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30 No. 5
Sept. 2017
论方言词考源
曾昭聪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方言词考源是汉语词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至今相关研究工作不少,弊端也客观
存在。方言词考源除了要注重跨学科和利用亲属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同源词的 系联来为方言词探源,黄侃、徐复等先生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示范。
[关键词]方言词;词源;学术史;方法;同源词
[中图分类号] 03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3194(2017)05~0114必7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0] 10.13951/.
HA
DIjcnki. issnl002 -3194. 2017. 05. 012
探求汉语词的原初造词理据和音义状态为目的 的学科。” ®因而,许多探讨汉语词源学基本概 念与基础理论的论著在理论上基本上是将汉语 词源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原初造词”的范围 之中。如果只关注“原初造词”,无疑是将汉语 词源的研究对象缩小了。王宁先生又指出:由 于原初造词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只是“一 种无法验证的假说”,因此汉语词源研究更多 地应关注汉语词汇发生与积累的第二个阶段 “派生阶段”与第三个阶段“合成阶段”,“传统 字源学所关注的,是把同源派生词系联在一起, 从中归纳出它们的词源意义。”王宁先生进一 步指出:
科学的汉语词源学除探讨单音节派生
一、
词源研究要重视方言词考源
词源学(etymology )是研究词的形式和意
义的来源的学科,属于广义词汇学的范畴。汉 语词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探求词源。由 于汉语词汇数量很多,加上语音的历史变化以 及各地方言语音的差异,再加上由历史与方言 音变而导致的书写形式的差异,因此汉语词源 的探求难度也就更大。
关于词源学,学界往往有一些误解,将词源 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于关于“原初造词”,例如向 熹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知识辞典》“语源”条 说:“也叫‘词原’ ‘词源’,是词最初得名的由 来。” $王宁先生也说过:“汉语词源学是一门以
[收稿日期]2017 -05 -02
[作者简介]曾昭聪(1969 -),男,湖南洞口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词汇训诂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民国方言辞书及其所录方言词研究”(15史”(14① ②
BYY10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
ZDB093)。
向熹主编:《古代汉语知识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60页。王宁:《汉语词源学将在二十一世纪有巨大发展——
首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述评》,《中国教育报》1999年8月24
第5期曾昭聪:论方言词考源115
词的造词理据外,还必须完成以下三方面 的任务:
第一,探求后代已成为单纯词的连绵 词与迭字词的词源;
第二,探求汉语双音合成词的词源; 第三,分辨汉语词与外来词,并探求外 来词的来历及其汉化的过程。
完成这样三方面的任务,都要从探讨 单音的汉语派生词起步,也都要涉及汉语 的书写形式汉字,所以,传统字源学的经验 和成就,对于它们都是有用的。特别是汉 语本身的双音合成词探源,与单音派生词 的探源,应当是一项任务的两个方面。®刘又辛先生有类似观点。他引用了英国哈 特曼(R. R. K. Hartmann)和斯托克(F. C. Stork) 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词源学”(
的,有后起的。存古的方言词包括汉语史的不 同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所产 生的,后起的方言词则会受到存古的方言词的 影响(即形成同源关系)。由于语音的历史变 化与地域变化,同一个词在不同方言中往往有 不同的书写形式,甚至在同一方言中也有不同 的书写形式。我们今天要进行方言词考源工 作,一方面要总结归纳传统的相关研究的成绩 与方法,突破不同的书写形式,“引申触类,不 限形体”,因声求义,探其词源;另一方面也要 发掘新的研究方法。
二、方言词考源的学术史疏理
方言词考源,早在汉代扬雄的《方言》中就 已经开始。其后,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一 历史阶段中,关于方言词源研究的成果很多,例 如郭璞《方言注》中就揭示了古今方言的一些 语音变化,发掘了叠音词、单音词的词源。唐宋 笔记中颇多方言中探源的内容,例不赘举。同 时,这一阶段中的词源理论也已经萌芽。例如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唐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注意到了“语音讹转”与名称之间的联系;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出现了“以人姓字为名目, 亦有观形立目,亦有会义为称”的理论归纳;北 魏郦道元《水经注》“结合地名的研究提出来一 个原理,即山川‘以物色受名’;其中有的是‘因 声以纳称’,有的是因色以纳称,有的是因形以
纳称”@;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有“从声立 名”之说。®这些初步的词源研究理论,大多跟 方言词考源密切相关,是从词语考源的具体实 践中得出的理论,经得起考验。绵延至清代,因 声求义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此理论指导 之下,方言词的考源工作也往前推进了。
明清民国时期的方言辞书很多,可分为 “分地方言辞书”与“《方言》续补辞书”两类。
Etymology )
条下的内容:“指对词的来源与历史以及对词 的意义及形式的变化(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 所作的研究。语言学的这个分科跟词汇学和语 义学(对一种语言的词项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 中的意义的研究)有密切关系。”然后指出:“这 是说,词源学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考证词的来 源;二是研究词在使用中的变化;三是查考借 词。,
现在已有的词源学理论研究对于“原初造 词”和“派生造词”的研究已经较多,但是关于 汉语词汇合成阶段的词源研究内容,则未予重 视,或尚未将其纳入词源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这是我们构建汉语词源学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 内容。
汉语方言较多,其中的方言词以派生词与 合成词为多,是汉语词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事汉语词源研究,必须重视方言词考源的工 作。但是,方言词考源也是难度较大的。因为 各个方言中的方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有存古
①②③④
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第148页。刘又辛:《谈谈汉语词源研究》,《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页。张永言:《郦道元语言论拾零》,《中国语文》1964年第3期。
参见曾昭聪:《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方法问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1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
据台湾丁介民《方言考•方言书考》,两类辞书 多达101种。®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实际发 现的明清民国方言辞书远不止这一数字。
分地方言辞书,是对某个地点方言或区域 方言进行调查考证的著作。®其中虽也有引古 书以证方言渊源有自,但主要成绩在于记录了 不少当时当地的活的语言。这一类方言辞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汉语方言” 条列举了明代李实《蜀语》,清代毛奇龄《越语 肯綮录》、茹敦和《越言释》、胡文英《吴下方言 考》、孙锦标《南通方言疏证》、范寅《越谤》、刘 家谋《操风琐录》、张慎仪《蜀方言》、杨恭恒《客 话本字》,民国胡韫玉《泾县方言》、詹宪慈《广 州语本字》。此外还有不少较为重要的辞书, 例如史梦兰《燕说》、许叔庄《黔雅》、张澍《蜀 典》、钱侗《吴语诠》、孔仲南《广东俗语考》、翁 辉东《潮汕方言》、章炳麟《岭外三州语》、罗翗 云《客方言》等。
《方言》续补辞书,即征引古代文献中多地 方言材料以续补扬雄《方言》的著作。®这类辞 书广引经史子集中的各种不同文献材料,凡原 书上标明某地方言的材料(也包括一些其他民 族语言的材料)则摘录汇编成书。因是集合多 地方言材料,故书名上不标地名,而往往冠以 “续” “补” “广” “新”等字样。这类方言辞书中 较为重要的有:明代朱谋《方国殊语》、魏濬《方 言据》、方以智《谤原》,清代杭世骏《续方言》、 戴震《续方言(手稿)》、程际盛《续方言补正》、 赵齐婴《广方言》、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张
慎仪《方言别录》、徐乃昌《续方言又补》、程先 甲《广续方言》及《拾遗》、李调元《方言藻》、龚 自珍《今方言》、章炳麟《新方言》等。
上述方言辞书中,编著者对方言词进行考 源是其工作之一,成绩甚大,不能数语概述。其 中,太炎先生的《新方言》一书中的方言词探源 工作成绩最为卓著,孙毕对此已有总结。®太 炎先生之后,黄侃先生为清代俗语辞书《通俗 编》所作笺识中蕴含了丰富的同源词系联的内 容,通过分析黄侃《通俗编笺识》中所系联的同 源词进行讨论,可以归纳同源词研究在俗语词 探源中的方法。黄侃《蕲春语》中特别注意通 过系联同源词的方法来阐明蕲春方言词的音 义,其例甚多。®黄侃有关方言词探源的研究 成绩很大,但学界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与 研究。
当代语言学史上的相关研究,方言本字考 证工作中蕴含了考源成份。例如徐复先生《吴 下方言考校议》的按语中多引相关字书、韵书 及其他相关古籍语料,提示读者从词源角度理 解《吴下方言考》中的方言词。®这一工作值得 重视,需要继续发扬。
当代学者中对方言词进行考源工作成果最 多的当数刘瑞明先生,他发表汉语方言词谐音 语理据研究论文近50篇,与刘敬林合著专著1 部。他提出并证明了汉语有一种谐音造词法, 特点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这一研究结论 是有开创性的。王艾录也有关于汉语理据研究 的系列成果,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也是属于方言
①②
丁介民:《方言考》,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
分地方言辞书与俗语辞书的区别是:古人“调查、辑录和考证方言俗语的著作”中“以比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方言俗语作为
调查、辑录和考证对象”即是俗语辞书,而“以某个地点方言或区域方言的方言俗语作为调查考证对象”的,即是方言辞书。引文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的论述并未 有“俗语辞书”和“方言辞书”的术语,但其分类却正好可以用作区分“俗语辞书”和“方言辞书”第一类(即分地方言辞书)的标准。
③
言词(词目)。关于这些校勘注疏著作,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并且相关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例如华学诚教授目前正主持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七种明清《方言》校注本整理集成”研究工作。
④⑤⑥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这类材料不包括对扬雄《方言》进行校勘、注疏的著作,因其主要是围绕扬雄的《方言》而进行工作的,一般不增加新的方
黄侃:《〈通俗编〉笺识》,《量守庐群书笺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黄侃:《蕲春语》,《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中胡文英著,徐复校议:《吴下方言考校议》,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
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
第5期曾昭聪:论方言词考源117
词考源性质的。但是已有的研究成绩与缺陷并 存,下文再述其不足。
把方言词考源的成果编成词典,主要有林 宝卿《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该词典是 一部闽南方言的词源词典,“为闽南话的近两 千条方言词一一考定它的本源,从浩瀚的古籍 中去寻求和闽南话音义相同的用例”®。蒋宗 福《四川方言词源》是一部对四川方言词进行 考源的辞书性质的著作,该书“力求充分占有 材料,尽量追溯每个词语的最初来源及得名之 由。每一词语的考释尽可能反映出该词语在各 个时代不同文献中的消长变化……” ®实为方 言词源词典。
此外,相关词汇训诂研究工作中也包含了 较多的方言词考源内容,如雷汉卿《近代方俗 词丛考》注重从词源角度对方俗词进行考证, 因而纠正了当代辞书与其他已有成果的不少误 释。学界相关成果较多,不一一列举。
“累不杀您旁人的腿事”之语,当代不少方言中 用“有一腿”表示男女性事相涉。®
二是充斥一词多源与流俗词源。《语言理 据研究》《汉语理据词典》等书中不但充斥了臆 测词源(如“金莲”“浑蛋”条),更多的情况是 一词多源(如“倒霉” “赤子”条)和基于民间传 说的流俗词源(如“两口子”“吃醋”条)。例不 烦引。
三是滥言方言音转。例如,前彦时贤注重 方言词的谐音理据研究,这一点从方法上来说 是可取的,但是他们的研究往往多有臆测,缺乏 足够的证据和深入的论述;或不去考本字;或辗 转寻求音同音近之字为训。例如《北京方言词 谐音语理据研究》说“马跳”是“大趴码”的谐 音:“大趴的样子。”按,“马”的词源义有“大” 的意思,所谓“马趴”即肢体张大趴在地上;说 “菜猴儿”是“ ‘(一)猴(猴)儿’的省说,谐音 ‘侯’,菜心心只有一点点儿。”按,此“猴”本字 当作“蕻”(方言中是阳声韵转为阴声韵)。®
总之,方言词考源的方法,必须跟传统的训 诂研究所强调的“重证据,戒臆断”与“务平实, 忌好奇”一致,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词源研究应 有的做法。
三、当代方言词考源工作所存在的弊端
方言词考源的结论,不论古今,都会有不正 确的地方。当代的方言词考源工作取得了很大 成绩,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是臆测词源。例如《语言理据词典》认 为“脚猪”的词源是“猪交配时,公猪要将前脚 搭在母猪的身上,所以民间管猪交配叫‘搭 脚’,管公猪叫‘搭脚猪’,简称‘脚猪’。”®此说 不妥。要解决“脚猪”之词源问题,关键在于是 否正确理解“脚”在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含义。 “脚”在民俗中是雄性动物(包括人)的性器官 的隐语。民间亦或用“腿”,其义相同,元杂剧 中已有此用法,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有
四、方言词考源的方法问题
方言词考源的方法,跟传统的训诂研究方 法一致,且要注重考求本字,此乃学界公认,不 用赘论。然除此之外,还须开辟新的研究方法。
其一,要重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 的研究方法是从宏观上来说的,学界已有不少 学者总结了这一方面的观点,例如王寅主张将 中国传统的声训法与西方的音义学结合起来进
①②③④⑤
李如龙:《序》,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蒋宗福:《四川方言词源》前言,成都:巴蜀书社,2014年,第4页。
王艾录:《汉语理据词典》,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1页。此类例子尚多,参见曾昭聪:《理据——
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两例分见刘敬林、刘瑞明:《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第19、31页;曾昭聪、刘玉红
以刘瑞明先生的相关研究为例》,《辞书研究》2011年第6期对此有系统评述。
《方言词理据研究刍议——
118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
行对比研究®;吴世雄、李海霞提出要建立比较 文化词源学®;杨光荣先生提出建立“二维度词 源学”、计算词源学张仁立、陈建初、周光庆 等都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和语言哲学角度对同源 词进行新的研究®。其中有一些设想虽然还处 于理论探讨的层面,但是词源研究必须要重视 新的方法的拓展。
其二,利用亲属语言进行比较研究。这是 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来说的。汉语方言词虽然未 必都跟亲属语言有关,但如果能尽量用上比较 研究的方法,结论应当会更有说服力。例如郑 张尚芳《汉语的同源异形词与异源共形词》、黄 树先《汉藏语论集》、杨光荣《藏语汉语同源词 研究》就充分利用了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方 法。®相关成果尚多。
对于以上两点,学界已经有相关的理论研 究与具体的应用实践,但推广得还不够,需要继 续加强。
其三,注重方言同源词的系联。这一点需 要重点论述。
汉语方言词研究需要注意探求词源。蒋绍 愚先生说到近代汉语词语考释方法时就强调要 “推求语源” ®,方言词的考释同样如此。同源 词系联是探求词源的方式之一。同源词系联的 工作,清代学者已经做得较多,王力先生的《同 源字典》则是当代代表之作,学界的后续之作 亦已不少。但是,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上古材料 研究得较多,中古近代汉语中的同源词则相对 研究得较少。中古近代汉语中的同源词又集中 表现在方言中。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方言同源
①②③④
王寅:《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词的数量很多,但相关研究尚不多。因为方言 同源词的判定,既要考虑到汉语史的历时线索, 也要顾及不同方言的共时内容。黄侃《〈通俗 编〉笺识》、《蕲春语》和徐复《吴下方言考校 议》对方言词进行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同 源词的系联来为方言词探源,成绩甚大,可以看 作是现当代方言词探源的示范之作,三部论著 每一部都可以写一篇长文甚至一本书来总结归 纳其研究方法与成绩。下面只能各举一例。
清代翟灏的《通俗编》是清代俗语辞书的 佼佼者,黄侃先生在对《通俗编》进行研究的过 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同源词系联工作,这一工 作对方言俗语的考证极有参考价值。例如:
《通俗编》卷十七“荒唐”条:“《庄子
.天下篇》:‘庄周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时恣级而不傥。’音义曰:‘荒唐,谓广大无 域畔也。’按:‘荒’与‘唐’皆空之义,或者 《庄》又取此。”
黄侃于词目“荒唐”下笺识:“犹‘旷
荡,。”⑦
按,“荒唐”、“旷荡”四字上古音皆阳部(黄侃称 唐部),声母方面“荒”、“旷”晓溪旁纽,“唐”、 “荡”定母双声。语义上,“荒唐”,《庄子•天 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 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成玄英疏:“荒 唐,广大也。”郭庆藩集释:“荒唐,广大无域畔 者也。”“旷荡”亦有此义。汉张衡《南都赋》: “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岖。”《文选•王褒 〈洞箫赋〉》:“弥望傥莽,联延旷荡。”李善注:
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吴世雄:《比较词源学和比较文化词源学研究述略》,《中国外语》2005年第3期;李海霞:《文化词源和比较文化词源》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展望:计算词源学》,《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陈建初:《论“凓”“慄”同源——
⑤⑥⑦
语源研究中的认知观刍议》,《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周光
杨光荣:《“二维度词源学”概述》,《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杨光荣:《词源研究的世纪
张仁立:《从思维角度分析同源词的产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陈建初:《汉语语源中的认知观》,《湖南
庆、王一军:《汉语义类的形成及其哲学意蕴》,《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藏语论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杨光荣:《藏语汉语同源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4页。
黄侃笺识,黄焯编次:《通俗编笺识》,《量守庐群书笺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26页。
郑张尚芳:《汉语的同源异形词与异源共形词》,《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黄树先:《汉
第5期曾昭聪:论方言词考源119
“傥莽、1荡,宽广之貌。后汉书*马融传》引 马融《广成颂》:“徒观其垌场区宇,恢胎旷荡, 此极言其广大。故黄侃所说“荒唐”“犹‘旷 荡〃’是指明词音近义通之同源关系,让人 更为透彻地了解了\"荒唐”的词源。
貴侃《蕲春语
T
灸对人体表皮必有轻微伤害。“刻”,《广韵. 养韵》‘刻,皮伤。” “東” “壮”“刻”与“刃、 (创产耆近义通,当为“见、(创源词.。
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十二卷,考吴下方 言词近千条,成绩与缺失并存s徐复先生遗稿 《吴下方言考校议》经方向东、王华宝两位学者 整理,2012年由凤凰出版社排印出版,嘉惠学 林《《校议》一书如《编后记》所言,“依太炎 先生《新方言》的思路,在胡氏的基础上,又追 源寻流,详加考证,虽其不逮,既为胡氏之书增 添了更多的例证,又为读者排除了很多疑难,可 谓锦上添花。” 2〈校议》在方言词的源流考证与 例证补充方面贡献很大,在考怔与引例当中表 现出对方言词:汇的研究_。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 包括方言异形词与方言同源词。试举一同源词 的例铲*
《吳下方會考 >卷八“旁(去声)”条:
《前汉书.霍光传》:“奏太后曰5受玺 以来二十七曰,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 征发,凡千七百二十七事。”案:旁,往来相 摩击也;午,忤也,往来抵触也。对面曰旁_, 十字交曰午。今吴谚谓不意中相遇曰“旁 见”。不意中相撞击曰“旁著”。
复按:如淳曰:“旁午,分布也。”颜师 古注:“ 一纵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字 当作童。《说文.髟部》,置,鬏也。蒲浪 切。”又,
r
的方言音转同
k广fl宇书、韵书及古籍,对
湖北蕲春方貪词进行了考怔。其考证不仅在本 字,更真价值之处是.对方言同源词进行了细致 的考察,对词汇学、方育学的研究极具指导意 义,当然也更有助于理解方言词源。例如;
《方言》三:“凡草木刹人,北燕、朝鲜 之间谓之茉,或谓之壮。”注:“今淮南人亦 呼壮。壮,伤也。”案:吾乡谓刀刃微伤,如 剃髮见血之类,曰打壮子;音初两切,或诸 两切
lX
e
正以《说文》,当即“刃、”字0《广韵
.上声三十六养》有“_ ”字,云:“皮.係。 初两切。”亦“刃、”之后出字也。《
按,黄侃此条实际上是系联了 一组同源词: “刃、”“创”“東”“壮”“费”。试为申说之:
《说文•刃部》:“刃、,伤也。从刃从一。 创,或从刀,仓声。”段注:“ 一者,伤之象剔之所 入也。”《宇通•刀部>?“《说文》:刃、,重文作 创。徐(锴): ‘此正刀创字
If
EfV寅刃所伤也。” f
《集韵•阳韵》:“刃、,或作创刃、”“创”为异 体为象形.
为会意。《集韵中为初良切.,.
初母阳韵。“策”,《说文,斗部》:“策,箣也/’ 又方言》第三“策”指事木刺人。其义相通。 “策”《集韵 > 音节赐切,清母置韵。“壮'《说 文》指“大也”,然又有“伤^’义,《汉书•叙传 下》:“安国壮趾,恢兵首,彼若天命,此近人 咎。”颜师古注:‘*壮,伤也。趾,足也。直谓堕 车蹇耳,不言不宜征行也。’’又,中医艾灸法术 语称一釣为一“壮%《素问•骨空》:“灸寒热 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芏画志*魏 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 七八壮,病亦应除,此用法亦与\"伤”义通,盖
① ② ③
黄侃.:《蕲春语》,载《黄侃论拳杂馨|'第41S寶_6
C
S,M也,忽见切。芳未切。”段 S也。”《新方言.释言》:“《说
D
玉裁注:“今须谓卒然相遇曰碰,如滂去 声,字当作
文》:‘争,牾也。’‘逢,遇也。’今人谓相忤 曰睾,相遇曰逢,皆音普用切。古无轻唇从 重唇也。不意#之亦曰逢,音转之史作俗作碰。”③
按,从字的角度来说,4‘旁” “髮”\"锥” “華”
方向东、王华宝:《吴下方言考校玫编薛记,壤家:具凰出板社.2012年:,第2« -256:_:寅„樹文莾著.徐翁較钗:《吴_下方言考緣齡,第13S页D
I
120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
“逢”诸字同源,“碰”则为后起俗字。徐复先生 将这一组同源词系联在一起,正揭示了词源,有 助读者深入了解词义。
汉语词源研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 纪初颇为红火,而最近十多年来却相对沉寂,成 果不多。这也许是学术研究的正常波动,但却
不是一个学科兴旺的表现。我们认为,汉语词 源研究的领域需要继续开拓,方法需要总结,在 汉语词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还有 许多课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当然这个论题很 大,只能另文再谈。本文只是就方言词考源问 题做了一些思考,有不足处,请方家教正。
On Exploring the Origins of Dialect Words
( School of Liberal ArtsJi’ 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W632China)
,,ZENG Zhao - cong
Abstract : Exploring the origins of dialect word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he study of etymology of
Chinese. There are many work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oday, and shortcomings exist objectively. Apart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and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s with kinship language, the practices of etymology connection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on seeking the origins of dialect words. Demonstrations have been made in this respect by linguists such as HUANG Kan and XU Fu.Key words : dialect words; origin of word; academic history ; methods; etymology connection
[责任编辑:祝建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