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知人论世不可缺

来源:哗拓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知人论世不可缺 ◎邹从平 要正确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对文本分析、鉴赏和评价 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的能力,“知人论世”应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方 新课改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编者 法。“知人论世”最先由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 又以人文性来安排专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与文本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 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对话模式,同 也说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 时强调个性化的解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文本的 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可见, 解读出现了一些失误,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究其原因,笔 理解文章需要“知人论世”。简单地说,“知人”是指在 者想是教师缺少“知人论世”方法的指引。笔者以听课中 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 的几个案列来谈谈“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 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 “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 其如何运用。 方法 脑、动手、动口的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 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倾 写能力的发展。活动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如分组讨  注一腔心血与智慧。一堂成功的阅读课是教师精心设计教 论、全班交流、小组辩论、课本剧表演等等。学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结果。为打造优质 (四)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运用现代语文教学思想 课堂,提升专业水准,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整合教 充实自己头脑 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给学生提供“导学单”, 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拥有了丰 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交流研讨,让学生 富的理论,才可以高瞻远瞩地来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课堂教 能够“学进去、讲出来”,实现思维碰撞与成果共享。为 学,并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反思。这样,阅读教学 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①主体性原则。 就会在自己的心里越发敞亮起来,不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出 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要给 现目标上的游离。反之,如果理论学习观念淡薄,忽视理 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 论的指导作用,就会造成理论上的“贫血”,导致阅读教 欲言,发表阅读感受,增强学生自信心。②民主性原则。 学处于一种乱冲乱撞之状态,目标不明、手段不力、收效 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坛”,深入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 不大。因此,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 生的空间距离,缩短心理距离,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教 责,教师应该努力学习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吸收钱梦龙、 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③探究性原则。要把 魏书生、余映潮等语文教育专家的思想,使之成为指导自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设计出有探究价值 己搞好阅读教学的有力武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探究。克服表面  上的热热闹闹,追求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方式。④开放性原则。首先,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 [ 面,展开多向交流,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其次,要开放 中国教育报,2001.2 011年版)[s】 教学内容,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围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辐射;关注课堂生成资源,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脱“预设”的束缚。⑤活动性原则。要善于设计让学生动 2014.12 (王春红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221 300) 琚兹学阉《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苏教版语文必 较为确凿。”这里提到的“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  修三第四专题第二板块“仔细理会”中的教学文章。在这 的社会状态”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设计对人物形象的讨 解读《我与地坛》前,先看看史铁生的个人遭遇: || l论、分析,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一些学生和老师对樊哙这一 I951年出生于北京,l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人物形象分析时说:“樊哙闯帐,见其忠勇;与王对答,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可见精明。樊哙——勇而有谋。”樊哙是否精明有谋略, 我们不能单看其与项王的一段对话,应当参看《史记》, 知人论世,才能给出正确的评价。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 命。从21岁开始,史铁生就没有站起来过。年经的史铁生 面对生命的重创,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 其一: 《鸿门宴》中有一段刘邦对项伯说的话:“吾 马上去死?他痛苦、失落、伤心,他也多次选择自杀。可 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并开始去思考人要怎样地活着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这一问题,就是去探索“生命意义”。正如萨特所言: “虽不死,但无意义地活着,依然是非生存。”为此,史 拿此处与樊哙对项羽所言相比,如出一辙。为何刘邦 铁生开始寻找生命的真谛,对生存的极限体验和死亡的自 和樊哙所说的话是如此相似呢?细看文章2个段落,发现 觉意识尤使史铁生感到自身对于生命的本质含义的渴望与 这两人说话之前,都出现一个人物——张良。刘邦面临大 追求。他开始写作,“写作就是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 敌,一再追问张良“为之奈何”,而后才有了行云流水的 神上的理由,以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充 博辩之词。樊哙进账前,也是得到了张良的授意,才会有 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而这篇《我与地 了在项王面前的精彩发言。 坛》是作者“对于过去十年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 活下去)寻找理由” 第 其二: 《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 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送迎,言称臣,日: ‘大王乃肯临臣!’连韩信也引之为 二节内容是史铁生终于在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 知己,出门后,笑日: ‘生乃与哙等为伍!’” 和毫不张扬的爱”中领悟到:永不放弃的爱——那份来自生 此时的淮阴侯因刘邦猜忌而被软禁在京城,而身为刘 命本然的牺牲精神——这是无论怎样脆弱的生命个体的价 邦连襟的樊哙却“跪拜送迎”,足见其却反政治眼光。 值所在,以母亲的言行来表现生存的道理。 其三: 《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樊哙日:“臣原得 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日“然”。 北大陈贻先生总结自己治学说:“根据作家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尽可能设身处地,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 季布日:“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 把古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的人;像修复一个打碎 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 了的古董花瓶那样,完整地展现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风 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 貌”。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要利用好“知人论世”,才会 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让我们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才能给学生讲出 这件事发生在刘邦死后,单于写信骚扰侮辱吕后,吕 文本的深味。教师要用好这一阅读原则,更要引领学生去 后大怒,召诸将商议策略从吕后最终的决定可以看出樊哙 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激起阅读的兴趣,培养探 是多么的鲁莽。这个情节与当年鸿门宴上“与之同命”极 究的能力。 其相像。  通过以上的故事情节,会让我们更正确地去看待一个 参考文献:人物,说樊哙精明有谋,不免觉得太过了。 [1】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 0. [3]戴元枝.处理节选的课文应顾及全篇、知人论世[J】.中学语 对樊哙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并不是《鸿门宴》教学的 重点,很多老师也没下多大功夫备课,出现了这点小小的  5). 瑕疵,尚可原谅。不过有些篇目的内容主旨都搞不清了就 文.2004,(1是犯错了。比如笔者在听《我与地坛(节选)》时,有些 【4】陈顺馨.论史铁生创作的精神历程【J】.文学评论,1994,(2). 老师认为史铁生在第二部分着力歌颂“母爱”。笔者认为 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误导。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 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 (邹从平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211504) 2014.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