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
2.病机 基本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理因素:湿和瘀。
病位:腰府,与肾和膀胱经、任督、冲、带经脉相关。
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类症鉴别 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辨证论治 1.寒湿腰痛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证型归纳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干姜、桂枝、甘草、茯苓、白术、杜仲、桑寄生、续断、牛膝等)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牛一苍白(苍术、黄柏、薏苡仁、木瓜、络石藤、川牛膝等)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筋脉—右归丸
速记:寒湿甘姜湿热四,瘀身肾虚左右归。 病案(例)摘要:
李某,男,38岁,已婚,工人。2018年8月16日初诊。
患者暑夏之时,劳作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5天,遂来就诊。现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请与肾痹相鉴别。
【答案解析】
湿热腰痛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病案(例)摘要:
王某,男,25岁,已婚,农民。2016年3月5日初诊。
患者居处地较潮湿,7天前劳动后汗出当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未重视,病情逐渐加重,遂来诊。现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答案解析】
寒湿腰痛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
痈
1.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或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
2.诊断依据
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
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焮红,少数病例初起皮色不变,到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等全身症状。
成脓约在病起后7天,即使体质较差者亦不超过2周。局部肿势逐渐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若按之中软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熟,多伴有发热持续不退等全身症状。
溃后脓出多稠厚、色黄白;若为外伤血肿化脓,则可夹杂赤紫色血块。若疮口过小或袋脓,可致脓流不畅,影响愈合;若气血虚者,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难生,不易收口。
3.病证鉴别
1)脂瘤染毒
患处平时已有结块,与表皮粘连,但基底部推之可动,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局限,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2)有头疽
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初起有一粟米样疮头,而后肿势逐渐扩大,形成多个脓头,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12cm,溃后如蜂窝状,全身症状明显,病程较长。
3)发
在皮肤疏松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范围较痈大,3~5日皮肤湿烂,随即腐溃、色黑,或中软而不溃,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4.辨证论治
火毒凝结证
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
病机概要:火毒内盛,血行不畅而成痈肿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代表方剂: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胜肉腐证
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概要:热毒壅盛,酝酿成脓
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代表方剂: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两虚证
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病机概要:痈肿溃破后,气血亏虚,致使创面新肉不生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代表方剂:托里消毒散加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