言表达,然后再提升到文化层面,从语言层面到文化内涵都要展现原作特点。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
译者努力的目标。
四、文学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活动,文学作
品通常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反映了清代的封建社会全貌,翻译时需再现作品的文化底蕴。翻译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主要有两种: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都体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二者有着不可或缺的语言和文化功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一)异化翻译
翻译的方法取决于翻译的目标读者、翻译时
间和翻译目的等因素。同时,翻译作品的类型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影响。例如,对于政治文本和法律文本的翻译,忠实是首要的要求。程镇球是著名的政治文本翻译家之一,他认为在翻译政治文本时,译者应严格遵循忠实原则。政治文本的
译者不能增加或省略信息,应该仔细考虑在翻译中使用词汇的政治内涵和影响。法律文本的翻译也是一样,省略或改变意义会导致误解。因此,政治和法律文本翻译应采用异化。
1.异化有助于理解外国文化。很多学者认
为异化忠实于原文,异化源于文化,异化法适用于文化元素的翻译。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主张“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凸显外国文本在
强势英语语言文化上的差异”[7]。在他看来,翻译是寻找语言和文化的相似性的过程,但不可避免
地产生文化差异,也不可能消除这些差异,译文应该使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解构主义理论家认为,通过翻译,人们可以“信、“达”“信、“化境”“翻译就是用最恰当、“奈达提出的翻译定义明确指出翻译不仅仅是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每种语言的独特表达,翻译的目的不是寻求相似之处,而是保留不同之处。因此,翻译时,译者应该向作者靠拢,用异化翻译尽最大努力来记录这些差异。
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全球化进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处理,异化翻译正成为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期待一些新鲜事物,译者低估读者的认知和想象能力是不明智的。有些异化的内容已进入目的语言和文化,逐渐被理解、接受和欣
赏,并成为目的语言和文化的一部分。如“象牙塔”“特洛伊”等词语已成为汉语的一部分,类似的汉语表达也已进入英语。对于一些英文单词,如沙发、咖啡、巧克力、布丁和人名、地名、商号等,这些外来词语采用音译以便于理解,文化交流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语法方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英语中,一个句子可以很长,因为修饰语可以放在名词之后,受此影响,现在汉语句子在名词之前甚至在其后面都有一系列修饰语。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发展。
2.异化符合文学翻译的目的。人们翻译文学作品,不仅是因为美妙的语言,也是因为不同
的文化因素,或者出于两个原因。众所周知,文学翻译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异化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其目的既要使读者对翻译文本中丰富多彩的语言感到欣喜,又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行为举止、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和效果,文学作品的翻译最好采用异化法,便于引入外语和文化。
总而言之,影响异化选择的因素分为文化和非文化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包括可以满足读者了解外国文化的需求,更好地避免文化流失;非文化因素包括符合忠实原则和文学翻译的目的。异化的倡导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中介,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中介。所以,译者不仅要掌握翻译中涉及的
两种语言,而且要对两种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可见,异化翻译能更好地保留异国情调,给目的语读者思考的空间,避免文化流失,忠实原文,达到文学翻译的目的。因此,文学翻译中异化的选择是必要的、合理的。(二)归化翻译
英语和汉语的句法完全不同,异化也有其局限性,译者需要使用归化作为补充策略。一般情
况下,应在语言层面采取归化,以确保原文中的信息能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达。以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为例,因为汉语中没有这样的从句,如果采用异化,译文将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不自然、晦涩生硬,因此,必要的调整有助于翻译的通顺和易懂。毕竟,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不了解,归化
翻译可以降低理解难度,是面向目的语文化的翻译。归化的基本观点是,把源语本土化,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在语言层面上,归化意味着译文应符合目的语语言规则,减少异国情调,语言表达自然流畅而带有美感。长期以来,归化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并受到重视。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封建社会,统治者蔑视中国以外的任何事物,在翻译中,只接受那些符合封建观念规范和制度的内容,而对于与之相反的描述,要么拒绝要么改变。例如,即使在1919年以后,性
描写仍然是翻译中的禁忌,被省略或改变。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及其对归化的提倡
是他翻译《圣经》的结论。翻译《圣经》的主要目的是翻译宗教信息,因此,翻译文本的意义和思想是最重要的。《圣经》的翻译家选择归化的方法,使读者获得圣经的宗教内涵,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是《圣经》翻译的目的。科技文本的翻译与圣经》的翻译是一样的道理,其目的是引进技术成果或解释国外技术,如果读者理解文本是传递什么样的科技信息,以及如何应用到实践中,那
么翻译的目的就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不可能单独使用异化,有些元素很难进行异化翻译。所以,虽然主要采用异化的方法,但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应转向归化,二者相辅相成,译者才能正确翻译。(三)创造性叛逆
在文学翻译中,异化抑或归化,均体现译者
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区别于一般的翻译,语言本身带有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中就要进行语言创造。事实上,
53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异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但这种创造性不是种有效策略,应优先考虑,然而,异化的倡导并不任意的,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能增减或篡改原文排斥归化,译者必须采用归化作为补充策略。文内容。文学翻译的真正功能是加强文化交流,这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需要把原作的意是在理解不同文化元素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受到启发、获得美感。一方译者有时难以抉择的是按源语规则来翻译,还是要符合目的语规范。郭沫若曾指出:“翻译是创造性的工作。译者不仅要精通母语,而且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翻译中应贯彻求同存异的原则。”谢天振教授在其著作中对创造性叛逆作了详尽的阐述,指出文学翻译中译作可以胜出原作,尤其在诗歌翻译中比较明显。例如,T.S.艾略特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一句:“ShouldI,afterteaandcakesandices,Havethestrengthtoforcethemomenttoitscrisis?”教授翻译为:“是否我,在用过茶、糕点和冰食以后,有魄力把这一刻推到紧要的关头?”[8]译者使用欧式句式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内涵,使读者更能入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译者接近原文的主观努力,再现原作价值,赋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选择归化还是异化或是二者的结合,都反映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在正确理解文本词汇句子的基础上,加入主观创造,体现创新精神,扩大了翻译的内涵。同时,能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体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磨合,使译作引人入胜,对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难以避免的,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不仅发生在语言之间,而且发生在文化之间,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最有效的渠道。翻译是创造性的活动,翻译策略体现
54
面,文学作品翻译必须符合目的语文字规范,语言自然流畅,增强译文的欣赏性;另一方面,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留文化因素,反映作品内涵,吸引读者。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传播文化,无论采取哪种翻译手段,都必须准确反映文化差异,还原文学作品,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参考文献:
[1]HaroldBloom.AMapofMisreading[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60.
[2]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A].独角兽与龙
[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0,111.
[3]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出版社,2002:120.
[4]岳曼曼.论文学翻译之消极文化误读[J].武陵学刊,2016(5).
[5]Nida,Eugene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6]叶铭.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7]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
[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8]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贺春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