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虽有嘉肴

来源:哗拓教育


◎第13篇 虽有嘉肴:情趣理趣(对学习生活的期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改)

【注释】①典于学:宾语前置句,“典”是“经籍、经典”的意思。②豫:预备,事先准备。③陵节:凌,超过,逾越;节,限度。④孙:同“逊”,顺。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念终始典于学 ( ) .(2)相观而善之谓摩 ( ) .(3)教者必知之 ( ) .(4)或失则止 ( ) .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教学为先 .为人谋而不忠乎 .B. 其此之谓乎 .醉能同其乐 .C. 此四者 .二者不可得兼 .D.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然则何时而乐耶 .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4. 关于“教”与“学”,选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 1 —

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

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④

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诚能如是. ( ) (2)然学有要道. ( ) (3)读书先净.室焚香 ( ) (4)甥性识颖悟.

( )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想侍奉之.余 下车引之. B. 尽心于.学 躬耕于.南阳 C. 足以.追配古人 不以.千里称也 D. 如此则.

不虚用功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4. 选段是从哪方面谈论学习的?请简要分析。(2分)

— 2 —

)(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3篇 虽有嘉肴

(一)【参考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与学为最优先的工作。《兑命》说:“要自始至终不忘学习经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学的教育方法,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作事先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作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限度进行教导叫作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作切磋。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1.(4分)(1)想到(念无与为乐者) (2)得到好处 (3)知道,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4)停止(一狼得骨止) ...2.(2分)C 【解析】A项“为”,前者为动词,可译为“作为”;后者是介词,可译为“替”。B项“其”,前者是副词,表推测;后者是代词,相当于“他们”。C项“者”两者都为代词,可不译。D项“而”,前者表递进,相当于“并且”;后者表顺承,相当于“才”。

3.(4分)(1)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 (2)教师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4.(2分)提出了“教学为先”“大学之法”“教者必知学者四失,并长善救失”三种观点。

(二)【参考译文】写给外甥奉议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思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能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及此语,诚然(你)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之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然而学习必然要有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这样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想要进一步寻求其中的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恋,才能获得全部功效。读书要先将室内打扫干净并焚香,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能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做,(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比古人多一倍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一定要仔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1.(4分)(1)这,这样(如是再啮) (2)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3)打扫干净 (4)明白(乃悟前狼假寐) ...

2.(2分)B 【解析】A项“之”,前者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是代词,相当于“他”。B项“于”两者都是介词,可译为“在”。C项“以”,前者是介词,“用来”;后者表因果,可译为“因为”。D项“则”,前者是连词,可译为“就”;后者是副词,可译为“就是,乃”。 3.(4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做,(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比古人多一倍的功效。 4.(2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