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 大语文论坛・教学一线 害丰富多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益 等特点 它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语 文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它所倡导的让学生获得知 的方式是在生活实践和时间自主中“习得”而非只是 会,进而动摇文本解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失却文本 吲有的意趣 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以下三种类 型的文本更应讲究知人论世的巧妙运用 一 纯的从教材上面“获得”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 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辅之 以传统教学方法 总之.加强语文教学有效性就要把语文教学和学 意蕴深藏型 经典佳作往往言简而意丰.深沉而蕴藉.其深切 而丰赡的意蕴总是被包裹着。卡尔维诺在《为什么阅 生的要求结合起来研究.给中学语文实践提供广阔的 阶值取向空间 读经典》中曾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 的、多刺的,而且屡屡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 知人须铃世,知丈当知人 ——知人论世在教学中实际操作例谈 画仇一博 “知人论世”的说法首见于《孟子.万章下》中:“颂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彼时的孟子只是论述“尚友”之事.后人将其推而 广之,从人际交往扩展到文学批评.由此,“知人论世” 也便成了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 其核心意思是: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了解 怍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思想.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又要关注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准确理解和把 握作品主旨和思想 “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或“披文 人情”的前提和基础,否则,所逆之志.所入之情.难免 成为虚妄的臆度 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固然不排斥多元化、个性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这一千个 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如何.不改原味地观照莎士比亚 笔下的那个真实哈姆雷特.毕竟是我们解读文本所要 追求的目标。鲁迅先生说得好:“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 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 态,这样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解读文学作品要做到有依可据.有理可循.“知人论世” 自然成为我们客观理性分析文本的必备之法 虽然“知人论世”这一方法长期贯穿在我们的文 本教学之中.但由于受教学承续性、教学经验化和考 试程式化等情况的影响.往往造成对“知人论世”这一 方法原则的浅用、偏用、误用.长此以往,不仅会弱化 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对“知其人、明其事、体其情、悟其 理、察其世”的探究兴趣.造成偏离文本的误读或附 ・8・ 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中发现愈来愈多 新层面。”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对其深意要么望洋 兴叹、无从着手;要么蜻蜒点水、浅尝辄止:要么思维 定势、随意解读。面对这类作品,如果老师能够适时就 文本的创作背景、作家的身世经历、特定的文化或文 学常识加以精心地点拨.相信学生必有“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顿悟。 比如,《秋声赋》第 小节中作者情感取向和崽想 意蕴让人难以把握 有学生依循古诗文中因“壮志难 酬、报国无门、无人赏识”而缀文抒志的思维惯性.片 面地认为本节内容是欧阳修身处潦倒之境而发的愤 懑悲观之辞。实际上,欧阳修在写作《秋声赋》时,先后 在1057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 试.录取了苏 轼、苏辙、曾巩等: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 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从政治角度 看,他这几年基本上到达了权力的顶峰.可谓是“春风 得意”,自然无关潦倒、困厄、幽愤。当然.作者在文章 中也确无欣然自得之意.多年的出仕经历.让他深感 宦海多变,沉浮难定;从年龄和身体的角度看,他也确 实迈入了人生的秋季.疾病缠身.眼花臂残.对人生的 彻悟.以至于让他有了多次请求致仕归隐之举.作者 想“一偿素志于江湖”的人生理想应该更切合他当时 的真实心境。所以,他在这段文字中所要传达的是一 种不为淡泊名利羁绊的洒脱.不愿意为红尘俗事所扰 的超脱。他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在他逝后友人、学生的 悼文中是可以得到充分佐证的 如此理解则更贴近作 品所要传达的真实思想 二、时代断层型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 感和激动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 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发生情感的共鸣, 便无从欣赏。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 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文 学f乍品往往是作者一时一空一己一感的情绪流露.要 走进怍品,就不能不走进作家;要走进作家.就不能不 走进作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特别是诞生作品时的特 定环境。学生碍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和生活经验的匮乏. 大语文论坛・教学一线 II ll攀 常常会以此时之心读彼境之作.因而很难准确品析和 体悟文本.特别是涉及到时代感较强的作品.学生一时 难以“乾坤大挪移”,便觉快怏而无所得。 食指的《相信未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本身固有 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它的写作时代与今天的高中生已 经相隔了几十年,时代的断层也阻隔了情感的共鸣。那 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学生的眼中既陌生又神秘.他们 对此的知识经验仅仅拘囿于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这 些零星得来的外在印象上.内心里很难有深切的体会. 更无法感受那个灰色的时代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 精神修养”。最终通过思辨,我们还能进一步认识到庄 子思想在今天的价值:在我们“路不通而命不达”时为 我们精神生命里注入超脱顺应的“缓释剂”.从而更智 慧地生存。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在文本教学中可以有效革 除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就文论文、浅表直解、主观臆 断、因袭陈说等错误的阅读习气,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应机械教条地使用. 而应该是根据解读文本的需要,有目的、有详略、有深 度地灵活运用。如此方能让学生从作品中读出深意.读 的无望的情绪.彼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心境与生 出美感.读出自我.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最佳阅读体验 活在今日学生的认知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这就使得当 和最佳阅读效果的路径.从而近距离触摸作品的思想 今的学生难以发现和构建该文本的“当代意义”。为此. 底蕴。 我们则力求回到作者创作的特定情境和现场去理解作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高级中学 品.同时将学生还原为“当时的作者”、“当时的读者”。 我们可以列举遇罗克、傅雷、严凤英、老舍、张志新等人 在文革期间遭遇的不公和屈辱.也可弓I用食指自己的 砰述.如“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 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 初中学生 ̄-il,J'l-阅读的指导策略 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后 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 画张美芹 经是进了一步。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通过这些资料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感受时代的灰色和 要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教 币要从激发 作者内心的痛苦.有了这些背景材料做基础.学生方能 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人手.帮助学生养 慢慢体悟到作者在作品里的那份绝望中的憧憬.永不 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枯萎的信念 一、选择适合初中学生实际的读物 三、情意错位型 目前,我们不仅要用好课本、读本.更要有目的地 文本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曾经 选好课外读物。因为现在的文化市场鱼目混珠.特别是 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本客体有预先的估 网络小说盛行,不仅错字病句连天.还有一些情节低级 计与期盼.这被称为“期待视野”。学生在接受文本教学 趣味,不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选好用书. 时也会自动设置阅读期待.当遇到与之阅读期待错位 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介绍书目时分清 甚至相对立的内容时.很容易在认知上形成抵御或者 主次。突出经典名著,辅之以时尚刊物.意在相辅相成. 排斥.让经典文本成为“窖藏”。 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高中生对庄子作品及其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会 我们还推荐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届 出现上述情况。在《逍遥游》一文的学习中,学生会按固 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如刘心武《钟鼓楼》、路遥《平凡 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庄子崇尚的“无所待”的“逍 的世界》、古华《芙蓉镇》、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 遥”思想进行鄙视、嘲讽和否定。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 恨歌》、刘玉民《骚动之秋》等。另外,还可以结合时尚介 将文本中的这种“无所待”灌输给学生.甚至将“无所 绍课外读物,介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特别注 待”的内涵即超越物欲、超越生命的一种绝对的精神自 意的是,在推荐阅读过程中,尽量全班读同一本书.这 由讲得明明白白.相信学生也还是一知半解.难以消 样便于开展阅读活动,便于相互交流.帮助学生更深入 化 但如果将庄子生平事迹作一个简单介绍.列举如 领会文章的内涵 “曳尾涂中”、“鼓盆而歌”、“惠子相梁”等生动事例。学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自然慢慢会从这位“奇人”身上体会到几分“奇趣”. 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逐步培养学生 体会到庄子不慕功名、不求利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个性化、多视 的性格特质.进而深入到他与儒家“人世”观念完全不 角、有创意的阅读。在刚开始的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 同的“出世”思想.把握他追求外在和内在自由和宁静 我遇到问题主要是怎样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难 的心脉.领悟到他的行为和思想来源于他追求的“最高 题。经过实践,我认为应先让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