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雷雨》学案-教师版

来源:哗拓教育


《雷雨》学案

编者:李玉林 使用:高二(11、12)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2、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3、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写)《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

1 / 26

2.背景资料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二、基础积累

1、戏剧常识

★戏剧的定义及特征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反映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热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是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①更典型、更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②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③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

2 / 26

言来表现。④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分类:

(1)安表现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哑剧。(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现代剧。(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

(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

★戏剧冲突

是戏剧艺术中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幕和场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三一律

3 / 26

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

2、字音

汗涔涔..(céncén) 惊愕.

(è) 谛.听(dì) 雪茄.(jiā) 4 / 26

缜.密(zhěn) 亲戚.(qì)

沉吟(yín) 规矩(guīju) 勾当(gòudàng) 伺候(cìhòu) 咀嚼(jǔjué) .........繁漪(fányī) ..

三、自主探究

1、关于《雷雨》的情节

二十年代初,某个雷雨前后的日夜间。在买办资本家周朴园的公馆里。发生了这场催心裂肺的悲剧。 妻子蘩漪不堪忍受丈夫的专横冷酷,更不甘在窒息中抑郁终身,大胆冲破一切枳梏,追寻着新的生活,她将全部的希望寄于年岁相差无几的周的长子周萍。岂料周萍已厌恶与后母的暧昧关系,正热恋着年当青春的女佣鲁四凤。这使蘩漪陷入爱与恨,渴望和失望交织着痛苦之中。 此刻,四凤的母亲外出谋生归来,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原来她就是三十年前被抛弃了的周萍的生母侍萍,而四凤的兄长——带头罢工的鲁大海,正是周朴园的亲骨肉。侍萍不愿女儿重蹈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计带她离开周家远去他乡。 雷雨之夜,周萍偷偷来会四凤,由于蘩漪的跟踪,使事态益发不可收拾。侍萍忍痛成全一双儿女远走高飞,断了最后一线希望的蘩漪唤出亲生子——爱着四凤的周冲以及周朴园,加以阻拦,遂使新旧纠葛展露无遗。 雷雨倾盆,对生活怀着憧憬的三个年轻人,瞬间死于非命;存者仍在毁灭的痛苦中挣扎……

2、本剧的人物关系。

3、主题探讨

《雷雨》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文本探究】

一、课题导言:

1、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 23 岁的 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 —— 周朴园。

2、 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 —— 选取 3 、 4 位学生谈初读对周朴园的印象(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生 1 答:残酷、狡猾。生 2 答:虚伪、阴险。生 3 答: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生 4 答:感情不专一。)

3、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都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人性与旧时代的悲剧典型: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投

影、板书)

二、教学过程

1 、 提供鉴赏人物视角 引出黑格尔名言(投影)

“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

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

现。 ”

————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 —— 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2 、 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投影)

周:(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

1 、让学生体验 “ 我们 ” 在表意上的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 “ 三十年前 ” (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 “ 三十年前 ” 共出现 12 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 (投影)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 27 年前。

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 30 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周朴园为什么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

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 (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

27 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 30——27 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 “ 三十年前 ” 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3 、在明确周、鲁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时,生自然明了 “ 无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 的 “ 好 ” 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4 、教师: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

过渡到情境二 (投影)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解读步骤:

1 、 请一位女生读屏幕上鲁的第一段话,请男生点评,教师指导。

2 、 教师事先把两个“你们”改成“你”,让生找出课 文与老师给的文字的不同。

3 、 生找到后,让生体验 “ 你们 ” 与 “ 你 ” 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明确: “ 你们 ” 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4 、 请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

(鲁、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也是真实的;鲁对周有怨恨,但更主要的是恨周的软弱)

5 、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投影)

“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 “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 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 ——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教师点拨:故事发生在 30 年前,即文中的 “ 光绪 20 年 1894 年 ” ,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园 30 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 20 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 “ 你们 ” 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6 、教师提问: “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 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 “ 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 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教师给出情境三(投影)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解读步骤:

1 、教师问: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生 1 答:应是真实的,周朴园当年能爱上侍萍,说明侍萍自然有过人的魅力。当自

己最心爱的人突然失去,周朴园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为了弥补内心的失落,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生 2 答: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生 3 答:我不同意生 2 的说法。周朴园的怀念当然是真实的,如果是虚伪的,事情已过去三十年了,周朴园要伪装给谁看?吃饱了没事干吗?

生 4 答:周朴园要伪装一时容易,要伪装三十年是多难啊!在我看来,周朴园的怀念简直成了他生命中持之以恒的习惯了,肯定是真实的。

生 5 答:周朴园和侍萍的爱情是真真切切的。假如周朴园是个花花公子,他也不会对一个下人如此放在心上了。)

2 、(热烈讨论后明确)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3 、教师说: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的周朴园。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请看

过渡到情境四 (投影)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解读步骤:

1 、请生分角色朗读,让生点评。

2 、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

( 1 )、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 2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 3 )、探究舞台说明 ( 4 )、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3 、请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让生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交流。教师也参与学生讨论,并给足时间讨论。

生 1 答:周朴园害怕鲁侍萍来敲诈,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而变得翻脸不认人。

生 2 答:周朴园已是大资本家,而眼前的鲁侍萍是佣人四风的妈,俩人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所以用残冷的话来结束这段旧情。

生 3 答:周已不是当年那年轻冲动的大少爷了,几十年的磨练已使他精明世故、沉稳老练,从下文他镇压工人罢工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心已变得狠起来。所以他对鲁侍萍的残酷是比较符合其身份和心理特征了。

女生 4 答:根据舞台说明中 “ 半晌 ” 中的提示,我觉得周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鲁不说他已认不出来了,本能的反应马上就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 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

4 、 经过讨论明确: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5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

过度到情境五:(投影)

周: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 , 签好 ) 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侍萍。

鲁: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解读步骤:

1 、 教师设问: “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 ,请同学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

生 1 答:用金钱,即文中的支票。

生 2 答:让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

生 3 答:我补充一点,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

2 、 教师问:通过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

(同学讨论后达成共识)

( 1 )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主要出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表现其办事周密,精明老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不能认的惨事了,这又表现周心狠手辣的性格。

( 2 )周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 —— 金钱是万能的。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

3 、教师点拨: “ 五千块钱的支票 ” 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同学们看两句话:(投影)

“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

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

“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 1 答:五千块钱对鲁侍萍而言,是一笔巨大收入,可见周朴园对她的偿还是真诚的,是真的想让鲁安度晚年。

生 2 答:明白五千块钱的概念后,我觉得周朴园太吝啬了、太冷酷了,尤其 “ 你可以先拿去用 ” 中的“先”字让人感到周是在施舍,根本不把鲁当做自己的爱人看待。

生 3 答:金钱补偿虽然过于功利,但我觉得这是周朴园最好的弥补方式了,比较符合他的身份。在现实中,金钱补偿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是很不错了。

对周朴园形象小结:同学们的讨论很精彩,下面请大家看看作者的观点:(投影)

“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

性。 ”—— 曹禺

作者显然是从 “ 人 ” 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同学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有政治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有联系实际的、也有从人的角度;有浅的,也有深的,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周朴园。如果把同学们的认识和作者的认识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的形象太复杂了,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是有点说不清楚的。那么,认识周朴园有什么意义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点拨: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是悲剧的一种。但是,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成就新的悲剧。如果周朴园选择了侍萍,他们顶着家庭的压力走在一起,能幸福吗?我想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发生冲突,不会产生悲剧。问题不在于谁制造了悲剧,而在于认识到悲剧无处不在、人生的不完满,这或许是讨论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吧。

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文化意义在于:在利益社会中,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投影)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戏剧语言的揣摩,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感受了《雷雨》的魅力。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透,更何况其他人物呢?总之,《雷雨》是一部内涵丰富、有点说不清的伟大杰作,因为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一个属于你心中较完整的周朴园或其他人物。

教学案例二:《雷雨》的第三课时

一、探究性学习:个性化语言特点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的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因此,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至关重要。而品味人物语言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

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一起去感受这部剧本里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魅力:

情境六(投影)

1 . “ 你 —— 你贵姓? ”

2 .(抬起头来) “ 你姓什么? ”

3 .(忽然立起) “ 你是谁? ”

4 .(徐徐立起) “ 哦,你,你,你是 ——”

周朴园的第一问,用词文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和教养而特意用 “ 贵姓 ” 来问,以突出自己的身份。当他怀疑对方的真实身份时,便一改文雅问法而为直接询问, “ 你姓什么? ” 表现出对下人一副不屑的样子。当他相当怀疑此人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便像疯狗一样跳了起来,怀着一丝侥幸心理问, “ 你是谁? ” 这充分显现了他的怀疑和紧张。当他断定眼前这人就是梅侍萍时,他完全被吓呆了,甚至连跳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慢慢站起语不成句地问: “ 哦,你,你,你是 ——” 这更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惧、焦虑和失态。这四问,语言高度个性化,从开始极力显示自己的贵族风度,到最后的失态表演,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揭去了周朴园的伪装,深刻揭露了他的虚伪性。

情境七(投影)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几句话富有变化,整个冲突有明有暗,有张有弛,既紧张又有戏剧性,充分反映了周朴园剧烈的内心活动。因为周朴园由原来的怀疑进而证实眼前的人就是当年被自己抛弃的侍萍,而自己三十年来精心伪装的一切将可能被毁坏,于是他一下子撕下了 “ 仁慈 ”“ 真诚 ” 的面具。一连串的逼问,声色俱厉,以及他的惊恐万分、慌乱失措等,都暴露出他残忍冷酷的本性。他在地位、财富、利益的驱使下,便大声逼问,以图先发制人: “ 你来干什么? ” 言外之意即 “ 你想来敲诈我吗? ” 当知道不是侍萍想来时,又马上想到她身后可能是狡猾而又难以对付的鲁贵,因此进一步逼问: “ 谁指使你来的?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语言。

二、探究性学习:戏剧冲突

是戏剧艺术中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怎样理解本剧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呢?

答:可能有人认为:这里的戏剧冲突有资本家与劳动者的,有男女爱情与感情的,有旧情与新爱的,有理想中与现实中的,有事业与亲情的,有母与子、父与子的等等。(冒号后面的内容引自教学参考书。)

但我认为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鲁侍萍与周朴园的性格冲突上。

鲁侍萍善良、真诚、坚强、自尊自重,而周朴园却自私、虚伪、懦弱、唯我独尊。

鲁侍萍已经知道周就是自己的前夫,并且有地位,有名声,很有钱。而自己目前的处境异常艰难,她完全可以要求周朴园给予经济上的补偿。但她的骨气,她的做人的尊严,她的与人为善,都让她没有丝毫的这方面的想法,不仅如此,在周朴园知道自己的身份之后,要用5千元了却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却周家与鲁家的来往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愤怒得将支票撕碎,也是她的性格使她这样做的,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情。而周朴园,在侍萍没出现之前,表现出对侍萍的深情的怀念,当侍萍真正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侍萍的如此的身份与现状,要他相认并继续相处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考虑的是他现在的家庭,他的地位与名声,从他的个人利益出发,他的所谓怀念变成了虚伪,他的敢作不敢承担变成了懦弱,他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顾及侍萍的感受,不顾及母亲对儿子的感受,不顾及儿子周萍对四凤的感受,不顾及自己与大勇的亲子之情,要用5千元来断绝周鲁两家的一切往

来,实在是一种残忍,是他自私、唯我独尊性格必然反应。

正因为有如此不同的性格,才造成了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也即戏剧冲突。

侍萍因善良而不认子,怕影响儿子的名声;周朴园因自私而要割断许多亲情(夫妻情,母子情,父子情);侍萍因真诚而处处为周朴园着想(不当别人面认夫,不提任何要求,答应永不再见面),怕影响他的家庭、地位和声望;周朴园因虚伪而一反常态,由平时的思念变成责问与厌恶;侍萍因坚强而独自活着并想方设法把儿子抚养成人,周朴园因懦弱而怕后妻的取闹就抛妻别子;侍萍因自尊自重而拒绝周朴园的帮助,再困难也独立去承受,周朴园因唯我独尊而践踏妻子儿女的感情。

这些性格通过人物语言反映出的人物心理来表现,或通过舞台提示(对读者而言),或通过演员表演(如哭泣状,悲愤状,将舞台提示变成表演)来表现,或通过动作来表现(如撕支票等)。

这些两两对照的性格冲突,使剧情不断的向高潮发展,随着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人物的形象由于性格鲜明而被塑造得血肉丰满,而人物之间的故事由于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向读者或观众展现了一定层面的社会生活,从而使人从中受到教育。

三、实战演习 (根据时间安排可变换为问题探究)

主题辩论会

辩题: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

(说明:学生自行分为两组,每组参加辩论人员不限,即兴辩论即可)

辩论小结:

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 (真情说)

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的可悲的牺牲品,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假意说)

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五、课文总结

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